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思想的特点
学院:人文学院班级:社会21班姓名:李韵秋学号:2121108007
[摘要]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几次大的转变,但是没有失去它原有的本质。儒家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上承西周时代的文明智慧,又在先秦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后世儒家又对儒、释、道三者的精华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使得儒家思想更趋于理性与科学,近代以来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的胸怀,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精华,不断融入现代思想继续为人类文明做贡献。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总体特点。
[关键词] 民生问题理想社会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包容性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起源,经历了孟荀时代严密的思辨风格、体会了两汉时期气势恢宏的独尊地位、感受了唐代三教合流的领袖气质、欣赏了宋代理学的理性光辉、见证了明清心学的深邃,现如今儒家思想仍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核心思想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虽然儒家思想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儒家思想的特点也尤为突出。
1、关注社会与民生问题
①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儒学提出“仁”、“仁政”,通过调节人的关系来管理社会;提倡“礼治”,用礼规范人的行为;主张“正名”,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蓝图;此外,儒学家们还对社会中的贫富不均问题、战争和灾荒问题和社会问题等问题都有所关注。
②针对西汉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纪”等观点,力图构建“上下有分、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他详细分析了社会中贫富分化的问题,提出了“善治”方案。
③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唐代韩愈对佛道盛行造成的社会问题做了全面剖析,强烈抨击佛与道的传播;此外,韩愈还洞察到人际关系问题,强调社会规范问题,主张建立“德礼为先,辅以刑政”的“纪纲”。柳宗元关注社会的变迁与进化,他从“生人之意”出发解释了社会的进化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将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着眼点放在了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
④宋代功利主义儒学代表人物王安石察觉到恶劣的社会风气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作用,具体分析了奢侈问题、士无廉耻问题以及财政困乏问题,提出了具有务实性的解决方案。
⑤程朱理学糅合儒释道三教,加强了对人性问题的关注,主张“礼一分殊”理论,具体应用与社会伦理方面,就是思维严密的“三纲五常”学说;在处世态度方面,朱熹强调“中庸”原则,保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平正,使社会秩序处于和谐状态中。
⑥明清时期,儒学逐渐趋于平民化,心学强调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将个人修养视为解决社会问题、达到理想社会的基本途径;王阳明主张利用社区基层组织力量以维护社区秩序,创立了颇有特色的“十家牌法”并制定了《乡约》,对于整饬社会风气大有裨益。清初的黄宗羲站在新兴市民阶级的立场,对社会风俗、官吏危害民众、人才选拔及任用、土地集中与赋税过重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析,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儒家十分重视社会民生问题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并致力于社会管理,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诸多解决方案。
2、着力构建理想社会
①孔子首先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包括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②孟子代表地主阶级的中下层设计了“小康社会”:这个社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省刑罚,薄赋敛,并且人民拥有恒产,他主张实行井田制,构建一个足衣足食的小康社会。
③董仲舒企图建立一个“王道”的社会,奉行五帝三皇开辟的传统,以民为
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整个社会将会幸福、稳定、祥和。
④韩愈笔下的理想社会主张人们操持伦理规范,推崇仁义道德,将儒家的经典著作当做教化人们的教材;运用“礼、乐、刑、政”进行社会控制;社会中没有佛教徒和道士的存在,社会安定和谐,人人各尽其职。
⑤张载的社会理想既接近于墨子的“兼爱”思想,又接近于耶稣的社会思想,他主张社会关系建立在普通的人类之爱的基础上,将家庭伦理完全施用于社会:君臣、臣民之间的关系都如同家庭中的兄弟关系,只是根据“生有先后”所形成的“天序”和天生的“大小、高下”形成的“天秩”而有不同的角色区分。
⑥王守仁的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远近之分,没有民族、种族、国界、文化等外在的差异,都是满怀赤子般纯粹的感情拥抱整个人类;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社会有才德的人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智不高的人也安于本分,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相互之间有机配合。
⑦黄宗羲的理想社会中,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一姓的;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是议朝政的机构;恢复井田制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儒家学者们擅长于构建理想的社会模式,但他们多是从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去勾勒社会蓝图,虽然看似以民为本,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3、以人为主的道德伦理本位
儒家的道德思想以血缘感情为心理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核心是“三纲五常”。“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中心,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低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忠恕”,作为具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尤其强调“孝”和“悌”;他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加强自我修养,主动遵守礼制,在操作层面要做到“推己及人”,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标准与对方交往。
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他提倡人们把握“仁”与“义”,建立合情合义的人际关系;他主张“三纲五纪”,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关系秩序,为后来的社会根治了牢固的宗法观念。
朱熹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不断完善,将其与“天理”联结在一起,认为三纲、五常是按照“天理”展开,是永恒不变的调节社会关系的妙药;他提出人欲是人心的病态,是人们被物欲蒙蔽的后果,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
纲常说教对中国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宗法血缘家庭和以自然经济、家庭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的深厚土壤之中。它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巧妙的运用宗法思想规范着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三纲五常”思想不断僵化,它的刻板规定不容改变,因此对人民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和毒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4、儒家社会思想广泛的包容性
儒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保守的。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思想,创建了儒家学派;荀子杂取百家,建立了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家、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汉代的新儒学;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建立了理学思想体系;近代儒学不断吸纳融合西学,强调在西方文化下解释儒学、发展儒学,建立起新的儒学体系。
5、儒学的“法制伦理化”
儒家熔伦理与法律于一炉,一方面赋予主要的伦理原则以法律的性质和效力,另一方面强调法律为维持伦理原则服务,使伦理凌驾于法律之上。就整体而言,和法家相比,儒家的法律思想比较积极,它要求通过人类的积极有为去建立太平天下,实现世界大同,并对此充满信心;和墨家相比,它更重视细密的礼节在正风俗、净化社会环节、预防犯罪和消除社会隐患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6、等级森严的“差序格局”
等级差别是儒家之礼的本质特征。儒家认为,礼就是专门用来区别和规定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