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_对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 对I 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述评
郭菁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100140)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 A SB)于今年7月30日发布了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履约现金流现值加剩余边际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
本文系统介绍了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研究观点,分析了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文认为,该模式虽然能够提高保险公司准备金信息的有用性,但依然受到了传统精算理论的影响,没有完全遵循会计基本原则和方法。
只有彻底摆脱精算理论的束缚,才能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
关键词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现金流
一、引言
保险合同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未来赔付(即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二是长期性;三是内含储蓄、期权、保证等多种金融工具。
因此,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计量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
实务中,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通常由精算师按照精算方法进行评估,但这些精算方法在很多方面都与会计原理和方法相矛盾,致使保险公司准备金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和透明度长期以来备受投资者、分析师和监管者在内的信息使用者的指责。
准备金就像蒙上了一层面纱,人们无法看清其真实面目,也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为了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 A 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 ASC)于1997年启动了保险合同准则项目。
2004年,I 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 保险合同∀#,但该准则仅是对现有会计惯例的有限改进,同时广泛承认各国的现有会计处理方法,没有真正触及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问题。
2007年5月,I A SB发布了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二阶段讨论稿!对保险合同的基本观点∀(D is cussion Paper:Pre li m i n ary V ie w s on Insurance Contracts,以下简称∃DP%),提出按现行脱手价值(Current Ex itV alue)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颠覆了传统精算理论和方法,在全球会计界和保险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推动了各方对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计量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争论。
经过3年多的研究讨论,I A SB于今年7月30日发布了保险合同准则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 f:t I nsurance Contracts,以下简称∃ED%),提出采用履约现金流现值加剩余边际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要求保险公司充分披露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信息,大大提高了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但是,ED中的很多观点和原则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要彻底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的面纱,ED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改进。
#2003年,考虑到保险合同准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I ASB决定将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并于2004年3月发布了第一阶段成果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 保险合同∀。
随后,I ASB开始了保险合同准则第二阶段研究工作。
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之争
I A SB在保险合同准则第二阶段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计量方法,包括现行脱手价值、现行履约价值(Current Fulfill m ent V al u e)、I A S37的解除义务价值、未赚保费法(U near ned Pre m i u m M ode l)、内涵价值(Embedded Va l u e)等。
I ASB认为,应当从现有的负债计量模式中选择一个适合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的计量模式,而不是专门为保险合同准备金开发一个全新的负债计量模式。
2007年,I A SB在DP 中提出,保险合同准备金应当按照现行脱手价值计量。
采用这种计量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和I 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现行脱手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建立在负债转移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清晰的计量目的,对所有的估计都能给出明确的指南(基于市场一致原则)。
二是脱手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其他的计量模式(如履约价值、未赚保费、内涵价值)都不是计量属性,使用计量属性能够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也更有利于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事项。
三是保险公司的资产很多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减少会计错配问题,更好地揭示经济错配。
四是除脱手价值外,其他计量模式,特别是履约价值,将会在合同生效日确认保险公司的管理效率,而这些管理效率应当在以后期间逐步反映。
DP发布后,现行脱手价值方法受到多方指责。
主要理由是,保险公司管理保单的基本模式是∃到期履约%,通常不会转让保单负债,采用假设的转让交易来计量保单负债,不能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因此, I A SB于2009年6月放弃了现行脱手价值计量模式,并提出I A S37修订模式,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建议采用履约价值模式。
虽然各方对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存在不同认识,但都认可DP所提出的三要素法(Three Bu ilding B l o ck Approach)计量保险合同负债,即要素一:当前的、清晰的、无偏的、概率加权的未来现金流;要素二:反映负债现金流的货币时间价值的折现率;要素三:显性的边际(M ar g i n)。
对每个要素的确定方法,各方观点不同。
在现金流要素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金流应当采用市场一致原则进行估计,另一种观点认为现金流应当反映公司特点(Entity-Spec ifi c)。
前者体现了脱手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后者体现了履约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
ED综合了两种观点,规定现金流应当反映公司特点,但对于市场变量,应当与可观察的市场参数一致。
在折现率要素方面,主要有三种确定方法。
一是将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做为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利率。
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负债不能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而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将导致会计错配。
二是将预期资产收益率作为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利率,美国财力会计准则公告第60号是此类方法的典型代表。
其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反映负债的特点,因为很多保险合同负债的现金流与资产收益率无关,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利率应当反映保单负债的特点,而不应反映资产的特点。
三是按市场利率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利率。
此方法可以克服前两种做法的缺陷,与现值计量属性相吻合。
因此,ED采用了第三种方法,并要求折现率不得锁定。
在边际要素方面,I A SB和FASB有着重大分歧。
I ASB认为应当有两个边际,即风险调整(R isk Ad j u st m ent)和剩余边际(R esidua lM ar g in),风险调整反映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剩余边际用以消除首日利得。
FASB认为应当只有一个边际,即综合边际(Co mposite M ar g i n),用以消除首日利得。
I A SB认为风险调整能够客观反映现金流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符合公允价值计量和I A S37负债计量的原则,也与期权定价模型包括风险调整的事实相一致。
FASB则认为风险调整将增加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的保守性,使得其不再是最佳估计,而且,风险调整计量方法和信息缺乏可比性。
综合边际符合I A SB收入准则项目的分配交易价格法(A ll o cated Transaction Price A ppr oach),反映了合同的潜在利润,是无偏的,且摊销方法简单易懂。
最终,ED采纳了两个边际的方法。
此外,在三要素的其他问题上,各方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以I A SB和FASB的观点为代表(如表1所示)。
在三要素法的基础上,I A SB综合了脱手价值、I A S37模式和履约价值的主要观点,提出了ED的现值计量模式。
在新模式下,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履约现金流的现值,即保险公司履行保险合同产生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差额的预期现值,并根据未来现金流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进行调整,二是消除首日利得的剩余边际。
表1I ASB和FASB在三要素其他问题上的观点
I ASB的观点(即ED的观点)F ASB的观点
&剩余边际或综合边际的计量&剩余边际=未来现金流入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现
值(包括增量保单获取成本)-风险调整
&综合边际=未来现金流入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现值
(不包括增量保单获取成本)
&剩余边际或综合边际是否考虑应计利息&剩余边际应当考虑应计利息,以与I ASB收入准则
项目保持一致。
&综合边际不应当考虑应计利息,因为,综合边际只
是消除首日利得的轧差项。
&保单获取成本&首日计量时,将保费中弥补增量保单获取成本的
部分确认为收入。
&首日计量时,不确认任何抵消保单获取成本的收
入。
&分红保险现金流&分红特征相关的现金流应当与合同其他现金流采
用相同的方式计入保单负债。
&保险公司应当将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的保单红利现
金流计入保单负债。
三、ED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存在的问题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认为,初始计量和重新计量(Fresh-startM easure m ent)时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就是估计公允价值。
从现行脱手价值模式到ED的现值模式,反映了I ASB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来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面纱的目标和思路。
但是,ED的现值计量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保留了传统精算理论中不正确的方法,将影响I A SB目标的实现。
(一)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应当单独计量
在保险精算理论下,保险合同准备金按未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净额计量。
也就是说,不单独计量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而是确认一项净负债。
ED接受了这种传统做法,规定保险人应当确认(和列报)一项保险合同资产或者保险合同负债。
其主要理由是:
1.保险合同的未来现金流入和未来现金流出密切相关,只有在保单持有人继续支付保费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才提供保障。
而且,对于许多合同,如果保险事故发生,保单就终止了,保单持有人也不再支付保费。
每个保单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设计和管理,因此,对于未来现金流出和未来现金流入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分别计量,没有意义。
2.分别确认、计量一项保险合同资产和保险合同负债,将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
例如,风险调整很难在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之间分配。
但是,将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净额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与其它负债计量模式不同。
例如,对于金融工具,企业应当同时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和一项金融负债。
对于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也应当确认一项资产,反映公司未来收取保费的权利;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反映公司未来的赔付义务。
2.降低信息有用性。
确认一项负债净额,只能反映公司未来净现金流,而不能反映公司未来可能支付的赔款和给付,也不能反映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入。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会小于零(即未来现金流入大于未来现金流出),对信息使用者而言较难理解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经济含义。
即使考虑剩余边际,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等于0,也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公司未来现金流出小于现金流入的信息,而不能提供其他有用信息。
3.不利于反映公司风险。
未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风险不同。
未来现金流入(保费收入)的风险主要是保单持有人行为风险,未来现金流出的风险主要是赔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波动性,受死亡率、疾病率等因素影响。
净额确认负债不能准确反映公司风险,分开计量可以更好地揭示公司风险。
因此,笔者认为,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分别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能够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而且,不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因为,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虽然相互关联,但现行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方式也是先分别计算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再计算净现金流,分开计量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未来现金流是否应当考虑费用现金流因素
ED将未来现金流界定为所有增量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增量现金流出包括直接成本以及通过系统合理的方法分配的、与保险合同或合同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赔款和给付、保单获取成本、理赔费用、保单管理费用等。
ED规定的现金流组成内容与保险精算方法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强调增量成本,且是与保险合同组合相关的增量成本,最大的相同点是都要考虑未来的费用现金流。
现金流包括未来费用会产生以下问题:
1.将会导致相同的保单产生不同的负债金额。
如果两个公司对同样的销售对象出售了同样条款的保单,未来现金流入和赔款现金流出相同,但两家公司的费用率不同导致费用现金流出不同,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负债金额,这不符合保单负债的经济实质。
例如,假设A保险公司和B保险公司有保险责任和条款相同的两个产品,缴费方式均为趸交,两公司产品保费均为1000万元,预期赔款现值均为940万元,风险调整均为20万元,A公司保单获取成本、保单管理费、理赔费用等增量费用的预期现值为30万元, B公司该类费用预期现值为50万元,如果将费用现金流计入保单负债,则A公司存在剩余边际10万元,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金额为990万元,B公司存在首日亏损10万元,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金额为1010万元。
对保险责任相同的两个产品,由于A、B两公司费用率不同导致不同的负债金额,不符合准备金负债的定义。
2.不利于客观反映公司的管理效率。
费用的高低反映了公司的管理效率,未来增量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可以充分反映公司的管理效率及其在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
如果在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计量中考虑了未来费用,就会在首日集中反映公司的管理效率。
3.降低了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信息的有用性。
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应当反映对保单持有人的赔付义务,如果在现金流出中考虑了费用因素,将会使保单持有人的赔付义务和保险公司的管理效率混淆在一起,信息使用者很难理解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金额的含义。
4.降低了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计量的可靠性。
未来费用现金流的预测假设很难确定,因为,增量成本本身就是相对概念,未来费用取决于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税收政策、公司战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现金流中考虑未来费用将会增大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计量的主观性和操纵空间。
5.与其他负债计量不同。
金融负债和其他负债计量都不考虑未来的费用,例如,同样是长期合同的融资租赁计量负债时不考虑未来履约的费用支出,而是在费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6.扭曲公司盈利状况。
在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中考虑了费用现金流出,就是将未来的费用计入初始计量期间的当期损益,而未来费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只是当期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与预期金额的差额,不能客观反映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7.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风险。
如果考虑费用现金流,风险调整中就包含了费用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显然与赔款支出的不确定性是不同的,将会降低风险边际信息的有用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现金流出不应当考虑费用现金流因素,应当只考虑赔款支出的现金流,这样才能提高保险合同准备金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
(三)风险调整如何能够实现客观计量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认为,负债现值计量应当反映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调整,但同时也认为这种风险调整很难准确计量。
为了控制风险调整增加的保守度和主观性,避免通过风险调整调节利润,ED从三方面进行了规范,一是规定风险调整应当是保险公司为了解除最终履约现金流超过预期现金流的风险所合理支付的最大金额;二是明确了风险调整有关计量原则;三是限定了风险调整计量方法,保险公司只能使用置信区间法(Confidence Level)、尾部条件期望法(Cond iti o na lT ail Expecta ti o n)或资本成本法(Cost o f Cap ita l)计量风险调整。
笔者认为,ED将风险调整界定为∃合理支付的最大金额%,意味着风险调整代表了现金流不确定性的最大值,将增大风险调整的保守度,增加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
风险调整应当是∃合理支付的金额%或者是∃合理支付的最小金额%。
在计量方面,还应当明确以下两个原则:
1.对∃保险公司为了解除最终履约现金流超过预期现金流的风险所合理支付的金额%可以有两种理
解,一是报告主体将负债(义务)转让给第三方所支付的补偿风险的金额;二是根据经验数据确定的履约现金流超过预期现金流的金额∋。
因此,风险调整应当首先按照市场一致的原则进行计量,在实务中,再保险价格可以作为确定风险调整的市场数据。
如果无法获取市场一致数据,再采用ED建议的三种方法计量风险调整。
2.与前述未来现金流出不应当考虑费用现金流的观点相一致,风险调整应当只反映未来赔款和给付的现金流出的不确定性,而不反映费用现金流的不确定性。
(四)再保险会计(保单持有人会计)是否具有对称性
除再保险合同外,ED不考虑保单持有人会计。
I ASB认为,再保险会计应当与原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具有对称性,即分出人的再保险资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履约现金流的现值,等于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加风险调整,再减未来现金流出现值;二是剩余边际。
笔者认为,这种对称性并不存在。
一是再保险合同会改变分出人承担的原保险合同的风险,分出人将原保险合同的保险风险转移给分入人后,原保险合同的保险风险转变为信用风险,原保险合同的剩余边际应当得到部分或全部实现,减少原保险合同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而不应当增加再保险资产的剩余边际。
二是如果分出人的未来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应当确认损失,反映再保险合同的经济实质。
因此,再保险资产计量不应当包括剩余边际,原保险合同剩余边际的摊销除了以经过时间为基础或以预期发生赔付的时间为基础外,还应当考虑再保险等其他导致保险合同风险变化的因素。
四、综合收益表的列报
与传统工商企业不同,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中保险合同准备金、保费收入和赔款之间的关系,使信息使用者较难理解保险公司的盈利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ED提出了全新的综合收益表列报方式,即汇总边际模式(Summ arized M arg i n Approach),在综合收益表中列报风险调整的变动、剩余边际的摊销、当期现金流实际金额与预期金额的差异、当期估计变更、保单负债的利息费用等信息。
采用汇总边际模式的主要理由是:
1.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保持一致。
在现行的签单保费模式和已赚保费模式下,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三要素在综合收益表中没有体现。
采用汇总边际模式,可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相对应,反映出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三要素的变动情况、公司经验调整、会计估计变更等信息。
2.与I A SB收入准则项目相一致。
很多保险合同(特别是寿险合同)的保费大部分都要以保险金的形式返还给保单持有人,这部分返还的保费不应当确认为收入,而更类似于存款。
边际正体现了扣除存款因素之后的公司收益,且不用人为分拆存款因素。
但是,汇总边际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无法反映保费收入、费用、赔款、退保金等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分析公司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保险市场变化情况的重要依据。
2.边际概念较难为信息使用者所理解,与其他行业报表的可比性较低。
3.短期保险合同不适用,ED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短期保险合同可以采用保费分摊法(Pre m ium A llo cati o n Approach)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re-c l a i m L iability),这种方法下没有显性的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
4.剩余边际只是为了消除首日利得的轧差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入。
保险公司销售保险合同,提供保障服务,保费就是其收取的对价。
I A SB也曾考虑过扩大边际模式(Expanded M arg i n Approach),该模式是汇总边际模式与保费模式的一种结合,但该模式过于复杂,且综合收益表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信息将缺乏清晰的对应关系,因此,ED 没有采纳这种方式。
事实上,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不完全∋根据保险法律法规,通常保险公司不能单方面终止保险合同。
符合会计原则。
例如,按净现金流确认一项净负债,隐藏了很多有用信息。
二是保险合同准备金与保费收入之间的关系较复杂。
从收入费用观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收入的调整项,保费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之间的差额是已赚保费,反映当期实现的收入;从资产负债观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反映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的赔付义务,不是收入的调整项,保费收入与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差额不一定是已赚保费。
三是保险合同准备金名称不准确。
例如,未决赔款准备金是对已发生未结案事故的估计赔款,是赔款支出的一部分,不是保险合同准备金。
基于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单独计量的观点,笔者建议综合收益表的列报方式如下:
表2基于合同权利、义务单独计量的综合收益表列报方式
该列报方式综合了边际模式和保费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相关联,反映了未来现金流及其时间价值、现金流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额、风险调整变动、剩余边际摊销;二是各项目的经济含义易于理解,例如,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的变动是预计赔款的变动,而不再是未来净现金流的变动;三是披露了保费收入、赔款、费用、边际等重要信息;四是产险、寿险、长期、短期合同均可适用,也提高了与其他行业报表的可比性。
五、结束语
由于篇幅所限,还有很多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问题本文并未述及。
值得肯定的是,ED在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计量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也与我国财政部去年底发布的!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在大部分方面是一致的。
但ED依然延续了某些传统的精算方法,如净额确认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现金流包括未来费用支出,不完全符合会计原则,降低了保险合同准备金信息的有用性。
如果要真正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还需要彻底突破精算理论和方法的束缚,按照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还原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真实面目。
主要参考文献
FA SB.2000.Sta te m ents of F i nancial A ccounti ng Concepts N o 7:U si ng Cash F l ow Infor m ation and P resent V a l ue i n A ccounti ng M easure m ents
I A SB.2004.IFR S4:Insurance Contracts
I A SB.2007.D iscussi on P aper:P re li m i nary V i ew s on Insurance Contracts
I A SB.2010.Exposure D ra ft:Insurance Contracts
I A SB.2010.Exposure D ra ft:R evenue from Contracts w it h Custo m ers
Insurance W orking G roup.2009.C andi date m easurement approaches
Insurance W orking G roup.2009.Presentation
Insurance W orking G roup.2010.R isk ad j ust m ent ve rsus composite m arg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