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绘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绘画一瞥——科技与思想融汇的爆炸
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当代西方绘画技术上的几点创新;紧接着,作者通过介绍二十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艺术风格及形式,具体地提现了西方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在文章最后,作者对当代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抒发了自己的思考,并对其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西方当代艺术当代绘画绘画材料技法艺术价值
前言:
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的高度饱和。

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

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

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

凡高以疾急奔放的笔触,使浓厚、明亮的色彩充满强烈的力感,表现内心情绪的不安。

高更以象征的色彩和造型构成画面,作品的空间与传统的形式相违,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气氛。

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

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

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纪,也是一个社会文化取得世界性交流和巨大发展的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促使人们对人类特性和命运进行深入的反思。

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等思想家的理论得到文化艺术界的广泛的注意甚至认同,“现代派”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继的女生的。

在艺术家内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绘画的语言模式和审美倾向,自19世纪印象主义绘画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之后,在二十世纪,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相继出现。

60年代前后,现成艺术、行为艺术等相继登场,对纯粹的架上绘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绘画元素。

20世纪的绘画艺术表明:艺术创作永远是一个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动姿,而“打碎”是为了“建设”。

一、绘画材料的跨越
作为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所谓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

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

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

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对于绘画,颜料自然是重中之重。

传统油画的颜料是有颜色微粒和油类混合而成,这种传统颜料与现代颜料相比,具有以下不足:制作程序复杂、作画过程耗时较长等缺点,对它的掌握和使用也仅限于有条件的少数画家,它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受到了较大限制。

丙烯绘画材料是20世纪后的一种新绘画材料,主要成分是颜料、丙烯酸和水的混合物。

丙烯颜料(acrylic paint)在干燥之前溶于水,干后会形成一层防水
的、柔软的薄膜,并且具有很强的耐水性,可以在画布、木板、纸面、墙壁等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附着体表面作画。

丙烯材料的干燥速度快,干燥后变得极其稳定和牢固,它兼具其他画种材料的特性,能自由地表现出各画种所体现的视觉特性,几乎能模拟所有传统绘画材料的艺术特点,所以,现今许多画家把它已当作众多绘画材料的替代物来进行绘画创作,具有其他绘画材料无法达到的包容性。

与传统颜料相比,他有着以下优点:可用水稀释,利于清洗;颜料在落笔后几分钟即可干燥,不必像油画作品那样完成后需等几个月才能上光。

喜欢慢干特性颜料的画家可用延缓剂来延缓颜料干燥时间;着色层干后会迅速失去可溶性,同时形成坚韧、有弹性的不渗水的膜。

这种膜类似于橡胶;颜色饱满、浓重、鲜润,无论怎样调和都不会有“脏”“灰”的感觉。

着色层永远不会有吸油发污的现象;作品的持久性较长。

油画中的油膜时间久了容易氧化,变黄、变硬易使画面产生龟裂现象。

而丙烯胶膜从理论上讲永远不会脆化,也绝不会变黄;丙烯颜料在使用方式上与油画的最大区别是带有一般水性颜料的操作特性,既能作水彩,又能作水粉用;丙烯塑型软膏中有含颗粒型,且有粗颗粒与细颗粒之分,为制作肌理提供了方便。

醇酸树脂颜料是继丙烯颜料之后发明的又一种人工合成颜料,这种颜料的结合剂为醇酸树脂液。

它虽不像丙烯颜料曾一度引起艺术家的兴趣,但在今天国外美术用品市场上,醇酸树脂颜料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关注。

醇酸树脂颜料又称“快干油画颜料”,实际上它比丙烯颜料干得慢些,一般一夜之间画面就可以触摸,一个月后即可涂上光油,对于不喜欢速干的画家来说,这是一大优点。

油画的干燥过程是氧化过程,并且油膜干后仍继续氧化直至老化。

而醇酸树脂等聚合颜料的干燥过程是聚合过程,一旦稀释剂(水、酒精等)挥发,聚合过程即结束。

从理论上讲,聚合颜料(包括丙烯)干后,其色泽永远不会改变。

醇酸树脂颜料的使用方法更为灵活,而且可以和丙烯颜料混合使用。

在一个标准的作画时间内,其画法跟油画完全一样,只是第二天就可以涂上光油或覆色。

醇酸树脂颜料中每一种颜色的干燥速度都一样,而且在外观上比油画色更为统一。

其着色层绝没有“吸油”现象,表面效果与涂了上光油的油画色完全一样,这也是该颜料夺目的秘密之所在。

着色层的坚韧性与丙烯相同,没有开裂的倾向。

醇酸树脂作品有着更为深沉的光泽,更接近珠宝的质感。

醇酸树脂颜料适合于多种支承材料,纸张、墙壁、塑料、玻璃和金属板均可,能与油画颜料交替使用。

最好的作法是用醇酸树脂颜料作底画,然后再使用油画颜料绘制作品。

醇酸树脂为未来的油画颜料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为满足艺术家的需求,国外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醇酸树脂颜料和媒介剂,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绘画空间。

二、绘画技法的创新
技术上的突破虽然给艺术家们创造作品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作为一门“人”的艺术,当代绘画艺术的突破更在于思想上的突破,即技法及内容上的创新。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当代绘画中技法的发展。

作为二十世纪最先诞生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野兽派虽仅仅盛行了三到四年,但它带给其后的现代美术影响甚深。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1907-1914年,视觉艺术中掀起了一场革命,他的标志是立体主义艺术的诞
生。

这种新风格是对形体进行的一种特别处理,把形体拆开,分解,再把各个部分用不同的方式连结在一起。

它简化了形体,使之于周围空间结合的更加紧密。

就艺术价值而言,立体主义艺术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空间处理的新观念,一种对形体的新的构筑方式。

而这种观念和方式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传统的透视方法及其稳定性的怀疑和反叛,也意味着传统价值的某些秩序性的原则被质疑。

在立体主义出现时,致力于心理的、精神的乃至于对社会的分析的表现主义也渐渐兴起,它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

在这几个流派兴起又渐渐式微之时,超现实主义在法国出现。

超现实主义绘画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

美国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首创了“滴画法”。

1946年波洛克已经彻底抛弃了现实主义,他的画迅速发展成为激烈的情感的倾泻。

他的方法是将美国产的油漆从罐中倒出,油漆顺着放在罐中的木棍流出,这样一条不间断的色‘线’便在画布上形成。

他完全摆脱了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作画模式,对于作品完成后的样子事先并不知晓,而是通过让整个的身体无意识性、即兴、随意的自由运动,同时将颜料用“滴画法”应用于画布和画纸上,这种无意识性,即兴绘画方法就是著名的“行动绘画”。

从对具体对象有选择性的描绘到完全脱离物像,从对画面形式有意识的控制到融自身行动于画面中,他终于探寻到了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滴画法”。

只有这抽象无定形而又自由不羁的滴画形式才能尽可能的展示其丰富的内心情感。

因为波洛克所探求和实验的绘画技法,更注重线的连贯,而传统的笔绘作品在不断的补充和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运用一些间断不连贯的线。

三、代表性风格及作品介绍
(1)野兽主义
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野兽主义画家弗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

狂热的移写(出发点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

《舞蹈》亨利·马蒂斯
野兽派核心画家马蒂斯的《舞蹈》,色彩和线条就像词语之间激情的结合,体现着色和构图结合的情趣。

线条是舞蹈流动的痕迹,而色彩使得抽象画面更为干净。

线条和色块在马蒂斯那里非常合乎美感地融合起来,它所产生的空间感让舞者有了自由舞蹈的姿态。

五个舞者相互协作,群舞的一致性让舞蹈自然产生生命感和由此带来的喜悦。

画家正是在对传统的大胆突破中,张扬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才华。

而这种均衡、纯粹以及清澈的画风,给人以视觉的愉悦感,单一明快的风格,使人们从以往绘画的理性和凝重感中解脱了出来。

正如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他不想奴隶般地去抄袭自然,他要去解释自然,让色彩发挥功能尽可能好地为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服务。

(2)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

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亚威农的少女》巴勃罗·毕加索
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

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

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

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

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

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

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3)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呐喊》爱德华·蒙克
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

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

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

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

(4)超现实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无论是战胜或是战败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让人不忍睹视的伤痕。

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

此种形势之下,艺术家们开始否定一切,开始逃避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以脱离现实的悲哀与残酷。

超现实主义明确强调受理性控制和受
逻辑支配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梦幻与现实结合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的客观。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把生、死、梦,现实、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把它们统一起来。

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点。

《记忆的永恒》萨尔瓦多·达利
《记忆的永恒》是达利创作于1931年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的油画作品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无限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

达利称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

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呈现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

四、思考及展望
随着摄影技术的迅猛发展,绘画就越来越少地担负记录历史和绘制纪念性肖像的社会责任,因而“现代绘画”逐渐走上了半抽象化、抽象化的道路。

正如前言所说,绘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

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

当代绘画应当是画家个体的内在需要,当代绘画理应表达当代画家的思想、精神和自我。

绘画技能是画家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不是画家的思想和精神;绘
画形式是当代画家应该具备的专业修养,也不是画家的自我。

这就是说,当代绘画应当表达的仍然是“内容”。

当代绘画的表达“内容”需要依托于画家的艺术修养与思考去提升,需要借助于艺术专业技能来表现,表达的是对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对当代的个性化解读。

面对西方现代绘画,当代画家不应该仅仅从画面结果中去归纳绘画的形式规律,更不应该误把这些形式规律当作自己的表达“内容”,因为那属于大师个人的审美经验和语言特征,而应该掌握现代绘画的观看方式和美学方法,去体验大师审美的整个过程和每个细节的重要发现,领悟语言和形式背后的审美“内容”和独特性,并为自己的表达“内容”累积宽而厚的起步平台。

在今天这一理论与创作并行的时代里,一个艺术家不仅要有志于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同时更应加强理论修养,做到多阅读(包括其他学科的著作)、勤思索、善积累、爱争论并能建树起自己的审美体系,从而能够与理论家并肩合作。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必将在以后繁荣的人类文明中占有不能被忽视的一席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