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之道浅析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ef68f355727a5e9856a61c0.png)
那 就是老子 , 而他 的养生思想都分散在 《 道德经》 , 中 在那 短短 的 五千言 中, 道出了养生 的真正 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 , 节奏越来 越快 , 物质越来越 享受 。在满 足 了
个 规 律 , 个 法 则 , 是 世 界 自然 发 展 的 主 宰 。 而 “ ” 出 一 更进行。 比如说 , 道德 经》 五十一 章 《 第
写到 : 道 ’ 之 ,德 ’ 之 , 形之 , … 生 ‘ 蓄 物 势 ’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成 尊‘ ’ 道 而贵 ‘ ’ ” 道 ” 仅 仅 是 生 出 万 物 , 还 是 万 物 活 动 的 德 。“ 不 它
且 成 为 了派 生 万 物 的 本 源 , 样 的 一 个 根 据 , 样 的 一个 本 源 , 这 这 也
日 : 彭祖姓钱名铿 , “ 帝颛顼玄孙 , 善养气 ,能调 鼎 , 进雉 羹于尧 , 封于彭城 ” 。而在《 仙传》 神 上则记载着 这样 的说法 , 彭祖 “ 少好 恬静 , 不恤世务 , 不营名誉 , 不饰车服 , 惟从养生沾身为事 。 ”
天地之始 , 一片混沌 , 片茫然 , 道 ” 一 “ 却能立之 于先前 , 正如 它“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 于无物 , 是谓 无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是谓 恍惚。 ( 道德经》 ”《 十四章 ) 如此若有若无 , 闪烁不定 , 甚至 于任何 感官都不能知觉 它。正 因如此 , 道 ’ … 之为 物 , 惟恍 惟惚 。惚兮 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中有物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 其精 其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 古, 其名 不去 , 以阅众甫 。 ( 道德 经》 ”《 二 十一章) 正是这种“ 生万 物 , 道” 使得 “ ” 为了一种准则 , 道 成 一个
浅悟“老子”养生之道
![浅悟“老子”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b6a354d5ef7ba0d4b733b99.png)
益寿指点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同朝守藏室之史。
据说他活到160岁无疾而终。
他50岁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西行后,100多年隐居道观,修身养性,秘密传道。
他的哲理,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并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解释自然规律。
读过《老子》一书的人,可从其中悟出“静、少、柔、止”四字养生之道。
静。
老子认为“静为躁居”。
静能克服烦躁,“静可以为天下正”,静是一种安宁的气氛,也是智慧的标识。
“静中观人事,闲中观物情”。
“谈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静是观察事物的最佳时机,也是调息心脑的最佳养生方法。
少。
老子养生之道里有三句话:一是“为腹不为目”;二是“五味令人口爽”;三是“叶无味,甘其食”。
就是说饮食的秘诀是以少为好。
他认为油腻少的食物能吃出健康来,肥腻的食物吃多了会生病。
《养生延年录》中也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足见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
经常饱食终日则会使人早衰,乃至寿夭。
柔。
老子主张“柔克刚”。
柔软适合老年人的生活原则。
首先是饮食要柔软;二是衣裤要柔软;三是行动要柔缓,万事“慢三步”“小开门”“软着陆”;四是性情要柔顺,切莫大喜大怒,大悲大乐,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止。
《老子》强调“知耻可以不殆”,即养生要把握一个“度”。
所谓“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一不可太过。
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二不可太久。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三不可大;大吃大喝,大鱼大肉,大哭大闹,大起大落,万事要适可而止。
老子用“静”“少”“柔”“止”四字法则修身养性,获得高寿,是值得老人借鉴的养生之道。
□。
浅析老子的“养生思想”
![浅析老子的“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07260d7c1c708a1284a4411.png)
LegalSystemAndSociety浅析老子的“养生思想”王伟王恒摘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人对生命本质及如何养生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
其中,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老子》一书也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丰富的养生之道。
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老子思想中的修身与养生,老子是从“道”这一最高原则出发,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无为”。
关键词道法自然虚静少私寡欲动而愈出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3-286-01老子,姓李,名耳,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
他所著的《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同时,又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后世道家奉它为经典。
说到养生,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温饱已经不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关注内心,我们又不得不遗憾地说: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会议宣言中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四大基石。
抚今追昔,我们会发现,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的老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养生原则。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并遵循道而运动变化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百姓皆曰我自然”。
“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天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退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以不养而去养生。
人就是如此,“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人之正常的生活过程就在于它的自然性。
古人认为一切活动均应有节制,否则就会损害健康,同样讲究卫生也是生活起居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环境卫生、居室卫生及个人卫生等。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d25281cc5da50e2524d7f70.png)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b9b73b1dd3383c4ba4cd21c.png)
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
其实不然。
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
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
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
”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
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
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人无关。
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
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
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
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 ...
![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 ...](https://img.taocdn.com/s3/m/a343b90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0.png)
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张祖仁说道是可以修炼的,但并非一般通常所用的修炼方法;道是必须修炼的,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理念的传承与说教上。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各种修炼方法、身上的穴位、世间的万物都是可以命名的,但不要被这些名称的字面意思所制约。
所谓“无”,乃是“道”的存在形式,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同时,“无”又是到处都存在的——“什么都不是,到处又都有”。
“无”很重要,修道便要从“无”中修,若从有中炼,是误入歧途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要从有中去寻无,不要掉在有的陷阱里出不来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无是根源与本质,有是结果与表象。
无中可生有,有中可归无。
养生修炼,就是从有回归无。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张祖仁说什么叫修道?——修道就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终实现“与道和真”。
什么是“养生”?——养生其实只是修道的前提,是“筑基培元”、“修墙补屋”。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一静之后,“万物将自宾”。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个人,如果不能让自己静下来,休言养生与修行。
如何入静?首先要调心。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净,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ac7384be45c3b3567ec8baf.png)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eb84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9.png)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的养生思想
![老子的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1387d3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6b.png)
老子的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一生只写过一部书,就是5000字的《道德经》,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道字。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老子对养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摄生”、“长生”等养生学重要概念,其养生思想都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老子的养生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少私寡欲”。
老子一方面企图超越生命的极限,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效法天地,以自然为法则,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他认为,要像天地那样“致虚极,守静笃”,不为纷扰燥烦之事,以保持内心的清静不乱状态。
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这就是说人必须顺应自然而生存,这是老子养生的根本观点。
2.形神合一《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强调营卫气血、精、津等(形体)与精神必须合一,不能分离。
这种形神合一的观点对中医养生有深刻的影响。
《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所以不仅要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而且要精气神合一。
3.清静虚无《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一个虚字,一个静字。
不仅要虚,而且要虚到极致,即祛除所有杂念,使头脑虚空、通灵。
不仅要静,而且要守住静,要踏实地守住一个静字。
其根本精神就是强调要达到清静之心和虚无之心。
这是老子养心的最高境界。
4.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养生思想研究
![《老子》养生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fa1d4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a.png)
《老子》养生思想研究《老子》养生思想研究》引言:自古以来,养生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看作是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包含了诸多养生思想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老子》养生思想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智慧,实践于现代生活中。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渊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典籍,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老子提出了“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宇宙和人的关系。
在他的思想中,养生是一种通过顺应自然、放松心灵和身体,以获得长寿和健康的方式。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核心理念1. 追随自然《老子》中强调了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观念。
他认为,自然是世界的根本,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健康与长寿。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在追求功利和高效的同时,忽略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
老子的养生观念提醒我们要重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只有从自然中获取滋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与长寿。
2. 温和养生《老子》中,老子提倡的养生方式强调温和。
他认为,过分追求强健和外在的表现,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
相反,应该遵循内外兼顾,互补互制的道理。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压力和焦虑,过度追求外在的荣耀和物质的成功。
而老子的养生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温和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3. 无为而治《老子》中有一句著名的提法:“道法自然”,就是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随顺天理,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应该能够适应和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追求健康和长寿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外部力量,不愿接纳自然的变化。
而从《老子》的养生思想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无为而治的智慧,认识到真正的养生应该是环境与个体之间的和谐共生。
三、老子养生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1. 调整生活态度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从老子的养生思想中,我们可以学到养生的第一步就是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0e5788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d.png)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
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
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
“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
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
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
道家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
“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
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
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
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天”者,为“乾”为“首”,“透三关,上泥丸”之事。
“道”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
故曰道乃久。
“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
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
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2a7587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6.png)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https://img.taocdn.com/s3/m/d5c4251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61.png)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东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高。
而《老子》中的养生思想,更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道”为养生之本。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传达的是“道”的本质即是“一”,而且“道”是既无始也无终、不可言喻且无形无质的。
对于养生,人们应该注重身心的修养,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从而超脱凡俗的束缚,达到和谐的境界。
其次,老子在养生方面强调“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过程是更为重要的,这意味着在养生方面,人们应该抛弃以力量为本的思想,而是应该追求更柔和的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际上,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许多养生方法的本质,如太极、气功、瑜伽等。
这些养生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倡导用柔软的力量去保养身体、舒缓压力,通过释放内在的能量来重建身体与心灵的平衡。
再次,老子希望人们要懂得分辨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以及善与恶。
这种分辨能力对于养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刺激和阻碍,例如负面信息、糟糕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刺激和阻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老子提倡人们应该运用智慧去辨别真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物,以此来保持身心健康。
最后,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珍爱生命的态度。
《道德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种养生态度除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并将生命过得更为精彩。
因此,人们应该把养生看做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活得更加充实和自由。
总之,老子养生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贯穿古今中外,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老子的养生思想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就能够获得更加健康、幸福和完美的生活。
老子养生:养生之道,在于神静心清
![老子养生:养生之道,在于神静心清](https://img.taocdn.com/s3/m/514586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0.png)
老子养生:养生之道,在于神静心清老子养生:养生之道,在于神静心清第十章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为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相离吗?聚合精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那样吗?又第二十章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意为唯独我淡泊恬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好像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终日哭号而声不嘶哑。
这就是老子保精得道养生的实践体会。
南容,也叫南宫适,亦作南宫括,字子容,他是孔门弟子。
南宫是复姓,本来是以所居宫室而名,西周就有这类氏名。
古代除了南宫氏,还有东宫氏、西宫氏和北宫氏。
这里的南容是以字称,他的生卒也不详。
论语《泰伯》中记载的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其中就有南宫适。
南容这个人,谦虚好学,对养生之道格外感兴趣。
南容认为:国家有道,他就出世做官;国家无道,他就养生保命。
他的老师孔子拜见过老子,问的问题是:什么是道?而南容也拜见过老子,问的是:如何养生?可见,南容与自己老师的差异。
不过,南容重视养生的观念,赢得了孔子的赞赏。
孔子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做法。
于是,孔子将侄女嫁给他。
孔子的这个侄女,是他哥哥孟皮的女儿。
论语记载:“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一次,南容拜见老聃,道:“弟子南容,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
”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
”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
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
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
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
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
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
内者,心也;外者,物也。
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
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
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南容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
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
![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bc4f6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4.png)
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对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多名人都通过修炼道德经,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了良好的身心状态。
第二章: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一:坚持健康饮食名人们都非常注重饮食健康,他们遵循饮食的道德经,追求平衡的营养摄入。
他们倡导吃新鲜、天然的食物,尽量避免过度加工的食品。
他们还提倡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胃肠功能的平衡。
第三章: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名人们非常重视作息习惯的养生效果。
他们遵循道德经的指导,坚持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他们还提倡午睡,利用午休时间进行短暂的休息,有助于恢复精力。
此外,他们还注重工作与休息的平衡,保持身心的健康。
第四章: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三:修身养性,保持心静名人们通过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们遵循道德经的教诲,注重内心的修炼,保持心境的宁静。
他们通过禅修、静坐等方法,达到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效果。
内心的平和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第五章: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四:适度锻炼,增强体质名人们通过适度的锻炼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身体。
他们遵循道德经的原则,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舒缓压力,增强免疫力,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
第六章: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名人们都非常注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是道德经养生的重要方面。
他们通过修炼道德经,培养出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增强免疫力。
第七章: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六:追求内外的和谐名人们通过修炼道德经,追求内外的和谐,保持身心的健康。
他们注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培养出宽容、善良的品质,与他人和睦相处。
与此同时,他们也注重内外的和谐,注重内外环境的整洁与协调。
第八章:名人道德经养生之道七:心怀感恩,珍惜生活名人们通过修炼道德经,心怀感恩,珍惜生活。
老子的智慧养生之道
![老子的智慧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e099589ff00bed5b8f31d63.png)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智者辈出的时代。
那时,人们开始富有理性和创意地整理自己的思维,创作出像老子的《道德经》那样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经典作品。
老子的思想中,有许多关于人生和心理的内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尼采曾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可以获得许多关于心理养生的思路。
★道法自然:让喜怒哀乐都顺其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说:“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是取法于自然的。
老子的“道”,包含着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包含着人们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发展变化的规律,还包含着对于心理修养的感悟。
老子进一步阐释顺应自然的理念,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遵循无为的方针,实行无言的教化。
既“无为”又“无言”,当然就只能是顺其自然了。
老子的上述论点,具有他所处的时代的印痕;而对于心理修养而言,顺应自然的观念无疑具有深刻的哲理。
顺应自然的理念还可以体现在人的情感世界。
人在生活中,应该让自己的喜怒哀乐都顺其自然,让情绪、情感有自然宣泄的渠道。
强行压抑自己的痛苦,或者强颜欢笑、曲意逢迎,都不利于心理养生。
顺应自然的理念还可以渗透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中。
在考虑问题和接人待物中,提倡坦然、自然、和谐的方式,避免古板、执拗和拘泥,是有利于身心的舒展的。
中医心理养生的“顺时调神”方法,也是建立在顺应自然的理念基础上的。
★静为躁君:用宁静的心态来制约浮躁的心态老子倡导“至虚极,守静笃”,并且认为,可以用宁静的心态来制约浮躁的心态,提出“静为躁君”,这就像是他开出的一剂心理养生的处方。
老子指出,世界上那些狂躁的东西都是不能长久的。
譬如,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只有那些深沉宁静的事物,生命才能持久。
老子提出的“静为躁君”的主张,他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隐喻,对于有浮躁心态的人们,都是极有裨益的忠告。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https://img.taocdn.com/s3/m/1a9fc4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8.png)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摘要】养生是一种珍爱生命的态度,而老子养生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理念。
本文首先介绍了养生的重要性,指出了健康对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了老子养生的理念,从尊重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看待养生之道。
如何实践老子养生之道成为了接下来的关键问题,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运动、保持内心平静等方法来追求身心健康。
养生的具体方法包括多种生活方式建议,例如吃得清淡、多喝水、保持良好的作息等。
我们总结了养生的好处,包括延长寿命、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等。
珍爱生命,从老子养生开始,这样的结论提醒着我们应该重视养生,珍惜每一个生命。
【关键词】老子养生、养生重要性、养生理念、实践、方法、好处、珍爱生命。
1. 引言1.1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中,老子被视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养生领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养生,其实就是珍爱生命。
在老子看来,养生并不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更重要的是要珍视生命,珍爱自己,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养生不只是注重外在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调节,保持心灵的健康。
老子养生不追求极致的健康和完美,而是以平和、谦逊、顺从自然的态度面对生命,让生命像自然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增大,许多人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导致了各种健康问题的出现。
我们可以从老子养生的理念中汲取灵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养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命态度,一种对自己和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让我们从老子养生的智慧中学习,珍爱生命,从现在开始。
2. 正文2.1 养生的重要性养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养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延长寿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亚健康、慢性病等。
而通过养生,我们可以有效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https://img.taocdn.com/s3/m/e627913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3.png)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都慢慢开始注重养生。
但是,结合现实来看,越养生,身体越差。
为何如此?归其根本,便是我们养生的方向,方法都不正确。
以下个人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真正的养生之道,并助力于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五十章。
一、人,生处来,生处去,无需过分执着生命——出生入死。
《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我们中国人,从无到有,就叫出,即生;从有到无,就叫入,即死。
按照老子说法,一切事物都是生于无,而后复归于无,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故而,出生入死。
因此,死,并不代表死亡,而是重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想,我生从何来?我死又往何去?答案便也是:出生入死。
生从生处来,死往生处去。
亦可理解为,我从无中来,自然归于无中去。
说到这,不免能看出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生。
在咱们中国,人走了,我们都叫往生,没有叫往死。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
可见,我们中国人,是生的学问,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我们所讲究的,也是人生。
二、养生,便要学会了解身体,爱惜身体——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自性本空,缘起性空。
我们本无,因缘际会,缘会则生,便有了我们。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所要经历自然也不同,故而,我们每个人的生与死,亦不同。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同样是自然生,自然死,没有特别去养生,也没有自己去找死,这类人就占了百分之六十。
因为,里面有一半是生之徒,一半死之徒。
换句话来说,同样自然生,自然死,生来长寿的,有百分之三十;生来短命的,也有百分之三十。
这,便也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然而,还有百分之三十,不动则已,一动就自寻死路,此为作死。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看,作死的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该好好睡觉的时候不睡觉,熬夜,打游戏,刷抖音看视频,直播卖货,往返留恋各大夜店,酗酒……走路的时候,不好好走路,低头看手机,塞耳机听音乐……反观当下,因此种种缘由,出现的早衰,早亡之事故还少吗?不胜其数!为何会如此,皆因我们都过于贪恋生,贪恋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