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鲜明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独具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丁玲笔下早期女性的时代意识的角度来展开论述,从而展现一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丁玲;女性主体意识;时代新女性;时代特色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被封建社会严酷无情的礼教压制了几千年,但当个性解放之风开始吹拂女性心灵之时,女性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随即像火山喷发似的喷涌而出,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五四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之风唤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但这些女作家却没有一个人敢于从女性自身的性欲追求角度描写时代女性的觉醒,她们笔下的爱情大都是一种“有爱无性”的爱情,而这样的女性形象最终不能不被丁玲笔下那彻底新进的时代新女性形象所代替。
正如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
”丁玲第一次用真正的独立女性意识写作,第一次正视了女性自身的追求与渴望,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她
早期笔下的女性形象:梦珂、莎菲、伊萨等,她们有的孤独倨傲,有的外冷内热,有的失落悲观,有的迷惘彷徨,有的外柔内刚,有的坚忍不拔,有的执着勇敢,她们无一不在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作用和价值:无一不有着追求独立、向往未来的精神;无一不有着将“人”与“女人”统一起来,追求性别平等的意识。
正是这些杰出的女性形象使得丁玲成为关注女性命运的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家。
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中女性的悲剧——《梦珂》
丁玲在其处女作《梦珂》中塑造了梦珂这一艺术形象,真挚的父爱与无暇的友情培养了梦珂天真开朗、狂放不羁的性情,曾经躲在山洞里偷偷读《西厢记》的梦珂,曾经“像父亲一样狂放的笑”的梦珂,曾经和父亲一起说梦话的梦珂是如此的令人喜爱与欣羡。
可就是这样一个天真无暇的少女梦珂,在学校里、姑母家与社会中却不断的遭受着无情的打击。
学校中老师的无耻、学生的怯懦虚伪都给勇敢、独立、纯洁善良的梦珂带来义愤与烦恼。
姑母家优越的生活与表哥晓凇虚伪的爱情渐渐侵蚀了梦珂,而表哥的欺骗与姑母家人的虚情假意又使梦珂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逃出了姑母家的梦珂,怀着幻想走上社会,谁知社会更无她的立足之地,在社会中她显得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力,只能“把自己弄到更不堪收拾的地方去了”,她终于被黑暗吞噬了,隐忍着融入了这个“纯肉感的社会”,
隐忍着活了下去,以自身的堕落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扭曲的控诉,成了健康人性被扼杀的悲剧典型。
(二)灵肉一致爱情追求的悲剧——《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的女性主体意识尤为强烈,在她那冷漠狷傲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对人间真情强烈追求,对灵肉一致爱情狂热向往,以及对生命留恋与困惑的心。
这篇日记道尽了莎菲内心苦闷的心酸历程:热心的朋友们虽然能够在生活上照顾她却无法真正的理解她;怯懦的苇弟虽然对她一往情深却只能将眼泪洒在她的手背上;外表漂亮内心庸俗的凌吉士只能给予她红唇的诱惑却没有真正的爱情与理解;知己的早夭更使她陷入了彻底的孤单与无助。
莎菲对友谊的强烈欲望换来的却是无边的忧伤与苦闷,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觉醒后的青年人阵营的分化与变异。
但这篇日记更突出之处是在于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莎菲的爱情心理:从初次见面的局促不安到抑制不住的思念之情,到偶遇时的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急欲表现,再到用尽心机、欲擒故纵,最后到兴奋不已和深恶痛绝。
这其中对女性的性爱心理的描写也十分直露大胆,开风气之先,例如:“我是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
”将一个女性面对“美男子”时的压制不住的兴奋描绘得惟妙惟肖。
此外,文中对于莎菲矛盾的爱情心理的描写也颇具特色,将莎菲那种时而狂热追求,时而理性复归;时而热切盼望,时而摈弃睨视的心情丝丝入扣的刻画了出来,“我暗暗的在嘲笑他,但当他大胆的贸然伸开手臂来拥抱我
时,我竟忘了一切。
”莎菲就是如此的经常徘徊在理智与堕落的边缘。
理想爱情追求的失败使她最终只能苍凉的“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透出无尽的悲哀。
正如茅盾先生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指出的“莎菲们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絶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以扭曲心灵的方式进行对社会的反抗——《自杀日记》《自杀日记》中的伊萨,她并没有活不下去的理由,但大都市生活的空虚与无聊使她痛苦到了极点,不愿意这样活下去。
她企图自杀,却又热爱生命,极力想探索生命的意义。
生与死对她并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她要的只是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
整篇日记中都充满着死亡的气息,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而伊萨就是以这受难般的方式表达对恶的痛恨,对压迫自身的力量的一种独特的反抗。
这便是伊萨式的女性所面临的时代苦闷以及她们的痛苦与挣扎。
(四)“革命加恋爱”型小说中莎菲们的面影——《韦护》
《韦护》是丁玲在30年代思想发生变化之后发表的一篇著名的“革命加恋爱”式的小说作品,也可算是体现她早期思想的最后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由于公式化的描写及对革命者韦护形象刻画的单薄,经常受到评论界的批评,但其中的女性形象丽嘉却焕发出相当动人的光彩。
与莎菲们的性格一脉相承,丽嘉也同样个性强烈,倨傲的睨视着浅薄的求爱者柯君,热烈而又骄矜的爱着韦护,勇敢的表达
着追逐着自己的爱情。
五四新女性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使她表现的咄咄逼人、凌厉尖刻,但当面对爱情时,“她却没有一点浅薄的倨傲和轻率的嘲讽,只有一派天真而且温柔。
”这也正和莎菲们追求爱情的方式相似。
同时,丽嘉也继承了莎菲们精神上的孤独与苦闷,“她有许多姊妹,她从不困苦,但她却孤独。
”男人们的顺服与浅薄使他在他们中从未获得过深刻的友谊;女人们的殷勤又使她腻烦与厌倦。
她需要真正有人了解她,需要人间的真情而不是虚假的敷衍。
这又是一个莎菲。
结语
丁玲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尤其是早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莎菲、梦珂、伊萨及丽嘉,她们身上都打上了作家女性意识的深刻烙印,这些女性形象自身的思想有发展、有变化,但其更重要的性格内核却始终如一:那份坚韧执着的对个性解放和理想爱情的追求;那种狂狷倨傲的女性自我独立意识;那种对生命、生活近于偏执似的热爱;那种对于黑暗现实深恶痛绝的仇恨;那种纯洁的心灵以及对于人间真情的热切渴盼。
这些性格始终也没有离开过丁玲笔下的时代新女性,成为她们共有的女性主体意识。
这些女性形象正是在社会时代与思想的“变”与性格本质的“不变”中完成了统一,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j].读书,1997,(2):1—2.
[2]杨桂欣. 情爱丁玲:惊世女子骇俗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