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澜沧县拉祜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澜沧县拉祜族的“葫芦节”
摘要:“葫芦节”是拉祜族重要的节日之一,拉祜语称“阿朋阿龙尼”。葫芦对拉祜人民有着特殊的情缘,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对给予了自己生命的“圣灵”,拉祜族人民以独特的方式——“葫芦节”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与敬意。在我国浩瀚的民俗文化宝库中,有着很多如葫芦“创世”、“赐子”、“祈福”、“消灾除祸”等与葫芦有关的神话和传说,很多民族也把葫芦视为灵物,但是,以此形成一个民族节日来加以敬仰的便只有拉祜族了。
关键词:拉祜族葫芦节政府
澜沧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它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居住着20.6万拉祜族人口,占国内拉祜族总人口的一半,他们勤劳、勇敢、智慧,自明末清初进入澜沧以后,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和传承着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浓郁色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拉祜文化。古老的神话、原始古朴的绘画、优美的音乐和婀娜多姿的舞蹈,以及神奇的生活竹制品,都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发展成为拉祜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当中的优美作品,滋润着拉祜族人民,引领着拉祜人民在世界的舞台大放光彩,推动着拉祜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构成拉祜族的历史、宗教、政治、社会道德,成为认识和研究拉祜族的百宝书。
拉祜族拥有很多的节日,以“葫芦节”最为人知,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一年一度的“葫芦节”活动对于弘扬拉祜文化发挥着它特有的功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民间对过“葫芦节”的习俗不同,时间也不同,为了和谐发展这独特的民族文化,提升拉祜族及拉祜族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用,1992年8月7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决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为拉祜族的“阿朋阿龙尼”(葫芦节)。通过立法的形式把“葫芦节”确定为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的一个统一的民族节日。而后,为唱响“拉祜文化”主旋律,发挥“葫芦节”的文化载体功能,根据民间有关“葫芦节”的传说,通过广泛征求全县拉祜族人民的意见、建议,借2005年11月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在澜沧召开拉祜文化研讨会的机会,提出了调整过节时间的建议,经2006年2月17日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人大提出了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将“葫芦节”时间由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调整为为阳历的4月8、9、10日。从此,“葫芦节”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浩瀚星空的一大璀璨。
拉祜族的“葫芦节”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并发挥其在民族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从葫芦诞生的传说、拉祜族自身、政府、“葫芦节”的内容和形式、蕴含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对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的“葫芦节”进行揭示。
一、澜沧县拉祜族“葫芦节”
葫芦节,在拉祜语中是“阿朋阿龙尼”,它是拉祜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早期的“葫芦节”为每年的农历10月15、16、17三天。每年的这三天,这个葫芦里诞生的民族,便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拉祜族的服饰依据葫芦成长的传说而制作,服装上挂满了金条、银条、金簪、银簪、金花、银花,而这些饰品就是葫芦成长的源泉),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后生、老人们吹着芦笙,姑娘们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尽情的表现着在四季之中,人们从最开始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最后丰收的喜悦,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的美好年景。
入夜,燃起篝火,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低沉的木鼓,老人们把自己一生的遭遇,从母亲辛苦的生育,艰难的成长历程,直至成亲,离开父母,养育自己的子女,到青春不再,满目沧桑,一个个哀怨,凄美的故事随着老人的歌声,在月色中缓缓道出,在这如水的月色之下
聆听着这嘶哑的声音,火光跳跃,木鼓声声,仿佛生命之河正在身边慢慢流走,而那一去不回的青春年华,也好象又开始在这月色下流淌、环绕。"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拉祜族姑娘、小伙们,也开始对歌了,你唱一句,我回一段,如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歌声与舞蹈之中,寻找着能与自己相厮守的意中人。
就这样,在以后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着、唱着。渴了,停下来喝口米酒,饿了,吃一口粑粑,再接着跳,接着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别的人再继续,用他们或优扬,或嘶哑的声音歌唱着生命的欢乐与哀愁,用他们或年轻,或衰老的身体表达着对"葫芦"这种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灵的感激与敬意,无论一生中是否经历许多的苦难,"生命"是永远值得感谢的。
上述是早期的葫芦节。早期的“葫芦节”并不浩大,它只是在拉祜族居住的乡镇里各自举行,没有形成统一的过“葫芦节”的习俗,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政府便规定公历4月8日至10日是葫芦节的法定节日,便进行“葫芦节”活动的组织,把举行葫芦节的地点定在澜沧县的拉祜广场,由各乡各镇自行编排节目,最后在县上汇集表演。在节日第一天,拉祜广场上热闹纷繁。拉祜广场外边摆设各种小摊子,销售拉祜族特有的食品、手工艺制品;广场入口有着拉祜人民架起的拱形葫芦架,架上结满了葫芦,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大自然风景,迎接着过节的人们。
进到广场,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民族,他们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还有外国游客,这些都是在民族文化宣传中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共同庆祝这充满欢乐的节日。他们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个人都在这节日中绽放笑容,与当地人共欢乐,等待夜晚的到来。
夜幕降临,芦笙恋歌响起,台上开始展示各乡各镇精心编排的节目;有民间的原创歌曲、舞蹈,还有民间手工艺现场编制表演。在一场音乐与舞蹈的表演期间,手工艺者就坐在两边编制竹桌、小背箩、席子等竹制生活用品,而在舞台中间,拉祜民族用古代的织布架进行织布过程的表演,无不展示着拉祜人民特有的民族风采。
第二天,来自各地的朋友们便在广场上进行购物,认识澜沧,认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拉祜族。到了晚上,大家汇聚在一起,在音乐下,手牵手跳起芦笙舞、摆舞,直到疲惫。
第三天大家彼此相邀到各自居住的地方,欣赏淳朴神秘的村落,一起载歌载舞,杀鸡宰猪,感谢天神厄莎赐予的生命,感谢上苍赐予他们如此美好的念景,风调雨顺、无病无灾。这两天的活动就与早期的没多大差异。
二、葫芦节诞生的传说
拉祜族把葫芦作为标志,象征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向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在拉祜族的历史记载里,拉祜族的诞生有一个关于开天辟的传说。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宇宙没有天,没有地,整个宇宙空无一切,一片混沌。厄莎就从混沌的宇宙中诞生了。而后厄莎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又用自己身上的汗垢,为世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起初,厄莎创造了天和地,可是大地上什么也没有。厄莎想要山绿起来,就叫布谷鸟去撒树种,叫燕子去撒草种。树种草种撒遍了,它们成长后,到处绿油油的一片,季节更替,年复一年,落叶在地上堆积,变成优质的肥料。厄莎看到这么好的肥料,便下定决心种点什么,他想来想去,决定种下葫芦。
厄莎搓手汗脚汗做了铁火链,碰在自己头上,飞出了小火星,燃烧了葫芦地,三天三夜火不熄灭,枯叶枯草烧成了草木灰。草木灰有脚印深,厄莎教小鸟把草木灰挖成四堆,准备种葫芦和其他作物。
葫芦地挖好了,却没有葫芦籽。厄莎想了想,便用自己的手指脚趾造出了葫芦、南瓜、黄瓜、西瓜等四种种子。四种种子和四堆草木灰代表四方天地的交汇,也象征人们一年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