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豢第6期V01.36No.6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
2009年11月
NOV.2009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刘勇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规模报酬递增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规模报酬递增主要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以及集聚和扩散两条路径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影响区域内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乘数效应以及促进要素流动和网络化空问组织影响空问结构。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化早期主要表现为大区域的扩散和微观区域的集中,而在城市化晚期,经济发达的地区则表现为大区域的集中和小区域的扩散
关键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动力机制;路径;规模报酬递增;分工与专业化;集聚与扩散
中图分类号:F06i.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09)06一0060—05
作者简介:刘勇(1973一),男,江西宁都人,南开大学泰达学院物流管理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管理、运输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一、序言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和演进机制是现实经济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两大问题。离开对现实经济空间维度的考察,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区域增长、城市化等现象。
空间本身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空间是固定的,不能通过异地交换来解决局部空间短缺问题,因此,尽可能高效地利用空间资源成为唯一选择。
区域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它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分布密切相关,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
首先,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联结起来,这样才能够产生诸种经济活动。其次,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诸如,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Hj结构而取得的。
二、有关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回顾
(一)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解释
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有价值成果,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解释,完全竞争框架下对空间结构的解释以及非完全竞争框架下对空间结构的解释。
亚当・斯密没有直接涉及空间结构,但是.在著名的斯密定理中,“分工源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广狭”既是一个购买力的概念,也具有市场空间的含义,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是后来研究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石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大卫・李嘉图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基金项目:“985”工程区域经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09—05-20
・60・
万方数据
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关注不同区域空间贸易发生的原理,对后来的空间经济和空间结构研究有重要影响。总的说来,古典经济学家并没有系统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结构变化问题,但是,他们也不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完全视而不见,在解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也涉及多方面的空间含义,成为空间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源头。
空间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只有有限个区位、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中,假设空间是匀质的,运输是有成本的,消费者的偏好能在当地得到满足,那么不可能存在一个包含跨区域的竞争性均衡[1]。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要在阿罗一德布鲁完全竞争框架下解释空间结构,只能假设空间的非均质性。这也是在新经济地理学之前用非均质假设来解释空间问题的理论上的原因。空间非均质性假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假设,即市场需求的非均匀分布和生产要素的非均匀分布。市场非均匀分布假设在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生产要素的非均匀分布假设则主要体现在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中【2]。
垄断竞争理论的新发展为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尤其是D—S模型的建立,使得可以突破阿罗一德布鲁框架,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下研究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新经济地理学大致有三类模型:第一类即是本地市场效应模型【3],核心一外围模型n],存在纵向关联的区位模型[5],分别说明了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之处在于用一般均衡方法研究了报酬递增条件下空问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学认为空间结构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的集聚,二是区域间的分工和专业化。
(二)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提出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他认为按照区域经济的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的演进顺序,区域空间结构相应地呈现出离散型空间结构——集聚型空间结构——扩散型空间结构——均衡型空问结构的演替次序哺j。
陆大道先生提出了点轴式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的阶段,生产力是均匀分布的;到工业化阶段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集聚效果因素的作用,生产力地域组织将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点一轴为标志的空间结构系统[”。
(三)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的研究
关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前提,假设规模报酬递增。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区域经济空间现象的产生过程,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现象的结构,最典型的是新经济地理学的C~P模型。第二种观点是运用系统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如克鲁格曼[83运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区域和空间结构问题,将最初的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归于一种历史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历史锁定效应。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地域分工来解释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如制度学派将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交易成本概念引入空间分析.把企业间的交易活动看成一个生产系统,形成了自己的新工业区位理论,即CWS(CoaseWillamsonScottModel)模式L9]。
从前面关于空问结构演化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无沦是弗里德曼的四阶段演化还是陆大道的点一轴空间结构演化,都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的演化,另一个是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来研究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三、规模报酬递增: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
规模报酬递增问题是解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演进之谜的关键。实际上,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与空间结构有关的理论都富有思想性和实践价值。按克鲁格曼的分类,空间结构有关的理论可以分为五个传统【l…: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累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这五大传统中前四个都是“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法”。克鲁格曼的“同一事物”正是规模经济。但是,由于无法使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容,空间问题始终无法融入主流经济学。因此,克鲁格曼指出:“在讨论地理学时,哪怕仅仅是为了让讨论稍微合理些,我们也必须以某种方式考虑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舡10]
新兴古典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文献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源于报酬递增,克鲁格曼指出:“这种生产在地理上的集中是某种收益递增的普遍影响的明证。”因此,任何一个完整的空间模型都必须首
・6】・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