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新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新尝试

发表时间:2016-09-19T15:52:17.2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2期作者:赵倩

[导读] 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730030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阅读并获取知识,帮助其丰富语言积累,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心智、完善人格,提升写作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

一、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选择读书的内容也是不一致的。为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阅读内容的确定。

在第十一册教材中,很多学生就选择了比较感兴趣的第三单元的“人”这一主题进行阅读。那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在课堂上就从“导”字下功夫,使他们懂得学习方法,再把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学习《穷人》,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应提出相关的要求,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细细地体会这些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词句,投影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用了这么多省略号是因为桑娜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从中可以体会到桑娜内心的矛盾,那是因为毕竟是在家庭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来的。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渔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所以她不得不担心渔夫会骂她、会打她。通过矛盾心理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桑娜内心的善良,宁可自己挨打、挨骂也义无返顾。

在课内指导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外文章或书籍,如《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让他们把课内学过的方法用到课外相关阅读上,比如《绿山墙的安妮》一文中,安妮那种思想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就特别细腻,一下就把学生给吸引住了。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欣赏水平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其参与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的语文拓展阅读课堂。

二、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拓展阅读氛围

教师应善于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其进行拓展阅读的热情。而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之中,学生也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内涵。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课文《伯牙绝弦》的最后一句话。

当课文讲到最后,孩子们无不为俞伯牙、钟子期之间互为知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无不为伯牙因失去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鼓的举动而叹息,孩子们在我创设的情境——子期墓前,替伯牙说着心里话:

伯牙曰:“子期死,我心亦死。鼓琴已无谓。世上无知音,谁人懂我心?君既离,为何鼓?”

“子期死,伯牙鼓琴,又有何用?伯牙所念,又有何人得知?知音难觅,得而复失,心中乃无望,鼓亦死,乐为谁?乐为谁?何人听我琴?高山流水,谁人知我心。终身不复鼓又有何妨?悲!”……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自然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阅读积极性,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体会阅读的精彩。

三、填补文本空白,开发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召唤着我们去想象未定的空间。从语言空白处入手,激发想象,利用文本情境进行阅读拓展训练,可以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课堂上,一个孩子轻轻读着《老人与海鸥》中的这段话: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教室里静极了,弥漫着淡淡的伤感,所有的孩子再一起读,我听到的仍然是伤感,我不禁问自己:“难道老人遗像中那默默地注视仅仅是因为伤感吗?”我特别想说点什么:“老人静静地看着他这些可爱的儿女们。那是独脚,老沙也来了。”突然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独脚,你的脚伤还没有痊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老沙你年龄最大,一定要带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公主还小,你要替我照顾好她……”我的心被孩子们的话揪得紧紧地。是啊!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除了伤感,更多的是牵挂、是不舍、是放不下。当孩子们再读这段文字时,我已听到了老人那默默注视的深意。“默默注视”只是一个简单的词,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补白去扩充、去挖掘,让这个词所体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由此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充实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