景观社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波与景观社会:法国哲学家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德波在自己著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景观社会意义阐释: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从“抽象统治一切”到“意象统治一切”

德波的论述,是从马克思那里引伸而来的,是对马克思话语的特意改写。在德波看来,马克思在揭示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与商品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时,认为商品社会在深层上是“抽象统治一切”。

德波为论证他所强调的“景观”而提出“意象统治一切”,据他自己讲这是因为必须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而提出新的理论。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传媒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西方社会进入到被学者们所称的“文化消费”时代。当德波站在大众文化基础上来看待这种社会情况,便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意象”是“统治一切”的。

德波基于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人“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关于受“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给出了他所解释的“商品社会”与“景观社会”的比较。在德波讲来,景观社会就是一种意象的社会,这是一个“意象统治一切”的社会。也就是说,“景观社会不是意象的收集,而是指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意象所中介”。

“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及“伪世界”

在景观社会中,由于商品的丰裕,由于意象消费的作用,消费消费品本身不再是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被意象激发的需要的满足,德波称之为“伪需要的满足”,这就使得真实的消费变成了幻觉的消费。这便形成“伪存在的二次方”。

“现实显现于景观,景观就是现实。这种彼此的异化乃是现存社会的支撑与本质”。于是,德波综合了“景观社会”的五个主要特征:“不间断的科学技术的更新;国家和经济的一体化;普遍化的秘密;无可置辩的诺言;永恒在场”。

德波由其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实现了对“景观社会”的批判。也就是说,在德波看来,在“景观社会中”,景观创造了一种“伪真实”,这就是通过文化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构筑起的一个弥漫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伪世界”,人们必须从中解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