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沈从文_边城_研究综述_程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安徽文学
2007年第
期
8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程
莹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自《边城》问世至今的七十年间,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解读和再解读。近五年内,
《边城》依然备受关注,这些研究资料可以从思想艺术风格、人物形象分析、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进行分类整理。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综述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对沈从文的研究开始“热”了起来。到了新世纪之后,这股热潮逐渐平息了一些。一方面是因为可发掘的材料大都公之于众了,比如他的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他晚年的经历,文学之外的沈从文,甚至他个人的感情历程等边边角角的东西研究者们都没有放过。另一方面时因为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审美趣味相应发生了变化。
从2003年至今的五年间,笔者可以查到的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研究著作不超过5本,其中旷新年著的《解读沈从文经典—边城的田园牧歌》和张新颖著的《沈从文精读》较有知名度。关于《边城》的研究论文,有500余篇。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对沈从文《边城》研究,呈现出转向的趋势。转向体现在:从文本解读转向文化解读;从历时性研究转向共时性的对比研究。
关于《边城》的艺术风格,研究者们普遍把它视作寄托了人生理想和人性关怀的田园牧歌来分析。即认为此作品是沈从文构造的“人性神庙”,表现了“桃源”的湘西世界,寄寓了作者远离城市喧嚣的“大隐于世”的人生追求。这种牧歌情调通过美丽的湘西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民表现了出来,但同时,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这种牧歌情调也充满了悲情。
“沈从文以湘西的山水、民俗风情和古朴、自然、优美
的人性构建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①
这是研究者们的普
遍观点。湘西世界的山水和人性如春水一般,从沈先生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是那么纯净,那么醉人。正如李正君在《<边城>——解读人性至善和民族命运的寓言》中说:“沈先生只是用他的如椽之笔,用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江南女子般细腻的情思,加之最经典的哀愁,混合出一片屹立于混沌社会中的世外桃源,一块令我们心向神往的土地,一个安静的令人心仪的忧伤的童话,散淡自然地描绘出人性应有的率真、美丽。这——正是我们在浮华的尘世中所寻觅不到的。”②
这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今在《从<边城>看沈从文
湘西小说的艺术风格》中指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写实、叙梦的有机结合和独特的人物心理刻画,构成了沈从文艺术上浪漫主义的、回荡着水一样柔情的、充满着牧歌情调的艺术风格,为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艺术天
地。”
③
人性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保存得最为完整,作者以此构建了一个远离城市文明的乌托邦,借以表达文人对国家命运的美好理想。但这种牧歌背后也隐藏着矛盾和悲剧性,对主人公悲剧性的爱情的安排反映了这一矛盾。如张娅在《<边城>:和谐音符中的不和谐》中指出:“《边城》文本其实也充满了不和谐,具体表现在翠翠身世的悲剧(翠翠父母爱情之悲剧)、大老之死、傩送和翠翠之爱和爷爷之死。正是这种不和谐音符使作品的意韵才更丰富,哀惋的
牧歌情调才得以显现。”④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不仅
仅是由于‘不凑巧’这一表层原因造成的,其内涵要丰富、复杂的多,既有人物主体意识的缺失,也有孤独寂寞基因
的羁绊,还有碾房阴影的挤压。”⑤
由此可见,翠翠与摊送的
爱情悲剧实质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⑥
也有
研究者从命运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李彦文在《牧歌·爱情憧憬·挽歌》中指出:“一切人事终拗不过天命的悲
剧感成为《边城》中抹不去的忧郁气氛。”⑦
《边城》的爱情悲
剧,从狭义的意义上说,是个人的悲剧,表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和社会对人的束缚,从广义上看,是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隐喻,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他对湘西世界的迷恋“绝不是单纯的反抗性迷恋,这里包含着
作者独特而深刻的现代意识。”⑧
“他是要借一个爱情故事
为基点,撑起他关于重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
⑨在人物分析上,研究者们都从“人性”这个大背景下关照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世界民风纯朴,充满了人性美和
人情美,这体现在人物的思想行为上。青年们对爱情纯洁忠贞,待人真诚;老年人善良敦厚,不欺不诈。“翠翠与傩送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
8
安徽文学
2007年第
期
8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
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⑩。在她们身上没
有都市人的斤斤计较和满心算计,无论是亲属关系,朋友关系还是生意关系,大家都坦诚相待。“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老船夫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即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更是批评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她是湘西文化的产物,她的身上集中了淳朴传统的民风民俗,沈从文以她的美来表现湘西世界的美。评论界从民俗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的共识是:她是“爱”和“美”的聚合和化身,她是“来源于农村现实生活中的、来源于自然美与人性美中的、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来源于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美的聚合。”
关于翠翠的爱情,评论界大都从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人对未来的无能为力,“天命难以抗拒,人却拚尽力量与之抗拒。”
关于恋父情结的成因,有学者解释为:“翠翠恋
父情感的产生已超出了弗洛伊德认为的人与生俱来的乱伦天性,它是后天在孤独的生存依赖中形成的自然结果。即在宁静孤独、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小渡口是他们与外界连接的主要方式),即使是亲子关系也无法否定会渗着男女情爱的成分,这是自然的两性法则。”
,在汪曾祺的小说《受
戒》里我们也能看出这种桃源情结的痕迹,“小说名为《受戒》,描写的却是种种破戒之行之事,荸荠庵里的和尚可以娶妻,可以吃肉,根本没有清规戒律,相当的逍遥自在;荸荠庵外的俗人也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兴旺日子。”
当然,由于时代不同,个性不一,
这两者也有相异之处:“作品表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色彩的特质;人物形象及作品结尾意蕴不同;两篇作品产生后所获评议命运不相同。”
李彦文.牧歌·爱情憧憬·挽歌——重读<边城>.语文学刊.
2004(5).
⑧刘一秀.对纯美世界幻念与忧伤的歌唱——沈从文<边城>新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23卷第5期.
⑨李鸿翔.论<边城>所表现的审美理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26卷第3期.
⑩
袁红涛.论<边城>的人物描写艺术.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12月第7卷第4期
.
张献青.翠翠:一个隐喻性符号——重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现代回眸.20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