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_孙有中

合集下载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思辨能力是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讨论并不少,但缺乏具体的、可参照、易操作的建议性研究。

关键词:思辨能力;大学英语一、引言思辨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核都是思辨能力,或者说思辨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从根本上说,创新是思辨能力的体现,而实践只有在高级思辨能力的引导下才能导致创新。

思辨能力是重要的“可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是学生可以从大学教育中带走的能力(portable skill),这些能力不局限于所学的专业,可以应用于多种多样的环境和工作之中(孙有中,2011)。

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思辨能力培养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并提,并非因为思辨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独特属性,而是因为这是外语教学的软肋。

20年前,黄源深教授(1998)在其文章中明确指出了英语专业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在英语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此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思辨、讨论思辨。

然而,至今思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贯彻并不理想,对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措施的研究仍是缺乏。

理论层次的重视与实践经验的匮乏形成明显对比。

事实上,大学英语课程有着贯彻思辨教学的天然优势。

在我国一线的英语教师队伍中,大学英语教师占绝大多数。

从课程受众数量看,任何非英语专业的同学都要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而且课程至少延续三至四个学期。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几乎没有哪一门课程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几乎没有哪一门课程的老师能够与学生接触时间如此之长,这就能保证教学方法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循序渐进,能更好地贯彻“思辨教学”。

语法课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语法课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2 0 1 2 ;宋灿 华, 2 0 1 2 :姜晖,国永荣, 2 0 1 2 ;王丹丹, 2 0 1 l ;
韦晓保, 2 0 1 2 ;何 志 波 , 2 0 1 1 ;徐 捷 , 2 0 1 2 ;谢 菲 , 2 0 1 2 ) 。 与 其 他 专业 学生 不 同 , 英 语 专 业 学 生在 学 习语 言 的 过 程 中必不可少的大量模仿记忆练习 占用了大量 时问和精力,而 这 些 活 动 对 阐释 、分 析 、评 价 、推理 、判 断 、解 释 能 力 的 提
在教学原则中指出:“ ……加 强学 生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 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 训练学生分析 与综合、抽
象 与概 括 、 多角 度 分 析 问题 等 多 种 思 维 能力 以及 发 现 问题 、 解 决 难题 等创 新 能 力 。 在 教 学 中 要 正确 处理 语 言 技 能 训 练 和 思维 能 力 、创 新 能 力培养 的 关系 ,两 者不 可偏 废 。 ”《 大 纲 》十 分重 视 学 生能 力 的培养 , 认 为应 把 它 贯穿 于教 学 的全 过程 ,明 确提 出应培 养 学 生获 取知 识的能 力 、 运 用 知识 的 能力 、 分 析 问 题 的能 力 、独立 提 出见 解 的能 力和 创 新 的能 力 , 又 把创 新 能力 作 为重 中之 重 来 强调 ,在 教 学原 则 中作 了较 充 分 的阐述 。 传 统 的 听 说读 写译 的全 面 培 养 ,并 不等 同于 学 生 语 言 能 力 的 全 面 发展 。语 言是 思 维 的载 体 ,语 言 能 力 的培 养 与 思 维
( 1 9 9 6 ) 、黄 源 深 ( 1 9 9 8 ,2 0 1 0 ) 、何 其 莘 ( 1 9 9 9 )等 。 目前

基于认知分层理论的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基于认知分层理论的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基于认知分层理论的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教学策略作者:胡瑞霞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30期摘要: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之一,作为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长期没有得到重视。

本文分析了当前地方性高校思辨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在教学中将语言学习活动与思维活动融为一体的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辨能力;认知分层理论;教学策略一、引言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之一(孙有中,2015),随着我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彰显,对学生思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语课程是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关性较高的课程之一。

此外,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也是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因此,将语言学习活动与思维活动融为一体的思辨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关键渠道。

二、当前地方性高校思辨能力培养现状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近二十年才开始关注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问题,如从黄源深(1998,2010)提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直到近几年才逐渐开始关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并指出“大学外语课程应该成為培养思辨力的重要载体”,(文秋芳,2009)并构建了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

经过外语界学者们不懈努力,终于将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为广大教师所识,并开始重视。

但是,作为地方高校,长期以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参考,思辨能力培养面临重重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展开对比,并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性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有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对策。

首先,长期以来外语教学过于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没有明显的思辨课程设置,或者将思辨能力培养明确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写入教学大纲,也没有相关评价考核方式。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作者:赵宝荣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8期【摘要】过去,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最近几年,对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

本文依据孙有中教授提出的八原则,以美国的五大文化特征为依托来尝试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从而同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语言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110-02一、思辨能力的概念西方学者Paul 和Elder把思辨能力定义为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邹绍艳,高秀雪,2015)。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同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中国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现状黄源深(1998)首次指出了我国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呈现“缺席”状态。

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当前,重视思辨教学在全国教学界已形成广泛共识。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孙有中教授提出了思辨教学八原则(孙有中,2018)。

三、思辨教学八原则原则一:目标(target)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把思辨能力的培养写入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当中,教师在反思环节要总结思辨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

以美国的五大文化特征为例:教学目标:①了解美国的五大文化特征;②掌握介绍中美文化的词、词组和句式;③培养学生介绍文化时的思辨能力。

原则二:探究(inquire)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以美国的五大文化特征为例:如何才能学会介绍不同的文化呢?学生集思广益,得出一些答案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探究出的结果是:介绍不同的文化时要从5W+IH(既:who; when; where; what; why and how)角度介绍。

原则三:常规(routinize)设计典型有效的活动,通过一些程式化的活动进行反复训练。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之策略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之策略
教学 与研 究 出版社 ,2 0 0 4 . 【 3 ] 岳晨 ,李 姝毅 . 大 学英 语 口程
叫. 中国
办法 满足这个 社会 的需要 ,不然 学生还没跨 出校 门,说 不定 学会 的知 识就 已经被社 会淘汰 。因此 B o e c k x ( 2 0 1 0 )
指 出,如果将 解决 问题 的思辨 能力 作为教 育的 目标 ,学 生将终身受益 。 而 中国英语教 学一直过 于重视培养 语言技 能 ,而 忽
究领 军学者 F a c i o n e 认为, “ 教 育就是 学会 思考 ,一 点不
多,一点不少 ” ( 孙有 中, 2 0 l 1 ) 。现代社会 ,知识量 非常 庞 大 ,而且 更新换代 非常快 ,光 是掌握知识 ,根本没 有
[ 2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试行 )[ z 】外语
答: “ 哪里哪里 ,你 的英语才是最 棒的 !”但是 ,如果是

位外 国友人跟 你说 同样 赞美你 的话 ,遵 照外 国人 乐于 外语学界 的专家和 学者在 多个 场合批评 外语专业 学 生 的分析 、推 理 、评价 等思辨技 能 比较薄弱 ,不如其他 文科 类学生 ( 何其莘 , 1 9 9 9 ) 。外语系 的学生遇到争论 需 要 说理的 时候 ,写文 章时常常会脑 子一片 空 白,觉得无 话可说 ,稍不注 意就会 得 “ 思辨缺席 证” ( 黄源深, 1 9 9 8 ) 。 很 多专家学者 的批评都 比较主观 ,缺乏实证支 持 。为 了 能够做 出客观 评估 ,文秋 芳等对文 科类大学 生的思辨能 力进 行 了调查研 究 。他们 对来 自 l 1 所高校 l 4个 专业 的 2 3 l 8名学生进行 了测 试。结果显示外语类 学生的思辨能 力并没有 比其他文 科专业 的学生来得低 。但是从 中也可

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

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

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
孙有中是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他对英语教学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和研究。

在英语教学原则方面,孙有中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理念。

首先,孙有中强调了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他认为教学应该紧密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孙有中强调了语言教学应该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工具,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交际中流利地运用英语。

他主张教师要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孙有中强调了语言教学应该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他认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的来说,孙有中的英语教学原则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培养。

他的思辨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于指导实际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THIEVES”阅读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THIEVES”阅读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育论丛
“THIEVES”阅读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封 杰

摘 要:从英语专业学生技能课程中“思辨缺席”的现状出发,基于”THIEVES”阅读教学法,阐释了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以期 为阅读课程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THIEVES”阅读教学法,英语专业,思辨能力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引起学者的关注。文 秋芳、孙有中等从实证、理论的角度论述了该专业学生思辨能力 的“缺席”,呼吁教育者容思辨能力培养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 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而现实教学中,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 教学仍停留在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 仿,使得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 展。如何在技能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需引起教育 者 的 注 意 。 本 文 从 英 语 专 业 阅 读 课 程 教 学 入 手 ,论 述 了 “THIEVES”阅读教学法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THIEVES”阅读教学法及其课堂应用
“THIEVES”阅 读 教 学 是 阅 读 课 程 教 学 的 阅 读 策 略 。 “THIEVES”代表了七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为“title, headings, in⁃
troduction, everything I know, visuals, end of materials, so what”。 通过文本的大胆假设、合理猜测、积极联想、反思写作达到了对 文本的思辨性阅读。
二、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THIEVES”阅读教学法是实现学 生批判式阅读的关键。该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不 断质疑、分析、推理、验证、反思中实现对文本思辨的阅读。该教 学法的使用,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奠 定基础。

BP制英语辩论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的研究

BP制英语辩论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的研究

BP制英语辩论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的研究英国议会制英语辩论(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在中国各大高校普及度越来越高,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差强人意的现状,许多高校成立了英语辩论协会,本文作者尝试利用英语辩论协会这一平台,探讨英国议会制辩论对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

标签:英国议会制辩论思辨能力英语专业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日益增长。

为响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英语专业开始扩招,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上升。

然而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仍旧停留在对学生的語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传统教学上,缺乏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现阶段能够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专业训练的教师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兴趣不足,长期接收碎片化信息的当代大学生对于进行深度思考有着畏惧与抵触,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思考问题的角度较为狭窄。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的一大突破难点。

一、BP制英语辩论与思辨能力(一)BP制英语辩论BP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即英国议会制辩论,是仿照英国议会开会议事模式而设计的一系列辩论赛规则的总称,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辩论规则,世界大学生辩论赛WUDC(The World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s)以及中国辩论公开赛China Open均使用此规则。

常见的BP制是四队议会制辩论,每场比赛分正反双方,设“正方上院”、“正方下院”、“反方上院”、“反方下院”四队,每队两人,故可概括为“两方、四队、八人”。

BP制的竞赛程序可简单描述为“角色扮演”与交替演讲,每位辩手均拥有一个议员角色:首相、副首相、反对党领袖、反对党副领袖、两方阁员及党鞭,均拥有七分钟发言时长,正反方从上到下交替发言,没有自由辩论等任何快速交替发言的环节。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影响下,高校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打磨,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层次和跨文化反思能力。

本文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语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政元素;培养模式1 研究背景及现状近年来,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高校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 学生“思辨缺席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黄源深 2010)。

为此,不少专家进一步呼吁急需提高校英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 文秋芳,刘润清 2006; 孙有中 2011),对高校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有的学者对这一问题尝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它上升到国家外语能力的层面展开探讨( 文秋芳等 2011)。

思辨能力的发展已经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核心技能,然而,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往往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视学科训练和人文通识教育,学生运用英语深入探讨和交流复杂学术问题的能力欠缺,整体批判性讨论能力较低,思维能力亟待提升。

与此同时,教学内涵侧重语言和文化输入与实践,教学内容总体在价值引导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为国家提供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俱佳的有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思政元素与《英语演讲与辩论》课堂的融入(1)构建以思想引导为主轴的“三维立体创新培养模式”(如图)在依托主干教材的同时,选择了14个中国传统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基本概念,通过讨论故事的内涵与概念的延伸,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后续的演讲或辩论活动中。

通过以语言、文化、思维的三维立体教学培养模式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理智分析和准确判断,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传播出去的能力和见识。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编写理念-孙有中教授(课堂PPT)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编写理念-孙有中教授(课堂PPT)

10
Critical thinking
Sloppy thinking
11
What is the hardest thing in the world? To think.
Education is nothing more, nor less, than learning to think!
Emerson
13
As such, CT is a liberating force in education and a powerful resource in one's personal and civic life. While not synonymous with good thinking, CT is a pervasive and self-rectifying human phenomenon. The ideal critical thinker is habitually inquisitive, well-informed, trustful of reason, open-minded, flexible, fair-minded in evaluation,
(B. H. Spitzberg and G. Changnon)
17
Why does ICC matter?
“In times of increased global interdependence, producing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 citizens who can engage in informed, ethical decision-making when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that involve a diversity of perspectives is becoming an urgent educational priority.”

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英语测评与思辨能力培养”笔谈

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英语测评与思辨能力培养”笔谈

Minutes of Roundtable Meeting on Assessment and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作者: 孙有中[1];刘建达[2];韩宝成[1];查明建[3];张文霞[4];彭青龙[5];李莉文[1];孙旻[6]
作者机构: [1]北京外国语大学;[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上海外国语大学;[4]清华大学;[5]
华东师范大学;[6]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外语
页码: 4-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高校英语专业 课程测评 水平测试 思辨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摘要:2012年6月23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英语测试与思辨能力培养圆桌会议”①在北京召开,旨在探讨如何改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测评与水平测试,推动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造就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通识型外语高端人才。

孙有中教授主持了此次圆桌会议,现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以期促进外语界对英语专业课程测评与水平测试的研究与改革。

大学生思辨能力在外语课堂中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思辨能力在外语课堂中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思辨能力在外语课堂中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摘要】在外语课堂中思辨能力即指学生通过外语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阐释、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工科类偏重实践的课程中的研究较多,但当前针对外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课堂操作研究较少。

本文根据对先前学者的研究从孙有中提出的思辨英语教学原则来探究外语课堂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希望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辨能力、外语课堂、思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高等教学越来越重视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少国家开始将思辨能力作为高等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辨能力早期在西方发展较为成熟,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P.A.Facione 组建特尔斐项目深入研究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最终提出了“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认为思辨能力不仅包括认知维度,还包括情感维度。

之后,美国思辨中心主任Paul 提出思辨能力的构成应该包含思维、智力特征和检验标准三个方面,他认为智力特征必须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进步,否者高效的思维能力李会导致狭隘的利己主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在对于外语教学思辨能力的研究中,林崇德学者提出了思维的三棱结构,认为思维能力应包六个成分即,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思维的品质、思维的自我监控及思维的非认知因素。

文秋芳(2004)提出了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面即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 而元思辨能力是对自己思辨进行计划、检查、调整和评估的技能,思辨能力则包括与认知相关的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相关的能力。

孙有中认为英语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人际沟通能力,更应该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当前英语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知行脱节,在实际操作中,缺少具体可遵循的原则,因此他提出了思辨英语教学原则:对标(Target)、评价(Evaluate)、操练(Routinize)、反思(Reflect)、探究(Inquire)、实现(Fulfill)、融合(Integrate)、内容(Content)。

思辨能力对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探究

思辨能力对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探究

82目前,中国的英语专业院系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英语教育在小学甚至学前就已经开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初中甚至高中英语就可以与外国人通畅地交流,可以阅读英语文章及文学作品的能力,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英语专业院系对学生的培养如果还是停留在以前仅仅把英语做为一种工具,片面的训练语言技能,不去发展相关的专业,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上,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弱,英语专业院系的发展也将举步维艰。

这就要求我们发现英语专业院系培养的缺点与不足,并探索出新的课程发展方向,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目标之中,从而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社会竞争力。

一、对思辨能力的认识思辨(Critical thinking),又称为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提出的“反省性思维”,西方国家数十年来一直将此做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而在中国,批判性思维却很少被提及,在现代的中国教育中,更强调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反对学生提出质疑。

直到2000年左右,批判性思维才陆续在一些期刊著作中被提及,但对于其研究还是少之又少,直到最近几年,在中国学术圈,思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也纷纷思考研究如何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思辨能力呢?20世纪 80年代末,美国学者P. A. Facione组织45位在各自领域里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学者及领军人物组成The Delphi Project,对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历时2年的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得出了颇为权威的定义:“思辨能力可被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而上述判断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理想的思考者习惯于勤学好问、博闻多识、相信理性、心胸开阔、灵活应变、在做出评价时保持公正、在面对个人偏见时保持诚实、在做出判断时保持谨慎、愿意重新考虑、面对问题头脑清晰、处理复杂事务井井有条、勤于搜寻相关信息、选择标准时理由充分、探究问题时专注目标、持之以恒地追求所探究的问题与条件许可的尽可能精确的结果。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编写理念孙有中教授共41页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编写理念孙有中教授共41页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编写理 念孙有中教授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傅新宇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理应成为高等院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但是我国目前从事外语学科教学的教师总体上对这个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精读教学来说,相关教师可通过运用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内容,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学,以及让学生撰写评论文章何反思日志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有效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和提高。

关键词: discovering Socratic questioning self-reflecting【中图分类号】H311. 研究回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世界一流大学所追求的的共同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大量的研究表明(黄源深,1998,2010;何其莘等,1999;胡文仲,孙有中,2008;文秋芳等,2010;李莉文,2010)大学生普遍存在思辨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如黄源深教授所提出的,英语教育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思辨缺乏症,应该在思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思辨设计多种构成技能和评判标准。

在诸多思维模型中,Bloom(1956)首先对思辨能力进行了分层界定。

其中,低级思维训练人对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高级思维包括分析能力,评价事物和自主创造的能力。

20世纪 80年代末,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有目的的、自我校正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并指出,一个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惯于提问,知识全面,信赖理智,心胸开阔,思想灵活,公正评价,不带偏见,慎做结论,乐于斟酌,善于应对复杂问题,勤于搜集资料和信息,专注于探究,不懈寻求问题答案。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与教学设计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与教学设计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与教学设计作者:黎畅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1期摘要:本文基于“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 Unit 11:Why Historians Disagree”一个单元的教学实践,结合孙有中教授(2019)提出的思辨英语教学的八项原则(TERRIFIC),探讨高校非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课堂设计,即如何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

关键词:思辨能力教学实践八项原则(TERRIFIC)综合英语1.引言随着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不断深入改革,思辨能力培养已是目前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Davis & Barnett 2015: 2; Wilson 2016: 256)。

《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明确提出教学应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只体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工具性(文旭,2018)。

黄源深(1998:1)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存在“思辨缺席”现象,培养外语人才的首要任务即根除思辨缺席的顽症。

在思辨能力教学方面,我国学者近十年开始围绕英语专业学生展开对思辨能力的相关研究,并且根据统计(张虹,2019:5),我国2100多所高校专门开设思辨能力课程的仅50所左右,大部分单独设在哲学系或专门项目中,发展面临诸多困难(Dong 2015:354)。

在诸多职业发展调查中发现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职场最主要的能力之一,因此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高校进行思辨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思辨英语教学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融合发展、协作共行的英语教学。

综合英语作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应成为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主阵地(Dong2015:365)。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孙有中教师简介:学位:博士任教课程:美国思想史、美国媒体研究、西方文化概论、传媒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英语写作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背景:1983.9-1987.7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获英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4.9-1995.7 复旦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1995.9-1998.7 复旦大学世界文化史方向博士学位1997.5-1998.5 美国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访问学者2002.9-2004.7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传播方向博士后社会兼职:中国外文局对外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国际学术顾问美国路易威尔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所主办《跨文化论坛》(Intercultural Forum)电子期刊国际编委美国哲学期刊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编委《中国ESP研究》主编《跨文化交际研究》副主编《全球传媒评论》学术委员《全球传媒报告》(季刊)学术委员《北外英文学刊》主编美中友协理事中国新闻教育理事会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考试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客座教授浙江传媒大学客座教授《电视批判》栏目特邀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海外经历:1997年5月~1998年5月美国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课题:美国研究、跨文化传播出版物:著作: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译丛》(8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论 经 纬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 23)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并提,并非因为思辨能力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独特属性。

事实上,思辨能力培养乃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

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乐于发现和思辨”(rejoice in discovery and in critical thought )为其最高使命之一;剑桥大学也把“鼓励怀疑精神”(the encouragement of a questioning spirit )纳入其根本追求。

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Peter Facione )以一言以蔽之:“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

”《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国古代的知识精英一直以“思辨”为人生的座右铭。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依托正是思辨能力。

显然,思辨能力培养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命题,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以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对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深化改革而言,思辨能力培养就更是重中之重的议题了。

原因不言而喻,我们的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去甚远。

外语教育往往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视学科训练和人文通识教育,因而大量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机械模仿和低级思维层面展开。

外语教育往往把语言的习得和知识的获取隔离开来,因而常常忽略了在四年本科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获取知识,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夯实语言,提高思辨能力。

此种状况延续多年,现已危及外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面向未来,外语教育必须超越“‘基本功’+百科知识”的培养模式,在思辨能力培养上实现根本突破。

这就需要全体外语教师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具有深切理解。

那么,什么是思辨能力呢?简而言之,在情感态度层面,思辨能力指: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

在认知技能层面,思辨能力指: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

西方学者对思辨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规律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美国哲学学会组织跨学科专家组研究发布的“德尔菲报告”(Delphi Report )提出的“专家共识”;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Richard Paul & Linda Elder )提出的“思维要素”(Elements of Thought )与“普遍思辨标准”(Universal Intellectual Standards );保罗等学者(Paul, Binker, Jensen & Kreklau )提出的35层级思辨能力指标体系;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 )的认知分层理论等。

这些比较成熟的思辨能力理论模型基本知识应该在全体外语教师中尽快普及。

外语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思辨能力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应该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在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展开的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表明:技能课程知识化(技能课程的材料必须系统呈现外语学科的人文基础知识),知识课程技能化(知识课程必须同时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提高)(参考: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和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以及技能课程思辨化,知识课程思辨化,此“四化”为外语专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必须为思辨设定标准(教学目标),为思辨提供原料(教学内容),为思辨搭建工作坊(教学活动),为思辨培养教师(教学主体);思辨能力可以通过对跨文化问题的探究而有效提升,跨文化能力则可以通过思辨能力的提升而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思辨能力发展有赖于自主学习,思辨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并最终促进自主学习乃DOI:10.13564/ki.issn.1672-9382.2015.02.001232015年3月第12卷 第2期 (总第64期)[18]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 2002(4): 12-17.[19] 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10): 81-84.[20] 张文忠. English Through Projects: 两个“三合一”的课程思路[J].英语教师, 2010(11):31-34.[21] 张文忠. 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J]. 中国外语, 2010 (2): 68-74.[22] 张文忠. 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专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影响[J]. 中国英语教育, 2010(2): 1-8.[23] 张文忠.“英语研究式学习”课程的理据与理念[J]. 英语教师, 2011a(2): 2-6.[24] 张文忠.英语专业学生对依托项目学习的评价[J]. 外国语文研究, 2011b(2): 89-101.[25] 张文忠. 本土化依托项目外语教学的“教学”观[J].中国大学教学, 2012(4): 47-51.i PBL: A Localized Project-based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Abstract: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introduces a whole array of bene fi ts to learners which become especially evident in innovation-oriented projectwork aiming to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n English majors, an aspect that is allegedly underdeveloped in English major education. English major education should draw on PBL theory, localize and integrate its practice into the current English curricula and education system. With reference to related studies abroad, and based on his six-year PBL practice in Nankai University, the author proposes a localized research-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named i PBL. The i PBL model orients itself to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abides by the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s project and project as curriculum ”,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featuring six progression stages with milestones for each and promoting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he i PBL model is expected to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promot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rainingfor English majors and at the same time serve asan effective means for mobilizing their acquiredlanguage and skills.Key Words: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 i PBL;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至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思辨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的过程,必须运用思辨的标准一以贯之地训练思维的各要素,使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第二本能(Paul & Elder ,2007)。

外语教育如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这已成为当前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命题,为外语教学研究开辟了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期待这一领域不断涌现新成果,为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外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操作策略,最终促成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思辨化转型和升级。

(作者简介: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思想文化和英语教育。

E-mail: sunny@ 。

)参考文献[1] A nderson, Lorin W. et al.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M]. Edinburgh Gate: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4.[2] P aul, Richard et al. Critical Thinking Handbook: A Guide for Remodeling Lesson Plans in Language Arts,Social Studies and Science [M]. Rohnert Park, CA: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1990.[3] P aul, Richard & Elder, Linda. Thinker’s Guides Series [M]. Dillon Beach, CA: Foundation for CriticalThinking Press, 2007.[4] Facione, Peter & Gittens, Carol Ann. THINK Critically [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2015.(上接扉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