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与阿多诺关于大众文化分歧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本雅明与阿多诺关于大众文化分歧的根源
【摘要】本雅明与阿多诺基于不同的文化立场,并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哲学观、技术观的导引下,对大众文化得出了迥异的认识与评价。我们应在其理论所构成的张力场中来辩证地认识。【关键词】大众文化;本雅明;阿多诺
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围绕着本雅明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本雅明与阿多诺之间展开了第二次论争。在这一场论争中,二者关于大众文化的分歧表露无遗。“阿多尔诺基于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启蒙的理性文明的产物而激烈批判文化工业,然而,本雅明因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最终导致艺术的进步而对大众文化持肯定的态度”。在本雅明看来,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从而打破了少数人的文化垄断,使文化普及与文化民主真正成为可能,这样,复制艺术在大众这里获得了现实的活力,从而推动了艺术的进步并能充分发挥艺术的革命潜力。但这一观点却遭到了阿多诺的强烈反对。在阿多诺看来,所谓“文化工业”(或曰“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条件下,统治集团、生产者和大众媒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大规模炮制标准化、“合理化”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它试图通过对消费者大众进行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整合,从而将之完全同化到现存制度中去,并进而达到使现存制度永恒化的目的。由此出发,阿多诺认为这种由工具理性和消费至上原
则构成的“文化工业”是资产阶级统治者的一种统治策略,是一种虚假文化,它是“束缚意识的工具和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从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式(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和奴役大众,从而最突出的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了大众蒙昧的阶段。”因此,阿多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猛烈地批判。那么,二者针对大众文化为何会有如此迥异的观点呢?
首先,本雅明与阿多诺面对大众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分歧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不同的“问题意识”。众所周知,在研究活动中,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其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把握,而“问题意识”的形成又主要取决于构成研究者主体视域的“前理解”,即研究者既有的学术立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其所依据的理论思想等,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制约着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的选择,而且还影响着研究对象的建构与确立。因此,针对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的“问题意识”会导致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认识,本雅明与阿多诺分歧的根源即可由此来理解。“本雅明探究大众文化的‘问题意识’萌生于对如下问题的思考: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大众的关系。”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技术的介入,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即大众广泛参与的且在社会功能上迥异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复制技术以其和大众间的新型紧密关系而具有极大的革命潜力和政治功能,由此出发,他高度肯定了大众文化。而阿多诺则始终坚持从法兰克福学派的
“批判理论”立场出发,他对大众文化作为欺骗大众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对文化工业操纵下批量生产的无思想、无深度的文化产品的谴责等等,都是从“批判理论”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
其次,二者不同的哲学观导致了二者对于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本雅明深受好友布莱希特的影响,信奉斗争哲学,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左翼激进思想占据上风,因此其在思考大众文化这一问题时“已融入了他那种破坏动机和政治意图”。在此基础上,他从客观存在和实践出发,发掘出了大众文化的革命潜力和政治功能。赵勇曾在《在辩证法问题的背后——试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的哲学分歧》一文中说到,“在本雅明与革命、政治共度蜜月的那段时间里,他必须找到某种革命的武器、爆破的手段,如此才能把自己武装起来而不至于显得志大才疏”。很显然,对于本雅明来说,大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革命的武器、爆破的手段,所以,由此出发,他势必会对大众文化持肯定态度。而阿多诺则与之相反,他重视的是否定哲学,他的美学思想即是以“否定的辩证法”为其哲学基础,在他看来,“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而一旦艺术与政治调情或与政治结合,他的批判性与否定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由此出发,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统治者操纵下的、作为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采取了猛烈的批判态度也是在所难免的。
再次,二者不同的技术理性观导致了他们对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众所周知,大众文化兴起于工业时代势不可挡的商业大潮,它
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的文化形态,“是技术理性和经济力量对文化侵入的结果”。因此,对技术理性的认识和评价必然会影响到二者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在本雅明看来,现代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人艺术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其导致了传统灵晕的消失、人的异化等负面影响,但它却也带来了艺术与大众关系的巨大变革:改变了过去艺术与大众间遥不可及的状况,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紧密的联系,从中本雅明看到了复制艺术的革命潜力。由此出发,他必然会对建立于现代科技基础上的大众文化进行肯定。阿多诺却恰好与之相反,他主要侧重于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在阿多诺看来,尽管技术进步带来了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满足,但是其消极意义远远超出了其积极影响。他认为技术理性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导致了人全方位的异化,是发达工业社会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目的即在于把大众整合到现存社会制度中去并使之丧失对社会的批判能力。由此出发,阿多诺认为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的帮凶,是为维护资本主义服务的。因此他对大众文化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最后,二者不同的文化立场亦导致了他们对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虽然本雅明的文化背景和学术经历与大众文化相去甚远,但从他对大众文化的深刻研究与思考中我们发现,在面对大众文化这一现象时,本雅明是作为精英文化的叛逆者而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的,虽然他对传统艺术“灵晕”的消失不无惋惜,但是他并未固守精英
的立场,转而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发现复制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艺术与大众间的关系,并从中发觉了艺术世俗化的革命意义。阿多诺则不同,他始终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坚守知识分子的传统与话语权,他“推崇在精英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艺术。拒绝表现世俗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所以,由此出发,阿多诺对兴起于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商品大潮中媚俗的大众文化极端反感,并对之进行了几乎毫无保留的批判。
综上可知,本雅明与阿多诺基于不同的文化立场,并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哲学观、技术观地导引下,对大众文化得出了不同的认识与评价。本雅明从大众文化的革命潜力与政治功能着眼,对大众文化主要进行了肯定。阿多诺则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视域出发,主要对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意识形态性等负面意义作出了批判。他们关于大众文化的理论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我们应在其理论所构成的张力场中来辩证地认识。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孙文宪.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赵勇.在辩证法问题的背后——试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