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教育对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的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物理系三班

马琳雯

1120600116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战后日本进行了一次全面教育改革: 全民普及教育, 增加教育投资, 提高国民学历水平; 重视理工科教育, 加速培养科技人才; 推行产学合作的教育体制, 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由于教育的迅速普及与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中、高级科技人员,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日本教育,日本经济,教育体制,经济发展

引言:战后初期, 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起码要比欧美落后二、三十年, 然而它从资金匾乏、生产设备简陋的起点出发,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开发创新, 二十几年后就赶上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欧美,那么,日本是如何兴办教育并使之为经济发展服务呢?

一、全民普及教育, 为战后日本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日本文部省1962 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日本的成长和教育》中指出: 自从明治年代以来, 日本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非凡的经济增长, 是世界上真正引人注目的事, 而能使日本完成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日本早在明治时代就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 经济振兴,必须重视教育。

1政府视教育为“立国之本”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就把教育视为追赶欧美列强的工具、实现富国强民的无形资本。从18 7 2 年颁布第一个近代学制算起, 日本仅用35 年时间就普及了6 年制义务教育。这一速度比当时国力雄厚的英国、美国和德国都快得多。英国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到实现这一目标用了48 年时间, 美国用了68 年时间, 德国则用了一个世纪之久。在初等教育得到迅速普及的同时, 其它各级学校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1 9 19 年, 日本已有中等学校学生3 4 3 , 4 9 8 人, 实业补习学校学生9 12, 1 5 6 人, 专门学校学生8 6, 0 3 7 人, 大学生12 , 1 5 3人, 高超的教育程度使日本成功地学到了西方先进技术, 加速完成了其资本主义工业

化的进程。二战以后, 日本更加重视教育。战后初期, 面对复兴国家巨任的日本人普遍认识到: “要使日本复兴, 除教育之外别无他途。我们由于进行战争而使国家荒芜,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给子孙后代, 可是至少希望他们受到卓越的教育。”战后历届内阁都紧紧抓住教育不放, 把教育看成是“国政的根本”, “建立现代化经济的第一要素”。1 9 4 7 年, 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条件下, 日本政府毅然决定把普及义务教育由6 年延长到9 年, 到1 94 8 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初中人学率已达”.2 % )o 20、世纪70 年代后期, 日本高中人学率已达94 % , 基本普及了高中; 大学人学率也上升到37 % , 大学教育进人到大众化阶段。

2改革理工科教育, 加速培养科技人才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仍然是重法文科轻理工科,从国际比较来看, 日本大学毕业生中理工科人数的比率也是最低的。如1957 年理工科毕业生占全体大学生的比率为: 美国占50%, 前苏联占75%, 英国占30%, 日本占26%。这种情况, 无疑是由于日本高等教育在科系设置方面存在的偏向所造成。在战后经济复兴和国际竞

争中, 企业界急需能够操纵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为使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1953 年8 月8日, 日本政府公布了《理科教育振兴法》。要求“通过理科教育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并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有为的国民, 谋求理科教育的振兴”。1954 年12 月, 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又提出《关于改善当前教育制度的迫切期望》, 强调纠正大学偏重法律、人文科系的倾向, 要充实专业教育, 培养企业领导骨干等。在1956 年11 月的《关于技术教育要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意见》中, 日经联要求: 有计划地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 推进义务教育的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 培养技术人员的理工科大学教育等。1957 年12 月日经联又提出《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 建议增加小学、初中、高中的数理科教学时数, 谋求充实实习、实验设备及加强对理科学生优先育英的制度, 设置培养数理科教育的专门机构; 在大学的科学技术教育中, 要求增招理工科学生名额, 调整地方大学的理工科专业, 努力充实理工科大学的专门基础课程, 设置短大与高中合并的技术专门大学, 育英奖学金对理工科学生要优先对待等。上述要求的共同点是强调从小学到大学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才。日本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的大学理工科学生经60 年代初期的第一期增招计划后, 数量有显著变化, 1964 年已达大学毕业生总数的30.15%。其次, 专业结构的调整。增设与重化学工业相关的专业。1970 年, 全国各院校相继增设了机械、电气( 包括电子) 、建筑、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各专业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1.819%、21.416%、22.51 4%、7.3.16% 和1.25%。由于这几类专业基础性、通用性、实用性强, 因而成为产业结构转变中需要量最大的专业群。增加与知识密集型工业有关的专业。70 年代以后, 日本充分利用技术革命的成果,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 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海洋开发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 理工科又创建了一批新专业。» 更新专业内容。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非常迅速,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即使是最新学科, 几年之后也

可能变得陈旧。因此,日本不是简单地取消、压缩原有的课程, 增加新课程, 而是认真研究哪些内容是本学科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 同时又考虑到便于学生接受, 侧重讲授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应用技术的方法论, 力求反映新技术、新知识,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课已成了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关于理工科系的设置, 从1965 年到1968 年新设56 个, 改组和扩充20 多个。随之理工科大学生便不断增加, 1965 年为197478 人, 占入学人数的45.13%,1970 年为320510 人, 比1965 年增加62%。

二、适应经济需要而不断改革教育, 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

教育最终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经济的日新月异, 教育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教育能否促进经济发展, 不仅取决于教育的普及与发达程度, 而且取决于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程度。日本在这方面的一贯做法是: 在“教育先行”的指导思想下, 把教育计划纳人经济计划,通过预测一定经济发展时期内所需人才的规格和数量, 为教育提出发展方向和明确任务, 然后再进行教育改革, 保证及时供应所需人才。1 9 6 0 年池田内阁制定的《国民收人倍增计划》是实施这种做法的典型。计划认为: “考虑到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必须要预计今后劳动力的演变,必须把教育、训练、研究等人的能力开发问题, 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加以提出。”基于此, 经济审议会对目标年度(1 9 70 年)内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变化作了推算。结果表明, 在计划期间将缺少毕业于理工科大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