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合集下载

试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传媒――从阿多诺的电视理论谈起

试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传媒――从阿多诺的电视理论谈起

试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传媒――从阿多诺的电视理论谈起论文关键词:阿多诺大众文化电视传媒文化批判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电视与他所批判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文化商品化的结果,电视缺乏独特的审美意义。

在电视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电视在传播社会信息、促进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大众文化流行时代电视节目存在庸俗、浅薄、审美价值缺乏的一方面。

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电视媒体应格守自己的传播功能和文化职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应该成为电视的主宰,而不能被电视所主宰。

一、阿多诺的大众文化理论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1947年,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合作的论著《启蒙的辨证法》完成,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而其中的第二章《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蒙》则被奉为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基调。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包括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等。

它融合了艺术、音乐、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各方面,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阿多诺还进一步把大众文化引申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并用文化工业来指称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抨击最甚的是其商品化倾向。

他指出,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之所以把文化产品商品化,无非是为了瞄准大众的钱袋。

“就艺术迎合社会现存需求的程度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

大众文化把娱乐消遣作为主要价值加以实现,便造成了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把文化推向了单调平庸,而且把大众也推向了单调平庸。

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所造成的恶果,不仅仅在于伤害了艺术的欣赏者―人,而且也从根本上摧毁了艺术本身。

他说:“当今,在这一缺乏想象的世界上,对艺术的需求正在增长。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具有自始自终、毫不妥协的严厉批判态度,在《美学理论》一书中他对自己的美学一般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表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艺术已经呈现商品化趋势,并提出了新的审美形式和“反艺术”,强调了艺术的功能和自律性。

其中,使用“文化工业” 取代了“大众文化”一词,更加表明了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美学理论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对当代文化的深入批判。

其中,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相比,具有自始自终、毫不妥协的严厉批判态度,对比于本雅明、马尔库塞对待大众文化的乐观态度,更能显示出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独特认识及批判。

一、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进入20世纪之后,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最早关注大众文化,并对大众文化进行文化哲学分析,提出了一套完整深入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家,就是阿多诺。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根源于他对文化的关注,他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不是指物质和制度层面的文化,而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气质层面的文化。

1936年,阿多诺写了《论爵士乐》一书,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工作。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相信只有哲学的反思才能认识艺术的真理和真理性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

1970年发表的《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美学批判学说的一个集合。

实际上对美学和艺术的思考一直是阿多诺理智生活的中心,他早期对大众文化和音乐社会学的开创性研究成为批判理论的一个闪光的亮点,但直到《美学理论》,他才决心对自己的美学的一般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表述。

这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和其以前的作品一脉相承,从中我们几乎可以随处找到支撑他整个思想的基本信念。

这本书中,阿多诺批判了现代庸俗艺术的欺骗性、商品拜物性和意识形态性。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一群思想家所组成的学派,他们包括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库塞等人。

这个学派以研究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为主题,其学术研究也囊括了大众文化的分析与批判。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观点,包括大众文化的特征、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潜在危害。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和特征大众文化是指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的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电影、流行音乐、时尚等等。

这些文化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相当程度上改变社会生活的力量。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并认为它有一定的危害性。

首先,大众文化倾向于重视娱乐的功能,而忽视审美和知识的价值。

在大众文化的审美标准下,艺术和文化的内涵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表面化的娱乐性内容。

这使得大众在接受文化产品时,更多地关注刺激感官和情绪的快感,而忽视了思考和体验的深度。

其次,大众文化强调消费和市场的推动力。

文化工业化使得大众文化制造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的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将经济效益置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出之上,导致文化产品质量的下降和同质化的问题。

再次,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焦点之一。

大众文化倾向于通过集体化的手段对个体进行塑造和控制,导致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变得趋同和单一化。

这种趋同导致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受到侵害,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创造力受到压制。

二、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关注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并提出批判,认为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社会中权力与压迫的存在。

首先,大众文化通过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众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暂时的快乐和满足感,使人们远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这导致社会中潜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被忽视和掩盖,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的被动习惯。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摘要: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针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高度商业化、世俗化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品性和虚假性等特点,尖锐地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试图唤醒被“异化”,甚至自愿“异化”的人们的自由和个性。

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国文化发展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他受家庭影响自小受到严格的音乐知识训练,受勋伯格无调音乐所蕴含的对总体性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的推崇的启发,在二战法西斯猖獗的大背景下,对受同一性思维操控而异化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现象蔓延,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带来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产品不再具有神圣性和高雅性,成为普通的消费商品。

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为文化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掌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高度控制,纳粹党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通过监控和打压与纳粹主义者持不同观点的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焚烧“非德意志”的书籍著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建立各种纳粹社团、节日等方式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同一性和高度一体化。

其次,阿多诺亲眼见证性了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也是在宣传为政治目的以及商业利益服务的、缺乏文化应有的自明性精神和自律性的“大众文化”,其实质也是对人性的同质化,是对个性的破坏。

再加上阿多诺受卢卡奇、韦伯的支配理论、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等的影响,他对受同一性逻辑支配的文化“文化工业”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内涵文化,自古以来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纯洁人的精神、丰富人的个性的力量。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关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工业生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是由文化工业制造的,这些文化产品被广泛传播、消费和滥用,最终导致人们对真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降低。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一、文化工业的定义和特点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将文化工业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工业部门”,它以大规模、序列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而被大量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娱乐和消遣的目的。

文化工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序列化、商业化,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获取商业成功。

二、文化工业的影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即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产品是标准化的、毫无个性的,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二是文化产品导致的消极影响,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质导致人们的文化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下降,此外,它还引诱人们追求短暂而低俗的快感,使人们变得趋向于贪婪、表面化,放弃了真正的思考。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文化工业的产品只是被生产出来以满足商业需求。

文化工业不关心文化的创新与深度,而更重视它是否会销售。

因此,文化工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商业化,是对文化质量的恶化。

四、文化工业与彼此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与彼此之间,主要是建立在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

文化工业制造的文化产品对大众来说,就像是一种商品,生产和销售与任何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什么不同。

从此角度来看,文化工业与制造其他商品的工业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以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存在。

综上所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商业化的产业,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

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序列化的方式,制造出同构化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大规模传播和广告推广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他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思考。

他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阿多诺的背景和文化工业的概念入手,探讨他的批判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背景与文化工业概念阿多诺生活在二战后的德国,目睹了战争的破坏和大规模媒体的出现。

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成员一起探索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娱乐工业的发展。

阿多诺对于娱乐工业和文化产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文化工业指的是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音乐、广告等,它们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

文化工业的兴起使得文化产品越来越商业化、标准化和泛滥化,丧失了原创性和审美价值,成为消费社会中的商品。

二、批判思想的核心观点阿多诺的批判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 商品化的文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使得文化形式和内容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节。

文化产品不再是为了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审美和思辨能力,而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商品化导致了文化产品的质量低下和普遍化。

2. 标准化的文化文化工业追求大众化,将文化产品标准化,使得大众接触到的是同质化、平庸化的文化产品。

电影、音乐、广告等都笼统地追求流行和商业利益,而忽略了审美和创新的追求。

这种标准化也使得个体与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敷衍。

3. 虚假的文化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它们追求的是效益和吸引力,而非真实性和深度。

娱乐工业通过制造虚假的幸福和满足感来控制大众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对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缺乏批判性思维。

4. 文化功利化文化工业的目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享乐和迎合,而非人的自由和解放。

文化产品的普及和流行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推广,而忽略了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阿多诺大众文化

阿多诺大众文化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阿多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受到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主要是从物质生领域或者经济领域来谈论商品拜物教的。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具有两面性两面,它在把人从政治强制的不平等关系中解放出来,让人获得了自由,的同时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异化之中,使人被物所统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从而导致了人的关系带上了物的色彩,金钱代替权力开始统治世界。

阿多诺从中看到了大众文化产生的根源。

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繁荣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利益和价值的需要和追求,大众文化的生产已经搭上了现代科技手段和大众传媒的快车,通过大量复制和批量生产,以此传播毫无个性和虚假的文化产品。

阿多诺的思想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卢卡奇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物化”思想。

卢卡奇对物化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的扩散,使得人类社会陷入了“物化”的状态。

这种“物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劳动中与劳动及其劳动产品的对立,也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不能统治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反而与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分离,并且这些劳动和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和控制着人类自己。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对资本主义文化的物化的研究深深影响了阿多诺,阿多诺通过对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文化就是物化的结果和产物,大众文化变成了商品,变成了与人对立的东西,变成了大众努力追求和崇拜的对象,在对大众文化的崇拜和追捧中,大众文化的物化也造成了劳动者的物化使劳动者成为原子,并逐渐丧失了主体性、否定性和批判性,他们生产出大众文化产品同时又使自身变成了与大众文化这一商品对立的主体,沉迷其中,从而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也使文化变成了标准化、平面化和伪个性化的文化。

除了两个人以外,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经典形态,并且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浅析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浅析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 — —1 堂 —— _ 1
赵 丽 霞
( 州 大 学人 文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50 2 ) 贵 50 5



浅析 阿 多诺 对 文化 工 业 的批 判
要 :阿 多诺 从 “ 文化 ” 眼 , 大 众 文化 为 一 种 商品 , 有标 准 化 、 个 性 化 的 特 点 , 成 为 统 治 者 的 思 想 武 器 , 着 视 具 伪 并 而接 受 者 “ 大众 ” 则
丧 失 了 自我 意识 , 失 了个人 独 立 的 自我 判 断 , 完全 被 异化 。 丧 人 关 键 词 :文化 ; 具理 性 ; 蒙 工 启 中图分 类 号 :0 G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0 9 2 1 ) 0—0 6 0 17 9 2(0 0 1 3 4— 1
的声 音 而不 是 大 众 的 声音 。
在 16 9 3年 的一 篇 论 文《 化 上 业 的 再 思 考 》中 , 多 诺 明 确 表 明 了 文 阿

他 还认 为 文 化 工业 是 一 种 生 产 利 润 的 工 具 , 全 资 本 化 了 。资 本 成 完
J绝对 的主 人 , , 文化 进 行 批 量 的生 产 , 过 交换 的 原则 仅 仅 依 靠社 会 劳 动 通 在《 启蒙辩证法》 , 中 他为什么采用“ 文化工业” 一词 , 而不用“ 大众文化” 词 , 为他 试 图 将从 上 面 强加 的被 操 纵 的文 化 与 自发 地 从 大 众 中产 生 时 问 r其 进 行 通 约消 除 其 个性 。“同一 性 的 圆 圈—— 它 最 终 只 是 使 自身 因 面 的文化加以区别。他在《 启蒙的辩证法》 中将 大众文化界定 为文化工业 , 同一 — — 是 由一 种 不 宽 容 自身 之 外 的 任何 东 西 的思 维 画 出 的 。监 禁 思 维 他这样表述 : 在其全部分支 中, “ 各种产 品( 它们是 专为大众 消费制作 的, 见它 自身 的作 品 。这 种 极权 的 因而 特殊 的合 理 性在 历 史 上是 受 威 胁 的 自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那种 消费的性质 ) 多或少是根据 计划制造 的。 或 然所操纵的。这是一个合理性 的局限性 , 这种 同一化 的思维 在畏惧 中使 独 立 的分 支 在 结构 上 很 相似 , 少 彼此 相 符 , 自身 组 织 成一 个 天 衣 无 缝 至 将 自然的奴役长存下去 , 这种思维 , 使每一种不 等同的事物相等 同。 阿多 ” 的体 系。这种情形之所 以可能出现, 凭借 了当代的技术 能力 和经济 上与 诺说 : 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被使用 , 至在娱乐消遣 的情况 下, 甚 也会被灵 行政 上 的集 中 。文 化工 业 有 意从 上 面 与 其 消费 者 结 合 。对 双 方 都不 利 的 活的消费, 文化工业 的每一个产品, 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 。文 是 , 强 行将 分 隔 了 几千 年 的 高雅 艺 术 与 低 等 艺 术 结 合 在 一 起 。高 雅 艺 化大量生产依据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统 治者, 它 依据 他们的想法进行资本积 术的严肃性被毁于对其功效的反思 ; 低等 艺术的严肃性 因强加 于它 内在 累 , 们 所 扮演 的角 色 只 能是 盲 目的接 受 , 为 他们 无 法选 择 。尽 管 可 而人 因 固有 的 反叛 性 之 上 的文 明化 的约 束 而 消 亡 , 这种 反 叛 性 在 社 会 控 制 尚未 以选择看什么频道和节 目,但是每一个 自发的收听公共广播的公众 , “ 都 形成整体时即已存在 。因而 , 文化工业虽然无 可否认地反思过它所针对 会受到麦克风, 以及各式各样 电台设备中传播出来 的有才干的人 、 竞赛者 的成千 上 万 的人 们 有 意 识 和无 意 识 的状 况 , 大众 却 不 是 主要 的 , 是 次 和选 拔 出来 的专 业 人 员 的控 制 , 受 他们 的 影 响 ” 但 而 和 。 要的, 他们是被算计的对象 , 是机器的附件。与文化工业要我们相信的不 综上所述 , 在阿多诺看来人已经完全的异化 , 文化也是进行批 量的生 样, 消费者不是 国王 , 不是消费的主体 , 而是消费 的客体。 ” 产 , 文化 工 业 中 人 所扮 演 的 不 是 文 化 的 创 造 者 , 不 是 文 化 的消 费 者 , 在 也 阿多 诺认 为 由于 理性 变 成 了工 具 理 性 对 人 的压 抑 , 们 的认 识 也 具 而是消费的客体 , 人 也可 以通 过社会劳动 时间来进行通 约, 已完全被异 人 有了同一性, 认识思维和消费观念也具有了同一性 , 人已经不是一个可以 化 ,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理性的狂妄 , 人在为 自己的理性骄傲时却不行掉进 独立 做 出 自我 选 择 的个 体 , 都 由 当 时 的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所 决 定 。人 已 而是 了理性 的陷 阱 。 经也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变成 了消费 的客体 , 过社会 劳动时间来把人 通 结 语 进行通约, 人也失去 自我变成消费的对象 , 而不是消费的主体。这种齐一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他对 大众 文化的态 度 性思维恶杀了事物本该具有的特殊性以及 自我的个性。在阿多诺大众文 与其他法兰克福学 派成 员相 比, 具有一 以贯之 、 毫不 妥协的严厉批判 态 化批判理论的思想精华就是其贯穿始终的“ 同一性” 非 哲学思想 , 这一思 度 。阿 多诺 对 大 众 文 化 的批 判 态 度 贯 穿 于 他 的 理 论 , 为 一 以贯 之 的 主 成 想决定 了他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停滞于它的模式化表征 、 面化思想 、 平 虚 题 。他 从 “ 化 ” 眼 , 大 众 文化 为 一 种 商 品 , 有 标 准 化 、 个 性 化 的 文 着 视 具 伪 假 化个 性 等层 面 , 是 深入 思 考 这种 文 化 同 质 性 对 人 类 终 极 解 放 的束 缚 特 点 , 成 为 统 治者 的思 想 武 器 , 而 并 而接 受 者 “ 众 ” 丧 失 了 自我 意 识 , 大 则 丧 和影 响 。 失 了个 人 独 立 的 自我 判 断 。 阿 多诺 的思 想 尽 管 有 很 大 的 个 人 色 彩 , 且 而 阿 多 诺反 对 同 一性 在 很 大程 度 上 是 通 过意 识 形 态来 论 证 的 , 认 “ 他 消 他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甚至让人感觉 到是完全悲观的 , 人在此面前是不 失 了人 文 内涵 的 大 众文 化 在 现代 性 条 件 下 ; 变 为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意 识 能无力 的。尽管这些方面我们看到 了他 的不 足, 他的理论无疑给我们 蜕 但 形 态 的作 用 是 明 确 的 , 即在 可能 范 围 内 造就 同一 性 , 而 以抽 象 的原 则 在 敲醒了警钟 , 从 技术的发展所带来 的灾难使我们不得 不对我们的人类的理 无 声无 息 中施 行 一种 全 面 的文 化 控 制 。 当然 这 种控 制 不 是通 过 暴 力 和 恐 性进 行 反 思 。 怖实现的, 而是由处处渗透着支配欲望和军制要求 的大众 文化在温情脉 脉的面纱下静静服服的实现 。 大众文化 已经沦落为一种统治阶级统治 参 考 文 献 : ” 大 众 的一 种 工具 , 有 很强 的霸 权 性 质 , 人 们 却 不 自知 以 为 是 平 等 的 。 带 而 [ ] 多米尼克 ・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阎嘉, 1 M] 译.北京: 商务 印 书馆 ,2 0 . 01 在《 启蒙辨证法》 阿多诺说“ 文化工业》 中, 《 一文阐 明的是启 蒙意识 形态 的 倒退 , 一点 在 电 影 和广 播 里 表现 得 十 分清 楚 。在 这些 传 媒 里 , 蒙 主 [ ] 《 这 启 2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北京 ,0 7 20 , 要表 现 为 制作 和 传播 的效 果 和技 术 的 算计 ; 而就 其 具体 内涵 而 言 , 意识 形 9 傅 永 军 著. , 态集 中体 现 为 对存 在 者 和 控 制技 术 的 权 利 的 偶 像 化 。 马 尔 库塞 在 讨 论 [ ] 霍 克 海 默 、 多诺 : ” 3 阿 《启 蒙 辩证 法 》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当代价值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当代价值

浅析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广泛的组成部分。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对文化工业有着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论我们今天在理解法兰克福学派方面有多少争论,有一点我们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率先用敏锐的社会洞察,把研究大众文化、文化工业作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结构的新的途径。

1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1]马克思对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了区分,指出交换价值始终支配着使用价值,决定和支配着人们的各种需求。

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采取一种”物”所决定的关系的奇异形式。

[2]阿多诺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和交换价值的分析延伸到文化批判的领域中。

在他看来,文化工业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个性虚假的文化产品,交换价值和利润是其生产动力。

它完全与商业融为一体,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工业同整个资本主义商业运作体系是紧密联系着的,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必然产物。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同一性哲学思想的文化批判。

阿多诺说”同一性是意识形态的基始性形式”[3],而意识形态在阿多诺看来总是指称一种用虚假关系来遮蔽真实现实结构的观念性的隐形强制。

[2]他说,”同一性的圆圈--它最终只是使自身同一-是由一种不宽容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的思维画出的。

监禁思维是它自身的作品。

这种极权的因而特殊的合理性在历史上是受威胁性的自然所操控的。

这是一种合理性的局限性。

这种同一化的思维在畏惧中使自然的奴役长存下去,这种思维使每一种不等同的事物相等同。

”[3]阿多诺认为,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在于通过保持其自律的品质,拒绝社会强力同一的干涉,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来批判、否决这一既存现实,才能实现真正的控诉,找到被隐匿和歪曲的真理。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批判性理论闻名于世。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化、娱乐化和意识形态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过程,以及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等人创立。

他们对当时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文化工业和商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受到文化工业和商品化逻辑的影响,成为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已经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由个别的创作和传播者来决定,而是变成了由文化工业来主导和控制的产业化生产。

这种商品逻辑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而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趋向表面化和一致化。

2. 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呼吁关注大众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往往强调形式的新奇性和感官的刺激性,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性和观念的批判性。

这种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消遣和消费的工具,进一步弱化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意识。

3. 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指出,大众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娱乐性和消费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通过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大众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软控制”,进而影响了大众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产品,既隐藏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又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合法性,从而对社会的民主化和进步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其中针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探讨。

在阿多诺的眼中,现代社会中文化工业的出现,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体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文化工业批判的角度出发,对《启蒙辩证法》中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启蒙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阿多诺看来,这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将文化产品看作一种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这既有可能提高文化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娱乐化、泛滥化、商业化等。

这些负面影响背离了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暴力”,它通过对大众的思想和心灵进行工业化加工,从而让文化成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它让大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启蒙辩证法》中指出了文化工业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即大众文化的带动下,文化标准变得越来越平庸和低俗。

阿多诺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倾向,导致文化成为了一种市场商品,只有满足大众需求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商业成功。

从而,商业成功成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美学价值。

由此,整个文化标准被扭曲,文化产品变得毫无深度和内涵,反而过分追求表面化和娱乐化,满足了传媒对大众消费需求的短期利益,同时也让人们在捧起文化的同时,落入了文化产业的“浅滩”。

最后,《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文化工业的发展也在挑战现代社会的自由和民主。

文化工业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它可以通过获取大众的文化心理,对公众观念进行操作,改变大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文化工业的体系中,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设备,用来稳固文化工业的统治地位。

文化工业的出现,促进了大众文化和商品文化的融合,使文化真正地走向了商业化和现代化,文化与现代化相伴一起,扩张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文化应当重回其传统价值,成为人类与自然相连的纽带和血脉,而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现代文化中的重大问题,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现代文化产业化的本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1. 文化工业的定义阿多诺和其合作者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启蒙的边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逐渐被工业化的方式所支配,文化产品成为一种商品,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所控制和生产。

这种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使得文化变得标准化、大众化和商业化,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受到了威胁。

2.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商业化阿多诺提出了“标准化的大众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趋向于标准化,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文化产品为了适应大众的需求,往往过于通俗和平庸,只是按照市场的规律生产和销售,缺乏思考和深度。

这一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倾向也导致了商业化的问题。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推广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大量的资本和劳力投入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商业商品,其价值被货币化和商业化。

文化产品的创作往往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益,过度商业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文化变得空洞和浅薄。

3. 娱乐文化和思辨文化的对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生产和推广了一种以娱乐为导向的文化,娱乐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导形式。

娱乐文化强调即时满足、肤浅的消费享受,而忽略了人们对于思考和深度体验的需求。

阿多诺批判了这种以娱乐为核心的文化,认为它让人们变得愚蠢和被动,剥夺了人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相对于娱乐文化,阿多诺提出了思辨文化的概念。

思辨文化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追求真理和深度,推崇艺术和哲学的精神。

在文化工业化的时代,思辨文化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文化的泛滥和壮大。

4. 文化工业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文化工业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是阿多诺非常关注的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哲学文化学派,其成员包括哈贝马斯、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等知名学者。

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领域以批判现代社会和文化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文化的产生、传播和影响。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指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大众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大众文化化现象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指出,大众文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导致了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同质化。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往往迎合大众的口味和需求,以追求商业成功,而不注重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和内涵。

这种商业化的大众文化不仅削弱了文化产品的独特性,也导致了审美情趣的低俗化和平庸化。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的影响。

大众文化产品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不断地向社会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这种大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隐性、潜移默化的,人们很难察觉到自己被大众文化所影响,却不自觉地接受了大众文化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异化和解体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认为,大众文化的普及使得个体面临着信息过剩和心理焦虑的困境,而大众文化产品中的庸俗化和低俗化现象也导致了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品味的丧失。

这种异化和解体的现象,使得个体在大众文化的泛滥中失去了自我认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了大众文化的被动接受者。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和便捷化,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呈现出多样性和跨文化性。

阿多诺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性要素——一个发生学的考察

阿多诺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性要素——一个发生学的考察

2021年3月外㊀文㊀研㊀究Mar.2021第9卷第1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1阿多诺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性要素一个发生学的考察河南大学㊀马晓静摘㊀要:大众文化理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文化工业理论㊂这一理论的产生有着一定的思想来源㊂其中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哲学思想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是其思想形成的主要缘起㊂这些思想中的批判基因造就了文化工业理论突出的批判功能㊂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思想起源;批判性中图分类号:I10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1-0041-05㊀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一般课题 西方文化工业产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YB0025);河南大学研究生 英才计划 项目 西方文化工业产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索 (SYL19060160)㊂㊀㊀文化进行规模化㊁复制化生产之后失去了其独立性和个性㊂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把这种大众文化理论特别称为文化工业理论,以表达对文化同一化现象的批判㊂由于阿多诺对这一理论贡献最大,该理论也被称为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㊂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形成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及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等思想有密切的关系㊂这是阿多诺进行文化工业理论研究的思想来源㊂这些思想一脉相承,具有欧洲批判精神的精髓,属于批判理论的范畴,具有反省文明历史㊁批判现代社会的功能㊂阿多诺吸取了这些理论的批判思想,运用反思思维以审视眼光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大众化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进而展开对文化工业的批判㊂一㊁批判的启蒙:德国古典哲学批判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批判思想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具有思想启蒙作用㊂阿多诺把其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思维㊁对现代性的反抗及人本学思想应用到文化工业理论中,使文化工业理论在思辨的思想基础上展开对当时代的文化批判,并且在批判中始终关注人的生存状态㊂德国古典哲学具有深厚的思辨哲学思维与批判精神传统㊂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历经一系列哲学革命㊂首先以康德为起始,他通过 三大批判 体系即纯粹理性批判㊁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展开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指明了批判的真正对象,划定了批判的整个范围,陈述了批判的最终目的,为确立新的思想打下基础㊂接着,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随后黑格尔对基督教神学开展批判,通过异化形式对宗教㊁国家和市民生活的批判,创立了以绝对知识为归属的庞大体系㊂黑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促进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兴起㊂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使德国古典哲学由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㊂特别是在对宗教的批判过程中,费氏认识到了人的本质,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引向人和自然,将研究方向从精神世界引向现实世界,建立起人本学唯物主义㊂从这个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思想革命意识㊂阿多诺作为德国学者浸染其中,把古典哲学的思辨性应用到所创立的文化工业理论中,使文化工业理论充满着哲学的思辨思想㊂德国古典哲学充满着对时代的背叛,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㊂恩格斯说 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 (马克思㊁恩格斯1957:634),这种批判精神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生命力和进步性,批判领域涉及政治㊁宗教等一切可能的地方㊂康德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代表,他把自己的批判思想渗透到一切可能的认识,引起一场巨大的精神运动,体现了思想进步性㊂德国古典哲学在思想上最大的贡献是推翻了以往固有的形而上学世界观,把世界理解为充满矛盾㊁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之后的德国思想家特别是马克思将这种思想进行继承,用辩证㊁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及发展规律,创立了马克思的批判思想体系㊂马克思的思想后来又成为德国的批判理论也是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㊂就其根本而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就是一个社会批判理论,它以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同质化现象为批判对象,对文化工业生产㊁消费过程中所呈现的异化现象和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时代的批判㊂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哲学思想,具有古典哲学的批判元素㊂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作为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批判思想的影响,在继承批判传统的基础上,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㊂而对现代性的反抗㊁人本学思想是阿多诺吸取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养分㊂对现代性的反抗是批判理论最突出的特征㊂德国古典哲学这种西方最著名的哲学理论,它的反抗性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㊂为什么是德国而非其他国家形成了完整的批判思想?单世联(1996:5)在‘法兰克福学派史“译本序言中进行了较好的解释㊂他指出德国虽然处在工业发达的欧洲但没有实现完全的工业化,形成深厚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精神资源传统对现代化的运动做出不同于英法的反映,这是它的特别之处;不仅如此,还促使德国思想家通过对工业发达国家的审视,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国家和社会面临的矛盾和危机,以及对德国作为欧洲现代国家却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实暴露的现代国家的集权垄断㊂这些都为阿多诺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批判提供了研究视角和话题㊂正如本雅明所说,只因为那些没有希望的人们,我们才被给予希望㊂可以说,德国形成古典哲学的批判思想是由它的历史原因㊁现实原因及当时知识分子的觉醒决定的㊂阿多诺作为生长在德国并接受充分教育的学者,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滋养,在他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垄断阶段,出现了新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极权现象,他运用自身具备的批判精神㊁反思社会的能力开始了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批判㊂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确立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思想㊂青年黑格尔把这种人本学思想继续深化,提出人的自我意识,而后的马克思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都给阿多诺很大的影响㊂在阿多诺的批判理论里,追求人的自主性和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立性是他主要思考和反思的地方,也是他开展文化批判的动力与理论来源㊂阿多诺的思想与理论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是康德㊁黑格尔㊁费尔巴哈等思想的发挥,在批判精神的影响下,阿多诺提出自己的文化工业理论㊂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为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丰富素材㊂二㊁批判的基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是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是文化工业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㊂文化工业生产与消费的异化特征㊁文化工业产品的商品性及拜物教现象㊁人在文化工业中失去自由被奴役等观念,都是来自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在文化工业理论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根基性作用㊂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㊂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㊁分配㊁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㊂马克思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归根结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并且作为物出现㊂马克思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本身进行研究,他还通过研究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㊂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马克思㊁恩格斯2009b:10) 表示了马克思的批判立场㊂马克思认为, 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㊂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 ,揭露 物与物的关系 掩盖下的 人和人的关系 (马克思㊁恩格斯2009a:10),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以此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这种批判思想以历史的和唯物的观点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社会存在的秘密,并且通过揭示现存社会的种种弊端及其存在的原因,指出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即实现共产主义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者和实践者,阿多诺的思想受到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深刻影响㊂正如夏巍(2016)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概览“中指出的,阿多诺所开展的早期文化批判有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坚实后盾,依然行进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阐释初始路向上,延续着马克思尚未开展出来的文化理论的精神;不但是一种延续,还具有补充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㊂马丁㊃杰伊(1996:335)在‘法兰克福学派史“中进行评价,他说法兰克福学派把马克思的主张运用到文化现象上, 从贫瘠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中拯救了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 ㊂阿多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和消费理论㊁劳动价值理论㊁异化理论㊁商品拜物教理论等,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实质的揭露,批判整个现代社会对人的奴役和控制㊂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吸取马克思的批判思想㊂首先吸取了马克思的生产和消费思想㊂马克思将整个经济过程划分为生产㊁分配㊁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生产处于整个过程的起点也是中心地位,而消费是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分配和交换属于中间环节,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㊂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异化现象,究其原因是私有制及其所产生的交换行为造成的㊂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也存在异化现象,当我们同真正的人的本质相异化,我们不再是物品的主人,而是它的奴隶,从而也就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阿多诺把马克思的生产和消费理论用于衡量文化工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发现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使文化失去本应具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使人失去独立性和个性,于是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思索,展开对文化工业现象的批判㊂其次,阿多诺吸取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㊂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带来商品的双重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另外,商品中的交换价值使商品价值具有必然的变现方式或表现形式㊂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同一商品的两个方面,阿多诺从商品的二重性㊁劳动二重性㊁价值二重性㊁交换价值代替使用价值分析文化工业的原因,批判其奴役的本质㊂再次,阿多诺吸取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㊂拜物教思想是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本质的有力武器,马克思认为: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㊂(马克思㊁恩格斯2009a:89-90)这种对商品拜物教属性的严厉批判传递给了阿多诺,文化也是商品,同样具有拜物教的性质,阿多诺对工业化时代的文化的商品性进行了批判,以此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㊂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想象进行批判㊂因此,文化工业理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理论实现了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到阿多诺的社会生活领域的批判转变,从此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㊂三㊁批判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是文化工业理论进行批判的工具㊂ 工具理性批判 在‘哲学辞典“中很明确解释为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对 科学技术由解放人的工具转化为奴役人和毁灭人性的工具的批判 (余源培等2009:215)㊂从其概念与内涵来看,工具理性批判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资本主义社会注重现代科学技术,注重工具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第二,工具理性不但控制自然界,也控制工具下的人,人在工具理性下失去了判断力和创造力思维能力,进而进入被奴役的状态;第三,对工具理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开展批判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对在工具理性的奴役下人的状态的揭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目的㊂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产生深刻影响㊂工具理性批判该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脉络,其中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形成影响较大的学者有弗朗西斯㊃培根㊁马克斯㊃韦伯㊁卢卡奇㊁霍克海默㊁本雅明㊂培根认为科学与技术是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在其代表作‘新工具“中,他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论,以简单的感官直觉为起点,跟随心灵行进,进而找出自然的法则,达到对自然的控制㊂他很重视科学技术,认为科学知识所引起的发明是为人类谋利的工具,并认为科学技术直接为人类服务,并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他的对工具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影响了阿多诺㊂马克斯㊃韦伯提出 合理性 概念,认为合理性包括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并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工具理性支配的社会,工具理性是支配目的合理性行动的理性,他还认为工具理性使自然界㊁人类社会都被 祛魅化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完全被工具效率和认知专门化的标准来支配㊂阿多诺吸取了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及批判思想,对文化工业现象进行批判㊂卢卡奇的资本主义物化理论是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工具理性批判的逻辑起点㊂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事物与现象都被看作商品,都具有交换价值关系,物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的必然现象㊂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吸取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且认为物化实质上是启蒙理性追求同一性和统一性的结果,文化工业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的同一性㊂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从文化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对其影响很大,其中影响最大的首先是霍克海默㊂阿多诺是1922年在柯奈留斯指导的胡塞尔研究班上认识霍克海默的,以后二人逐渐熟悉,并开展合作开始熟悉并合作,霍克海默的思想给了他很大的影响㊂两人合著了‘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理论就是在这个著作中提出来的㊂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所长,提出来自己的任政纲领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开始进行当前社会哲学的研究,阿多诺接受霍克海默的这一纲领㊂他们都是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基础,从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虚假的意识形态和各不相同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批判,他们思想的这种相似性,使阿多诺成为这一思想坚定不移的执行者,展开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也是研究所最忠实的成员㊂其次是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阿多诺是深受本雅明的思想影响的,主要表现他对本雅明的星丛思想和艺术评论观点的接纳上㊂本雅明认为理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星丛和星星的关系,使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理念和事物之间的既相互联系又不具有支配关系的平等关系㊂阿多诺接受同一化思想并应用于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现象就是在文化领域的同一性的表现,要想救赎它,就要重新建立主体与客体的平等关系㊂阿多诺的这种批判思想是借鉴本雅明的㊂本雅明的艺术评论观点主要是指通过评论揭示艺术作品的真理,因为艺术作品需要用语言来揭示真理,从而把没有完全呈现出自身的真理呈现出来,以形成艺术作品的理念㊂阿多诺吸取了本雅明的这一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文化的主体和客体进行重新评论,通过表面的文化现象,揭示文化工业化背后的真理,工具理性本应在生产实践领域发挥作用,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领域,造成破坏性的力量,被重新异化的理性已经没有能力认识真理,因此,异化为抽象的理性的同一性思维也丧失了㊂另外,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对他影响很大,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导致文学作品失去灵韵和独一无二性,他对机械复制的弊端进行批判㊂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继承了工具理性批判思想㊂正是缘于对人类自身异化的反思,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诺展开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寻找拯救人类异化的方法㊂阿多诺到了美国之后,看到了现实中工具理性对人的统治,于是展开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化现象的批判,技术的进步使理性变成工具㊂理性如何被工具化是工具理性批判的核心㊂随着二战的爆发,以数学理性为模型的启蒙,最终把人的思想变成了利益与权力的工具,学派应该进入主题更为明确的工具理性批判阶段,工具理性批判是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发展㊂同时,工具理性的批判思想也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㊂苏宏斌(2013:56)在‘美与真:西方美学史上的理性精神批判“中说到,法兰克福学派注重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而不是纯粹理论的角度来讨论理性问题,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点;传统马克思主义因为其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问题,主要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立场出发解决了阶级社会有关问题㊂法兰克福学派从工具理性批判角度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是因为当人类以工具理性对待自然时,自然成了人满足需要的工具和手段,人同时成了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对象㊂这说明法兰克福学派对科技理性的批判实际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时代问题密切地联系起来㊂阿多诺继承了工具理性批判精神,从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角度展开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露统治阶级利用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及大众化的消费,导致文化工业化的出现,从而实现使用统一思想统治社会的目的㊂综上所述,在文化工业理论的思想来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批判思想是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思想启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批判思想的基础,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是其进行批判活动的工具,这三种思想及其所蕴含的批判思维,为文化工业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的来源和基础㊂其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为整个文化工业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文化工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对马克思精神的传承与发展㊂参考文献Adorno T.W.1973.NegativeDialectics M .NewYork SeaburyPress.Adorno T.W.1991.TheCultureIndustry SelectedEssaysonMassCulture M .London Routledge.Bernstein J.M.2010.Adorno DisenchantmentandEth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Bottomore T.2002.FrankfurtSchool M .London Routledge.Eagleton T.2011.WhyMarxWasRight M .Yale YaleUniversityPress.Heine H.1974.TheGermanReligiousandPhilosophicalHistory M .Cambridge IconBooks.White H.1986.TropicsofDiscourse EssaysinCulturalCriticism M .Baltimore 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马丁㊃杰伊.1996.法兰克福学派史[M].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19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2009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2009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单世联.1996.序言[C]//马丁㊃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4-5.苏宏斌.2013.美与真:西方美学史上的理性精神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瓦尔特㊃本雅明.200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夏㊀巍.2016.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概览[J].理论视野(11):33-36.余源培,等.2009.哲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1991.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责任编辑㊀尹㊀捷)收稿日期:2020⁃11⁃23通信地址:475001㊀河南省开封市㊀河南大学外语学院Basedontheconnectionbetweenthetwoessaysbythesetwoauthors,thispaperprobesintoJames sanxietyaboutthecriticismofthenovel,attemptingtoprovidesomefreshperspectivefortheinterpretationofhisessay.Thecriticalfactorsintheoriginsofthethoughtofmassculturetheory:Age⁃neticstudy(p.41)MAXiaojing(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Massculturetheory,alsocalledcultureindustrytheoryinthelatecapitalistsociety,isderivedfromsomeschoolsofthought.Amongthem,thespeculativephilosophicalthoughtin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thecriticalthoughtofKarlMarx spoliticaleconomyandthatofinstrumentalrationalismoftheFrankfurtSchoolcanbeconsideredasthethreemainsources.Thecriticalfactorsinthosethoughtsgivebirthtotheobviouscriticalfunctionofthecultureindustrytheory.Thegrandtourandself⁃exploration:TravelwritinginARoomwithaView(p.46)GUOXiaotong(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InARoomwithaView,Forsteringeniouslyreconstructs theGrandTour inthecontextof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andcombinesexternaltravelexperiencewiththecharacters in⁃nergrowth.Lucy sgrowthisdepictedfromthreeperspectives:thecross⁃classcommunicationpromptshertoreflectonthemiddle⁃classvalue;theaestheticexperienceinthechurchhelpshertoestablishhumanisticbelief;andexplorationinnatureleadstothediscoveryofhertrueself.Inthenovel,ItalystandsinjuxtapositionwithBritain,andBritishsocialproblemssuchasclassconflictsandreligiousdeclineareexposedduringthetravel.Lucy sexperiencereflectsthespiritualdilemmafacedbytheBritishpeopleintheearly20thcentury,andForsterbelievesthatthesolutionliesinbreakingthroughclassandreligiousbarriers,andseekingsincereconnectionswithothers.Theprotagonist sbrightendingisthemostoptimisticexpressionofForster shumanisticthought.AnapplicationofnarrativetheoriesinappreciatingBritishandAmericanli⁃teraryworks(p.53)SONGGe(DepartmentofCultureandMedia,KaifengVocationalCollegeofCulture&Art,Kaifeng475001,China)Owingtothehistoricalandrealisticreasons,duringtheprocessofreadingBritishandA⁃mericanliteraryworks,studentshavedifficultyinformingtheirabilityinindependentanalysis,artisticappreciationandcriticalthinking.Fromthenarrativeperspective,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anapproachtoappreciatingBritishandAmericanliteraryworksfromtwoaspects:teachers instructionandanalysisandstudents receptionandapplication.Itmayguidestudentstoapplynarrativetheoriestobreakthebarriersoftextualsignificanceandtoexcavatetheirun⁃derlyingaestheticvalues,inthehopeofendowingadullreadingwithdefamiliarizedaesthetic。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摘要】阿多诺是德国哲学家,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大众文化被商业化和标准化,导致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文化工业扭曲了真实文化生产,导致文化产品的要求变低,只注重商业化的成功。

文化工业对人类意识形态产生了消极影响,引导大众消费文化商品,降低了人们对文化的真正追求。

阿多诺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被商业利益所左右。

未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文化生产的多样性和真实性,避免文化商品的单一化和标准化,保护人们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文化生产、人类意识形态、文化商品、消费、大众娱乐、价值、现代社会、思考、发展方向、展望。

1. 引言1.1 阿多诺简介Theodor Adorno(1903-1969)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学家和文化批评家。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Adorno以其对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性的批判而闻名,他的思想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哲学、社会学、文化批评以及音乐学等。

Adorno对于大众文化的分析和批判被广泛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由资本主义制度所推动的工业化文化,它的目的在于利润和控制,而不是艺术真实性或审美价值。

Adorno强调了文化工业对个体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它通过大众娱乐、文化商品的消费引导以及对文化生产的扭曲影响,使人们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Adorno是一位独特而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对当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批判。

通过对他的文化工业理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文化批评和文化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文化工业概念引入文化工业是由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文化生产和流通的一种形式。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各种文化产品,对人类意识形态、文化生产、文化商品的消费和大众娱乐产生深远影响。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摘要】阿多诺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强调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受到商业化和标准化的影响。

他认为文化产品被工业化生产,导致人们只接受统一化的娱乐,忽视了真正的艺术和文化。

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对商业文化的批判。

阿多诺的理论也遭受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过分理想化和保守。

但无论如何,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为我们思考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消费。

结论上,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生平背景、核心观点、当代文化产业、影响、批判、争议、应用、发展、结论。

1. 引言1.1 引言简介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对当代文化产业中存在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思考,其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

阿多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和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保持警惕,避免文化产业对社会和个体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阿多诺的生平背景开始,介绍他的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然后深入探讨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其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所引发的批判与争议,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将得出结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阿多诺的生平背景阿多诺(Theodor Adorno)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学家,生于1903年,于1969年逝世。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与霍克海默等学者合作创立了“文化工业”理论。

阿多诺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同时也是德国哲学研究所的所长。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朗格集团成员提出的,对于当时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理论分析,并对大众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阿多诺通过对当时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的观察,指出了在大众文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潜在问题,对娱乐文化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剖析。

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多样性和普及性的特点,但是却沦为了一种逐利的商品化产品。

在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制造过程中,本质上转变为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这种工业化的文化生产模式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更注重的是商品的市场销售与利润的增长,而非对于文化的审美追求与独特性。

这导致了大众文化失去了创造性与思辨性,沦为了一种空洞、肤浅的娱乐形式。

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通过标准化与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的文化形式与艺术降级为计划生产的商品。

大众文化的产品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都遵循一定的规模与标准,这导致了所有的作品都类似于模板式的生产,丧失了独特性与创新性。

例如在电影工业化的制作过程中,剧本、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都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大量制作的电影都按照商业化的市场需求而生产,使得大众文化中的电影作品充满了重复与低俗。

阿多诺强调了大众文化对于审美体验的消解与破坏。

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并非是真正的艺术形式,它只是商业化利益的产物,无法达到真正的审美高度。

与独立的、正统的艺术形式相比,大众文化通过娱乐性的手段吸引大众,使得观众的审美趋向变得肤浅与低级,追求轻松愉快的娱乐,而非对于艺术形式本身的深度理解与欣赏。

这种对于审美的消解导致了大众对于真正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削弱。

阿多诺从大众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大众文化中所呈现的暴力、低俗、商业化等因素会对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产生影响。

大众文化的产品通常以具有明确情节、刺激性的内容、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生活习惯与心理产生影响。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关于“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的理论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这一理论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批判,认为它们在商业化和商品化的逻辑下对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1. 商业利益导向:阿多诺认为,现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运作主要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他指出,由于市场和商业化的压力,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往往追求量大而不是质高。

商业利益成为了它们的首要目标,导致了作为文化产品的文艺作品和娱乐产品的标准下降。

2. 标准化和同质化: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标准化和同质化的。

阿多诺认为,商业化的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导向的策略,将文化产品定位为面向广大消费群体的商品。

为了适应通俗大众的口味和需求,产品被迫降低了创造性和独特性,造成了大量的同质化现象。

这使得人们在文化选择上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体验,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贫乏和平庸。

3. 意识形态和仿效: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另一个危害在于它们对意识形态和仿效的操纵。

他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制造流行文化的标准和流行文化的表演者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和仿效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盲从和对真正的思考和创造力的压抑。

人们在文化工业的操控下成为消费者和仿效者,而非独立思考的个体。

4. 客观数量压倒品质:阿多诺认为,由于商业化的逻辑,文化工业追求的是大量的消费者和高额的销售额,而不是文化产品的质量。

这导致了以商业成功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作品生产,忽视了文化产品的独立思考、创造力和深入性。

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产品更倾向于满足大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鼓励短暂的享乐和浅尝辄止的浅层思考。

这往往是对真正艺术和文化的亵渎和侵蚀。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于理解现代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也对后来的学者和文化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研究方法。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合著的一部著作,全书围绕着文化工业的发展和影响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提出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就《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展开探析,阐述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文化工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它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

他们对文化工业并不持肯定态度,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忽视了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内涵的追求,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和商业化,破坏了个体的审美感受和文化创造力。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肆宣传和广告营销,借助媒体的力量操纵和影响了大众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娱乐化倾向导致了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和平庸化,使人们对真正的艺术和文化失去了敏感性,迷失在了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的泥淖中。

而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尤为突出,形成了“娱乐至死”的文化现象,导致了思想的贫乏和情感的空虚。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明确提出,需要通过在教育和文化领域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来应对文化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们呼吁人们重视个体的审美教育和文化培养,培养人们对真正艺术和文化的独立审美能力和批判精神,树立起对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文化产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他们还提出了要通过建立艺术和文化保护机制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启蒙辩证法》中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对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和应对之策。

这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指引我们在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审美品味,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的大众文化造成的现代工业社会文化危机的回应,他提倡一种具有否定、批判和乌托邦功能的“反艺术”,认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消除绝望、拯救心灵、拯救现实。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

标签: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反艺术阿多诺(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阿多诺一生著述颇丰,涉猎广泛,主要著作有《启蒙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否定的辩证法》等。

1什么是文化工业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解释,所谓大众文化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

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故喻之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

它一方面具有现代文化虚假解放的特性和反民主的性质,与独裁主义潜在地联系在一起,是滋生它的温柔。

另一方面构成对个人的欺诈与的快乐的否定。

就是说,大众文化欺骗听众、观众,剥夺他们真正的乐趣。

按照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对他们使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动机阐释,这种转换“是为了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解释:即认为它不过是某种类似文化的东西,自发地产生于大众本身,是通俗艺术的当代形式。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与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质,在其所有分支中,那些特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种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计划炮制出来的。

文化工业各个分支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至少能彼此适应,它们将自己组合成一个天衣无缝的系统。

这种局面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是因为当代技术的力量以及经济与行政上的集中。

文化工业别有用心的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离了数干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快,结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

高雅艺术的严肃性由于对其效果的投机追求而遭到毁坏;低俗艺术的严肃性,因为强加于它内在固有的反叛性之上的文明化管制而消失殆尽。

然而与文化工业要我们相信的不同,消费者不是上帝,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消费的客体。

”2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综合起来,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可以概括为:对文化工业商品化倾向的批判,对文化工业技术的批判和对文化工业使人主体性沦丧的批判。

(1)对文化工业商品化倾向的批判。

阿多诺谈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之后进一步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故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他坚决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是艺术品,从一开始它们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代替的项目而被生产出来的,因此文化工业具有商品社会一切产业的基本特点,具有突出的拜物教特性化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或者为了在市场上销售而生产出来,他认为文化工业把艺术转化为一种商品类型;文化工业及其产品以商业价值的瞬间效应为导向。

商品化大大降低了文化工业的质量,让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现代艺术边缘化。

这样,文化商品化结果便是:一方面为生产者和销售者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是大众的物质和精神双重的贫困。

(2)对文化工业技术化的批判。

与肯定现代艺术技巧的革新不同,阿多诺对文化产业的技术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现代科学技术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电影、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科学成果,使大众文化对时空获得更强的占有性,文化工业借助现代技术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让人们无法逃脱。

正如阿多诺不无讽刺的说:“广播是完全民主的,它使所有参加者都变成了听众,使所有听众都被迫去听几乎完全雷同的节目。

”更深一层的是,文化产业的技术性意味着工业理性支配了最具重价值理性的文化领域。

这样,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都不再追求文化的精神价值,成了工具的俘虏,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从而在根本上摧毁了艺术。

(3)对文化工业使人主体性沦丧的批判。

文化工业突出的表现为标准化,均一化和模式化。

资本家为了满足市场的单一需求会对创作者的自由采取种种限制。

创作主体的主体性正在丧失。

他说:“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为了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

个人只有与普通性达成一致,他才能达到容忍,才能没有问题,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

”这种标准化了的接受意识,本身就否定了人是创造主体的性能,将人性从现实意识中排除。

由此,人的主体性,主要是创造性和反思能力逐渐沦丧。

3倡导艺术的否定性阿多诺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异化的世界,面对异化的现实,艺术应该担负起批判的责任,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它的否定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这是由于艺术是对尚未存在的东西的把握,现代艺术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

因此在艺术领域,阿多诺竭力推崇非统同一性原则。

“非同一性原则给现实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个自律的审美模式,即通过非同寻常的描述和表现去达到寻常生活中所失落的绝对。

”他认为在现代审美活动中,非同一性原则是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现代人的审美活动应走向与现代生活的非同一,这种非同一中蕴含着巨大的审美资源。

从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否定,现代艺术是对完满的感性外观的扬弃。

对现实事物的疏离和否定,是辩证地创造艺术品,在对现实事物的否定中创造出能够揭示社会荒诞性的艺术形象;对完满感性外观的扬弃,展示反应人类理性认识的异样事物,是为了拉开阅读的距离,增加阅读的难度,使人们抛开具体现实去深入思考。

因此,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应该有:(1)非实在性和异在性。

艺术是对不存在事物的追求,故而只有在异在性中才能获得其自身的规定。

(2)超前性。

艺术中的超前性是通过展示升华过的理想而超前于经验现实,进而否定经验现实的。

(3)否定性。

由异在性和超前性必然走向艺术的否定性。

(4)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

他反对传统艺术理论把艺术看成是“模仿”的观点,认为那种艺术现实注意是顺从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强调艺术的主体性。

(5)精神化和无概念性。

因为只有彻底精神化的艺术才可能成为完全异在的东西,精神就是艺术作品的天地,精神使艺术作品有所表达。

无概念性则是指艺术是无任何预定概念地对对象的表现,艺术的种类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也即是多元化的。

(6)不确定性和难解性。

现代艺术作品与谜语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阿多诺极为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中所蕴含的救赎功能。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分裂、人格丧失、世界裂成碎片的人现实只有通过艺术这种精神补偿才能得以拯救,艺术能把人在现实中所丧失的理想和幻梦所异化了的人性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艺术就是被挤掉了的幸福的展现。

”4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遭到了很多批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希尔斯和甘斯等人组成的批评方阵就对阿多诺进行过激烈的抨击。

他们的观点是,阿多诺自称是左翼人士,却又轻蔑民众的趣味和价值,其立场与观点自相矛盾;有人批判阿多诺是一位精英统治论者,他的价值标准完全建立在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他的理论假设因其缺乏经验上的论据而无法验证;等等。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是与阿多诺的个人经历和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分不开的。

根据马丁·杰对阿多诺的考察,“作为一个在异国环境中流亡的人,他有时扮演着专心理解他的所在国的陌生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家的角色”。

“阿多诺对美国从未有过真正的同情,更不用说处于西方范围之外的各种较为原始的文化样式了”。

就个人来说,阿多诺对德国法西斯利用宣传工具操纵大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因此他对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操纵特别敏感。

一方面他以饱受心灵创伤的目光打量着美国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就不可能不反动;另一方面当美国的大众文化成了他流亡生涯中的一个生活内容后,他又不得不时时带着打量大众文化的目光来反观法西斯主义,于是心中的创伤就始终无法愈合。

这一切决定了阿多诺不可能对当代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有辩证的看法,也无法预见现代文明的最终走向。

所以,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缺陷。

他没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采取辩证的态度,有全盘否定这种文化的明显倾向,没有看到这种文化所取得的成就的一面;片面地强调文化、艺术的独立自主性;设计的艺术革命的道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乌托邦色彩。

然而不能够否认的是,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当代科技发展对文化手段尤其是大众传媒影响的评估,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变迁着的文化模式的反思。

他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日益商品化的一般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对文化事业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局限性。

在该社会中,文化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和强制性等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从而使之具有压抑主体意识、个性、创造性、想象力和压抑自由开拓与自由选择的消极功能。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非人性本着消极社会功能的揭露批判,曾对美国知识界形成较大的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欧美青年发起的“反文化”运动,反对既定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下的文化成为一时风尚,正表达了对大众文化成为反人性的意识形态的抗议,对文化商业化的不满。

从这个角度看,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1]Theodor W. 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M].Londonn: routledge,1991.[2]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4]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于涛.阿多诺的批判与否定性的艺术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