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织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亩,全县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发展林产品加工制造 业和生态畜牧业建立了“天然仓库”。连续科技兴农覆盖率达80%, 粮食总产量达35.85万吨,分别是1949年、1978年的6.17倍和2.71倍。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11万吨,分别是1949 年、1978年的63.21倍和5.19倍;畜牧业产值达到7.24亿元,扣除价 格因素,分别是1949年、1978年的 33.01倍和10.93倍。 工业生产稳步推进, 工业生产稳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走 工业化强县的路子,织金的矿产资源、林木资源、水利资源逐步得以 开发利用,煤炭采掘、冶金、水泥、电力、磷肥及副食品工业长足发 展。2009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1.88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 的2377倍和156倍,人均产值达2152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的 7172倍和102.46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家,实现总产值5.81亿元, 增加值2.23亿元,利润0.98亿元,税金及附加1.77亿元。主要工业产 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煤产量576.79万吨,水泥产量10.67万吨, 水力发电量1577.6万千瓦小时,分别比1978年增长22.51倍、75.21倍 和1.98倍。 交通运输明显改善, 交通运输明显改善,邮电通讯迅猛发展 织金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加强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交通运输设施不断改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 基础建设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得到迅猛发展。经过60年的建设和
织金经济发展: 织金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毕节试验区成立20年 来,历届织金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扶 持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本县实际,不断理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 念,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大力推动改革,不断扩大开放, 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大力实 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项目促县、科教兴县、旅游富县 “六大战略”,全面加快矿产、劳动力、旅游、生态、人文、土特产 “六大资源”开发,着力推进“人文织金、魅力织金、平安织金、和 谐织金”建设,努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新农村建 设步伐,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县域经济持 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 现了由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经过60年的不断进取、探索、奋斗,织金从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 经济小县逐步转变为一个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市场经济 日趋活跃的经济强县和人民富裕、民风纯朴、社会和谐、后发优势强
历史文化名城——织金
织金简介
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中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 三角地带,县城距省城贵阳157公里、毕节144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 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 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 14.1℃,年降雨量1436毫米,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辖32个乡(镇)、561个村、28个居委会、 4810个村民组;2007 年末总人口 98.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8.07 %。 2009年全县GDP总量可达36.64亿元,比2007年度增长12.12%,人 均GDP增加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2428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 配收入10452元。财政收入6.4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可达4.22亿元。 粮食总产量34.8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 食351公斤。
发展,织金道路交通县、乡(镇)、村(居)三级的公路骨架网络基 本形成,80%以上的村实现了三通(通路、通电、通水),市政道路 硬化率和绿化率逐年递增,全县实现了452个行政村通公路,2009年 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为2544.9公里,比1987年增加了2258公里;公路 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8.7公里,比1988年增加了78.7公里。通信建设 进入“信息高速公路”。2009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1.11亿元,比 1978年增长693.23倍,电话网总容量达到3.85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 达到2.1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8.33部/百人,互联网(宽 带)用户2154户。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商业经济发展喜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商业面向市场,商品经营向多种 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 下的单一格局,“四放开”、“公有民营”等改革措施出台,实现流 通主体的多元化,使织金商贸业进入崭新时代。2009年全县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达到7.83亿元,分别是1949年、1978年的371.09倍和 22.24倍,60年来年均增长达10.55%,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增长 11.84%。同时,旅游业蓬勃发展,2009年全县各旅游景点接待中外游 客1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9.68亿元,旅游业的发展为商业经 济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地理位置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地区之东南。地处乌江上游乌江 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县城东至贵阳约151公里,南距安顺约95公 里,北距毕节约129公里;境内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 面积2868平方公里。东邻平坝、清镇;南邻普定、安顺;西接纳雍、 六枝;北接大方、黔西;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织金旅游
织金山水,灵秀 天成,引人入胜。县城群山环绕,山石形 成的自然景 观达20余处。秀水穿城,清泉 流布。从南至北贯城河把县城分为 东西二 城,现在的织金河又将开发城区分为南北 两半。城东为文 化、风景旅游区,城西为 政治、经济开发区,横跨东西的日升桥、 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和重新桥把两城连 接起来。织金县城号称“泉城”也名不虚传, 城内就有七十二泉,均分布在贯城河两岸 。 城西“响水洞”处有相对两个山洞,泉水自洞 中涌出,二水交流,一响一应,如琴如瑟,名 曰“双流激浪”。城北方向被称为“高原明珠”的 天然湖,堪与草海、红枫湖媲美。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全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其中:无烟煤总储量129 亿吨,可开采量107亿吨,是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磷矿储量 13.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55.4%,是贵州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大理 石储量191亿立方米,有“晶墨”、“残雪”等品种;重晶石储量近 7000万吨,含硫酸钡95%。此外,硫铁、铝土、铅锌、硅石、方解石 等,储量亦丰,均有开发价值。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储蓄大,品位高的有煤、磷、重晶石、铁 矿、铝钒士等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 量的2%以上,可开采量达104.5亿吨,磷矿储量13.74占贵州总储量的 54.4%;、铝矾土储量967万吨。其他各种矿产品储量也极为丰富,具 有极高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织金特产: 织金特产: 织金县城东门,有一条长约八百米的古老小街,小街大多属于 民国时期建筑物,俗称“砂锅街”。闻名中外的织金砂锅、砂器就产 自这里。 织金砂锅、砂器历史久远,据说宋朝时就已传入这里,早 在清朝初年,织金砂锅、砂器就己非常盛行,最盛极一时的是在清朝 未年至上世纪末,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云南、四川、广东及美 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历史文化
织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丰,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 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清道光进士谌厚光编纂《平远州志》记载:“织金秦属巴郡; 汉属牂牁郡;为仡佬族世居;晋以后彝族入主;宋、元、明为毗喇郡; 清代为平远州;民国3年(1914年)1月以平远州城东有织金街、织金关 得名而改为今织金县。” 织金城文物古迹有74处,其中颇为著名的有“四庵”、“四阁”、 “四寺”、“四祠”、“八大庙”,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即观音 庵、紫竹庵、白衣庵、回龙庵;玉皇阁、斗姥阁、文昌阁、文腾阁; 隆兴寺、地藏寺、东山寺、寿福寺;武侯祠、忠烈祠、丁公祠、雹神 祠;财神庙、文昌庙、关帝庙、龙王庙、马王庙、炎帝庙、 黑神庙、城隍庙。儒、释、道,应有尽有,融 各家文化为一体。
地理环境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 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 13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 米,全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 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烤烟、油茶、苡仁米、茶叶等 农作物110多种;有杉、松植物90多个种类; 有各种家畜家禽 和野生动物50多个种类。烤烟是目前的主要经济支柱,年产量万吨左 右,为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苡仁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远 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生物资源亦很丰富,县内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荪,被誉为“真菌 皇后“;现有人工和天然优质草场70万亩,加上年种植30余万亩优质 绿肥及其转化利用,经逐步引进和改良大量优良畜禽品种,畜牧产业 发展潜力较大。 竹荪产量大,销往深圳、 香港等地。近年来室内砂锅栽种竹荪及 室外栽种已形成规模生产。
织金洞风景区位于贵州织金县境内,原名“打鸡洞”,面积约为 307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景区分为织金古城、织金洞、 结河峡谷、洪家渡等四大部分。 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 造型奇特的洞穴资源宝库。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 达50米。洞内空间开阔,岩质复杂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包括世 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洞外还有布依、 苗、彝等少数民族村寨。 织金洞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种沉积形态,它既是一座地 下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馆,堪称“世界奇观”。走入织金洞, 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眼望着满洞的奇珍异宝,游人禁 不住惊叹连连。著名作家冯牧曾题诗赞叹: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 外无洞天。琅环胜地瑶池景,始信天宫在人间。织金洞引来的游客越 来越多,其名气也越来越大。 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钟旗、 卷曲石、月乃石、鸡血石、葡萄石、蛇皮石、松子石、晶芽、云盘、 云碟、穴罐、谷针田、梅花田、珍珠田、边石坝等四十多种堆积物, 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 塘、地下湖错置其间。高大的石幔、石帷如从天上垂下,颜 色各异。地下烟河烟雾缥缈,深邃莫测。被誉为“岩溶瑰宝”、 “溶洞奇观”。因其岩溶景观如传说中的天宫,又称“织金天宫”。
劲的资源大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 达40.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210倍、1978年的41.5倍, 60年、3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55%和13.42%。第一、二、三次 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91.3:3.4:5.3变化为1978年的 74.2∶12.5∶18.8, 再变化为2009年的39.39∶28.68∶31.93,以农 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结构的不 断完善和调整中正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三农”工作稳中求进, “三农”工作稳中求进,非公经济成效明显 在历史的进程中,织金曾经历了两次解放,解放后全县农村经过 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6年, 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0万吨大关,达到10.24万吨,比1949年的5.81 万吨增长76.25%。1978年,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农村大地,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后,织金坚持农业 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项目促县、科教兴县、旅游富县“六大 战略”,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 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出现了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效 益提高的可喜局面。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7.71亿元,分别 是1949年、1978年的98.30倍和29.48倍。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 15%上升到2009年的42.7%,森林面积从53万亩上升到218万亩,活林 木蓄积从23万立方米上升到212.764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覆 盖率和活林木蓄积“三个同步增长”,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面积7万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