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异常查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异常查证
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Au异常带二条,经地质工程查证确定Au1、Au2金矿体,以将乐县半岭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为基础向外围找矿具有实际意义。
标签:金矿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查证外围找矿
将乐县半岭矿区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城方位256°直距约31km,矿区东西长2.88Km、南北宽2.33Km,面积6.71 Km2。矿区属丘陵地区,海拔200~541m;矿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山顶山脊为风化剥蚀区出露为残积土层,残积土层厚一般10~30 m,山坡、坡脚及平坦处为堆积区,坡积土层厚度一般0.5~3 m,区内仅深沟地带有基岩出露;区内植被发育,以杉木、毛竹及杂木林为主。完成本区1:10000地质填图后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定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带二条,经槽探工程与钻探工程对土壤化学异常带查证,确定二个金矿体[1]。
1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地质背景
1.1区域地质
矿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处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宁化-南平岩浆构造带中段北部,区内构造具有多期性,属区域成矿较有利地带[2]。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北东、北西及南北向三组,尤以北西、北东向断裂为甚,北东向断裂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区域金属矿产的分布格局。矿区北东向大面积出露晚侏罗世古竹超单元(J3GZ)钾长花岗岩体,岩浆热液活动是成矿元素活化和迁移的载体。
1.2矿区地质
区内地层为中上元古界黄潭岩组(Pt2-3h)、下峰岩组片岩段(Pt2-3xsch)和下峰岩组变粒岩段(Pt2-3xgnt)。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F1、F2二条张性断层及F3、F4、F5三条压性断层。F1断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约310°~340°,倾角约70°~90°,断层带宽度约0.5~1m,影响宽度约15~30m,受F4、F5断层切割。F2断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约310°~340°,倾角约75°~90°,受F4断层切割。
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但混合岩化作用强烈,混合岩为花岗质呈薄层状或透镜状脉体夹于基体中,脉体厚多为数厘米,产状与基体片理产状相同。区内有老采坑(LCK01)及较多的老采硐,老采坑走向72°,老采硐多沿北东东向或南西西向掘进。
1.3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强烈,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及碳酸岩化等。(1)硅化:矿区硅化蚀变分布普遍,F1、F2张性断裂带及其两侧的硅化蚀变强烈,断裂带内呈细脉带状,断裂带两侧呈块状或脉带状;F1、F2张性断裂带及其两侧的硅化与黄铁矿化、钾长石化叠加形成黄铁钾长石英蚀变岩时,同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为找矿的主要标志蚀变。(2)黄铁矿化:矿区黄铁矿化蚀变分布普遍并具多期性。成矿前期黄铁矿颜色较红为暗红、暗黄色,多呈细粒黄铁矿以浸染状构造分布于围岩中,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成矿期黄铁矿颜色较暗淡为暗黄、灰黄色,为非定向附生、无生长层纹的细粒黄铁矿以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之中,F1、F2张性断裂带及其两侧可与硅化、钾长石化叠加形成金矿成矿蚀变;成矿后期黄铁矿为金黄色的粗粒黄铁矿,强金属光泽,自形程度高,与硅化叠加偶见方铅矿化、闪锌矿化,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3)钾长石化:主要分布于F1、F2张性断裂带及其两侧,呈云朵状、脉状,交代作用明显,与金矿化关系密切。(4)绿泥石化:主要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经热液交代蚀变而成,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5)碳酸岩化:多以微细脉状方解石和含铁方解石充填于围岩裂隙或断裂带空隙中,滴酸起泡强烈,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
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2.1测网布设
本区残坡积层发育,金矿地质勘查可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手段。以老采坑(LCK01)为靶区中心首先在矿区中至西部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网度100×20m[3-4],测量面积2.166km2;测线方位垂直预测金矿脉走向为162°,测线编号以老采坑所在测线为0线,往东编单号(1线至9线)、往西编双号(2线至20线),测点号由南向北连续编,设计采样点1146个。
矿区中至西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揭示:①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带与F1、F2张性断裂平面位置基本重叠;②山顶山脊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反映清晰连续并具有原生晕特征;③山坡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反映较弱且部份地段异常发生位移有向下坡方向移动现象;④沟口平缓处偶见异常高值。
借鉴矿区中至西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中至东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F1、F2张性断裂为靶区,按20m点距沿基本垂直F1、F2张性断裂的山脊布置土壤地球化学测线9条;为确定矿区东南部有无异常按40m点距将21线、35线及45线往南延至矿区边界。
2.2样品采集与加工
2.2.1定点。测点定位用GPS三维导航定点,并保存航迹,每一个采样点用卡片和红带绑于显眼处建立明显标志。测网施工中测线方向差不大于线距的20%,点位误差在相应图上≤2mm,测点定位精度满足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要求。
2.2.2采样。采集土壤样时先去掉表皮腐殖层,采样深度约5~100cm,采集
B层(淋积层)残坡积土壤样,少量采C层(母质层)。采样时去掉碎石、杂物、草根等,采样重量确保过60目筛的样重达200g。样品编号同采样点编号,采用测线+测点,如3-18,表示为土壤测量3线18号采集的样点。因沟谷、水稻田等影响局部无法采样,实际采集样品1052件。
2.2.3野外记录。在现场逐点认真进行,详细记述点位坐标、采样深度、取样层位、样品的物质组份特征等,记录较准确、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