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简单阐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从生产方式、饮食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来探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关键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多样性文化
前言
悠久的历史,积淀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
因此,整体地理环境乃至个别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文化影响重大。
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地理环境差异,体会中西民族文化的不同,从而在文化碰撞过程中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础规律。
环境多样性体现在物质多样、生物多样、环境过程多样、环境形态多样等自然环境多样性。
就中国而言,地理环境多样性体现在地大物博,地形多样,山川壮丽,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雪山连绵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山脉,有奔腾澎湃的长江、黄河等大河,有宽广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风光秀丽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黄山等风景名胜区;还有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秦陵兵马俑等历史文化古迹。
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
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人类的生活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生产方式、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条件等社会因素。
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明显不同,西方餐饮习惯西早晚凉,中午热,中国习惯三顿全是热;西方喜欢自主,注重隐私,习惯独自生活,中国喜好热闹,习惯群居
生活;对待新鲜事物,西方人是在一定距离看,而中国人是习惯用手去触碰去感知;西方用的是刀叉,中国人用筷子......
一位旅居国外的人士说:“真让人奇怪:在中国,人发了烧,我们都用“闷汗”的办法给他降温;而在外国,人们却用少穿衣服甚至在冰水中洗浴的方法治疗发烧。
这太残忍了!”这种治疗方法上的差异是中西生活方式差异的一个典型表现。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从狭义上讲,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地理环境对文化存在影响的必然性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前提,也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纵观世界,每一个民族其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都是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的,同时人类意识或精神也深受其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其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制约因素。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相对固定的疆域,在这种相对固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进而发展、形成民族文化。
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类型,由此深刻影响到民族性格与特质。
18世纪的法国的启蒙学者孟德斯鸿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他指出: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而少于进取。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气候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非洲——骚动的大陆——热带气候;欧洲——平和的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矛盾的大陆(多变的大陆)——季风气候。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世界上存在着不同肤色的人种,典型的是黄色皮肤的亚洲人,白色皮肤的欧洲人以及黑色皮肤的非洲人。
这正是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种。
非洲位处地球赤道附近,常年太阳直照紫外线强,皮肤中的黑色素是吸收紫外线的防止紫外线杀伤皮下组织细胞,皮肤中黑色素多,所以非洲人皮肤是黑色。
欧洲位处温带和寒带,常年太阳斜照紫外线弱,皮肤中的黑色素就少,所以欧洲人皮肤是白色。
亚洲的地理位置,太阳不直不斜的照射,使亚洲人皮肤中的黑色素不多不少,所以皮肤呈黄色。
下面笔者将从社会发展、文明发展、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论证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生产力水平相差极大,由此也要决定它们在社会组织形式、在上层建筑各领域中的种种差别。
在温暖湿润的平原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民族因其生活的稳定、人口的增长、生产和灌溉的需要,使其社会组织形式、上层建筑都比较迅速地发展和完善起来了,经济文化水亚也相应发达起来。
形成了比较完善严密的法律和伦理道德体系.发达而丰富的科、学文化技术,繁关的商业、政权也和对稳固。
而生活在寒冷广阔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由于其迁徒、动荡的生活,人口发展缓慢,人与人的交往要少得多,商业也不发达,很难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即使一时建立起来也维持不久,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因而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比较缓慢。
2、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地理环境条件的优越影响着文明的发展。
不难想象,在没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是不可能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的;在没有一定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地方,人们从狩猎走向游牧也是不可能。
如波利尼亚群岛多由珊瑚礁组成,没有金属矿藏,这里的土著人借助于石器生活了几千年。
中东(包括埃及)、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
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区。
而在欧亚大陆的中部草原地区拥有无边无际的草地,从东边的中国东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多瑙河。
它为欧亚大陆南部边缘地带的各文明中心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条陆上通道。
在大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总是赶着他们的牧群,到处迁徒,并随时准备着,一有机会,就去夺取中国、中东、印度、欧洲文明中心地区的财富。
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创造了欧亚大陆上古老的文明,而大草原则是这些文明之间接触和联系的纽带。
这种联系,有时以和平方式进行,即通过陆上贸易的途径;有时则以侵掠方式进行,即落后但武力强大的草原游牧民族不断地去劫掠使他们馋涎欲滴的富庶地区。
这种侵掠不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而且也具有革新的作用。
它将没落的王朝、僵化的制度和陈旧的习俗扫荡殆尽,而导入新的民族、技术和
思想,因而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
实际上,古代的五大古典文明的产生地区同样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正是因为这不一样的地理环境,才创造出了光辉灿烂、鲜明独特的五大古典文明。
3、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而且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
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还会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越是历史早期就越是如此。
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而峡谷激流段的河鲜因鱼虾需抗急
流才能生存,使肉具弹韧性,吃起来不只特别鲜美,还有特殊的口感;山区则以野
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
欧美国家的人喜欢吃牛肉羊肉鸡鸭鱼等肉食,他们会用番茄酱等作为辅料。
他们的正餐一般以牛排等为主要事物,总体而言他们的饮食比较单一。
由于气候适宜基本各国都会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所以亚洲人多以米饭为主食。
但也有一些特例,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它的陆地面积较小,虽然也种植粮食作物,但他们在饮食方面多以鱼类为主,如生蛎肉、生鱼片等。
我国地大物博,除了以米饭为主食外,我们还利用各式各样的蔬菜肉类制作出可口的菜式,也由于地域位置的差异,我国产生了八大菜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一些黑人国家的饮食习俗和他原属的宗主国十分相似。
加纳、喀麦隆两国人的饮食习俗就与英法很接近,喜欢西欧菜式,爱吃龙虾、牛肉、猪肉、鱼、鸡、花生等;爱喝咖啡和可可,口味较清淡。
4、地理环境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服饰是比较直观的醒目民俗风情之一。
一个民族或某一地区的服饰,‘也同其它民俗风情一样,既反映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特征,也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形成的,并显示了对地理环境的适应。
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
服饰受地理环境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性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直接影响,二是区域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该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间接地影响着民族和地区的服饰特征。
因此,服饰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中国由于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大,所以在着装上也有着明显差异。
东北地区,从自然条件看,山地、平原均有。
因纬度较高,又紧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所以冬长且严寒让北方人衣着以棉布为主,斜襟领比较高,看起来较为庄重,而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宜人,服饰风俗也就有所变化,布料以纱、
布料为主,看起来较轻盈。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有些例子更为典型。
如日本妇女传统的和服一般都比较肥大,这和日本岛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有关。
生活在高温多雨的热带马来人,多穿宽大的沙笼,便于透风散热。
缅甸男女都穿长裙,裙比身体宽一、二倍,不系腰带,这也是对热带气候的一种适应。
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其衣服是用鹿皮缝制,上衣和裤子连在一起,可防冻御寒。
荷兰人传统的木鞋,可能与荷兰低地地面潮绿有关。
5、地理环境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考虑到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在建筑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
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南亚的建筑文化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以佛教为主,所以各国在宗教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印支半岛--中南半岛上的5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建筑样式是佛教宽顶多角塔楼,马来半岛上的马来西亚和印尼\文莱等建筑风格以伊斯兰教尖顶塔楼,菲律宾、东帝汶和越南建筑样式是西方格调。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中国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内蒙古地区典型的蒙古包;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窑洞式住宅;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干栏式竹楼;苗族的吊脚楼等。
四、总结
最后,笔者认为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中国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 .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DB/OL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申林译,北京:北京出版社,第三卷。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末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于治民论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王清廉服饰与地理环境一民俗旅游资源浅论之二
陈涓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