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合集下载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课件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课件

02
吸收剂的种类与选择
吸收剂的种类
01
02
03
物理吸收剂
利用吸收剂与气体污染物 之间的物理作用进行吸收 ,如水、乙醇、石油等。
化学吸收剂
通过吸收剂与气体污染物 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吸收 ,如氢氧化钠、硫酸等。
物理-化学吸收剂
同时具备物理和化学吸收 作用的吸收剂,如酸性或 碱性盐溶液。
吸收剂的选择原则
02
吸收法通常用于处理工业废气、 汽车尾气等气体污染物,是环境 保护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
吸收法的原理
当气体通过吸收剂时,有害物质与吸 收剂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被吸收剂 吸收,从而实现气体净化。
吸收过程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操 作简单、能耗低,且可以回收利用有 害物质,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
吸收法的应用场景
案例二:工业炉窑的烟气除尘
总结词
工业炉窑烟气除尘是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又一应 用,通过吸收剂与烟气中的颗粒物反应,使其沉降下 来,达到除尘效果。
详细描述
工业炉窑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其中含有颗 粒物等污染物,这些颗粒物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人 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对工业炉窑的烟气进行除 尘处理。吸收法是烟气除尘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将吸 收剂(如石灰石、熟石灰等)与烟气中的颗粒物反应, 使其沉降下来,从而达到除尘效果。该方法具有处理效 果好、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等优点,是目前工业炉窑烟 气除尘的主要技术之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课 件
目录
• 吸收法概述 • 吸收剂的种类与选择 • 吸收设备与工艺流程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案例分析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气态污染物的吸收法净化

气态污染物的吸收法净化
1、化学吸收过程
(1)化学及收过程:①气相反应物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向气 液相界面传递; ②气相反应物从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传递; ③反应组分在液膜或液相主体内与反应物相遇发生化学反应; ④反应生成的液相产物向液相主体扩散,留存于液相,若生 成气相产物则向相界面扩散; ⑤气相产物自相界面向气相主
体扩散。(与物理吸收过程有何区别?)
气态污染物的吸收法净化
概念:吸收法是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液体溶剂中物理溶解度和化学反应活性不同 而将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
特点:优点: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投资 相对较低等;缺点:产生废液、设备易受腐 蚀。
分类: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
9、1 吸收平衡
9、1、1物理吸收平衡 1、气体组分在液相的吸收
NA=DAG/ZG(PAG–PAi)=kAG(PAG–PAi)
NA=DAl/ZL(CAi–CAL)=kAl(CAi–CAL)
CAi=HAPAi
NA=KAG(PAG–PA*)
NA=KAL(CA*–CAL)
其中:
吸收过程速率方程
1/KAG=1/kAG+1/(kALHA), PA*=CAL/HA 1/KAL=1/kAL+HA/kAG,
PA*=x/(KHA(1–x)) 若物理溶解量与化学溶解量相比可忽略,令K1=KHA,表征带有
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得
CA≈xCB0=CB0K1PA*/(1+K1PA*) <CB0
9、2 吸收速率
9、2、1物理吸收速率 1、双膜理论(由刘易斯和怀特曼提出) (1)组成:气相主体+气膜+相界面+液膜+液相主体 (2)气体的吸收过程:被吸收组分 气相主
(3)应用条件:在系统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 溶解气体不与液体起化学反应时,难溶气体、中溶 和易溶气体在液相溶解度较低时可认为遵守享利定 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笔记第1-9章(DOC)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笔记第1-9章(DOC)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

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3.按照大气污染范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2.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3.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

烟:烟一般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

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霾(灰霾):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 以下的天气现象。

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4.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粒物。

P55.可吸入颗粒物(P 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物。

P56.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7.对于气体污染物,有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P58.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P59.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工艺操作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溶液或料桨中水分的蒸发量,控制溶液的pH值,控制溶液中易于结晶物质不要过饱和,保持溶液有一定的晶种,严格控制进入吸收系统的粉尘量等。设备选择上,优先选择不易结垢和堵塞的吸收器。如减少吸收器内部构件,增加其内部的光滑度。操作上,通过提高流体的流动性和冲击性等减少结垢的发生。
1.填空题 (1)根据吸收原理,吸收分为 吸收和 吸收两种,当用NaOH吸收SO2时为 吸收; (2)常用的吸收装备类型有三种,分别是 , 和 ; (3)净化气态污染物普遍采用的吸收器是 ; (4)吸收流程配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 、 、 、 、 、 等; (5)吸收液完成吸收后,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 ,二是 ; (6)吸收后烟气排放前,一般通过 和 方式,对烟气进行加热以提高排放温度,便于扩散和减少 产生;
02
为保证填料塔运行稳定,一般要求液体喷淋密度在10m3/m2·h以上,并力求喷淋均匀。填料塔的空塔气速一般为0.3~1.5m/s,压降通常为0.15~0.60kPa/m填料,液气比为0.5~2.0kg/m3。
01
填料塔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汽液接触良好,压降较小等优点。缺点是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时,填料容易堵塞,清理检修时填料损耗大。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工艺配置应考虑以下问题:
1
2
大部分废气往往还含有一定的烟尘,对吸收产生影响,因此,在吸收之前应设置高效的除尘器除去烟尘,除尘器可以采用干式的电除尘器(ESP)或布袋除尘器(FDC),最好是选用湿式除尘,既冷却了高温烟气,又起到除尘的作用。
3
烟气除尘
烟气的预冷却
01
烟气冷却温度越低,对吸收越有利,但耗能会大幅度增加,造成费用增大。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般高温烟气冷却到333K左右较为适宜。

大气污染教案-第九章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大气污染教案-第九章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一、吸收法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反应原理: 吸收: Ca(OH)2+SO2 CaSO3· 1/2H2O+ 1/2H2O CaCO3+SO2+1/2H2O CaSO3· 1/2H2O+CO2↑ CaSO3· 1/2H2O+SO2+1/2H2O Ca(HSO3)2 氧化: 2CaSO3· 1/2H2O+O2+3H2O 2CaSO4· 2H2O Ca(HSO3)2+1/2O2+H2O CaSO4· 2H2O+SO2 ↑
气液比
适用范围
喷雾塔 填料塔 板式塔
19 11.5 5.67
鼓泡 搅拌釜
鼓泡塔
200
20
0.111
0.0204
0.9
0.98
150~800
极慢反应
4000~10000
第五节 吸收净化法的应用

吸收法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吸收法净化含氮氧化物废气

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
一、吸收法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1.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 最早实现工业化应用 目前实用业绩最多的单项技术 优点:技术成熟、运行状况稳定、原材料石 灰石分布极广、成本低廉 在世界上应用烟气脱硫装置最多的美、德、 日三国中,石灰石/石灰-石膏法装置分别占80%、 90%、75%以上。
按气液分散形式可分为: ① 气相分散、液体连续,如板式塔 ② 液相分散、气相连续,如喷淋塔、填料塔 ③ 气液相同为分散相,如文丘里吸收器 工程中用于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吸收设备最常 用的是填料塔,其次是板式塔。此外还有喷 淋塔和文丘里吸收器等。
一、吸收设备
气-液反应器的形式
(a)填料床反应器;(b)板式反应器;(c)降膜反应器;(d)喷雾反应器; (e)鼓泡反应器;(f)搅拌鼓泡反应器;(g)喷射或文氏反应器

6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

6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

• 缺点: • 化学吸收流程长,设备较多,操作也较复
杂,吸收剂价格较贵,同时由于吸收能力 强,吸收剂不易再生。
③酸性吸收液 浓硝酸和浓硫酸吸收NOx和SOx
④有机吸收液 吸收有机气体
7、吸收设备:
①气液接触面大,接触时间长; ②气液之间扰动强烈,吸收效率高; ③流动阻力小,工作稳定; ④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投资和运行维修费用低 ⑤具有抗腐蚀和防堵塞能力。
7.1.2、板式塔
1、工作过程:吸收液体由 上部喷头喷入,被吸收气 体由下部送入,气液在中 间塔板层相互接触。常用 的塔板有筛孔板、斜孔板、 筛网等。
2、特点:吸收效率高等。 缺点是板孔容易堵塞,吸 收过程必须保持恒定的作 业条件,且体积大,构造 复杂,造价较高。
浮阀塔浮阀(a)V-4型,(b)T型
• 催化转化法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废气中气态 污染物化为非污染物或其他易于清除的物质。
• 冷凝法是利用气体沸点不同,通过冷凝将气态 污染物分离。
• 生物法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分解污 染物。
• 膜分离法利用不同气体透过特殊薄膜的不同速 度,使某种气体组分得以分离。
• 电子辐射-化学净化法则是利用高能电子射线激 活、电离、裂解废气中的各组分,从而发生氧 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非污染 物。
–吸收剂对溶质应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对于混合气中待吸 收组分的溶解度要大,对其余组分的溶解度要小;
–溶剂的挥发性要小,以减少溶剂的损失量; –溶剂的粘度要低,这样有利于气、液接触,提高吸收速
率,也便于输送;
–无毒;难燃;腐蚀性小;易得价廉; –易于再生利用;不污染环境。
①水是常用的吸收剂。常用于净化煤气中的CO2和 废气中的SO2、HF、SiF4以及去除NH3和HCl等。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6、吸收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1)对吸收设备的基本要求 a源自气液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 b.气液之间扰动剧烈,吸收阻力小,吸收效率高; c.操作稳定并有合适的弹性; d.气流通过时的压降小; e.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方便,造价低廉; f.针对具体情况,要求具有抗蚀和防堵能力。
用喷嘴将液体喷射成为许多细小的液滴,以增大气-液接触面,完 成传质过程。比较典型的设备是空心喷洒吸收器(喷雾塔或称空塔 )和文丘里吸收器。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3) 几种常用吸收塔的结构与特点
a.填料塔 填料塔的典型结构如图所示。塔内装有支撑板,板
上堆放填料层,吸收液通过安装在填料上部的分布器洒 向填料。填料在整个塔内可堆成一层,也可分成几层。 当填料分层堆放时,层与层之间常装有液体再分布装置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3)吸收剂的再生
• 吸收剂使用到一定程度,需要处理后再使用,处理 的方式一是通过再生回收副产品后重新使用,如亚 硫酸钠法吸收SO2气体,吸收液中的亚硫酸氢钠经 加热再生,回收SO2后变为亚硫酸钠重新使用。二 是直接把吸收液加工成副产品,如用氨水吸收SO2 得到的亚硫酸铵经氧化变为硫酸铵化肥。
吸收还可以按吸收过程中有无温度变化分为等温吸收和非 等温吸收。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可以近似按等温吸收处理。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3、吸收的基本理论
(1)吸收平衡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气液接触时,混合气体中的可吸收组
分进入液相,称为吸收;同时液相中的吸收质向气相逸出,称 为解吸。当吸收速率等于解吸速率时,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此 时气相中吸收质的分压称平衡压(p*);液相中收质浓度称平 衡浓度(c*)。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

《环工综合实验(2)》(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实验报告专业环境工程班级卓越环工1201姓名陈睿指导教师李响成绩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二0一五年五月实验题目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实验类别综合实验室实验时间2015年 5 月7 日13 时~ 16 时实验环境温度: 湿度: 同组人数9 本实验报告由我独立完成,绝无抄袭!承诺人签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原理。

2.计算实际的吸收效率。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1.气体吸收装置,分析天平2.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碳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甲基橙指示剂,酚酞指示剂1-喷淋管 2-填料吸收塔 3-碱液储槽 4-尾气吸收瓶5-酸性气体瓶 6-加热装置 7-铁架台三、实验原理气体吸收是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选定的液体吸收剂中,或者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

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看,用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不仅是减少甚至消除气态污染物向大气中排放的重要途径,而且还能将污染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

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在物理吸收中,气体组分在吸收剂中只是单纯的物理溶解过程;而在化学吸收中,吸收质在液相中与反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液相中纯吸收质的含量,增加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提高了吸收速率。

物理吸收中,吸收速率决定于吸收质在气膜和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化学吸收中,吸收速率除与扩散速率有关外,还与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关。

化学吸收过程既应服从被吸收组分的气液平衡关系即相平衡关系,也应服从化学平衡关系。

对于物理吸收及气液相反应原理,应用最广泛且较成熟的是“双膜理论”。

采用一般的物理吸收是不能满足实际处理中处理气体流量大、吸收组分浓度低、吸收效率高和吸收速率快等要求,所以一般多采用化学吸收过程。

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吸收设备的最基本要求是:气液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且气液之间扰动强烈,吸收阻力小,吸收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稳定。

湖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09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湖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09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对于典型的气液相反应
aA(气相)+bB(液相)
rR
如果化学反应进行得极快,根据A组分与
反应物B的扩散速率不同,会使液相浓度分
布出现3种情况:
(1)CBL<CKP时,吸收速率 方程如下
NA
K AG (PAG
a bH A
DBL DAL
CBL )
其中
11
K AG
1/( kAG
) H AkAL
式中:a,b——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系数;
A(液)
M++N-

[A]物理平衡 =HAPA* [A]化学消耗=[M+]=(K[A]物理平衡 )0.5
CA=[A]物理平衡 +[A]化学消耗 =HAPA*+(KHAPA*) 0.5
9、2 吸收速率
▪ 9、2、1物理吸收速率 ▪ 1、双膜理论(由刘易斯和怀特曼提出) (1)组成:气相主体+气膜+相界面+液膜+液
▪ 1、化学吸收过程
(1)化学吸收过程:①气相反应物从气相主 体通过气膜向气液相界面传递; ②气相反应 物从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传递; ③反应组分在 液膜或液相主体内与反应物相遇发生化学反 应; ④反应生成的液相产物向液相主体扩散, 留存于液相,若生成气相产物则向相界面扩 散; ⑤气相产物平衡
▪ 9、1、1物理吸收平衡 1、气体组分在液相的吸收
混合气体 (可吸收组分)
吸收 解吸
吸收剂 (液相)
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收过程的
速率和解吸过程的速率相等时气体溶质在液相中 的含量称为该气体的平衡溶解度,在同一系统中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2、享利定律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其中:M2(Ⅰ) ——一价金属; M2(Ⅱ) ——二价金属;
n——硅铝比; m——结晶水摩尔数。 特点:孔径均一、吸附容量大、吸附选择性强。
可净化:SO2 、NOX 等。
(5) 白土
分为:漂白土和酸性白土。
主要成分:硅铝酸盐。 用途:油类脱色、除臭。
三. 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
1. 操作条件
(1) 温度 物理吸附,T↓有利; 化学吸附,T↑有利。 (2) 压力 P ↑,则PA↑,有利; P ↑ ,能耗↑; 一般常压操作
式中:dMA —— dt时间内吸附质从气相扩散至固体表面的 质量,kg/m3剂 ;
吸附速率 吸附层数
快 单分子层,多分子层
慢 单分子层或单原子层
二. 吸附剂 1. 对工业吸附剂的要求 ① 内表面积大; ② 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③ 吸附容量大;
吸附容量 : 在一定温度和一定的吸附质浓度下 , 单位质量 或单位体积吸附剂所能吸附的最大吸附质质量. ④ 足够的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 ⑤ 来源广泛,造价低廉等.
固定温度T,则 XT =f(p)
2. 吸附等温线

等温吸附方程
描述一定温度下,被吸附剂吸附的物质的最大量(平衡吸
附量)与气相中吸附质平衡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P279-280:图7-15、7-16。
NH3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上图中:相对压力为:p/pv;p——气相中吸附质分压; pv ——一定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
式中: V —— 吸附达平衡的气体吸附量,ml ; Vm —— 固体表面盖满单分子层所吸附的气体体积,ml; P —— 被吸附组分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 ; P0 —— 在吸附温度下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Pa ; C —— 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吸收容量探讨
研究吸收剂在单位质量或体积下所能 吸收的污染物量,为实际应用提供参 考。
反应机理研究
深入分析吸收剂与气体污染物之间的 反应机理,揭示其化学或物理过程。
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吸收 效果的影响,为优化实验条件提供理 论依据。
06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06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100%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吸收效率、吸收容量等指标。
80%
结果展示
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如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吸收效率与吸收剂用量关系图 等。
结果讨论与解释
吸收效率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吸收剂对气体污染 物的吸收效率,探讨不同吸收剂之间 的差异及其原因。
吸收容量探讨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CONTENCT

• 引言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原理 • 吸收剂选择与特性 • 气体污染物吸收设备与技术 •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 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CONTENCT

• 引言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原理 • 吸收剂选择与特性 • 气体污染物吸收设备与技术 •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 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常见气体污染物吸收设备类型及特点
喷淋塔
通过喷嘴将吸收液喷洒成雾状 ,与气体污染物充分接触并发 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净化效 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净化效率高等特点。
填料塔
塔内填充有适当的填料,以增 加气液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 提高吸收效率。适用于处理大 气量、低浓度的气体污染物。
鼓泡塔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docx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docx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气态污染物对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它们对大气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净化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吸收法进行处理。

吸收法是利用溶剂或吸附剂将气态污染物吸收到液体或固体中,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为了高效地净化气态污染物,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吸收剂,设计合理的吸收装置。

常见的吸收剂有水、乙醉、酸碱溶液等,而吸收装置则包括填充塔、膜分离装置等。

对于二氧化硫这类酸性气体,常用的吸收剂是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钠溶液,从而从空气中净化出二氧化硫。

相似地,对于氮氧化物,我们可以选择氢氧化钠或氨水作为吸收剂,以碱性环境将氮氧化物吸收掉。

而对于挥发性有机物,我们可以选择活性炭等吸附剂,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物吸附到其表面,达到净化的效果。

吸收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吸收剂的化学特性或物理特性与污染物发生作用,使其从气体相转变为液体相或固体相。

通过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等优点。

吸收后的污染物可以进行合理的处理,如经过处理后的污染物可以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实践中,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有很多应用。

其中,最典型的应用是烟气脱硫。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硫烟气,这些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通过吸收法,可以将二氧化硫吸收到碱性溶液中,从而净化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目前,烟气脱硫已成为工业界的主要技术之一。

此外,吸收法还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气、净化室内空气等。

工业废气中往往会含有各种有机物、酸性气体等,通过吸收法可以将这些污染物吸收掉,净化废气。

在室内环境中,常常会有甲醛、苯等有害气体释放,通过吸收法可以将这些有害气体吸收掉,保护人们的健康。

然而,吸收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吸收剂选择不当或吸收剂的成本过高会导致吸收法的成本增加。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

《环工综合实验(2)》(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实验报告专业环境工程班级卓越环工1201姓名陈睿指导教师李响成绩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二0一五年五月实验题目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实验实验类别综合实验室实验时间2015年 5 月7 日13 时~ 16 时实验环境温度: 湿度: 同组人数9 本实验报告由我独立完成,绝无抄袭!承诺人签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原理。

2.计算实际的吸收效率。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1.气体吸收装置,分析天平2.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碳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甲基橙指示剂,酚酞指示剂1-喷淋管 2-填料吸收塔 3-碱液储槽 4-尾气吸收瓶5-酸性气体瓶 6-加热装置 7-铁架台三、实验原理气体吸收是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选定的液体吸收剂中,或者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

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看,用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不仅是减少甚至消除气态污染物向大气中排放的重要途径,而且还能将污染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

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在物理吸收中,气体组分在吸收剂中只是单纯的物理溶解过程;而在化学吸收中,吸收质在液相中与反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液相中纯吸收质的含量,增加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提高了吸收速率。

物理吸收中,吸收速率决定于吸收质在气膜和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化学吸收中,吸收速率除与扩散速率有关外,还与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关。

化学吸收过程既应服从被吸收组分的气液平衡关系即相平衡关系,也应服从化学平衡关系。

对于物理吸收及气液相反应原理,应用最广泛且较成熟的是“双膜理论”。

采用一般的物理吸收是不能满足实际处理中处理气体流量大、吸收组分浓度低、吸收效率高和吸收速率快等要求,所以一般多采用化学吸收过程。

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吸收设备的最基本要求是:气液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且气液之间扰动强烈,吸收阻力小,吸收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稳定。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九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9.1 浓度为0.03(摩尔分数)的稀氨水,在30℃时氨的平衡分压为3.924 kPa ,氨水上方的总压为101.3kPa ,其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

稀氨水密度近似取1000kg/m 3,试计算亨利系数E 、溶解度系数H 及相平衡常数。

解:由x=p */E 得 享利系数:E=p */x=3.942×103/0.03 =1.314×105p a 溶解度系数:H=EM p s s=551010314.1181000-⨯⨯⨯ =0.423mol/Pa ·m 3 因为y *=P */P =3.942/101.3 =0.039 又由y *=mx 得 相平衡常数:m=y */x =0.039/0.03 =1.39.2 试计算10℃及101.3kPa 压力下,与空气接触的水中氧的最大浓度(分别以摩尔分数和g/m 3表示)。

解:查表9-2得E=5.56×106kPa ,摩尔分数可从式P=Ex 求得, 即x=P/E=1.013×105/5.56×109 =0.18×10-4 =1.8×10-5由附录表7和元素表查得10℃下水的密度31/7.999m kg =ρ,O 2的分子量M 2o =32,依式9.9即可求得: C=)1(2x M x M xs o L -+ρ=)108.11(18108.132108.17.999555---⨯-+⨯⨯⨯⨯ =1.0×10-3mol/m 39.3 某吸收塔填料层高度为2.7m ,在101.3kPa 压力下,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和气中的氨,混和气入塔流率0.03kmol/(m 3s),含氨2%(体积),清水的喷淋密度为0.018kmol(m 2·s),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E 为60kPa ,体积传质系数为k ya =0.1kmol/(m 3·s),试求排出气体中氨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吸收Βιβλιοθήκη 率的因素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 由传质速率方程,可知在 t 时间内,通过界 面 F 的溶质的量 G 可表示为
G N A t F kG p pi t F kL ci c t F
• 影响因素:
1)总传质系数K越大越好,温度低,K值大;流速高,膜薄,K值大 2)传质界面 F 越大越好,与液滴直径有关 3)接触时间 t 越长越好,取决于吸收塔尺寸和气流速度 4)传质推动力越大越好,气体中可吸收组分的分压越大,推动力越大; 吸收液中组分的浓度越低,推动力越大
此式即为吸收操作线方程式。 吸收操作线斜率L/G称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物理含义为处 理单位惰性气体所消耗的纯吸收剂的量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图9-5 吸收操作线和推动力图示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操作线方程式的作用 说明塔内气液浓度变化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气液情况 与平衡关系的对比,确定吸收推动力,进行吸收速率计算, 并可确定吸收剂的最小用量,计算出吸收剂的操作用量。 操作线与平衡线间的关系,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 (1)在Y—X图上,吸收操作线必须处于平衡线之上; (2)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反映了吸收推动力的大小
1.当溶液的组成改为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有溶质的 摩尔数C表示时,则亨利定律表示为
C hpe
h-溶解度系数 2.溶液的组成用摩尔分数x表示,溶质在液体表面 的分压也换成摩尔分数ye表示,则亨利定律表示 为
ye mx
m-相平衡常数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亨利定律三种表达式
3.用X表示溶液中溶质和吸收剂的摩尔比, 用Y表示气体中溶质与惰性气体的摩尔比, 则 ye x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 对流传质过程
分子靠扩散穿过气膜到达气液两相界面,由于此前界面上气液 两相处于平衡状态,当气体分子到达界面后,界面上气相分子 增加,破坏了平衡,使一部分气相分子转入液相,以达到新的 平衡,转入液相的分子依靠扩散透过液膜进入液相主体,直至 气液两相完全平衡时,传质停止。
• 再继续传质的条件---平衡的破坏:
操作线上任一点代表某截面上气、液组成(Y,X),该点到平衡 线的垂直距离(Y-Y*)和水平距离(X*-X)分别代表该截面上的吸 收推动力。
(3)平衡线与操作线不能相交或相切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二、最小(最佳)气液比的确定 在吸收塔设计中要处理的废气流量、进出塔气体溶质 浓度(即G、Y1、Y2)均由设计任务而定,吸收剂的种 类和进塔浓度X2由设计者决定,而只有吸收剂用量L及 出塔溶液中吸收质浓度X1是待机算的。根据物料衡算, L与X1之中只有一个是独立的未知量,通常在计算中先 确定L值,则X1便随之而定了。由于G属已知条件,因 而可通过确定操作线斜率L/G(液气比)来确定L。 1、如何确定L/G?(L/G)min的提出 结合图9-5(a)进行讨论。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二、吸收过程机理-双膜理论 • 吸收过程是溶质从气 流当中传递到液体当 中,是气液两相之间 的物质传递,称为对 流传质 • 双膜理论可以揭示对 流传质过程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双膜理论的假设条件
1)气液两相接触面附近分别存 在着不发生对流作用的气膜和 液膜,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的 方式连续通过这两个薄膜 2)膜的厚度与气液相流速有关, 流速越大,膜越薄 3)界面上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 两相界面上无扩散阻力 4)两相主体中溶质的分压/浓度 均匀不变,仅在气液薄膜中浓 度发生变化
1
1 m Ky k kx y
1

1 1 m ky k x
K y k y 传质速率 属于气膜传质过程控制
(2)对于难溶气体组分 m很大,有
K x k x 属于液膜传质过程控制。
1 m ky
可忽略,则有
1 1 kx m ky
(3)对于中等溶解度的气体组分 m值适中时,气液两相传质阻力都不可忽略,受气液膜传质过程控制。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2.确定经过吸收后废气和溶液的极限浓度
1)经过吸收后,废气中溶质浓度减小,但存在极限值, 废弃浓度不会低于该极限值
y0 极限值ymin ymin m x0 y0 m x0
2)经过吸收后,溶液中溶质浓度增加,但不会高于极 限值
x1 极限值xmax y1 xmax m y1 x1 m
气膜控制 H2O 吸收 NH3 H2O 吸收 HCL 碱液或氨水吸收 SO2 浓硫酸吸收 SO2 弱碱吸收 H2S 液膜控制 H2O 或弱碱吸收 CO2 H2O 吸收 CL2 H2O 吸收 O2 H2O 吸收 H2 双膜控制 H2O 吸收 SO2 H2O 吸收丙酮 浓硫酸吸收 NO2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N A kG p pi
DG p总 kG RTZG pBm
DL kL ZL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吸收速率方程的推导
• 假设气液界面上无扩散阻力,则溶质在气膜中的 扩散速率和在液膜中的扩散速率相等
N A kG p pi kL ci c
• 由气体吸收服从亨利定律,可得 Ci hpi
1
1 1 Kx m k k y x
显然:在总阻力中,每一项的阻力所占的分数,不仅取决 于kx和ky值,而且还取决于相平衡常数平均值m。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现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吸收控制步骤: Kx (1)对于易溶气体组分 溶质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从而m很小,m/kx可以忽略。所以1/Ky≈1/ky, ,即有
C hpe
Ce hp
Pe---与液相主体中组分浓度C成平衡的组分在气相 主体中分压 Ce---与气相主体的的组分分压p成平衡的溶液浓度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1.两个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
•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 一般表达式:传质速率=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 或 传质速率=传质推动力/传质阻力, 显然: 传质系数=1/传质阻力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吸收速率方程的推导
1)气膜中的扩散速率 2)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N A kL ci c
• NA-----单位面积上的扩散速率 kG, kL---组分在气膜和液膜中的传质分系数 p pi---气相主体及界面上的组分压力 C Ci--- 液相主体及液面上的组分浓度kmol/m3 DG DL---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扩散系数m2/s ZF ZL ----气膜和液膜的厚度 R ----通用气体常数 T ----热力学温度 P总 ----混合气体总压 pBm ----惰性气体在气膜中的分压
组成,(Kmol吸收质/Kmol吸收剂)。
x 、 y—分别表示任一截面上吸收液和混合气体中溶质的摩 尔分数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有:
G Y1 Y2 L X1 X 2
就任意截面与塔顶间进行物料衡算有: 或
GY Y2 L X X 2
L Y X Y2 X2 G G L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一、气液平衡-亨利定律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气体 和溶液接触一段时间后,达到平 衡,此时吸收速度和解析速度相 等,此时气体在在溶液面上的分 压Pe与该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C 存在一定函数关系
C f pe
• 达到平衡时,气体分压和浓度C 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溶解度曲 线
N A kG p pi kL ci c
Ci hpi
NA
p pe K G p pe 1 1 KG kG k L h h KL
C hpe
Ce hp
NA
Ce C K L C Ce h 1 kG k L
KG---以气相分压差表示的气相传质总系数 KL---以液相浓度差表示的液相传质总系数
则最小液气比:
清水用量:
L L 2G 2 300 1.18 708Km ol/(m 2 h) G min
1)气相中可溶组分分压的增加 2)液相中该组分浓度的降低
• 传质的推动力是可溶气体在气相主体和气膜中的分压差p-pi
和可溶气体在液膜和液相主体中的浓度差Ci-C 相流速有关
• 传质的阻力来自双膜,膜越厚,阻力越大。膜的厚度与气液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三、吸收速率方程及其应用
吸收过程的传质方向和传质限度---亨利定律 吸收过程的传质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方程
一、吸收过程的物料平衡
逆流吸收塔内气、液流率和组成的变化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G、L—分别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塔任一截面单位面积的混合 气体和吸收液的流量,Kmol/(m2· s); Y、Y1、Y2—分别表示在塔的任意截面、塔底和塔顶的气相 组成,(Kmol吸收质/Kmol惰性气体); X、X1、X2—分别表示在塔的任意截面、塔底和塔顶的液相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由Y=Y1作水平线与平衡线相交,交点的横坐标即为X1*,由 全塔的物料平衡计算可得:
Y1 Y2 L G * min X 1 X 2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例题 :一逆流操作的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氨。混合
气 流 率 为 300Kmol/m2· , 某 氨 含 量 y1=5% , 出 塔 净 化 器 含 量 h y2=0.1%(均为摩尔分率)。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 y=1.2x,实际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2倍,试计算清水用量和出塔氨 水浓度x1。 解:属于低浓度气体吸收,且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
X 1 x
Y
1 ye
ye mx
X x 1 X
Y X m 1 Y 1 X
Y ye 1 Y
mX Y 1 1 m X
Y mX
用 mx y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