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美学思想
摘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视野开阔、意境宏绰、观念众多,滋养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并成其内在之灵魂与肌体之血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所体现的“形神”之关系,置于艺术创作中则可谓是最早的关于“形神”问题的阐述,这对自古及今的艺术创作活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营魄;形;神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所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使中华民族的这段思想文化史呈现出奇伟壮丽的景象,它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美学、艺术特质,不仅产生了滋养中国文学艺术的不竭之美感源泉,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学肌体上的血肉,进而升华为中国文学的灵魂,结晶为艺术理想与美学追求。范文澜认为在古代哲学家中老子“有极大的智慧”,“确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①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及其可贵的思想遗产,这是不用质疑的。
在艺术创作中老子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的“形、神”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对自古及今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老子所创立的“道”的理论,既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相当深刻性的辩证范畴。它超越语言,既不是理论,亦不是逻辑,而是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的思想。艺术的超越性、非逻辑性、实践
性恰恰与老子思想有了天然的契合点。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言语到达不了的地方,才最能接近人类灵魂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形神交融的境界,它能把人类最本源、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使创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一种本性显现的途径。
《老子》第十章中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载”是附载,用以指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是说肉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要附在肉体上不能分离。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魏源说:“营,读为魂。”②这与艺术创作中的“形、神”相呼应。古人认为魂魄有不同,但是相对于肉体而言,都是精神性的。“营”即魂,属阳,为气、气韵、精神、根本;“魄”属阴,为形、形体、形象、载体,魂以此为依托。用现代的话来说,魄近似于人的精力,魂近似于精力的功能。人如果丢了魂就成了神经病,如果丢了魄则就成了植物人,魂魄若都丢了也就成了死人了。因此人要健康,保持大道所赋予的生命,不仅是肉体强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肉体与精神的完整性。“载营魄抱一”就是指“阴阳合一,形神合一”,一个健康的人魂魄不能分离,而是要让魂魄抱合为一附在肉体上。
“载营魄抱一”在艺术上就体现为“形神”之关系。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了形神并重的“以形写神”观,而谢赫“六法”中的
“应物象形”也是说要准确描绘对象的形状,没有形象就没有绘画。“形”揭示事物的外延,而“神”揭示事物的内涵;“形”是“神”赖以存在的躯壳,“形”无“神”不活;“神”是“形”赋予生命的灵魂,”神”无“形”不存。绘画中的“神”并不等于“形”,因为这种精神面貌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表露于外的,常常是一显即隐、稍纵即逝的。如果对所描绘的对象缺乏深刻的认识,仅孜孜于外表细枝末节的描绘,结果也只得像张彦远所说的“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和活力的,犹如失去了魂魄的行尸走肉,是见不得阳光的,正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宋苏轼《东坡诗集》)“六法之内,唯形似气韵二者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③。在艺术创作中,形似乃绘画之阶梯,气韵即“神”则是绘画之目的。形似为下学之事,气韵为上达之事,下学上达则为绘事之必由之路。
那么在艺术创作中怎样才能做到“形神合一”呢?我们知道老子主张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这使得“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审美境界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又说:“弱之胜强,(下转第36页)(上接第32页)柔之胜刚”,“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④在老子看来,“道”的特点,就是要使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到它的极致。正是基于这种审美态度,从古到今的中国艺术家都要在把握和体验自然万物
时,采取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淡泊恬静的审美态势,努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发现一种人与自然万物相互感应、相互融合的现象。像李白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将这样一种意识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去,人的心灵、精神、情感就成了审美关系中真正的主动者,对于“形神”问题的把握、取舍也将不再是个难题,自然万物也就理所当然地为我们自由的驾驭和吐纳。
参考文献:
[1]《国画研究》俞建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2]《道家双峰——老庄思想合论》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3]《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赵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年7月第1版.
[4]《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李天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5]《老子——形上思想研究》马德林著学林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
[6]《老子正宗》马恒君著华夏出版社 2006年1月北京第1版.
[7]《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注释:
①参阅《中国通史简编》.
②马恒君《老子正宗》第27页华夏出版社 2006年1月北京第1版.
③俞建华《国画研究》第5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④李天道《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第3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