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我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然而,在这纷繁的教改大潮中,由于对课程标准中某些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也出现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不少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值得我反思。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这些教学行为,做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吗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听课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由此,我想到,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挥实效,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我认为,
有一定价值的内容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我在教学《北京》一文时,有名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闻名中外?”我及时调整教案预设,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领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对于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
3、明确分工。既然是合作学习,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一般要求每个合作小组要事先选定小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员,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的角色。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课《买铅笔》时,就让合作小组学生在组长安排下分成“售货员”“顾客1”“顾客2”……等不同角色。而且,每次合作时的角色相互轮换,而非固定不变,以期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性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
务。例如,在涉及需要学生事先搜集资料的一些阅读课中,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可在组长安排下各自承担不同方面的搜集任务,而后再在课内加以汇总,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4、加强指导。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揣摩他们的认识心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适时地教给他们合作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不要笼统地提醒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则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5、全班交流。合作学习并不是单纯小组间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应拓展到各学习小组间。因此每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要组织全班性的交流,以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持有典型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交流。像上述口语交际课《买铅笔》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上台汇报表演。另外,教师则应及时发掘学生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语感培养点”(或是错误处,或
是有异处,或是精彩处等),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辩辩、演演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6、评价合作。相对于评价学生个体学习而言,评价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一般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竞赛,表扬那些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用这种对集体的评价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总之,分组合作要让学生全面参与探讨,突破重点、难点,使之真正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二:新课程需要廉价表扬吗
生命是因为欣赏而美丽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叹的话语,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往往会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也进行鼓励、赞赏而加以引导培养。然而表扬并非教育的唯一途径,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再去我们的课堂听听吧,教师用得最多、频率最高的课堂语言是什么?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的赏识也许会变成学生成长里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两位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老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含糊肯定“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了不起”会弄的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
成误导。我认为,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赏识更需要尊重和信任,虚假的表扬要不得,廉价的赏识更不足取。但愿那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不要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温柔杀手”。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懂的?”“请说说你的看法和观点。”……由于老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观点。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加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想说些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思所讲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
我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就一定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地点拨,促使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