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数字电视技术考试基本知识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了数字电视技术感觉课本太繁琐的,可以看看这个,重点都在这里,记熟包过!
附录A
1.波长在380~780nm范围内的电磁波能够使人眼长生颜色感觉,称为可见光。
2.由不同光谱混合出相同色光的现象叫同色异谱。
3.在彩色电视系统中,用标准白光作为照明光源。常用标准白光:A、B、C、D和E共5
种。绝对黑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光谱中蓝色成分越多,红色成分越少。标准光源的可见光谱与某温度的绝对黑体辐射的可见光谱相同或相近时,绝对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
4.人眼最敏感的光波长为555nm,颜色是草绿色。
5.人眼视网膜上有大量的光敏细胞,按形状分为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
6.分辨力是指人眼在观看景物时对细节的分辨能力。分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物细节
的亮度和对比度。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比对黑白细节的分辨力低。
7.在彩色电视系统中传送彩色图像时,只传送黑白图像细节,而不传送彩色细节,这样可
减少色信号的带宽,这就是大面积着色原理的依据。
8.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这一特性称为视觉惰性或视觉暂留。
9.不引起闪烁感觉的最低重复频率,称为临界闪烁频率。
10.彩色的三要素:亮度、色调和饱和度
11.在彩色电视中,选用了红、绿、蓝作为三基色。亮度反映光的明亮程度;色调反映彩色
的类别;色饱和度反映彩色光的深浅程度。色饱和度和色调合称为色度,它表示彩色的种类和彩色的深浅程度。
12.当两种颜色混合得到白色时,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3.三基色原理: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彩色可分解为三基色,三基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
到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彩色。(红R(波长700nm)、蓝B(546.1nm)、绿G(435.8nm))。
三基色原理是彩色电视技术的基础。三基色光相混合得到的彩色光的亮度等于三种基色亮度之和,这种混色称为相加混色。亮度公式:Y=0.3R+0.59G+0.11B 14.电子束在磁场的作用下从左向右作均匀扫描称为行扫描正程,从右向左迅速扫描称为行
扫描逆程。电子束从图像上端开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以均匀速度依照顺序一行紧跟一行地扫完全帧画面的扫描方式称为逐行扫描。
15.在我国的电视标准中,场频选为50Hz,每秒传送25帧,每帧图像为625行。
隔行扫描要将偶数场光栅嵌在奇数场光栅中间,每帧的扫描行数必须使奇数。
16.将色度信号的频谱插在亮度信号的频谱空隙中间,再用一个6MHz带宽的通道同时传
送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这种方法称为频谱交错或频谱间置。
17.广播电视按传送方式分为地面广播、卫星广播和有线电视。
18.我国规定图像中频为38MHz,第一伴音中频为31.5MHz
19.伴音通道:从视频前置放大取出的6.5MHz第二伴音中频信号送到中频放大器,经放大、
限幅后送至鉴频器进行频率检波,检出音频信号,再进行低放,最后输入扬声器得到电视伴音。
第一章数字电视概述
1.数字点数广播系统由:信源编码、多路复用、信道编码、调制、信道和接收机组成。
2.信源编码是对视频、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编码的过程。是为了提高数字通信传输的可靠
性。调制是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
3. 多路复用是将视频、音频、和数据等各种媒体流按照一定的方法复用成一个节目的数据
流,将多个节目的数据流再复用成单一的数据流的过程。
4. 数字电视分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 )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 )。
5. 传输速率有信息传输速率(数码率b R )和码元传输速率(传码率B R )。M R R B 2b
l o g ⨯=其中码元进制M 与二进制码元位数m 关系:m M 2=。数码率越高,占用频带就越宽。
6. 误比特率也称信息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是指传错信息的比特数与所传输的总信息比特
数之比值。
7. 频带利用率是衡量数字传输系统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频带
内传输信息的多少,即单位频带内所能实现的数码率,单位为比特/秒赫兹,用符号
b/(s ·Hz)表示。
8. 香农公式:)/1(log 2n s B C +⨯= 其中:n s /为信噪比,B 为信道传输频带宽度。
第二章 信源编码
1. 熵编码是一类无损编码,其基本原理是对信源中出现概率大的符号赋予短码,对出现概
率小的符号赋予长码,从而在统计上获得较短的平均码长。
2. 基于图像的统计特性进行数据压缩的基本方法就是预测编码。它利用图像信号的空间或
时间相关性,用已传输的像素对当前的像素进行预测,然后对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预
测误差进行编码处理和传输。
3. 变换编码是将空间域里描述的图像经过某种变换,在变换域中进行描述,即将图像能量
在空间域的分散分布变为在变换域的相对集中分布。
4. DCT 64个变换系数中包括1个代表直流分量的“DC 系数”和63个代表交流分量的“AC
系数”。
5. 对游程的 长度 进行游程编码。游程编码的方法是将扫描得到的一维序列转换为一个由
二元数组(run,level )组成的数字序列。
6. 静止图像编码是指对单幅图像的编码,其主要编码方法是DPCM (差值脉冲编码)和
变换编码。
7. 量化:左上角量化间隔小而右下角量化间隔大,这是因为图像的低频分量最重要,量化
间隔小,量化误差也小,精度高;图像的高频分量只影响图像的细节,精度要求可以低
一些,量化间隔可以大一些。
8. 活动图像信号就是电视信号,编码要求实时和高效。 图像编码的应用层次:1标准数
字电视:采用ISO MPEG-2标准,约5Mb/s ;2会议电视:采用ITU-T H.261建议,属
中,低速码率的图像压缩,约384kb/s ;3:高清晰度电视:ISO MPEG-2标准,约20Mb/s ; 活动图像的压缩编码利用每幅图像内部的相关性进行帧内压缩编码,有变换编码和预测
编码两种基本类型;还利用相邻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帧间压缩编码,主要是运动补偿预
测和混合编码。
9. 混合编码是将变换编码和预测编码组合在一起,通常用DCT 等变换进行空间冗余度的
压缩,用帧间预测或运动补偿预测进行时间冗余度的压缩。
10. 视频结构包括:视频序列、图像组、图像、像条、宏块和像块。图像可以分为三种编码
图像 I 、P 和B 。 I 帧只利用本帧信息;P 帧由过去的I 帧或P 帧采用有运动补偿的帧
间预测进行更有效的编码;B 帧既需要过去的图像帧(I 或P 帧),也需要后来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