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的无用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哲学的无用之用
概要:哲学是非实用的学科,但哲学到底还是有用的。学哲学,是使人能成为
人,而不是成为某一种人。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中国思想的三个主流,它们共同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格。
关键词:哲学、价值、儒释道
一、哲学的有用与无用
哲学,在今天大部分人的眼里大抵是没什么用的。如果我说: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学过哲学的人,另一种是没学过哲学的人。大家肯定就要质疑我的这种分法:学与没学,难道这有区别吗?由此可以粗见大家对哲学的看法到底如何。要是说哲学没用,按照哲学的说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今人所认为的哲学无用的想法也是有其道理的。时至今日,除了以“哲学”为职业,或者是那些高唱着“哲学向生活实际回归”调子的政客们之外,哲学大抵是没用的。哲学,一不能拿来玩;二不能混口饭吃;三不能治理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四、最悲剧的是学了哲学后,有些人居然发现自己有时候说话不能被人所理解了。这样的哲学,对于今天的众生来说,实在是太没用了。
但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想,哲学到底还是有用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提问“哲学有什么用”的时候,就已经在无意之中走进了哲学,在谈论一个哲学问题了。亚里士多德曾言:“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你们活着是为了吃饭。”我想,这就是对哲学有用与无用争论的本质原因的最好解读。箫剑在《哲学与我们的时尚》中说“哲学的无用及有用之论,其实就是‘哲学了的’。哲学是孤独的,但哲学并不寂寞,哲学就是生活本身。只要人类心中还有疑问、惊奇,有神秘、感叹,有苦恼,有欢愉,哲学就是精彩的了。”现在很多人,注重的是实用主义。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在“这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上挣扎很久。但是,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正如罗素所言:“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够找到哲学的价值。”如果你超越了实用的功利关系,追求比较高的精神层面,哲学才会成为你比较渴求的东西。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一种人。
二、中国哲学的价值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中国思想的三个主流,他们共
同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格。
儒家,是站在人生之内看人生。此所谓“不知生焉知死”。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很擅长观人识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强调了人的价值追求和自律。对于人道德的看法中,孔子强调仁和义。仁者爱人,孔子把对道德的自觉性把人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从二人,仁中亦包含着对次序的肯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里,每个名都有其责任,人人各得其所,社会便有了秩序和安宁。仁义是紧密相连的。孔子主张“无所为而为”。这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正是义。孔子尝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有了仁与义,要成君子还要“知命”,此所谓“知者不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要成君子,仁义知命,三者缺一不可。儒家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生活的各种诱惑,易使人迷失,所以需道德来引导。儒家强调“为”,鼓励在人生中追求“生命之乐”。孔子之乐在何?《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了仁与义,且知命,便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戒之色、斗、得”,向简单生活回归,生命之乐便在其中矣。
道家是站在人世的边缘看人生,批判人理性中有限的一面,以一种无限的眼光看世界。以道观之,人生的苦闷、失意等皆是一个暂态,是不真实的,所以要宠辱不惊,不必介怀。道家尊重自然与天性,认为随天顺性、率性而为,可以让我们获得相对的幸福与自由。相对的幸福与自由必须有所依靠,但人有“老病死”这随生而来之苦,无法排解。在面对生死论题时,道家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生如旅馆,死者,归也;生者,寄也。我们要“向死而生,齐生死!”有了对自然万物更深层次的理解,能以无限的眼光看世界,“齐生死、齐物我、齐是非”,死亡便是一件伟大的事,人也获得了不受外界干扰的绝对幸福。与儒家主张的“有为”相比,道家倾向于“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庄子超越了方内,在更高层次的方外看人生看世界,万物为一。人与世界万物不在有高低轻重,每一物有每一物的价值。因此,道家珍重每一个体的生命,尊重自由与个性,尊重自然,认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另外一家——佛家,站在人生之外,看待人生种种假象,别人引向纯净的涅槃世界。对宇宙没有了敬畏,做事便会没有顾忌,人就没有了底线。佛家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前世因,今生果;今生因,后世果。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间道;三、阿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起惑,造业,受苦,因果轮回。佛家对人生的感悟可概括为四谛。一为苦谛:现实世界充满各种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备无戮阴;二为集谛: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诸多恶业,即贪、嗔、痴、慢、疑等;三为灭谛:苦难可以消灭,人生可以解脱。四为道谛:解脱的法门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灭谛之后,为涅槃。贪欲永尽、嗔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佛法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注重个人修行,其最高果位是罗汉;而大乘佛法菩萨道:“不住涅槃,不舍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人”。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就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人生苦难太多,放下执念,排除干扰,物我
两忘。慈悲喜舍,空空之后便是佛了。
三、今天的修炼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科技发达、物语横流的今天已经是末法世式的时代,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以修炼精神为人生追求的时代了。但我们今天哲学,可以让我们少一些俗气,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宋志明在《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中把儒家、道家和佛家分别比作粮食店、药店和精品店。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励人前进。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买药就得上药店。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主张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儒释道,共同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格。儒家让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使我们看到人生的有限性、看到人生之乐与自然之美,佛家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悲剧性,使我们心中有所敬畏,并且具备超乎寻常的忍耐力,种今生因,得后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