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摘要: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我国应该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意识、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差异;启示
一、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在学科构建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历来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方面的品德培养,并以一种共性的要求来塑造个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凝聚全体人民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政治教育也凸显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性不强、时效性不强、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脱节、其有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等方面。
就教育本身看,存在忽视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思想和观点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发挥。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有意识地主动进行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推动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主动研究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学习其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1.教育目标比较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扬民族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肩负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外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同样表现出浓厚的政治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视宣扬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几个方面。
在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硬性规定,比如,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者按严格的政治道德要求进行筛选。
另外,在国外,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顾客至上”原则在学校管理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开发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可能性,重视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价值取向比较
我国高校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修课程,辅之以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
总体而言,我国强调“社会为本”价值取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宏观要求。
而国外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以“个人本位”作为价值取向的。
西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智力的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应为学生智力发展创建良好氛围;为学生应用知识去处理现实问题提供机会。
比如,美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课堂灌输,向学生宣传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私有制和核心价值观,而且在校园内到处飘扬着美国国旗,设有国史馆,以多种形式开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活动。
3.教育内容比较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大方面,各大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容,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
而国外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治教育、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宗教教育等几方面进行。
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发展倾注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引向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的范畴。
4.教育途径比较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者已经明确认识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学校的工作,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多样性和社会性的教育途径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
目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形式多样,包括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代表的社会实践等等。
主要是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这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但同时也比较容易引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
国外很多地方都注意通过多样的、社会性和隐蔽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机构共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间接渗透性和隐蔽性途径的作用。
一些国家很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通过隐蔽课程进行教育。
他们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气氛、教师的形象、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所以称之为“隐蔽课程”。
比如,日本就非常重视通过家庭和社区机构的合作对公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家长教师联合会”、“妈妈读书会”等团体就是通过社区机构对家长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能力的团体;在美国,声势浩大的政党竞选活动,也是对民众进行深入全面思想教育的非常好的途径;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城市都建有纪念馆、纪念碑,免费让中小学生参观,以此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启示
1.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对中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表明,尽管各国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所不同,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相似的理论支撑、理念指导和时代特征。
从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在当代世界各国高校中正被有意识地强化,各国都在学校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明确了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它是一面旗帜,是国内人民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战略高度,不断探索、借鉴有效的德育方法、模式,才能培养出不负时代重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我们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消化和吸收其他国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经验、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总体上说,是理论灌输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等课程的讲授,尽管在学生和公民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心理咨询、有形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但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拓展。
教育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实行大量实践活动以及环境熏陶感染教育,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校园活动相结合等形式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服务,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跨文化性的特点,贯彻江泽民同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号召,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意识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致力于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研究,主张把德育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个性。
这一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把发展人的主体性放在中心地位,重视主体性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人的成长是内在动力和外部引导双重作用的结果。
外部引导必须作用于学生自身,使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接受科学理论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受到多方面思想意识的影响,日趋活跃,自主性增强,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要求和独立判断能力,要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合自己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情感,摒弃道德说教、强迫执行和强迫灌输等反理性的教学方法;要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在教育中以激发为主,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人。
4.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不仅要全面系统地研究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而且要研究和探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更为专业、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只有实现专业化、专家化,才能稳定,才能不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而且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
质量,这是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根本之策。
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必须从现在做起,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管理、使用、培养、提高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并在稳定队伍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队伍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建华.思想行为教育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鲍承模.美国的品质教育与中国的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5]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