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中悟诗,画中作诗
姓名:单兰壮单位:赣榆县墩尚中心小学
【内容提要】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总是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认为古诗教学也不例外。
古诗的内容时空跨度大,它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也相去甚远;再加上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古诗教学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
【关键词】古诗教学创设情境诗画结合
诗是艺术的皇后,把作者的生动体验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是诗的目的,也是诗味之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使人的情感。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提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有利激发兴趣的情景氛围,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学生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乃至补充、丰富和发展诗人所未尽之意象。
对此,我结合《望洞庭》的课堂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反复吟咏。
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
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激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体味它的情感,理解蕴藏在它优美动人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感受诗篇深厚的艺术力量,创设情境、反复吟
咏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了。
1、创设情境,进入古诗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为出发点,把诗中描绘的形象与学生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感受到古诗所要体现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课堂刚一开始,我便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洞庭湖中。
如,利用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接着引出古诗,为学生朗读创造一种氛围,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进入作者心中。
2、反复吟咏,品味古诗
俗话说“读书百遍”可以“其义自见”,古诗教学更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
如《望洞庭》这首古诗,不少教师喜欢从分析古诗入手,让学生借助这种方式来学习古诗。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再是当今课堂所追求的形式,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方面去领略文章的神韵这才是课堂的重点。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声地诵”。
因此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是教学根本。
教学时我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如“听了你的朗读我看见了风平浪静的洞庭湖了,还有谁愿意把洞庭湖读的更静,就像诗中所说的‘镜未磨’一样?”“你的朗读让我看见了似白银盘的洞庭湖了,还有谁能让我看的更仔细点?”……听到这些之后,学生喜欢上读古诗了,所以在读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品味、体验诗歌的语言,进而领会诗歌的意境。
接着再读,学生入情入境地把这种情感表达了出来。
背诵时,让
他们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学生有了进一步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这种吟咏,就是在接通诗歌与审美者心理的内部联系,使领悟多接通一种机制,多一层味道。
二、诗画结合,想象意境
1、有诗有画,激发想象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在古诗教学中诗和画是不能分开的。
小语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写得是那么精妙绝伦,言简意赅,字词已尽而意韵犹存,读起来韵味无穷,荡气回肠。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一味地讲解,整首诗词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哪一词一句。
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与教师欲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诗词这一目的是背道而驰。
《望洞庭》诗一首描写秋季的作品,诗作者秋夜遥望洞庭时所写下的作品。
诗中描述了富有特征的湖光山色的景象。
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洞庭湖的美景则是教学重点。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了以画学诗,以画引诗的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提到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依据情境说说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回答是五花八门,如“我看到了月夜下的洞庭湖是如此之美,怪不得刘禹锡会创作出这么美的古诗。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我看
到了湖光与秋月相互辉映,真是太美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诗句,这样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就简单多了,而且脑海中已经形成那种美丽的洞庭景色。
2、挖掘空白,引导创作
诗人在创作古诗的时候,通常把最具有特色的景象,最深的感觉表达出来,往往也创作古诗的时候留有一定的空白。
在教学时挖掘古诗中存在的空白,借助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望洞庭》这首古诗描绘的意境很美,所以引来了插图中出现的白帆。
此时我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说:“你能看到刘禹锡没有看到的景象吗?”或者“你能根据所看到的画面自己创作古诗吗?”经过讨论“横看君山远望庭,远近高低各不同。
”“近看君山如青螺,嵌在白银盘里罗。
”“游人乘船赏君山,片片白帆驶入庭!”……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放飞!
古诗教学的方法不仅于此,事实上还有更过的教学方法有待教师去发现。
如:配合古诗教学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辅助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古诗文的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本剧的表演会以及学生的尝试上讲台,师生共同录制录音磁带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古诗独特的情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愿教师能探讨出更过更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