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链

合集下载

全面防控高血压 降低心血管事件

全面防控高血压 降低心血管事件

瘁期矣牍・・・・・・・•健康向导.....盍寥宜企二____ft^,__ih_W自枣畠屋墮面鮭史世圭生:一住找虽圭生割匚一色土生旻塑—羡亘貞佛送里.迄主峑迦旦聲飪一史亘匡师述会適血生乞业雯更会雯见一亘塞世虫臂遁廈臺埜制包麼选史世.庖血匡壬作埋去退丄戈亘適缆麋豊理臺-邂世西崖犀蛊卫生克述学会直旦电金会蹙爰秀.电亠虫酉貪礬卫生直也屋麻盟圭隹委與亠宜簣裁適垃匡魁圭亶、一虫更黄星一匝协会適也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委。

金面瞬检富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任洁咼血压病是•-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资料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

2021年5月17日是第17个“世界高血压日”,提醒广大患者朋友们,高血压可防可控,要照顾好自己!高血压的主要危害血压从115/75毫米汞柱起,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心脑血管事件就会翻倍。

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症状通常不典型,但其灾难性后果可以是突如其来的脑卒中、缓慢进行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颤动和肾功能不全等。

高血压的治疗获益收缩压每降低10毫米汞柱,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降低20%,心力衰竭降低28%,全因死亡率降低13%。

长期、平稳地把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可降低50%左右的心力衰竭、40%左右的卒中、30%左右的冠心病和20%左右的心血管死亡,加上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全面预防和控制.如戒烟、对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的预防和控制等,可把不良心血管事件降到最低水平。

高血压的全面防控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简单生活方式7”,即:不吸烟,维持适当的体重,有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理想的胆固醇水平,理想的血压水平,理想的血糖水平。

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

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

所有 患者均进行 2 4 h动态血压监测 , 日间每
隔3 0 mi n测试 1 次, 夜间每隔 6 0 m i n测试 1 次, 血压波动 的昼
夜节律运用夜间血压下降率来 表示[ 6 1 。 1 . 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计量 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 采用 / / ,
标与冠心病 的发病 率以及病 变程度呈正相关 , 但是 目前对血压 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的关系报道较少 。
虽然冠心病和 高血 压的发病机制为独立 因素 , 但是两者之
S B P , 对 以上 因素进行有效 的控制 , 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冠
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检验 , 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现心血管事件组 的冠脉病 变积 分、患者 年龄 、 2 4 h动 态
收缩压 ( S B P ) 、夜 间动态 S B P 、 日间动态 S B P 、 4 2 h动态脉 压
( P P ) 、 夜 间动态 P P 、 日间动态 P P均 比无心血 管事件组 的数值 高( P < 0 . 0 1 ) 。见表 1 。
广东医学 , 2 0 1 2 , 2 4 ( 2 0 ) : 6 7 9 — 6 8 0 .
【 7 】 赵凯.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 片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 心病 中 的效果研究m. 海峡药学 , 2 0 1 2 , 2 1 ( 1 1 ) : 9 6 3 ~ 9 6 4 . [ 8 】 刘志文.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疗效U l 吉 林 医学 , 2 0 1 3 , 4 2 ( 9 ) : 7 5 6 — 7 5 7 . [ 9 ] 屈 志萍 , 刘新 民, 张燕杰 , 等. 高血 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的危险 因 素分析 啪. 天津医药 , 2 0 1 1 , 2 4 ( 1 ) : 5 5 — 5 6 . 【 1 0 】 蔡勇 , 张利霞 , 杨宏 . 非 洛地平 缓释片对轻 中度原发 性高血压患者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后舒张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后舒张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后舒张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及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后舒张压与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接诊的患高血压的15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降压治疗,按照患者治疗后的降压水平,将其中舒张压低于70mmHg的10例患者分为A组,70~79mmHg的58例患者分为B组,80~89mmHg的82例患者分为C组。

观察3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对舒张压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间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本组150例患者中,共有55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为(36.67%),共包括心肌梗死23例,冠心病6例,脑卒中4例,短暂性缺血性脑缺血22例。

其中B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78%),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C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191%),显著高于B组(P<0.05)。

结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后的舒张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将患者的舒张压控制于70~79mmHg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关键词:心脑血管事件;中老年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舒张压;相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高血压的发病例数亦在逐渐增加。

高血压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度风险因素,临床上的许多脑卒中、心衰及冠心病均是因高血压引发[1]。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给予高血压患者积极的降压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且收缩压的影响效果较为显著[2]。

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患者降压后舒张压间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对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接诊的患高血压的15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接诊的患高血压的15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病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住院时间均≥1个月;③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降压治疗,服用降压药物超过3个月;④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20世 纪 50年பைடு நூலகம்代 以来 我 国进 行 的 3次 普 查 结 果 显 示 ,高 血 压 患 病 率 1959年 为 5.11% ,1979年 为 7.73% ,1991年 为 11.88%。2004年 发 布 的 《中 国居 民营养 与健 康 状况 调 查报 告》指 出我 国成 人 高血压 患病 率 为 18.8%。高血 压 患者心 血 管事件 的发 病率 和 死亡 率 显 著 高 于普 通 人 群 。本 研 究对 我 院 507 例 高血 压 患 者 发 生 心 血 管 事件 的相 关 危 险 因素 进 行 了研究 ,以期 为控 制 高血 压患 者 心血 管事 件 的发 生提供参 考 。
male and 219 female in 507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as 46.15% (234/507),which was 70.09% (164/234)in male and 29.91% (70/234)in female.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age,gender,body mass index(BMI),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一C and f ibrinogen.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
the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W e analyze the indicators between patients who oeeu ̄ed with and without cardiovas— cular events.Lo 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Results:There were 288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心电图LVH(Sokolow–Lyon >3.5 mV; RaVL >1.1 mV; Cornell >244mV*ms)
心脏超声提示LVH (LVMI男性≥125g/m2,女性≥110g/m2)
心脏超声提示LVH (LVMI男性≥115g/m2,女性≥ 95g/m2)
颈动脉壁增厚(IMT>0.9mm)或斑块
缓激肽
无活性片断
AT1
AT2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醛固酮分泌 水钠潴留 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扩张 抗细胞增殖 调节细胞程序化凋亡
非ACE途径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循环RAAS 血管紧张素II 是循环RAAS 的最重要成份,通过强有力的直接收缩小动脉或通过刺激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而扩大容量,或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均可显著升高血压。 局部RAAS 存在于心脏、脑、肾上腺皮质以及血管壁,尤其大动脉之中。血管壁局部血管紧张素II 激活平滑肌受体,刺激血管收缩以及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从而使血压升高。 体内存在两种RAAS,即循环RAAS 和局部RAAS: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RAAS的影响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 定义 分级 流行病学及危害
内容提要
什么是高血压
Page *
A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B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
C
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
D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RAAS的影响

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预防

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预防

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关系
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心血管事件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
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预防措施重要性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心血管 事件的发生风险。
压。
ARB类药物
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 体,从而扩张血管,降低
血压。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药物反应,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选 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等,需要更 加谨慎地制定治疗方案。
药物副作用监测与处理
监测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头晕、乏力、恶心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
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 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
心血管事件概念及分类
心血管事件概念
心血管事件是指由于心脏或血管疾病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包括心肌梗死、 脑卒中、心力衰竭等。
分类
心血管事件可分为急性心血管事件和慢性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血管事件包括急 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等;慢性心血管事件包括稳定性 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等。
02
完善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高血压防控体系,加 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防控效果。
03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事件 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动诊疗 技术创新和药物研发。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高血压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慢性疾病,具有在发展过程中引发多种并发症的风险。

其中,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是高血压患者所面临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这种并发症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临床上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背景知识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包括脑血管意外和心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意外可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后果,而心脑血管疾病则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病症。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通常与高血压长期不得到控制有关。

二、风险评估指标1. 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评估其合并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被认为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能够显著降低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年龄年龄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

因此,年龄应纳入风险评估的考量之中。

3. 性别男性和女性在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上存在差异。

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在风险评估中,性别也应当被纳入考虑范围。

4. 吸烟史吸烟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患者吸烟会进一步提高其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吸烟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5. 糖尿病糖尿病与高血压相关度高,它会增加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对于有糖尿病史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风险评估应当更加重视。

6. 肾脏疾病肾脏疾病与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

肾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控制困难,进而增加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肾脏疾病的存在应当被纳入风险评估的考虑范围。

三、风险评估模型目前,有许多风险评估模型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例如,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SCORE风险计分模型等。

这些模型基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综合考量多个与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因素来评估风险。

高血压与心血管危险

高血压与心血管危险

105195 185 0 0 0
105 195 335 0 0 0
105 195 335 + 0 0
105 195 335 + + 0
105 195 335 + + +
HOT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 血压水平以外的各项因素对CVD发生率的影响
危险因素 性别(男vs女) 年龄(≥65 vs 65 yrs) 吸烟 血浆胆固醇(>6.8 vs ≤ 6.8 mmol/l) 血肌酐(>1.3 vs ≤ 1.3 mg/dl) 糖尿病 缺血性心脏病 CV/千病人年 RR yes no 12.0 15.0 14.0 11.6 7.2 7.3 8.9 9.0 1.62 2.06 1.57 1.29 CI(95%) (1.42-1.94) (1.77-2.39) (1.31-1.88) (1.09-1.53)
90
100
110
脉压(mmHg)
Framing et al, July 1999
血压与心血管危险的荟萃分析
0.28 EWPHE(n=840) SYST-EUR(n=4695) SYST-CHINA(n=2394)
75
80 85 90 95 舒张压 (mmHg)
0.24
2年达到终点的危险性 0.20 0.16 0.12 0.08 0.04
冠心病与舒张压 (基线舒张压分成五类) 9个前瞻性研究,4856 个事件
东亚人群卒中的相对危险性
4.00 4.00
相对危险性
2.00 1.00 0.50 0.25 70 80 90 100
2.00
1.00 0.50 0.25 70 80 90 100
通常舒张压 (mm Hg)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了解人群高血压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标签: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体循环动脉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

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疾病治愈之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血压异常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为了解人群高血压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了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并为防治心血管并发症提出了治疗靶目标。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并称为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

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病变和全身血循环发生紊乱,致使脑组织发生血供障碍,进而引起与病变部位相应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多脏器的功能损害或丧失的临床表现,是一类危害较大的疾病。

2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联2.1 不良生活习惯与治疗不当轻度高血压可回归正常,所谓轻度高血压,就是收缩压在140~159mmHg 或舒张压在90~99mmHg,属于1级高血压范畴。

进行非药物治疗,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吃得淡些,适当减肥,少酒、戒烟,大部分低危的轻度高血压可回归正常。

而一旦转为高血压,治疗就不能停止,且最忌间断治疗,目前高血压患者大都很难进行规范的治疗,包括治疗断断续续、血压下降后停止治疗等,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心脑血管的损害。

2.2 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许多高血压患者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较低。

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可变危险因素探讨

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可变危险因素探讨

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可变危险因素探讨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可变危险因素。

方法:我院选择760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在10年内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两组:事件组的318例患者至少出现1项心血管事件,无事件组的442例患者无新的心血管事件出现,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对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结果:本文所选的患者中,事件组的318例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患病人数有多到少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死亡、肾功能缺损、心功能不全、糖尿病。

事件组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数量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同时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脉压影响后,得出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与血管新发时间呈直线关系,比值OR=2.667、1.657、1.854。

通过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出现新增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率就增加46%。

结论:糖尿病和吸烟是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新发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标签:高血压;心血管事件;可变因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主要预后为心脑血管病。

约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具体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1]。

单纯患有高血压问题并不大,几种危险因素的重度升高比单纯一项危险因素高度升高更加危险[2]。

因而,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时要进行综合判断,但是,每种危险抑素对心、脑、肾等不同靶器官导致的损伤是否相同,至今还不清楚。

我院选择760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在10年内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为我国心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2000年-2010年在我院治疗的912例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其中有140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失去了联系,12例患者因非心血管死亡,将其排除在研究范围外。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方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方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方法高血压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近20亿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也与多种其他疾病相关。

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心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冠心病等,其发生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患者个体特征及相关医学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给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几率。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同时也提醒患者注意早期干预和调整生活方式。

二、基本方法1. 评估工具目前常用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工具有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SCORE (Systemat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风险评估系统等。

这些工具考虑了一系列变量,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等,并根据这些变量的组合情况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2. 变量选择在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可能对患者的风险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年龄、性别以及各项生理参数(如血压、血脂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变量。

此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危险因素,比如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等。

通过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三、具体方法1. 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Framingham模型是最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工具之一。

该模型是根据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所进行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得出的。

它综合了多个危险因素,并通过计算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得分来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

Framingham模型已被多个国家纳入到临床指南中,广泛使用。

2. SCORE风险评估系统SCORE风险评估系统是欧洲为预测死于冠状动脉疾病(如冠心病)的风险而设计的工具。

该系统以性别、年龄、吸烟习惯、收缩压和总胆固醇水平为基础,提供两个分数来评估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风险:低危和高危。

J-曲线ppt课件

J-曲线ppt课件

– 仅在冠心病患者中,心梗死亡与治疗后的DBP水平呈 明显的J-曲线效应。
Cruickshank IM. Lancet.1987 ;581-584.
高血压和J-曲线
• J-曲线:是指血压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间的 关系曲线 • J-形:血压水平增高时风险增加,血压降低时, 相对应的风险降低,直至最低点出现,此后进一 步降低血压,风险开始增高
>160
0
0 112 121 126 130 133 136 140 144 149 160
On-treatment SBP (mmHg))
30
Cardiac events (%)
On-treatment SBP (mmHg))
35 30 CV events (%) 25 20 15 10
VALUE (High risk pts)
Giuseppe Manciaa, et a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9, 27:2121–2158.
历史
• J-曲线争论开始于:
– 随访6年,与DBP 100-109 mm Hg 比较,DBP<90 mm Hg,心肌梗死风险增加5倍。
Stewart IM. Lancet.1979 ;861-865.
Val-HeFT:基线SBP与死亡时间、发病 时间以及心衰入院的Kaplan-Meier曲线
TNT (CAD pts)
5 4 3 2 1
20
10
5
0 <120 >120 >130 >140 >150 to 130 to 140 to 150 to 160 >160 >170 >180 to 170 to 180 0 ≤60 60-70 71-80 81-90 91-100 >100

ARB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降压和预防心血管事件并重

ARB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降压和预防心血管事件并重

ARB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降压和预防心血管事件并重目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仍令人担忧。

降压治疗的确可使患者获益,但其目的不是单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进展,预防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事件,以及血压达标后的长期维持。

选择有效的降压药物和优化的治疗方案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策略,ASCOT、JIEKI HEART 及刚刚公布的ACCOMPLISH等研究均显示一种方案比另一种方案更为有效。

ARB在心血管事件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因其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以ARB缬沙坦(代文)为例,其在减少心血管事件和保护靶器官方面积累了大量循证证据(表1)。

1. 减少心血管事件VALIANT研究显示,与单用卡托普利相比,缬沙坦保留了卡托普利所有益处,可显著降低心梗后高危患者死亡率25%(归因分析)。

Val-HeFT研究中,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缬沙坦组患者死亡率及死亡和致残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降低(P=0.009),因心衰住院危险也显著降低(P=0.00001)。

2. 提供靶器官保护VALUE研究显示,与氨氯地平相比,缬沙坦显著减少新发房颤(HR=0.843)和持续房颤(HR=0.683),并且,显著降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11.5%对14.5%)。

William等对22项临床研究进行汇总分析显示,在减少新发糖尿病方面,钙拮抗剂(CCB)与安慰剂相似,ARB和ACEI可减少新发糖尿病,而β阻滞剂作用劣于安慰剂。

其中ARB减少新发糖尿病作用最显著。

JIKEI HEART 研究是在日本人群中进行的至今最大规模的心血管干预试验,该研究血压控制很满意,缬沙坦组血压控制在131/77 mmHg,与ACCOMPLISH研究结果相似,而且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下降39%,卒中、因心衰住院、因心绞痛住院危险均显著降低。

综上可见,ARB在心血管事件的各个环节都有对其有利的证据。

表1缬沙坦相关研究结果研究患者比较药物缬沙坦心血管保护结果VALUE 高危高血压患者缬沙坦vs氨氯地平心血管死亡率和发病率联合终点无差异(主要终点)23%↓新发糖尿病Val-HeFT 2~4级心衰患者缬沙坦vs安慰剂13%↓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终点)↓左室重构37%↓房颤发生率↓心力衰竭体征/症状28%↓因心衰住院VALIANT 心梗后患者缬沙坦vs卡托普利25%↓心梗后高危患者死亡率(归因分析)JIKEI HEART 高血压、冠心病和(或)心衰日本患者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vs 未加ARB39%↓心血管死亡率和发病率联合终点40%↓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7%↓因心衰住院65%↓因心绞痛住院美国高血压学会2008年会快报长期强化降压未能阻止肾病发生在美国黑人中进行的AASK研究显示,对1094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目标血压<130/80 mmHg)11年,未能降低血清肌酐翻倍、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累计发生率。

回顾性研究抗高血压药物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回顾性研究抗高血压药物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回顾性研究抗高血压药物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首先调查近8年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并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785例,回顾性分析785例患者的详细病史资料和抗高血压的用药情况。

结果未用药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远远高于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低于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规范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心脑血管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标签:抗高血压药物;心脑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当今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

从2010年我校“高血压病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课题组,开始了抗高血压药物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目的与方法1.1 研究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借以初步认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应用各种不同降压药物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进一步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提供线索[2]。

1.2 研究方法心脑血管事件界定:心脑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事件和冠心病事件。

脑卒中事件主要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未分类脑卒中;冠心病事件主要含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3]。

调查方法:2010~2011年对当地10个城市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病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研究方案调查出近8年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60~65岁的患者796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家属病史回顾、患者所用药品实物查看等形式,搜寻这些患者的详细病史资料和抗高血压的用药情况。

李勇教授:以高血压为切入点,“三高共管”!

李勇教授:以高血压为切入点,“三高共管”!

李勇教授:以高血压为切入点,“三高共管”!*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速来打卡OCC会议最新论点!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于2021年5月27-30日在上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大咖云集,共话心血管领域前沿与热点。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应如何管理?其规范如何?在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上,来自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心内科的李勇教授就该问题进行精彩分享。

一、高血压是所有心血管疾病首要危险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经典七大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在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占25%,在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占73.2%,对所有心血管事件而言,则占55.5%。

图1 高血压对心血管发病的归因危险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及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开展了全球疾病负担系列研究,纳入非洲、美洲、欧洲、南亚、西太平洋(包括中国)、地中海东部等21个区域、100多个国家人群,结果表明高血压和高血脂分别是血管性疾病死亡的第一、第二位危险因素。

图2 全球疾病负担系列研究因而从高血压入手,强调血压达标的同时,对代谢异常的管理极为重要。

STENO-2研究显示多危险因素干预(包括血压控制、血脂管理、血糖管理)后,心血管死亡的预后显著改善。

图3 STENO-2研究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1、高血压高血压毫无疑问是患病基数最大的慢性病,而且在过去15年间,我国高血压患者数呈增长态势,我国目前估计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而其中仅不到一半(46.9%)的患者通过血压的测量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超过一般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压患者,其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仍较低,因此应强调患者及早测量血压、监测血压、采取降压治疗措施。

图4 高血压流病数据2、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高血压患病率(>40%),但控制率较低。

图5 中国血脂异常患病率变化3、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长。

图6 中国糖尿病现状我国超过一半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且随着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高能量和高胆固醇食品、汽车、体力活动减少和吸烟)、超重/肥胖、空气污染等进展,高血压患者合并≥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例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标)
• 新定义认为高血压是一个由多重危险因素所致 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作为血管异常的一种标 记,血压升高只是其中表现之一。
编辑版ppt
10
评判高血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1、原来单纯依靠“血压升高的程度”预测 心 血管疾病的风险。
2、现在认为应根据血压“血压升高的程 度+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两方面来界 定。
编辑版ppt
12
3、降压关注点由“终末终点” 转变为 “中间终点”事件,防治关口前移。
过去,高血压的诊治重点,在于发
现和治疗血管腔的狭窄,却忽视了病变 的关键—血管壁。事实上,血管壁的病 变才是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 和发展的基础。动脉僵硬度的改变早于 结构的改变,只有对高血压高危人群进 行早期检测并发现动脉僵硬度的改变, 并进行重点监控和干预,才能有效地预 防和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踝臂指数(ABI):ABI = 脚踝最高血压 / 上臂最 高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
的患者增多,ABI是ASO敏感性的检测指标。美国 AHA诊断标准:ABI>0.9 <1.3为正常,≤0.9有动脉 堵塞的可能性,<0.8有动脉堵塞的可能性极高,< 0.5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1.3为动脉钙化。
2、从“强化降压”到“优化降压” 过去主张“强化降压”,目的是为了血压达标,而现在提出的 “优化降压”则更关注降压的质量。因为血压水平并非决定其危 害性的唯一因素。除此之外,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血压变 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有密切关系。 另外,降压幅度与降压速度也非常重要。血压控制情况更应遵循 个体化管理原则。降压幅度过大对于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存在 “J形曲线”问题,尤其是肾功能不全和冠心病。除高血压急症 外,并不意味着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就把血压迅速降至正常。相 反,应在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探索性地选择合适的降压药 物,把血压逐步降至正常。
• 新定义的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 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导致心脏和血 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综合征。故 此把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升高扩大 到了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编辑版ppt
9
高血压新定义包括
• BP数值≥140mmHg/90mmHg • +存在危险因素(肥胖、高脂血症、糖耐量异
常、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等) • +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尿蛋白阳性) • +心血管疾病生化标志物(血脂、血糖、炎症
编辑版ppt
13
目前检测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指标有如下几种:
(1)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WV主要是反映动 脉僵硬度的指标。PWV越快,动脉的弹性越差,僵硬 度越高。
(2)脉压(PP)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正常 脉压小于55-60mmHg。脉压可间接反映大动脉的功 能。脉压增大显示大动脉僵硬度增加、弹性降低。
• 始动危险因素越多,推手越多,形成的合力越大, “心血管事件链”演进的越快,心血管事件和终末期 心脏病出现的越早。
编辑版ppt
4
• “心血管事件链”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心血 管疾病防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更新。所 谓“事件链”,是由各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 险因素产生各种靶器官损害,主要是动脉粥样 硬化和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冠心病、脑卒中 等事件,直至心力衰竭和死亡。
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链
刘伟光
编辑版ppt
1
心血管事件链
编辑版ppt
2
心肌缺血
冠脉血栓
心肌梗死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链
心律失常 心肌丢失
心脏重构
心室扩张
内皮功能不全
充血性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吸烟)
终末期心脏病
心血管事件链”的含义:
• 这个链条的最早环节是导致心血管发病的一系列危险 因素,始动因素可能不同,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 尿病、肥胖、吸烟或同时合并多个危险因素,但是在 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持续推动下,殊途同归, 最终都沿着同一个轨迹,环环推进,发展到终末期心 脏病。
编辑版ppt
6
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链
• 据APCSC研究结果:整个亚太地区的心 血管死亡中66%归因于高血压。由此可 见,高血压通常是心血管事件链始动环 节的第一推手,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大罪 魁,是推动心血管事件链的“第一环”。
编辑版ppt
7
治疗高血压 阻断心血管事件链
编辑版ppt
8
什么是高血压
• 原定义:高血压是一个人为设定的读数 超过140mmHg/90mmHg、单纯的血压 数值。
血压升高数值和危险因素都同等重要地 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即使是血 压正常,如果合并危险因素,同样升高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编辑版ppt
11
高血压治疗理念的更新:
1、从单纯降压到综合危险因素控制,关注心血管事件链 降压的目的不单是降低血压数值,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 件和死亡总危险。高血压本身会造成心血管损害,当合并有其它 危险因素时更易引起或加重心血管损害,应该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
• 强调这一概念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事件 链”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 既要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又要重视心血管疾 病本身的治疗,使防和治达到有机的统一。
编辑版ppt
5
心血管疾病的防和治
1、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阻断“心血管 事件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积极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延迟“心 血管事件链”演进,减少心血管事件的 发展。
循证医学证实,早期、持续、深度降压可改善大动 脉僵硬度及高血压的预后。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防治重心的前移,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早期动脉粥样硬 化无创检测。
编辑版ppt
14
4、降压目标以“降低舒张压”改为“降 低收缩压”为主要目标。
研究发现,对大多数50岁以上人群 而言,收缩压是一个较舒张压更重要的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编辑版ppt
15
高血压治疗药物的选择
• 循证医学证明,不同方案治疗后血压达 标的患者,如包含ACEI与包含CCB 的治 疗方案相比,尽管患者的血压计读数相 同,但却存在预后的差异。显然,降压 程度和药物疗效不是简单的等式,那么 就引出一个问题:某些降压药物是否还 存在“降压外作用”?
编辑版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