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真题及部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2011
简答(10分*6)
1.生物膜的基本成分。

每种成分又分为哪几类?
答:生物膜主要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三部分构成。

是由脂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膜蛋白镶嵌在膜的表面或者膜中。

组成生物膜的脂质主要由甘油磷脂、鞘磷脂、固醇和少量的糖脂,其中以磷脂为主要成分,分布很广泛;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种类很多,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程度和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膜蛋白可分为:外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和脂锚定膜蛋白三种。

其中外在膜蛋白为水溶性蛋白质,靠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膜表面的膜蛋白分子或者膜脂分子结合。

内在膜蛋白与膜结合紧密,只有用去垢剂处理使之崩解后才能分离。

脂锚定膜蛋白是通过与之共价结合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层中,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组成生物膜的糖类主要有半乳糖、甘露糖、半乳糖胺、葡萄糖胺、葡萄糖和唾液酸等,大都以与膜蛋白少量与膜脂结合的形式存在。

2.信号肽的含义,作用,怎么起作用的?(生化下册P533)
答:信号肽是指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向分泌通路转移的短(长度5-30个氨基酸)肽链。

在起始密码子后,有一段编码疏水性氨基酸序列的RNA区域,该氨基酸序列就被称为信号肽序列,它负责把蛋白质引导到细胞含不同膜结构的亚细胞器内,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

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翻译时首先合成的是N末端带有疏水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它被内质网膜上的受体(信号识别蛋白(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SRP))识别并与之相结合。

信号肽经由膜中蛋白质形成的孔道到达内质网内腔,随即被位于腔表面的信号肽酶水解,由于它的引导,新生的多肽就能够通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最终被分泌到胞外。

翻译结束后,核糖体亚基解聚、孔道消失,内质网膜又恢复原先的脂双层结构。

3.体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列举三种,简述原理。

(略—见细胞生物学)
4.现代结构生物学中三种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电镜三维重构技术与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及核磁共振分析技术相结合,是当前再结构生物学领域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主要实验手段。

X射线是波长在100Å~0.01Å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常用X射线波长约在2.5Å~0.5Å之间,与原子以及化学键的尺度相当,都在Å的数量级。

因此可以被用来探测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

X晶体衍射优点:分辨率高,达到原子分辨率,既可研究水溶性蛋白、也可研究膜蛋白和大分子组装体与复合体.它能给出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结构和构型,确定活性中心的位置和结构,从分子水平理解蛋白质如何识别和结合客体分子,如何催化,如何折叠和进化等生命的基本过程,进而阐明生命现象.然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也有缺点,就是样品必须为晶体,但生物大分子结晶困难,特别是膜蛋白和病毒等分子组装体结晶更是困难。

其次对于像病毒那样大的分子组装体,测量其精细结构十分复杂.原因有二:一是大晶胞含有的原子极多,X射线衍射点极多,常常无法区分、辨认和探测;二是大晶胞所产生的衍射点强度过弱,特别在高分辨时,无法与背景区分。

电镜三维重构:优点:适用于分析难以形成三维晶体的膜蛋白以及病毒和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等大的复合体的三维结构。

急速冷冻(103-104℃Ps)样品悬液,样品被包埋在无定
形的非晶态冰薄膜中,这样既不损伤样品,又可使样品保持着自然状态,因而样品制备简单,缺点是分辨率稍低.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在溶液中测定自然状态下的大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其分辨率已接近012nm。

缺点:因为大分子量的生物分子的核磁共振图谱非常复杂,难以解释,因此它只能测量分子量较小(15-25kDa)的生物分子,至今最大可测定35kDa 的生物分子;其次在测定中要求样品是高纯度且数量相对较多,使样品制备亦有困难;此外,核磁共振只能用于水溶液性的生物样品,对膜蛋白或病毒等的组装体、复合体就无法测定。

5.一个嗜热菌中的一个蛋白的最适温度为65度,等电点5,PH小于5时易沉淀,分子量
为30KD,由Histag,已在大肠杆菌里过表达,设计实验得到纯度高且单分散的蛋白质。

6.染色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核小体怎么装配成染色体的。

答:基本成分: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DNA最简单的包装结构,核小体由大约200个碱基对组成的DNA序列和由两个拷贝H2A,H2B,H3和H4组成的蛋白八聚体和一个拷贝的组蛋白H1组成。

DNA在细胞核内与蛋白质一起形成高度组织化的核蛋白复合体,称为染色质。

染色质的包装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DNA缠绕一个蛋白核心形成念珠状结构称为核小体,长度压缩6倍。

第二阶段:核小体进一步缠绕成直径30nm左手螺旋纤维结构,每圈由6个核小体组成压缩了40倍。

第三阶段:30nm纤维进一步缠绕成环,支架和结构域等结构压缩1000倍,形成染色体压缩1万倍。

论述题:
1.整套分子克隆实验(略)
2.给出一个3肽,标出其中的肽键,肽平面,二面角。

α螺旋和β折叠的结构特点,给出一个拉式构象图,标出α螺旋和β折叠的分布位置。

GH
黄色框内为肽平面,两个太平面绕C α旋转形成二面角,绕C α-N 键(左)旋转形成的二
面角(C-N-C α-C)称为Φ。

绕C α-C 键(右)旋转形成的二面角(N-C α-C-N)称为Ψ。

(Φφ:
fai Phi Ψψ:普赛Psi )
α螺旋:是蛋白质中最常见最典型含量最丰富的二级结构元件,有一下特点:1.α螺旋是一种重复性的结构,螺旋中每个α-C 的Φ和Ψ分别为-57°和
-47°附近。

2.多肽链主链围绕统一中心轴螺旋式上升,形成螺旋结构。

3.6个氨基酸
残基旋转一周,上升垂直距离0.54nm。

因此每个氨基酸残基围绕螺旋中心轴旋
转100°,上升0.15nm。

3.相邻的螺旋之间形成链内氢键。

即从N-末端出发,氢键是由每个肽键中
的羰基原子与其前面第3个肽键的N-H 之间形成的。

4.R 基侧链位于α螺旋的外侧,以减少空间位阻效应,但α螺旋的形成和
稳定性仍受R 基侧链的影响。

5.α螺旋分为左手α螺旋和右手α螺旋。

天然蛋白质分子中的α螺旋绝大
多数都是右手α螺旋。

β折叠:是蛋白质多肽链主链的另一种有规则的构象形式。

由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
肽链,借助链间形成的氢键,侧向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折叠的层状结构。

其特征如下:
1.β-折叠的一条肽链或肽段中构成肽键的羰基氧原子与另一条肽链或肽段中构成
肽键的-NH 的氢原子生成氢键,β-折叠中所有的肽键都参与了链间氢键的形成。

2.β-折叠的多肽链主链是比较伸展的,呈锯齿状折叠构象;侧链R 基交替地分布在
片层平面的上方和下方,以避免相邻侧链R 基之间的空间障碍。

3.β-折叠机构有平行式和反平行式两种。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2012
1.四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及原理
答:蛋白质相互作用按其特征基本上可分为稳定和瞬时相互作用。

稳定相互作用是指蛋白质相结合可以作为多亚基复合体的形式被纯化。

稳定相互作用可以用免疫共沉淀(co-ip、
pull-down或far-western方法来进行研究分析)瞬时相互作用是参与对大多数细胞过程的调控。

本质上是参与开/关或暂时的相互作用。

瞬时相互作用可被交联或标记转移等方法所捕获。

下面介绍常用的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1).酵母双杂交系统: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

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

这些因子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其中有DNA结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简称为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简称为AD),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

在双杂交试验中组建两个融合蛋白:一个DNA结合结构域融合到目标蛋白X的N末端,X蛋白质的潜在结合蛋白(Y)被融合到激活结构域。

如果蛋白质X和蛋白质Y相互作用,这两个蛋白质的结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具功能的转录激活蛋白因子。

这个新形成的转录激活蛋白因子将起始一个报告基因的转录,报告基因的翻译产物能很容易地被检测。

(2).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片段重组装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细菌双杂交。

与酵母双杂交的原理相似。

通过将所要研究的蛋白质分别与DNA结合域(DBD)与活化域(AD)融合,利用相互作用蛋白质提供的桥联功能,使活化域与DNA结合域结合,从而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

报告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可通过生化或遗传学的方法检测到。

(3).免疫共沉淀(co-ip)。

原理是一个抗特异性的靶抗原的抗体同在样品中的靶抗原形成免疫复合体。

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的Protein A或G特异性地结合到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细胞裂解液中加抗兴趣蛋白的抗体,孵育后再加入与抗体特异结合的结合于Agarose珠上的Protein A或G,
若细胞中有与兴趣蛋白结合的目的蛋白,就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复合物:“目的蛋白—兴趣蛋白—抗兴趣蛋白抗体—Protein A或G”,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复合物又被分开。

然后经免疫印迹或质谱检测目的蛋白。

这种方法得到的目的蛋白是在细胞内与兴趣蛋白天然
结合的,符合体内实际情况,得到的结果可信度高。

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搭档。

其优点为:(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都是经翻译后修饰的,处于天然状态;(2)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可以避免人为的影响;(3)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的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

缺点为:(1)可能检测不到低亲和力和瞬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2)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可能不是直接结合,而可能有第三者在中间起桥梁作用;(3)必须在实验前预测目的蛋白是什么,以选择最后检测的抗体,所以,若预测不正确,实验就得不到结果,方法本身具有冒险性。

(4)交联质谱技术:交联质谱技术是今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它是利用化学交联剂处理蛋白样品,将空间距离足够接近、可以与交联剂反应的两个氨基酸以共价键连接起来,产生共价交联来捕获蛋白质-蛋白质复合体的一种方法,然后利用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交联产物。

(5)Far-Weatern分析:Far-Weatern与Western Blot十分类似,只不过Far-Weatern 中,是用的一个标记的或可用抗体检测的诱饵蛋白检测转移到膜上的猎物蛋白质。

所用的诱饵蛋白是纯化过的蛋白。

依照诱饵蛋白上是否存在标记或者标签,可选择下列四种方法之一用于Far-Weatern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检测。

(放射标记的猎物蛋白、用猎物蛋白抗体检测、溶融合蛋白中标签的抗体检测、用生物素标记的猎物蛋白检测)
(6)标记转移法:1`被标记的转移试剂首先与Bait(诱饵)蛋白反应后将其标记,2将这个标记的诱饵蛋白加到待检测样品中,在适当条件下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3实验样品在紫外光下产成交联,生成相互作用复合体,4通过还原转移试剂中的-S-S-键,将标记物(L)转移至与Bait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上,5最后,用标记L纯化或者检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弱相互作用和瞬时相互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

其中转移试剂可以是125I也可以用生物素或其他的荧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或生色基团标记。

(7)噬茵体展示技术: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

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

(8)Pull-down:用于体外检测两个或多个蛋白质之间物理相互作用的方法,即可确认被其他方法所预测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存在,又可检测未知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这一方法仅需一个纯化的、含有标签的或被标记的诱饵蛋白质,通过标签将其与固相介质上的标签特异性亲和配体结合,将诱饵蛋白固定到固相介质上,形成Bait-亲和介质。

这样可通过亲和层析法从细胞裂解液或其他蛋白混合物中结合、纯化与Bait蛋白相互作用的Prey蛋白。

(9)蛋白质芯片:将各种蛋白质(抗体、蛋白质、态等)有序的固定在固相载体(玻片,尼龙膜)上,成为检测用的芯片。

然后用此芯片去筛选、检测实验样品中与芯片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10)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

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信号的改变与结合的程度成正比。

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

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

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1)质谱分析、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学分析等技术也可用于蛋白互作的研究,但是成本昂贵。

2.RNA编辑及其生物学意义
RNA编辑是指在mRNA水平上改变遗传信息的过程。

具体说来,指基因转录产生mRNA分子后,由于核苷酸的位点特异性脱氨基作用,尿嘧啶的插入或删除,从而使RNA在转录后改变核苷酸的序列,使翻译生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于基因序列中的编码信息现象。

生物学意义: 1.通过编辑校正基因的移码突变,使应对有害突变的一种方式。

2通过RNA编辑可以在基因原来的起始密码子前构建新的AUG起始密码扩展了原基因所编码的mRNA的翻译序列,使扩充遗传信息的一种手段。

3是对中心法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使得从基因序列推测蛋白质序列的更加负责,也使得基因表达调控变得更加复杂。

3.蛋白纯化方法和原理(见13年)
4.表观遗传学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学内容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遗传印记、随机染色体失活及非编码RNA等调节。

总之,从表观遗传现象的认识到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表观遗传学将对重大医学问题的阐明作出贡献,尤其表观遗传学与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再生、衰老、DNA的损伤与修复、肿瘤发生的关系,表观遗传信号的建立、维持、传递,表观遗传信号与细胞信号的互相影响,表观遗传与生长发育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等将会进而取得突破,这些也会为眼科的研究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带动。

5.双链DNA断裂的修复方式
答:
6.蛋白质的共价修饰及功能
答:多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过程中或合成后,一般都要经过修饰加工。

多肽链的修饰加工对于其生物活性的表达至关重要。

目前以发现至少有350多种共价修饰。

其中常见的修饰方法有:1.蛋白水解切割:如处于多肽N端起始甲硫氨酸的去除和胰岛素形成过程中前肽序列的切除
2.对多肽链中特定氨基酸侧链基团的修饰。

如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异戊烯化,硝基化,亚硝基化,泛素化等等。

3.糖基化:蛋白质的糖基化是对蛋白质最重要的修饰方式,所产生的糖蛋白由蛋白质及与其相连的碳水化合物组成。

功能: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加工成熟、变构和多样化的功能有重要作用,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将有助于认识翻译后修饰在机体生命中的意义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复杂的蛋白质功能,以及有助于控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并对其进行调节。

7.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及其优缺点
答:重组蛋白表达系统主要由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系统:优缺点见2013年第三题
8.实验题,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结合区域的判定(略第四章RNA转录和转录后加工)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2013
1.酸性、碱性、极性、非极性、疏水、必须氨基酸都有哪些?
1酸性氨基酸(有两个羧基):古天乐古(谷氨酸)天(天冬氨酸)乐,酸酸的。

2碱性氨基酸:精简癞子的阻挠精(精氨酸)简(碱性)癞子(赖氨酸)的阻挠(组氨酸)
3必需氨基酸:一家人来写三两本书一(异亮氨酸)家(甲硫氨酸)人来(赖氨酸)写(缬氨酸)三(丝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4极性氨基酸:老姑苏慕容复天天吃鸡蛋丝拌饭酪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天冬氨酸、蛋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
5非极性氨基酸(疏水):加一两个饼干补血色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色氨酸。

2.染色体基本单位及组装过程。

(2011年第六题)
3.真核原核蛋白表达系统优缺点。

答:真核表达系统----优点:具有对重组蛋白进行所有类型的翻译后修饰的能力,所表达的重组蛋白以与天然宿主中相同的形式存在。

缺点:培养液中细胞密度低,生长缓慢,成本高,基因操作困难。

其次哺乳动物中含有癌基因和病毒DNA,对重组蛋白产物的测试繁杂费时。

原核表达系统-----优点:培养条件简单、基因操作容易、从构建到产物纯化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易于规模化。

缺点:不能对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翻译后修饰,这对于糖基化抗原的表达是非常大的缺陷。

使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蛋白质不能有效地折叠产生复杂的高级结构,限制了其使用。

原核表达系统的另一个缺陷是,生产的目的蛋白中会残留一定量的菌体蛋白,用作检测时可以产生很强的背景干扰。

4.GPCR结构和功能特点。

结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一肽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

均是膜内在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每个受体内包含七个α螺旋组成的跨膜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将受体分割为膜外N端(N-terminus),膜内C端(C-terminus),3个膜外环(Loop)和3个膜内环。

受体的膜外部分经常带有糖基化修饰。

膜外环上包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它们可以通过形成二硫键稳定受体的空间结构。

有些光敏感通道蛋白(Channelrhodopsin)和G蛋白耦联受体有着相似的结构,也包含有七个跨膜螺旋,但同时也包含有一个跨膜的通道可供离子通过。

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疾病为数众多,并且大约40%的现代药物都以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靶点。

由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按其效应器蛋白的不同。

可分为3类:一是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

二是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

三是激活磷脂酶C,以IP3和DAG为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

功能:1感光:视紫红质是一大类可以感光的G蛋白偶联受体。

2嗅觉:鼻腔内的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和犁鼻器上分布有很多嗅觉受体,可以感知气味分子和费洛蒙。

3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哺乳动物的脑内有很多掌控行为和情绪的神经递质对应的受体是G 蛋白偶联受体,包括血清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很多趋化因子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这些受体被统称为趋化因子受体。

其它属于此类的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白介素受体(Interleukin receptor)和参与
炎症与过敏反应的组胺受体(Histamine receptor)等。

5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脊椎动物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都受到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的调节,它们控制着很多自律的生理功能,包括血压,心跳,消化等。

6细胞密度的调节:最近在盘基网柄菌中发现了一种含有脂质激酶活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调控该种黏菌对细胞密度的感应。

7维持稳态:例如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

5.蛋白纯化方法。

答:分离纯化某一特定蛋白质的一般程序可以分为前处理、粗分级分离和细分级分离三步。

(1)前处理:分离纯化某一蛋白质,首先要求把蛋白质从原来的组织或者细胞中以溶解的状态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丢失生物活性。

根据不同的
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

动物组织和细胞用匀浆机或者超声波
处理,植物细胞用石英和提取液一起研磨或者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菌细胞用超
声波震荡破碎。

破碎后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将所要的蛋白质提取出来。

如果所要
的蛋白质集中在某一细胞组分,如细胞核,染色体,核糖体或可溶性的细胞质
中,则可利用差速离心的方法将他们分开。

如果所要的蛋白质是与细胞膜或膜
质细胞器结合的,则必须用超声波或者去污剂使膜结构聚集,然后用适当的介
质提取。

(2)粗分级分离:当蛋白质提取液获得后,选用一套合适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质与其他杂蛋白分离开来。

一般这一步的分级分离采用盐析、等电点沉淀和有机
溶剂分离等方法。

如果蛋白提取液体积大,又不适合用沉淀或盐析法浓缩,则
可采用超过滤、凝胶过滤、冷冻真空干燥或其他方法进行浓缩。

(3)细分级分离:也就是样品的进一步纯化。

样品经过粗分级分离处理后。

一般体积较小,杂蛋白大部分已被除去。

进一步纯化一般使用层析法(凝胶过滤、离
子交换层析、吸附层析以及亲和层析等)。

必要时还可以选择电泳法,包括区带
电泳、等点聚焦等作为最后的纯化步骤。

用于细分级分离的方法一般规模较小,
但分辨率很高。

(4)结晶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最后步骤。

尽管结晶不能保证蛋白质一定是均一的,但只有某种蛋白质在溶液中数量上占优势时才能形成结晶。

结晶时判定制品处
于天然状态的有力指标。

蛋白纯度越高,溶液越浓就越容易结晶。

结晶的最佳
条件是使溶液略处于过饱和状态,此时较易得到结晶。

要得到适度的过饱和溶
液,可借控制温度、加盐盐析、加有机溶剂或调节PH等方法达到。

介绍几种依据蛋白质在溶液中的下列性质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分子大小、溶解度、电荷、吸附性质和对配体分子的生物学亲和力等
(一)根据分子大小不同的纯化方法
1.透析和超过滤:透析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使蛋白
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

超过滤是利用压力或者离心力,强行使水和其他小分子
溶质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膜上。

2.密度梯度(区带)离心:蛋白质颗粒的沉降不仅决定与它的大小,而且
决定与它的密度。

蛋白质溶液在具有密度梯度介质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时,
每种蛋白质颗粒沉降到与自身密度相等的介质密度梯度时即停滞不前,最后各
种蛋白质在离心管中被分离成不同的区带。

3.凝胶过滤:即凝胶过滤层析,这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最
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