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史
1、文化和文明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文化。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是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不一样: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即将自然界通过人的劳动转化为文化;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者是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是超越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城市的出现。

2、影响文明趋同的因素(简答、论述)2——5页
1)相对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
2)以农业为主题、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经济环境;
3)以华夏(汉)民族为主题、多民族共存的人文环境;
4)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式的政治环境。

3、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继承权为核心、以祭祀权为其外部形式的制度。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君主始终是大宗的宗主,掌握着直系祖先的祭祀权,这样,就是的其即拥有政治上绝对的支配权,又拥有宗法关系上对大宗直系祖先的祭祀权。

4、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史称“封建”。

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5、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1)起源的多元性与发展中的趋同性:
多元性: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夏商周以前的中国就形成了以东夷族为主的齐、鲁文化区,以羌族为主的西戎文化区,以苗蛮族为主的长江中游文化区,以古越族为主的南方文化区,以巴族为主的巴蜀文化区,以猃狁族为主的北狄文化区,而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区则是由以上的这些文化不断融合才形成的。

趋同性:因为汉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精神还是制度层面都始终处于相对先进的状态,才能使同时代的其他民族向其学习,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认同感。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尽管是多元的,但各种不同的文化的发展方向却具有趋同性的根本原因。

2)自称体系和极强的包容性
自成体系: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较,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自成体系和极具特色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建立在家族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文化,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并上升至宗教层面的文化。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混合体,其价值的趋向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中华文化史一种世俗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宗教文化体系。

包容性: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但是她却不是封闭的,而是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她乐意吸纳任何其他文化的精髓以不断地丰富自己,从而保持自己不竭的发展动力,这是中华文明另一个特征,也是中华文明经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8页)
6、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天文学的成就:
我国在天象观测、历法推算、天文仪器制作诸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在夏代就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夏书》中有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第一次日食记录;
(2)秦汉时期,天文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了新星和太阳黑子的准确记录;
(3)汉武帝是颁行《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历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4)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
(5)元代郭守敬集历法大成,与1280年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8、医学与药物学(了解著作)38页
中医学四大经典:《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千金二方》;华佗《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著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阴阳五行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脏与府、营与卫、寒与热等等;五行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为地五行,风、热、湿、燥、寒为天五行
9、论述:选一个生活方式文明的方面来比较古代、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同。

(41页)
10、节庆(名词解释)
(1)春节:古称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

汉武帝太元初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辛亥革命后,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

春节习俗有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

北方、南方还有很多饮食习俗。

春节还有舞狮、踩高跷等游艺竞技活动。

(2)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据考,元宵节俗起于汉朝。

人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吃元宵,表示团圆之意,象征一家团圆和睦。

还有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3)寒食与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时间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

这一天有扫墓、踏青之俗。

凡坟茔都在这一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烧纸钱。

祭墓之俗始于秦以前,唐时盛行开来。

寒食节在清明之前,寒食禁火,只吃冷食。

所以叫寒食。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午节、天中节或浴兰节。

传统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近年来,又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

还有人认为端午起源于夏至。

端午有吃粽子、龙舟竞赛、饮雄黄酒,浴兰及插艾等习俗。

(5)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人们把月圆当做人间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视作亲人团聚的日子。

人们之所以把中秋作为团圆的象征。

一是古代人民渴望合家团圆,二是古代把月圆月缺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

中秋有观潮、吃月饼的习俗。

(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茱萸节。

我国古代把九定位阳数,两久相叠,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到汉代,逐渐盛行。

唐代则正是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为节令。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等习俗。

11、选官制度(名词解释或简答)
(1)察举:亦称“荐举”,即考察和荐举,是一种在先秦乡里举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

察举的具体方法是:先由皇帝下诏指定选举的科目,然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有关科目的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最后再由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

汉代察举的科目繁多,有孝廉、秀才、光禄四行、贤良方正、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等。

其中,最为人们所看重的是贤良方正,而选拔人才最多的则是孝廉科。

(2)征辟:即皇帝征辟和公府、州郡辟除,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具体来说,前者是指皇帝采用特征的方式聘用一些社会上的名士,对这些被征聘的名士,朝廷往往都为他们提供比较特殊的待遇,并授予很高的官职;后者是指中央各官署和州郡长官以辟除的方式自行聘请官员,被辟除者一般都被授予俸禄百石的低级官职。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这项制度选拔各级官吏,在州、郡、县各级都分别设置“中征”官。

这些中正官负责察举本地区的士人,把他们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按品级向主管选官的吏部推荐,史部根据中正的报告,再依品授官。

名列高品的可以做大官、下品的只能做小官。

九品中正制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

(4)科举制:所谓科举,乃分科举人之意。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到了唐代,在全国范围推行科举考试的取士方法,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宋代的科举制更加完备。

12、科举制(简述科举制的发展——从秦到隋唐的选官制度120页;评价科举制)
(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①均田制在隋唐的推行,使一部分自耕农和庶族地主有了经济基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豪强地主和庄园经济在隋唐受到了打击,一蹶不振。

②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官僚机构的完备,客观上要求大批文人参与政治。

③社会阶层的划分不拘于庶、士之分,而以现任官僚官爵之高下为依据,使中下层文人由科举而入仕成为了现实的可能。

④造纸术的普及和雕版印刷术的流行,有利于纸质文化的传播。

⑤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实践探索,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现实可行的有效的考试选官的方法(详细:从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2)科举制的评价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初创于隋唐,1905年被废除,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

(1)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①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

选拔人才的范围推广全国甚至边远的省份,规定各省的录取比例,文化不发达地区至少一个名额,使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拥护朝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科举制采取定期公开考试的方法和士人自由考试的原则,应考者不必受出身、职业、地位、家业和官员的推荐的限制,有利于知识阶层的上下流动。

打击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治的局面。

②在科举制度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质,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蓝本的。

③通过科举考试,国家政权向广大读书人开放,因此它吸引了大量文人的注意力。

科举制造了文官政治,文官政治又培育了一个超越地域、家族和军事势力的阶层。

④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度强化了读书尚文的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早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唐代诗文与书法的突出成就以及儒家的复兴都与科举有着直接的联系。

⑤促进了诗文创作的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科举制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举制自身的演变,科举制消极作用也表现出来,终于在1905年被废除。

它的消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①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

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思维活动的空间单一而狭小。

而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艺术受到排斥。

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薄弱造成民族文化长期停留在经验和实用的层面上,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思想也随之僵化保守。

②科举制造成主题意识的丧失。

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科举制度不仅在官员素质上为集权政治提供保障,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思想控制工具。

历代帝王都注重对知识阶层的思想控制,进而限制他们的行为。

明清后科举制已蜕变成扼杀人性的工具。

③思想的同化与僵化。

13、评价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有什么贡献?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1)孔子以毕生的精力整理了西周文献,作为教学的材料,它们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文献。

集中表现在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整理。

①《诗》是西周至春秋500多年间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后,保留305篇,统称诗三百。

有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60篇。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风;雅,周人的官话成为雅话,是西周王都成附近的诗歌;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采用赋、比、兴得写作手法,因此,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艺”。

②书,即尚书,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德言辞,政令,是重要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

相传百篇,现存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究《书》的目的,不仅为了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体会先王是如何治理国家政事的。

③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对周礼很有研究,也非常向往西周的礼乐社会,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

孔子重视音乐认为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⑤《周易》古经以乾、坤、震、垠、离、坎、兑、撰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

孔子研究《易》用力堪甚,爱不忍释。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

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这些是儒家的经典。

孔子对五经的整理和研究,是他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贡献之一。

(2)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这是他的哲学基本观念。

①“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

其实,仁就是生民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滋养润泽。

②“仁”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也”。

③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

仁具体含义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④仁就是一种宽容的精神。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忠的方面说,就是推己及人,尽己为人。

从怒的方面说,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决不强加给别人。

(3)在教育方面。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倡对于知识要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

兴办私学,相传学生达3000多人。

14、今文经:用通行“隶书”书写的儒经叫做今文经,以今文为研究对象的称今文经学。

今文经讲求“通经致用”,多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直说,着重发挥着经文的微言大义。

立于大学的是今文经。

古文经:用先秦“篆书”书写的儒经叫做古文经,以古文经为研究对象的称古文经学。

讲求“通经识古”不讲或少讲阴阳灾异,主要解释经文文字及名物、制度等。

在民间传授。

15、宋元明理学:理学是继经学之后出现的又一种重要的儒学形态,也是我国宋元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因其谈论最多的有道、器、理、气等概念,又称道学。

它萌发于唐代,形成与北宋,盛行与南宋和元明,至清中叶逐渐衰落。

它所构建的思想体系,是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

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学开创时期: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奠基时期:张载(关学)——气一元论,程颢、程颐(洛学),司马光(朔学);集大成者:朱熹(闽学)——《朱子语录》理一元论。

陆九渊——心一元论。

16、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道家:老子,《道德经》(《老子》);庄子,《庄子》
法家:商鞅,《商君书》;韩非,《韩非子》
墨家:墨子,《墨子》
兵家:孙子,《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名家:惠施,《惠子》;公孙龙,《公孙龙子》
阴阳五行家:邹衍,《始终》《大圣》
17、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

原始人常常把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记,认为它的盛衰象征着本知足的盛衰,因此要保护图腾,崇拜图腾。

这在原始宗教中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根据古史及传说,我过从三皇五帝开始,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且有相应的象征标志。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采集、狩猎经济在宗教仪式形态的反映。

但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就它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解释来说,还是孤立,缺乏系统性的。

18、禅宗:创始人是慧能。

基本理论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它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人不能自己认识而已,故主张通过“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

无念即对
一切外物都不起贪念,将一切外界的影响尽数消除,见人本心本性;无念并不是什么粘都没有,而是无妄念。

至于正确的念还是要有的,这正确的念就是般若。

禅宗不仅能被广大的下层群众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的统治阶级所欢迎。

逐渐成为佛学的代名词。

19、道教的产生与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P187)
1、道教的产生: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但其孕育过程相当久远。

它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神话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吸收阴阳五行家、道家、墨家、儒家以及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由方仙道和黄老家演变而来,具有较强的无数色彩。

2、道教的演变:P187——P189
早期道教有两支: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一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魏晋南北朝:
晋代的葛洪不满意早期道教的粗糙,提出改造民间道教,创立官方道教的主张。

他撰《抱朴子内篇》,主张用儒术治国安民,用道术养生修仙,把儒和道结合起来。

寇谦之是北方道教的代表,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他将早期道教逐渐融入到儒家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中去。

经他改革的傲娇被称为北天师道。

南朝前期道士陆修静吸收佛教仪式,为道教制定较完整的科仪,改变了早期道教中安歇原始粗野的成分。

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内容。

总之,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整顿改造,道教从一个民间宗教转变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官方宗教;经过不断改造,道教也从一个不成熟的宗教转变为成熟完备、与佛教并列的宗教。

唐宋时期是道教兴盛时期。

在朝廷的大力扶植下,一时道教大盛,道书的研究蔚然成风,道教的著作日益增多,道教理论向纵深和细密方向发展,著名道家学者和道士相继出现。

金元时期,道教开始分宗立派。

当时的政治形势南北对峙,道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要有五大教派,其中以正一派和全真派最为著名。

明清时期的道教,虽然没有唐宋金元的兴盛,但仍有相当的市场。

明世宗崇信道教,躬亲斋醮。

直到清末,道观都在不断修建。

然而道家在理论上逐步丧失了创造力,走向衰微。

元代中叶以后,到脚趾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派流传。

全真、正一两排明清以来历世相传。

直到现代。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

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

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

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
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

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

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

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

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

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

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20、文学艺术(重点)(P187)
1、先秦:诗歌和散文
散文主要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

诗歌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达标左右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和宋玉的《九辨》。

2、汉:赋
汉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

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汉初张衡的《归田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大赋: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3、魏晋南北朝:骈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以诗歌、骈文创作最为出名,诗歌以五言为主。

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开创了田园诗。

陶渊明诗平淡、自然、风格清新,代表作为《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4、唐:诗
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三吏”、“三别”
5、宋:词
婉约与豪放派
6、元:曲
散文和杂居组成。

马致远的《汉宫赋》,白朴的《梧桐雨》。

7、明清:小说
长篇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吴敬梓《儒林外史》、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短篇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

21、绘画(选择)(P221)
彩陶和青铜纹饰,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