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大纲(DOC)

环境卫生学 大纲(DOC)
环境卫生学 大纲(DOC)

《环境卫生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020202

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Health

总学时:90学时(理论授课:50学时;实验课:40学时)

学分:5学分

适用对象:预防医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实验考核(10%)、

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

期中考核(10%)。

《环境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阐明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的对策,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使学生在全面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环境卫生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等环境卫生实践工作的技能,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开展环境卫生工作。

(二)学习者应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环境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变化和人体的负荷,掌握自然环境(水、大气和土壤等)与人类健康的和谐统一,和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辩证关系。

(三)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环境卫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讲授,但可适当补充本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及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并通过课间实习与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科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学已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为主,并辅以案例讨论和自主学习。为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和社会的需要,所有章节包含重要专业英文和介绍相关的专业阅读材料。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环境卫生学的含义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 环境介质、环境因素及相关内容的重要概念。

3.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二、熟悉:

1.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人类环境的组成。

2. 阐述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推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三、了解:

1. 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2. 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学的主要成就。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4.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自主学习)。

5.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人类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2.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概念。

3. 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二、熟悉:

1.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急、慢性危害,三致作用)。

2. 地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 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三、了解:

1.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2.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生物放大作用、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环境应答基因、健康危险度评价。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人类的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2. 生态系统健康。(自主学习)

3.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4. 自然环境与健康。

5. 环境污染与健康。

6.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7.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基本方法与用途。(自主学习)

第三章大气卫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2. 大气污染的来源。

3.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4. 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型烟雾事件异同点。

5. 我国制订和修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6. 两种最高浓度容许值的概念和卫生学意义。

二、熟悉:

1. 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存在形式。

2.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归。

3.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4. 大气污染紧急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三、了解:

1. 大气的结构及其物理性状。

2. 大气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3.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与监测(目的、内容和方法)。

4. 制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卫生学意义。

5. 人群现场调查的方法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实验课: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直径、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基准、标准。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大气的特征和卫生学意义: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

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悬浮颗粒)、和大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象因素、空气离子化)、及其卫生学意义。

2.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来源:工农业生产、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交通运输及其它。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气态污染物、颗粒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3.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气象因素、地形等。

4. 大气污染物的转归:自净、转移、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5.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对健康的直接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影响及远期影响、肺癌)及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形成酸雨、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6.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多环芳烃、二恶英类化合物等。

7. 大气卫生标准:基准与标准、基本概念、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制定方法,我国的大气卫生标准。

8.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目的、内容和方法(大气污染源的调查、大气污染状况的调查和监测、人群健康调查)。

9.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规划措施、工艺和防护措施。

10. 大气污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大气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应急措施。(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大气颗粒物监测;大气污染物监测。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进一步理解大气污染物的测定技术和技巧。提升实际检测能力。

第四章水体卫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卫生学特征。

2. 水质物理性状指标、化学性状指标和生物学性状指标。

3. 生物放大在水体污染物转归中作用。

4. 水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熟悉:

1. 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及其对水体的污染特征。

2. 水体自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3. 汞污染的危害及其水俣病的发病机。

4. 地表水水质标准、污水排放标准。

5. 水体卫生防护和检测的意义。

三、了解:

1. 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

2. 酚、多氯联苯和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水体其它相关标准。

4. 水体卫生防护和监测的基本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实验课: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细菌总数、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富集作用。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水的卫生学意义,水资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物理性状指标(水温、颜色、臭和味、浑浊度),化学性状指标(pH、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氯化物、硫酸盐、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有害物质等),微生物学性状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病毒)。

2. 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工业废水污染及特点、生活污水污染及特点、农业污水污染及特点。水体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我国水环境污染概况。水体污染的自净及机制:水体污染的自净作用,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水体自净的机制。水体污染物的转归:污染物的迁移,生物富集及转化作用。

4. 水体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化学性污染的危害(汞和甲基汞、酚、多氯联苯),物理性污染的危害:热污染及放射性污染。

5. 水环境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自主学习)

6. 水体卫生防护: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的内容,实现清洁生产的手段,工业废水的利用与处理,生活污水的利用与处理,医院污水的处理。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7.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污染源调查、水体污染的调查、水体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水体污染的监测:江河水系的监测、湖泊水库的监测、海域的监测、地下水的监测。水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水体污染紧急事故处理。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地表水质量监测;水体污染物监测。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进一步理解水体污染物的测定技术和技巧。提升实际检测能力。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用水生物学污染与介水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 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3. 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制定原则和依据。

4.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各项指标的卫生学意义。

5. 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和卫生防护。

6. 集中式给水水质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二、熟悉:

1. 饮用水化学污染与中毒的相关知识。

2.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3. 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

三、了解:

1.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2.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的历史沿革。

3. 卫生标准值与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的相对意义。

4. 我国用水量标准的卫生学意义。

5. 氯化消毒技术以外的水质消毒技术。

6. 水质的特殊处理和深度处理方法。

7. 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

8. 涉水产品存在的卫生问题。

9. 分散式给水的卫生学要求。

10. 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

11. 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事件的调查处理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介水传染病;氯化消毒;有效氯;需氯量;加氯量;余氯;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饮用水污染与疾病:介水传染病及流行特点,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问题。

2.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订原则;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及制订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3. 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水源卫生防护,取水点和取水设备。氯化消毒的原理、影响因素,氯胺、二氧化氯、臭氧消毒的比较评价,紫外线消毒。

4. 分散式给水的卫生要求:井水卫生、泉水卫生、地表水卫生、雨雪水的收集。桶装水卫生。(自主学习)

5. 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涉水产品存在的卫生问题,涉水产品的卫生监测和评价。

6. 饮用水卫生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应急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饮用水水质标准质量监测;饮用水消毒;涉水产品的监测。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进一步理解饮用水水质的检测技术。提升实际检测能力。

第六章土壤卫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土壤的卫生学意义。

2. 的土壤污染的概念。

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镉污染危害和痛痛病。

二、熟悉:

1. 壤污染物的来源、土壤污染的自净。

2. 农药污染的危害。

3. 土壤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熟悉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三、了解:

1. 土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系。

2.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3. 土壤卫生防护;了解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实验课: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本底值、土壤污染、土壤污染自净、痛痛病。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土壤的卫生学意义及特征。

2. 土壤的特征:物理学特征,化学性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及卫生学意义。

3.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

4.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镉污染与痛痛病,铊污染,铬污染),农药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5. 土壤的卫生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及方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自主学习)

6. 土壤的卫生防护: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有害工业废渣的处理措施,污水灌溉的卫生防护,发展生态农业。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重金属、农药与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的监测。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进一步理解土壤污染的检测技术。提升动手检测能力。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2. 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碘缺乏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4. 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

5. 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6. 砷的毒作用机制及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措施。

二、熟悉:

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碘在体内的代谢及生理功能。

3. 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4. 氟在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5. 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

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与虫媒性地方病的区别。

2. 主要地方病的临床特征。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砷病;地氟病。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概述:地质环境与健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2. 碘缺乏病: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碘在人体内的代谢、碘的生理作用、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3. 地方性氟中毒: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氟在体内的代谢、氟的生理作用、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和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4. 地方性砷中毒:砷在自然界的分布、砷在体内的代谢、砷的毒作用机制、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砷中毒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5. 地方性硒中毒:硒在自然界的分布、硒的毒作用机制、地方性硒中毒的临床表现、地方性硒中毒的防治措施。

6. 克山病:硒的生物学作用、克山病的病因、克山病的流行特征、克山病的病理学改变、克山病的临床表现、克山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自主学习)

7.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的病因、大骨节病的流行特征、大骨节病的病理改变、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大骨节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第八章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2. 室内小气候的概念及对人体热平衡的影响。

3.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特点、危害、评价和控制措施。

4. 公共场所的概念、卫生学特点。

二、熟悉:

1. 住宅设计中的健康影响因素。

2. 室内小气候的概念及对人体热平衡的影响。

3. 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4. 办公场所污染物的分类和危害以及卫生管理与监督。

5. 不同公共场所中对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熟悉不同公共场所卫生要求。

三、了解:

1. 住宅噪声、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住宅卫生的卫生防护措施和住宅的卫生管理。住宅的卫生监督。

3. 办公场所卫生的概念、基本卫生要求和卫生学特点。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不良建筑物综合征、公共场所、城市、村镇、城乡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城乡规划卫生。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及基本卫生要求。

2.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住宅的平面配置,住宅的卫生规模,日照,采光和照明,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3. 住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小气候的评价指标,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

4.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居室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标及其相应卫生措施。

5. 住宅卫生防护措施和监督:住宅卫生防护措施,住宅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6. 办公场所卫生:办公场所的概念,办公场所的分类和卫生要求,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办公场所污染物的分类和危害。

7. 办公场所的卫生管理与卫生监督。(自主学习)

第九章城乡规划卫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卫生学意义。

2.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和各功能分区的卫生学要求。

3.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

4. 城市绿化的卫生学意义。

5. 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评价指标和标准。

二、熟悉:

1. 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2. 城市规划的其他卫生问题(如交通、废水和垃圾处理、光污染和防灾等)。

3. 城乡规划的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

1. 城乡规划的任务和目的。

2. 卫生部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3.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4.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5. 村镇规划卫生的原则和卫生要求。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健康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绿化。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概述:人居环境慨要,城乡规划卫生。

2. 城市规划卫生:城市问题与健康城市,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基础资料,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卫生学意义,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规划卫生,城市绿化,城市环境噪声,城市规划的其他卫生问题。

3. 村镇规划卫生:村镇规划的原则,村镇的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卫生。(自主学习)

4. 城乡规划的卫生监督: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法律法规,城乡规划的卫生监督。

第十章环境质量评价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种类,内容和方法。

2.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本要素。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常用方法。

3. 数理统计方法中的常用统计量的计算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4.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5.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二、熟悉:

1. 污染源的调查评价目的、内容。

2.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排毒系数法。

3. 环境污染的暴露评价;人群健康效应评价。

4.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含义、内容和技术工作程序。

三、了解:

1. 环境质量指数的概念、特点和种类(比值法和评分法)。

2. 健康经济损失评价。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实验课: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环境质量指数法、分段线性函数型大气质量指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调查评价。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概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种类,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污染源的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应用,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调查评价。

3.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环境健康影响评价。

4. 大气质量指数。(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案设计。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规程。要求查阅相关文献后结合案例进行方案设计。

第十一章家用化学品卫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家用化学品的分类。

2. 化妆品对健康不良影响,尤其是对皮肤的损害。

二、熟悉:

1. 洗涤剂污染环境后对健康的直接/间接影响。

2. 化妆品致皮肤损伤的发生因素、损伤类型。

3. 化妆品对毛发、指甲和眼的损害。

4.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5. 化妆品有毒化学物污染的危害。

三、了解:

1. 洗涤剂、消毒剂、粘合剂等其他家用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

2. 家用化学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

3.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程序和卫生标准。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家用化学品、化妆品。

二、主要教学及自主学习内容:

1. 家用化学品与健康:家用化学品的种类。化妆品的种类及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化妆品对皮肤的损害,微生物污染的危害,所含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使用化妆品的一些误区。

2. 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化妆品卫生规范与标准,化妆品生产经营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对化妆品使用者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 其他家用化学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安全性评价与卫生标准。(自主学习)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环境卫生学 题库大全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气;水;土壤 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地图学教学大纲分解

地图学教学大纲 说明 《地图学》是高等师范地理教育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学习地理专业各课程、从事地理教育和野外地理工作所必需的地图知识以及基本的编辑、绘图技能。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并能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 2.使学生了解常见绘图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初步形成编辑、绘制专题地图、 教学挂图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编制的基本方法,地图阅读与图上作业。 三、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 (详见表1) 四、建议使用教材: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五、主要参考书: 1 陆淑芬.《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廖克.《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3 4 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六、考试考核方式: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通过闭卷形式的笔试考试;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部分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进行考核,编绘地图的基本能力通过地图的编绘实践考核。 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配置条件:地图学理论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及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以讲授为主,学生的自学为中心的教学学习。实验及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技能和技巧。教学配置条件为:常用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测图、绘图工具:如绘图工具、求积仪等;常用测图、绘图软件:如MAPINFO、MAPGIS等类似软件等 八、实践环节及其安排:通过使用测绘仪器绘制校园地形图。 九、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习方法 2.了解地图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地图作品和历史人物。 3.认识地图的特性、分类和功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定义、特性、作用。 教学难点:地图的特征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专题地图编制》教学大纲

《专题地图编制》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学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其中理论20学时,上机28学时)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专题地图编制》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简要介绍专题图的起源与发展趋势,专题图生产过程、专题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的表示及其编制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掌握读图、识图、用图及绘图的技能与技巧。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为今后地图测量、编绘、输入输出的图形化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题图学、测量学、计算机地图制图。 后续课程:电子地图与导航。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操作,以课堂练习为主,并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边教边练,灵活机动教学方法。 5、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也偏向于实践,主要以考勤、平时上机练习、综合作业练习的完成数量与质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课程总成绩=考勤成绩(占30%)+平时上机练习成绩(占30%)+综合作业练习成绩(占40%)。 6、指定教材 《专题地图编制》黄仁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教学参考书

[1] 《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现代地图学》,廖克,科学出版社.2003 [4] 《地图学》,张力果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王红、李霖,科学出版社。 [6] 《地图设计与编绘》,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掌握专题图的概念、专题图的分类。2.了解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测量与地图学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4.总学时:54学时 5.总学分:3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和测图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图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并能根据制图资料提供的信息编制所需的专题图件。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野外实际测图、用图能力。 三、课程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引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测绘(测量与地图制图简称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测量学与地图学所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测绘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要求了解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学科分支体系,明确测量学与地图学的紧密关系。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要求了解各类地图产品,尤其是4D产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测绘科学发展概况 了解测绘科学发展历史,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第四节测绘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测绘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应用领域及起到的具体作用。 第二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地球椭球体参数、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小区域平面代替曲面的大小,测量工作简介;地图的特性与构成、地图的分类与成图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二、椭球体的大小与定位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参考椭球的主要点、面、线 二、坐标 三、高程 四、我国的坐标基准与坐标系 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三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面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四节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地形图测量方法 三、控制测量的概念 四、碎部测量简介 第五节地图的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特性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一、地图的分类 二、地图的功能 第七节地图成图方法简介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产品知识培训提纲

产品知识培训提纲 一、公司自主产品──控制技术事业部 1、立体车库控制系统-TL-FX系列车库操作盒 2、OMRON 2B扩展板 3、HZK-20B型PLC可编程控制器 4、专用控制器平台 5、继电器过桥板 二、公司自主产品──变频技术事业部 1、TL-EXP-E 扩展卡 2、TL-EXP-DBSS 通讯卡 3、TL-TX-3 通讯转换器 4、TL-TX-4 通讯转换器 5、TL-BM 变频门机控制器 6、TL-TBJK-2D004 经济型变频器 7、TL-ZBDM-2D004 门机变频器 注:公司产品详细知识还可参看内部网“产品技术-公司产品”栏目有关信息。 三、西威变频器(SIEI)产品介绍 我公司主要推广的SIEI变频器主要分以下两类: (一):A VY系列 1:A VY系列又分A VY3110-KBL和A VY3110-KBX(举例以11KW)两种其中KBL的是电梯专用型,主要是用在直升梯上,主要常用功率范围5.5KW~55KW。其中主要介绍的为以下几项内容: (1):变频器的代码说明 (2):变频器的外观尺寸 (3):变频器的额定电流大小 (4):变频器的主要功能特点 2:A VY3110-KBX为标准型变频器,主要可以用在拉丝机械、起重行业、钢铁行业等。其中的主要区别是硬件结构完全一样,软件结构不同而已。 (二):AGY系列 AGY是通用型的变频器,可以用在其他机械,我们公司主要用在扶梯行业上,主要常用功率范围5.5KW~15KW。其中主要介绍变频器的功能和代码说明。

四、OMRON产品介绍 OMRON自动化产品组成概况 1、系统产品(PLC、人机界面、网络产品、软件等) 2、器件产品(继电器、温控表、微动开关、计时器、计数器、保护继电器、液位控制器等) 3、传感器产品(光电开关、接近开关、位移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旋转编码器、RFID系统等) 4、驱动产品(伺服、变频器、软起等) (一)、PLC分类 1、小型机:CPM1A/CPM2A/CPM2AH/CPM2AH-S/CP1H 适合于128点以下,单机控制比较普遍。 2、中型机:CJ1G/CJ1H/CJ1M 适合于单机2560点以下或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大量数据的场合,如大型设备和生产线 配套。 3、大型机:CS1G/CS1H/CS1D 适合于单机5680点以下或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大量数据的工程项目。 (二)、人机界面 1、NT11:4行显示文本 2、MPT5:单色5.7’’触摸屏 3、NT31C:8色5.7’’触摸屏 4、NT631C:256色10.4’’触摸屏 5、NS8:32000色8’’触摸屏 6、NS10:32000色10.4’’触摸屏 7、NS12:32000色12’’触摸屏 (三)、网络产品 1、以太网:管理层网络,侦听检测,传输速率100M,可以通过与局域网操作。 2、Controller link网:控制层网络,令牌传输,传输速率2M,适合于PLC与PLC之间的大量 数据交换。 3、Device net网:设备层网络,主从方式传输,传输速率500K,适合于远程I/O、传感器采 集,省配线。 4、Profibus网:通过CJ1/CS1-PRM模块,完全兼容。 5、串行通讯:通过CJ1/CS1-SCU模块,可以与第三方设备通讯。 (四)、软件 1、CX-P 5.0:PLC编程工具 2、NTST 4.7:NT系列组态工具 3、NS Designer 6.0: NS系列组态工具 4、CX-NET:网络配置工具 5、DeviceNet Configurator :DeviceNet配置器 6、CX-Profibus: Profibus配置器 7、CX-Protocol: 协议宏编程工具 8、CX-Position:位控单元编程工具 阅读使人快乐,成长需要时间

地图学复习要点(考试重点)

地图学复习讲义 1地图: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讨论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或将数据压缩、增加、保留主要特征;或对数据的使用进行取舍,以期适用于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作业。 4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说明文字,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5非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制图数据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符号称作非比例符号。 6遥感:从一定距离对地表或近地表的地物所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紫外到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称为遥感。 7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其所代表的属性数值具有明确的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称作比率符号。 8定位比率符号法:在定位符号法的定量表示中,通常使用点状符号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成一定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的组合与配置称为定位比率符号法。 9连续比率方式:地图中每个符号的大小都与其代表的实际数值

按比率一一对应,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比率方式。 10线状符号法:通常以线状符号的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中心线或是轴线表示空间定位,也可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线状符号法。 11动线符号法:以线状符号的定位和指向表示事物变动的路径和方向,以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动线符号法。 12质底法:全域连续分布的面状现象,可以按某种分类规则将整个制图区域的数据,用定名量表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性质不同的图斑,以显示制图对象的质量差异。它以线划表示分类界线,以色相或网纹表示不同的图斑,这种符号的配置方法称为质底法。 13范围法:局部成片或离散分布的地理现象是以真实或隐含的轮廓线表示事物的分布范围,以颜色、网纹、注记或排列分量等表示数据的性质和类型,这种符号配置的方法称为范围法。 14点值法:用形状相同,大小与其代表的数值成固定比率的圆点符号表达离散现象分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点值法。 15分级比率方式:将制图数据按一定的数值间隔分成多个数组等级,并将各等级数组分别概括为具代表性的单一数值,依各数组的代表值按比率确定各等级符号大小,全部制图对象均以相应的等级符号表示,这种方式称为分级比率方式。 16地理图:地理图又称一览图,它的概括程度比较高,是以反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科类方向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功能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更新、查询检索、综合分析和应用、成果输出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资源、环境、生态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1章绪论 第一节GIS基本概念 1.信息与数据 2.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3.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定义及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GIS相关学科 1.GIS与地理学 2.GIS与地图学 3.GIS与计算机科学 4.GIS与遥感 5.GIS学科“树” 习题要点: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GIS功能与应用领域 1.GIS基本功能 2.GIS主要应用领域 3.无处不在的GIS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应用功能及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 第四节GIS构成 1.硬件 2.GIS软件配置 3.数据 4.GIS人员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五节GIS发展历史与趋势 1.国际GIS的发展状况 2.我国GIS发展 3.GIS发展趋势 习题要点:了解GIS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数据、地理数据、地理信息、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GIS的组成与GIS的功能,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GIS 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其表示 第一节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1.地理空间的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 3.地理空间实体 习题要点:理解地理空间的定义、在计算机中地理空间实体的表达。 第二节数据结构 1.数据结构 2.矢量数据结构 3.栅格数据结构 4.矢量、栅格数据结构比较与选择 5.属性数据存储 习题要点:掌握矢量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栅格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掌握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地理数据的编码方法 1.编码的概念和意义 2.栅格结构编码方法 3.矢量结构编码方法 4.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习题要点:理解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栅格矩阵结构、游程编码结构、四叉树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编码方法(简单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空间及其表达,空间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难点: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空间及其表达,掌握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理解空间数据结构编码的方法。 第3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第一节数据预处理和分类编码 1.数据预处理

《环境地学》教学大纲

《环境地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环境学、生态学等基础课程。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地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等基础知识,地学基础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能够应用所学本课程的知识简单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能绘制地形图、专业地图等。 二、基本要求: 1.掌握与地学相关的各个专业名词。 2.熟悉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内外力对岩石圈运动的影响。 3.掌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运动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掌握天气系统的各个专业名词。 5.掌握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运动和补给。 6.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7.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形成规律和土壤类型分布。 8.熟悉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区划及地域分异。 9.掌握地图绘制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 1 绪论 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当代学科以及环境地学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宇宙中的地球 要求学生了解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的年龄和演化、地球的运动,以更宏观的角度从宇宙、太阳系来介绍地球;基本掌握地球的结构。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到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3 岩石圈 要求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力作用下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运动,掌握一些现象的成因,会识别主要的矿物。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区分主要的矿物,分析各种灾害的成因。 4 大气圈 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温的变化、大气水分的状态及产物、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大气的结构、地面和大气辐射、大气增温和冷却的原因、地方气候与小气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地方小气候的形成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5水圈 要求学生了解水的分布、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海洋的构造和形态结构、海水的周期性涨落运动——潮汐、海流与洋流,河系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河流的水情要素、河流水量补给、河流径流,湖泊的分类、湖水的运动、水库、沼泽,地下水的储存状态、地下水按储藏条件的分类、地下水的运动,天然水化学以及地球上和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6土壤圈 要求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形态、环境特性,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土壤污染机理以及防治。 7自然区划 在介绍各圈层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表层整体和各圈层相互联系的角度,阐明地球表层环境的地域分异和规律、并介绍自然区划、地球表层系统。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地球表层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掌握自然区划。 8 地图与遥感 本章主要介绍地图定义、特性和组成要素及应用遥感技术绘制地图和进行地质勘测。要求学生了解地图的分类和组成要素,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特点和阅读步骤;掌握地图的特征,地形图的绘制。 四、学时分配:

《地图编绘》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编绘》课程教学大纲 Mapping 课程编号:0807511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10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对地图编绘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专题地图的构成、可以熟悉专题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掌握专题地图设计的十余种方法、专题地图数据的处理以及专题地图的整饰与设计。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训练,最后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让他们基本掌握设计与制作专题地图的技能。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专题地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专题地图的构成 第三节专题地图的分类 第四节专题地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重点: 专题地图基本特征;专题地图的构成;专题地图按内容分类;专题地图按概括程度分类 难点: 专题地图的构成 第二章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及其表示方法(6学时) 第一节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 第二节定点符号法 第三节线状符号法 第四节布满整个制图区域面状现象的表示方法 第五节范围法 第六节点数法 第七节适用于多种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 第八节运动线法 第九节表示方法的变种及其功能扩充 第十节各种表示方法的比较和配合使用。

重点: 专题地图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数量、质量分布特征;定点符号法:定性数据的符号表达、定量数据的符号表达;线状符号法;布满整个制图区域面状现象的表示方法:质底法、等值线法;范围法;点数法;适用于多种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定位图表法、分区统计图法、分级统计图法;运动线法 难点: 表示方法的变种及其功能扩充;各种表示方法的比较和配合使用 第三章专题要素的数据类型与数据处理(4学时) 第一节专题制图要素的数据类型 第二节数据源及数据获取 第三节数据的分类处理 第四节数据的分级处理 重点: 专题制图要素的数据类型:定性数据、定量数据;数据源及数据获取;数据的分类处理:判别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方法;动态聚类方法;模糊聚类方法;数据的分级处理基本原则;考虑数据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的分级方法;聚类分级方法 难点: 数据的分类处理:判别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方法;动态聚类方法;模糊聚类方法;聚类分级方法 第四章专题地图设计(6学时) 第一节专题地图数学基础设计 第二节专题地图的符号设计 第三节专题地图的图例设计 第四节专题地图图面视觉效果设计 重点: 专题地图数学基础设计:投影选择、比例尺设计、制图网格密度设计;专题地图点状符号设计;专题地图线状符号设计;专题地图面状符号设计;专题地图图例的设计:单一图例设计、组合图例设计、复合图例设计;专题地图图面视觉效果的设计:图面视觉平面的构成、图面配置的视觉平衡、构图与定位 难点: 专题地图图面视觉效果的设计:图面视觉平面的构成;图面配置的视觉平衡;构图与定位 第五章专题地图编制的基本方法(6学时) 第一节专题地图编制的基本原则与过程 第二节专题地图内容选择与制图综合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税法》课程为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需的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和税收实务操作基本技能,熟练进行企业主要税种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熟悉主要税种的征收管理,强化学生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法知识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财经类课程和胜任相关职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我国现行税法的立法原则以及各个单行税种的税制要素、税额计算和申报缴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税收法律法规的简单罗列。要求学生对理论问题要理解透彻,对业务方法要熟练掌握。 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税收理论分析税收法律制度,能够观察并且分析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把税收理论和税收实务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主要税种的政策规定和税款计算,能进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申报,为以后对学生进行税务管理、企业会计和经济管理等应用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税法概论授课学时:6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理论学时:6学时 掌握:税法的概念、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构成要素; 熟悉:税法的分类、税收立法机关及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了解: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税务机构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税法的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税法体系,探讨我国税收立法权。 第二章增值税法授课学时:18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理论学时:16学时 掌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税率、征收率的确定,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法。 熟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办法,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与纳税申报 1

《地图学教学大纲》

《地图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图学/Cartography 学时/学分:64/4(其中含实验24学时)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 适用专业:—开课学院: —系: —教研室: 是否含课内实验:■是□否(若选择“是”,则还需填写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等)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大类课程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地图学的任务是系统传授先进、实用的地图学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服务。课程由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学实践两部分组成,主要介绍地图理论、及地图制作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有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形图的应、地图的概括、地图的表示、地图符号以及专题地图的编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图学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用图能力,使学生掌握地图应用与制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突出重难点等) 1.导论 地图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现代地图的作用、类型、功能与应用;地图学的历史发展。 2. 地图的数学基础

地球体及坐标系统的概念及表示;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地图投影的变形、投影变换与地图投影的识别。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概述、地形图的特点和内容,地形图的分类和用途。中国地形图的分带、地形图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高程系的建立和起算;地形图的分幅编号。 3. 地图概括 地图概括的概念和任务,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实施地图概括的步骤和基本方法。地图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 4. 地图符号 符号与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功能,地图符号的分类。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构成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与视觉变量的组合。符号与图形的视觉感受效果与心理效应。注记的作用、分类,注记的配置与排列。 5. 地图表示 地理数据的点状符号表示: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比例圆的视觉尺度,点状符号的扩展,点状符号的定位处理,分区统计图,点值图。线状符号的构成与表示:定位线,走向线,定量数据分布的线状符号表示。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定性信息的地图表现形式,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等值区域制图:定量数据的特征,数据的分级,表示等值区域图的变量。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6. 地图图型 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人文要素的表示。地理图的设计、地理图的编制特点、地理图的编制过程、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专题地图的基本特性,专题地图的分类,专题地图的应用。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和处理,地理底图的编制。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的选择,图例设计,图面内容的安排,色彩与网纹设计。地图集的定义和特点,地图集的分类,地图集的编制方法。 三、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下列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图,地球椭球体,地理坐标、平面坐标、高程,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分度带,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