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二十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二十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中,编者用“语文教学二十韵”(7页)代作者自序。在“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以朴实、平易的语言,述说自己的情怀,阐明语文教学的真谛。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认为,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略谈学习国文》,3页)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叶老重点谈“读”“写”,前四韵总述教法,继八韵论阅读,次六韵谈写作,结尾两韵述说意图。
前四韵总述教法。教学有法,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哪种方法效果好哪种方法不好,贵在从自身的实践中体验。叶老讲教法,特别重视启发诱导,认为教者虽务求其详密,但教学贵能举一反三,令其触类旁通。1977年在为《人民教育》编辑部作的诗中,他写道:“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1978年他在讲话中重申:“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152页)接下来八韵论阅读。谈读书方法,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后来多指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刻的理解,浅尝辄
止。叶圣陶先生反对粗疏大略,浅尝辄止的读书方法,他提出求得精深完备的理解需要“潜心会本文”,即“潜心涵泳”。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宝库里,“涵泳”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什么是“涵泳”?“涵”,就是“沉浸”;“泳”,就是游于水中。宋代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将“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来,他批评了“贪多务广”者“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宋代陆九渊有《读书》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曾国藩《谕纪泽》)他把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关于“涵泳”的途径,叶老在《精读方法举隅》中强调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15页)认为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把“遵路”、“入境”作为亲近文本,深入领会文本要旨,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作者而言,要“先想清楚然后写”(《和教师谈写作》,465页);对读者而言,“理清思路”自然就可以辨识文本要义,还能借鉴写作构思之法,训练思维品质。“入境”,创作者是观照外部世界时受到触动,形诸文字,以飨读者;欣赏者要通过语言文字进入作者内心世界,先得进入作者所营造的境界。以读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为例,循着“秋天的表情→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作者的呼吁”这一思路,就可以明白文章“对树充满敬意”的主旨。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四句突出一个“悟”字。“悟”,形声,从心,吾声。本义是理解,明白。“津梁”即渡口和桥梁,比喻用作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叶老认为在字、词、句、段等某些关键处反复琢磨,是求得融会贯通的津梁。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词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规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胡。”(59页)“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741页)阅读时,如何“悟”,叶老提出了“揣摩”:“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339页)读《孔乙己》(339页),他即以“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一句为抓手,达成理解全篇主要意思这一目标。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四句说效果,关乎读、写两方面。依上述方法去做,必能使智慧学识日渐丰足、充裕,道德品行日趋完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读书之道也如此,不断体悟习练,文章自会明白流畅,技法也会日益纯熟。
以下六韵谈写作。觚,古代作书写用的木简。操觚,原指执简写字,后即指写字,这里包括写字和写作。“操觚”四句,叶老一是强调习作者“自己”的修炼,二是强调执教者的“循循善诱”。他曾说过:“当写作的时候,自然起一种希望,就是所写的恰正宣示了所要宣示的,或者所写的确然形成了一个完好的定形。谁能够教我们实现这种希望?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去思索关于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有所解悟,自然每逢写作,无不如愿了。”(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