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实验五:卡特尔16P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心理测量实验类型:测量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16PF
学生姓名:刘劼专业: 软件工程学号: 3072211037 同组学生姓名:无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西溪心理楼四楼实验日期:2010年11月22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掌握个别施策的使用方法,能运用组合分析解释测量结果。
掌握卡氏16种人格测验的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方法,掌握16PF的次元人格因素及特殊演算公式的应用。
1.2实验要求
本测验施测时一般注意事项与其他个性测试及个人测试的要求相同。
团体施测时,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座位分开。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2.1实验原理简介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人格测验多达数百种,由于其依据的人格理论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但总的来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结构明确的自陈量表;一类为结构不甚明确的投射技术。
由于投射技术的实施、记分和结果解释均太复杂,不是专业的心理测验人员很难掌握。
人格自陈量表的题量较大,多数用于测量人格的若干特质。
人格量表中人格调查表和人格问卷数量多,使用频率高,国际和我国常用的人格量表主要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
因素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加州心理问卷(CPI)、NEO人格问卷(NEO PI)、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
著名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可以测量人格的10种特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用以测量人格结构的16种特质。
也有的量表只测人格的一个方面,如“内外向量表”。
2.2 测验的结构组成
十六种人格(个性)因素问卷(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Institute of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卡特尔教授(Raymond B Cattell)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人格(个性)因素测验。
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的人格特征,是用因素分析法编制问卷的典范。
我们用的是戴忠恒和祝蓓里于1988年修订的测验。
16PF属于团体实施的量表,当然也可以个别实施。
测验时,每个被试者一本试题﹑一份答卷纸,没有时间限制,但被试者应以直觉性的反应,依次作答,无须迟疑不决,拖延时间。
凡是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都可以适用。
本测验每一测题有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A、B、C),答案纸上相应地附有三个方格,请被试者将所选择的答案以“×”为符号,填到相应的方格内,即:如果选择“a”答案,就在第一个方格内划一“×”;选择“b”答案,就在第二个方格,如此类推。
本测验共有187个题目,分A、B、C、D、E、F、G、H、I、L、M、N、O、Q1、Q2、Q3、Q4共16个维度来对人格方面进行测量
2.2关于测验分数和等级的说明:
1.每一测题有a、b 、c三个答案,可得0、1或2分。
题目有正确答案,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
测验一般用模版记分,模版有两张,每张可为8个量表记分。
未记分前,应先检查答案有无明显错误及遗漏,若遗漏太多或有明显错误,则必须重测以求真实可信。
2. 被测试者在本测验中直接得到的分数均为原始总,由于所有原始分数都是未经标准化的,因此不同测试者的原始分数之间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3.被测试者的16个量表成绩定性的说明了被测试者的人格个性特征。
三、主要仪器设备
3.1方法:
个人测验。
3.2材料: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题册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用纸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记分套版(一)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记分套版(二)
3.3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凡是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都可以适用。
个体、团体皆可。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4.1 填写记分纸资料
测验开始时先发给记录纸,要求填好单位、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项。
练习答卷纸左上方的四个例题,直到掌握答题方法。
4.2 开始答题
本测验没有时间限制,但被试者应以直觉性的反应,依次作答,无须犹豫。
答案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具体来讲:
(1)每一测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2)不可漏掉任何测题;
(3)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
(4)有些题目被试者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大容易回答。
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被试者做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
4.3计分及评定
每一测题有a、b、C三个可选择的答案,根据被试的回答及评分标准分别给0、1、2分。
测验用套版记分,套板有两张,各记8个量表分。
把各量表的原始分依据常模换算成标准分数(标准10)再将标准分点入剖析图,连成人格剖析图。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5.1 实验结果
表1 被测信息
表2 被测得分
六、实验结果和分析
6.1 16PF人格因素分的一般解释
各种因素分数高低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依赖于其他各因素分数的高低,或全体因素的组合方式,所以,在评价各因素时,应参考其他考量维度。
表3- 16PF人格因素分的一般解释
6.2实验结果初步分析
图1-16PF成人格剖析图
从上图可见,该被测具备以下人格特点:
1.A因素获较高分,说明该被试外向、热情、乐群,术语称环性情感或高情感;该被试亲
切和蔼,与人相处、合作与适应的能力较强。
喜欢与别人共同工作,参与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不斤斤计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
容易结识陌生人。
2.B因素获高分,说明该被试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维,学习能力较强,思考敏捷
正确;教育、文化水平较高,个人身心状态健康。
较为机智。
3.C因素获中等偏低分,说明该被试相对他人更容易情绪激动,易生烦恼,术语称低自我
力量。
有时不能以“逆来顺受”的态度应付生活上的挫折和阻挠,容易受环境的支配,而心神动摇不定,较容易有失眠、噩梦等现象。
4.E因素获高分,说明该被试好强、固执、独立、积极,术语称支配性;常常自恃甚高,
自以为是。
可能非常的武断,而时常驾驭不及他的人,和反抗有权势者。
5.F因素获较高分,说明该被试轻松兴奋、随遇而安,术语称澎湃激荡;健谈,对人对事,
热情而富有感情;但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以致于行为变幻莫测。
6.G因素获中等水平的分数,说明该被试不是非常有恒负责或者尽职的人,但也不是苟且
敷衍之人,会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但可以说明该被试并无明显的高超目标或理想,对于人类社会似乎没有绝对的责任感,因而常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无须浪费时间和精力。
7.H因素获中等水平的分数,说明该被试不是非常冒险敢为之人,但是也绝非畏怯退
缩之人。
相比之下,该被试倾向于在更多情况下选择去行动和冒险,较为粗心大意,
有时候会忽视细节。
8.I因素获较高分,说明该被试敏感、感情用事,术语称娇养性情绪过敏;该被试很可能
心肠软,易受感动。
较为女性化,爱好艺术,耽于幻想。
有时过分不务实际,较为缺乏耐性和恒心。
9.L因素获中等级别的分数,说明该被试不会特别刚愎自用,也没有特别随意相信别人,
但相对而言更倾向于不去猜忌别人,在相信度和怀疑度上处于中等水平。
10.M因素获较高分,说明该被试幻想、狂放任性,术语称我向性或自向性;通常忽视生活
的细节,只以本身的动机,当时的兴趣等主观因素为行为的出发点。
可能富有创造力,有时也过分不务实际,近乎冲动,因为容易被人误解以及奚落。
11.N因素获较低分,说明该被试坦白、直率、天真,术语称朴实性;该被试思想较为简单,
感情用事,与人无争,心满意足。
但有时显得幼稚、笨拙。
似乎缺乏教养。
12.O因素获中等分数,说明该被试并不是一直安详、沉着、信心,也不是一直处于忧郁抑
郁之中,但相对而言更倾向于怀有安全感,适应变化。
13.Q1因素获低分,说明该被试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术语称保守性。
该被试很可能无
条件接受社会中许多相沿已久而有权威性的见解,不愿尝试探求新的境界,常常激烈地反对新思潮以及新的变动,较为墨守成规。
14.Q2因素获中等偏低分,说明该被试依赖、随意附和,宁欲与人共同合作,而不愿意独立
孤行。
常常放弃个人主见,符合众议,以取得别人的好感。
需要集体的支持以维持其自信心,并非完全的乐群者。
15.Q3因素获低分,说明该被试矛盾冲突、不顾大体,术语称低整合性。
常常既不能克制自
己,又不能充分考虑别人的需求。
16.Q4因素获较高分,说明该被试紧张困扰、激动挣扎,术语称高能量紧张。
常常缺乏信心,
心神不定,过度兴奋,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6.3次级人格因素推算分析
1. 适应与焦虑型
=(38+2L+30+4Q4-2C-2H-2Q3)÷10 = 7.1
该被试获得较高分,说明该被试通常易于激动、焦虑,对于自己的境遇常常感觉不满意,高度的焦虑不但减低工作的效率,而且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2. 内向与外向型
=(2A+3E+4F+5H-2Q2-11)÷10 = 8.7
该被试获得较高分,说明该被试外向,通常善于交际,不拘小节,不受拘束。
3.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
=(77+2C+2E+2F+2N-4A-6I-2M)÷10 = 4.3
该被试获得较低分,说明该被试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感觉挫折气馁,遇到问题需经反复考虑才能决定,但平时较为含蓄敏感,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
4. 怯懦与果断
=(4E+3M+4Q1+4Q2-3A-2G)÷10 = 7.0
该被试获得较高分,说明该被试独立、果断、锋芒毕露、有魄力,常常自动寻找可施展所长的环境或机会,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精神。
6.4 16PF测验应用的计算
1. 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心理健康标准分通常介于0-40分之间,均值为22分,一般不及12分者情绪颇不稳定,仅占人数的10%。
)
C+F+(11-O)+(11-Q4) = 24
该被试的心理健康因素约为人群均值,稍高于人群均值,处于正常水平。
2. 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总分可介于10-100之间,平均为55分,67分以上者应有其成就)
2Q3+2G+2C+E+N+Q2+Q1 = 39
该被试的从事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偏低,证明在现阶段的心理条件下,要成就事业非常有难度,可能性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
3.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总分可介于15-150之间,分数在88分以上者属于创造力强者范围,应有其成就。
)
2(11-A)+2B+E+2(11-F)+H+2I+M+(11-N)+Q1+2Q2 = 86,标准分6
该被试得分中等偏上,有较强的创造力,属于创造力相对强的范围,应有其成就。
4. 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的人格因素:(总分可介于4-40分之间,均值为22分;不足17分者仅占人数的10%左右,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27分以上者,则有成功的希望。
)
B+G+Q3+(11-F) = 20
该被试处于平均偏下水平,证明该被试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较弱,须在此方向改进。
6.5指导建议
由实验结果可知,该被测是一名外向、热情、乐群的人,不斤斤计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
但她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乐群,而是需要集体的支持以维持其自信心,因此,绝大多数时间,给被试宁欲与人共同合作,而不愿意独立孤行。
建议被试保持外向、热情的性格,但不能过于依赖众议,更不需为了附和群体而一直放弃自己的个人见解,否则会逐渐失去自己。
该被试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维,学习能力较强,思考敏捷正确;教育、文化水平较高,个人身心状态健康。
较为机智。
但是在独立、积极的同时,非常好强,在表面上附和群体的时候,实际上内心自恃甚高,自以为是。
可能偶尔会非常武断,而时常驾驭不及他的人,和反抗有权势者。
建议该被试戒骄戒躁,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天资聪颖的优势,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不足有清醒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降低自己的控制欲,向着更谦和的方向努力。
该被试健谈,对人对事,热情而富有感情;较为女性化,爱好艺术,耽于幻想。
但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以致于行为变幻莫测;时过分不务实际,较为缺乏耐性和恒心。
相对他人更容易情绪激动,易生烦恼,容易受环境的支配,而心神动摇不定,较容易有失眠、噩梦等现象。
建议该被试保持对人对事的热情的同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空想和幻想,锻炼自己的恒心和耐心;并控制自己的情绪,降低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该被试不是非常有恒负责或者尽职的人,但也不是苟且敷衍之人,会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但可以说明该被试并无明显的高超目标或理想,因而常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无须浪费时间和精力。
同时,该被试不是非常冒险敢为之人,但是也绝非畏怯退缩之人。
同样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建议该被试保持权益态度的同时,可以尝试担当大任,锻炼自身的责任感,并努力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理想而不放弃。
被试坦白、直率、天真;该被试思想较为简单,感情用事,与人无争,心满意足。
该被试不会特别刚愎自用,也没有特别随意相信别人,但相对而言更倾向于不去猜忌别人,在相信度和怀疑度上处于中等水平。
建议该被试在保持对世界的信任的同时,学习在社会上的生存之道,使自己的处事能力更强,理性用事。
该被试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很可能无条件接受社会中许多相沿已久而有权威性的见解,不愿尝试探求新的境界,常常激烈地反对新思潮以及新的变动,较为墨守成规。
但同时,给被试矛盾冲突、不顾大体,术语称低整合性。
常常既不能克制自己,又不能充分考虑别人的需求。
说明该被试紧张困扰、激动挣扎,常常缺乏信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在这一点上,建议被试阅读修身养性相关的心理书籍或者学习瑜伽等慢运动,尝试处理好自身各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如果自身改良无效,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建议该被试扩大自己的视野,不要把自己框定在一个既定框架之中,尝试突破自我,争取成为更优秀、稳定、成熟的人。
七、讨论、心得
7.1 卡特尔人格理论
卡特尔是持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观点与其他特质论者一样,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特质是从人的行为推论而得来的,他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特征,特质也代表行为的倾向性。
因此,特制这一概念表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况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
在卡特尔的人格理论中,他把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称之为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一个社区或以集团的成员都具有的特质称之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
一个社区中的每个成员虽然都具有共同的特质,但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是不同的,并且这些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是因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
卡特尔把人的个性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是十分重要的。
他认为人的表面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而根源特质则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的,是制约着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
卡特尔从许多人的行为表现中共抽取出16种根源特质,他称之为个性因素,认为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根源特质的影响。
根源特质是内蕴的,是构成个性的基本特质。
卡特尔还认为,在16种根源特质中,有的起源于体质因素,他称为素质特质,有的起源于环境因素。
他想称之为环境铸造性特质这两种特质又同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有关。
动力特质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他们是人格的动机性因素;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有效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智慧;气质特质是遗传而来的因素,决定一个人对去情景作出反应时所表现的能力强弱、速度快慢和情绪状况,主要与目标方向活动的情绪性方面有关。
7.2 16PF量表的编制过程及启示
在人格研究的过程中,卡特尔始终坚持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寻找构成人格特质的“最小单元”,成为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人格问题的最重要的人物,被称为“人格因素论的创始人”。
因素分析作为一种统计技术,其基本要点是相关的概念,目的在于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之间的相关即共变关系,若两个变项共变的方向相同,称为正相关,若共变方向相反,则为负相关。
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用相关系数表示,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卡特尔认为,可以从三个来源获得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的材料:其一是生活记录材料;其二是问卷材料;其三是客观测验材料。
即L材料、Q材料、T材料。
生活记录材料来源于个体日常生活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体日记、教师评语、社会活动、学分记录、父母评价、朋友交往、作业情况等等都是非常可贵的人格材料。
卡特尔认为,原始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获得人行为的各个方面的材料,他把这些人格的基础材料称为“人格天体”,他认为,布满人格天体的大量材料最大的来源是L材料。
卡特尔根据这么一个假设,即整个人格体系所包含的行为都在语言中有其象征,1947年,他从人格特质理论创始人阿尔波特( Goydon Allport) 收集的18 000个描绘人格的形容词中筛选出4 504个进行研究,他将描述人性格的形容词两两相对,编成包括很多题目的问卷,如善言的——沉默的、急速的——缓慢的、活泼的——安静的等。
以此问卷,让很多人评定他们的朋友,并通过因素分析,计算各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
依据这些L材料,卡特尔得出35个特质群,继续因素分析,得出15种根源特质。
以生活材料为基础,卡特尔设计人格问卷,以获得Q材料。
卡特尔用最原始的L材料拟出成千个问卷项目在大量正常人身上测试,并计算各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
由此得出16 种独立的特质。
但卡特尔认为,问卷材料以被试者本人的自我回答为依据,因此问卷结果可能受到被试者的自我欺骗和动机干扰。
根据生活材料,卡特尔得到15种根源特质,他再用生活材料设计问卷,在大量的正常人身上测试,进行因素分析,得出16种根源特质,其中,12个与生活材料得到的十分相似,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另有4个是问卷材料特有的。
在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中,代号为Q1 、Q2 、Q3 、Q4的特质即是指Q材料中特有的。
卡特尔的因素分析包括几个程序。
首先是以多种形式对大量个体进行测量,以获得丰富的原始材料,即L 材料、Q 材料、T 材料。
第二步,计算每个测验结果与其他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并形成相关矩阵,以检验各测验的有效性和测验之间的相关性。
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表明两个或多个测验所测的是同一种特质。
第三步“,群聚分析”——通过对相关矩阵的分析,将彼此相关较高者,归为一个小组群即“群聚”。
群聚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用以说明人格的因素究竟是哪些。
群聚分析得出的因素被称为“表面特质”。
第四步,计算“因素负荷”,即计算各测验与几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以确定各因素在该测验中的比重,说明该因素在测验中是否有实质性的意义,以确定测验的有效性,并有利于测验结果的准确解释。
因素分析是形成卡特尔人格理论的方法基础,是卡特尔人格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方法的独特性、科学性使卡特尔的人格理论别具特色。
但同时,这种独特科学的方法也正是导致卡特尔的理论不为人们熟悉的主要原因。
因素分析通过对心理因素的量化和相关分析以确定人格的基本单元,使人格心理研究理性化、逻辑化、科学化,但这种方法的确非常繁琐、复杂。
在我们编制量表时,应该学习其理性化、逻辑化、科学化的优势,但是应该向着更加简洁、易懂、方便的方向去努力。
而且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出更加成熟、科学,但对于测试者和施测者都更为方便、易懂、可操作性更强的量表。
7.3次元因素和16种基本人格的关系
卡特尔认为不是所有的特质在人格结构中都有同等的地位,由此,他根据特质层次的不同,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外在的,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认定的,根源特质是内蕴的,是在表面特质的基础上推理设定的。
表面特质总是根源特质的外在表现。
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是人格结构的最重要部分,是构成人格的最基本要素,个人所作所为的一切无不受它的影响,它控制着表面特质,是人行为的最终根源,是真正的构造人格的砖石。
根据卡特尔的研究,他最后确定:构成人格的根源特质有16 种。
卡特尔十分强调分类学,他根据不同的标准继续对16 种根源特质进行分类,认为有些特质是遗传决定的,称为“素质根源特质”,另一些是由环境作用及个人经验影响形成的,称为“环境铸模特质”;在根源特质中,促使人朝一定目标行动的特质为“动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是“能力特质”。
因此这些因素的分类组合变成了次生元素,并由基本人格根据一定的计算可以获得。
卡特尔相信,人的行为是一些数量有限的变量的函数,如果能够完全知道这些变量,人的行为就能被精确预测。
卡特尔也认识到,要完全了解影响人类行为的变量是不可能的,但是,对变量了解越多,对行为的预测就会越准确。
对一个人的人格测量是预测人的行为的基础,总的人格特点决定了个人行为的大方向。
但是,由于在不同的情景中,不同的特质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智力最重要,有时候,勇气最重要,因此,行为预测必须考虑每个特质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重要性,即比重,卡特尔称之为“权数”或叫“因素载荷”。
对行为的预测除了考虑个体的稳定特质及各特质的因素载荷外,还要考虑某些暂时的条件,如身体状况、担任的角色等,卡特尔称之为“情景调节器”。
总之,卡特尔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可以精确预测的,预测必须考虑的因素是:个体的特质,各特质的因素载荷,情景调节器。
这也是计算次生因素时,各种常参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