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 巧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表达技巧鉴赏之
表达方式
类别 概念
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说明
例句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
体描绘和刻画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色软
从(其2)他侧人面物描的写态:度也、称议间论接、描评写价。等指方对面描达写到对间象接不表直现接事进物行的描目写的,。而
如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 写从明,“亮写窗,被户反子明映、”雪枕来也头写就的,越冷这大,是。衬视三托觉、雪所从之见“大 ,折,雪竹这越声是大”从,来触就写觉越,的明是角亮听度,到来看的写到,。的雪二越大、,
• 以动衬静是一种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 境的表现手法。
• 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典型的 以动衬静的手法, “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溪,山林的寂静显得更 为深沉。
4.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 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 “点”指的是在背景上做精妙的描画。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 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 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 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 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角度:由远到近。
描写内容(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等等)
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 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 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如唐代诗人王建《江馆》:“水面细风生, 菱歌慢慢声。客亭临 小市, 灯火夜妆明。”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了一幅清新的江馆 夜市图。“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菱歌 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灯火夜妆明”是视 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这首旅宿 诗,透露出作者领略江边夜市时悠闲欣喜的感情。
达 方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 所表示的意见
多 情 自 古 伤 离别 , 更 那 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 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
记叙
描写
(一)表达方式
议论
主要是【抒情方式】 和【描写手法】
色: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形: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声: 数只船横 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味: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1写)。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直接进行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 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 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 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 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 面结合,描写了词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表 达

技鉴
巧赏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学会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三、掌握诗歌中表达技巧的 答 题步骤。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 合概念,他是指使诗歌形象更 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 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 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表达方式
表 达
修辞手法
积雪压大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
如:《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锄者者见忘罗其敷锄,。下来担归捋相髭怨须怒。,少但年坐见观罗罗敷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借美“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
2、虚实结合: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 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 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3、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
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写自然 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 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颈联 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 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 简要分析。
该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 “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 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 的幽芳,因此才有下面的感慨,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 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 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触景生情)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 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
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 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 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 无尽思念。
前二句实写秋天菊花盛开之景,后二句发挥想像,虚写
2、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写景”“由情及景”,
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 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借景抒情” 表 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 见“景”。
• b、描写内容:

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
觉、嗅觉)
• c、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3、动静结
合 4、点面结合5、白描 工笔
描写角度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 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 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 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体验。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 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结构关系: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内在联系:
}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正衬
}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反衬
1.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 是先有景后有情。“景乃诗之媒”(谢榛语), 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 刺激,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所以称为 “触景生情”。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 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幅 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 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 4、以景结情
•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 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 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 于言外。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 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 睛之笔。
拓展练习: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辨析下列作 品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 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 涕下”。直接通过登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成、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3、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
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 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 景语皆情语。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抒情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
借古喻今等。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
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 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 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 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 不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 姿”。
相关链接:以情结景
•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 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 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 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 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5、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 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 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 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细节描写、 白描工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俯仰 结合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 典抒情、借—描写
•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描写角度:

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