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史
1、文化和文明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文化。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是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不一样: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即将自然界通过人的劳动转化为文化;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者是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是超越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城市的出现。
2、影响文明趋同的因素(简答、论述)2——5页
1)相对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
2)以农业为主题、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经济环境;
3)以华夏(汉)民族为主题、多民族共存的人文环境;
4)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式的政治环境。
3、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继承权为核心、以祭祀权为其外部形式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君主始终是大宗的宗主,掌握着直系祖先的祭祀权,这样,就是的其即拥有政治上绝对的支配权,又拥有宗法关系上对大宗直系祖先的祭祀权。
4、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史称“封建”。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5、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1)起源的多元性与发展中的趋同性:
多元性: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夏商周以前的中国就形成了以东夷族为主的齐、鲁文化区,以羌族为主的西戎文化区,以苗蛮族为主的长江中游文化区,以古越族为主的南方文化区,以巴族为主的巴蜀文化区,以猃狁族为主的北狄文化区,而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区则是由以上的这些文化不断融合才形成的。
趋同性:因为汉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精神还是制度层面都始终处于相对先进的状态,才能使同时代的其他民族向其学习,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认同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尽管是多元的,但各种不同的文化的发展方向却具有趋同性的根本原因。
2)自称体系和极强的包容性
自成体系: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较,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自成体系和极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建立在家族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文化,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并上升至宗教层面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混合体,其价值的趋向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中华文化史一种世俗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宗教文化体系。
包容性: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但是她却不是封闭的,而是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她乐意吸纳任何其他文化的精髓以不断地丰富自己,从而保持自己不竭的发展动力,这是中华文明另一个特征,也是中华文明经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8页)
6、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天文学的成就:
我国在天象观测、历法推算、天文仪器制作诸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在夏代就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夏书》中有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第一次日食记录;
(2)秦汉时期,天文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了新星和太阳黑子的准确记录;
(3)汉武帝是颁行《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历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4)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
(5)元代郭守敬集历法大成,与1280年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8、医学与药物学(了解著作)38页
中医学四大经典:《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千金二方》;华佗《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著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阴阳五行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脏与府、营与卫、寒与热等等;五行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为地五行,风、热、湿、燥、寒为天五行
9、论述:选一个生活方式文明的方面来比较古代、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同。(41页)
10、节庆(名词解释)
(1)春节:古称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汉武帝太元初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辛亥革命后,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习俗有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北方、南方还有很多饮食习俗。春节还有舞狮、踩高跷等游艺竞技活动。
(2)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据考,元宵节俗起于汉朝。人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吃元宵,表示团圆之意,象征一家团圆和睦。还有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3)寒食与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时间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这一天有扫墓、踏青之俗。凡坟茔都在这一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烧纸钱。祭墓之俗始于秦以前,唐时盛行开来。寒食节在清明之前,寒食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午节、天中节或浴兰节。传统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近年来,又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还有人认为端午起源于夏至。端午有吃粽子、龙舟竞赛、饮雄黄酒,浴兰及插艾等习俗。
(5)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把月圆当做人间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视作亲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之所以把中秋作为团圆的象征。一是古代人民渴望合家团圆,二是古代把月圆月缺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中秋有观潮、吃月饼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