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分类
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
土壤成因
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母质因素
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或任何堆积物演变而成。

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有直接的影响。

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著土壤逐渐成熟,这因素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其影响最终会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地形因素: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使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发生变化。

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水分数量下降。

地形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转移。

地形影响土壤侵蚀作用。

坡度大,冲刷作用严重,水分和养分流失,上层辐薄。

山坡座向影响热量和湿度。

背阳坡,温度低,湿度高,日照数量大。

土链∶在不同地形上,泥土剖面的变化。

在陡坡上,土层厚度减少。

在平坦土地上,土层厚。

在沼泽地区,形成泥炭层。

山势的起伏影响排水情况。

在山坡上,排水迅速,土壤含水量较低。

在平坦地面上,如果泥土或岩石下属排水不良,出现地下水位上升至地面情况,令有机物质累积。

在和缓起伏的地形,排水状况理想,令土壤剖面保持稳定。

在陡峭山坡,水分流失过多,土壤剖面发育迟缓。

时间因素:土壤的特性需要时间来发展。

年幼的土壤,各土层层次的特徵并不明显。

土壤在稳定的气候环境下,经过长时的发育,造成成熟的土壤剖面。

时间影响其他成土因素的重要性。

在土壤形成初期,母质因素日最重要。

但土壤形成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注:上述三个因素缓慢地、内在地影响土壤本质变化,称为消极因素。

下列两组因素(气候、生物)会较急剧地,外在地影响土壤形成,称为积极因素。

气候因素
无论土壤的母质如何,在同一气候状况下,经过相当的时间,土壤的特性将会十分相似。

降水/水分状况:水分影响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

潮湿多雨地区,盐分淋失,泥土呈酸性。

土壤养分下移,肥力下降。

乾燥地区,蒸发大於降水,土壤中水分上升,令盐分在地表积聚,形成硬磐
降水多的地区(降雨量>600毫米),形成淋余土或铁铝土。

雨量少的地区(降雨量<500毫米),形成钙层土。

脱硅作用:硅随水分下移被冲至泥土下层,多在热带雨林发生。

温度:直接影响风化作用速度,决定土层厚薄。

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化学作用。

温度每上升10 C,化学作用增加一倍。

寒带地区,温度低,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微弱,土壤发育缓慢,处於原始阶段。

土壤多受物理崩解形成碎屑物质,颗粒粗大。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矿物除石英外多被分解,颗粒较小。

植物生长迅速,有机物质积聚快,但分解亦快,形成O层薄,腐殖质少。

温度影响土壤中水分移动方向。

在温度高,蒸发率高地区,水分在泥土中向上移动,令盐分积聚。

风速:增加蒸发作用,加速土壤中水分流失。

在乾燥地区,强风会将表面土壤带走,令养分流失。

生物因素:植物: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

植物腐烂分解供给有机物质给土壤。

植物根部巩固土壤。

植物产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蚀减少。

森林减低风速,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使分解作用不停进行。

植物吸收盐基养分,养分被吸收后,经分解作用再释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风化,令空气及水分流通。

微生物:细菌、真菌及分解者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令土壤保持养分流动。

土壤动物:钻土动物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令土壤的物理及化学作用活跃。

人类活动:耕作、施肥、伐林、灌溉、保护植被等,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位置和成分。

地理:如何区分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灌木……
如果一座足够高的山地位于水充足的赤道地区,那么这座山上将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排列的自然景观带谱。

表现在植被上,将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通常又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都是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茂密森林,但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具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特征反而与夏绿阔叶林更相似。

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结构远比热带雨林简单,群落高度比较矮,树冠比较整齐,乔木通常只有两层,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层间植物数量稀少,老茎生花和板状根等热带雨林的典型现象也很少出现。

常绿阔叶林虽然也是终年常绿,但与热带雨林不同,常绿阔叶林内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与夏绿阔叶林类似。

常绿阔叶林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结果多在秋季。

常绿阔叶林中的有些动物有冬眠的现象,特别是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变温动物。

常绿阔叶林中树木的种类比热带雨林要少,但优势种类则要明显得多,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树种。

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叶片革质全缘、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绿阔叶林又有照叶林之称。

针叶林的外貌往往是单一树种构成纯林,立木端直,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

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松属的种类所组成,这些植物大多是针状叶,以适应生长季短和低温环境。

其中云杉和冷杉为耐荫树种,组成的群落较郁闭,林内较阴暗,常称为“阴暗针叶林”;而松树和落叶松为喜阳树种,组成的针叶林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则称为“明亮针叶林”。

由于各针叶林分布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不同,乔木的种类成分也有差别。

寒温带针叶林是由耐寒的针叶乔木为建群种所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又称北方针叶林或泰加林。

寒温带针叶林是寒温带典型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其北部界线就是地球森林带的北界。

在中、低纬度海拔较高山地上,也有寒温性针叶林,构成山地垂直带的森林植被。

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地区大陆性气候特点很强,一般说来,夏季温湿,冬季十分寒冷而漫长,一年中月平均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年较差可达100℃,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大多在夏季降雨,在积雪不多的地方常有厚冻土层。

欧亚大陆的寒温带针叶林分布面积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芬兰、苏联的欧洲部分,越乌拉尔山,经西伯利亚、中国黑龙江省北部,抵堪察加半岛,群落结构比较简单,组成种类也较单纯。

欧洲北部及西西伯利亚地区以常绿针叶林为主,其中具有典型西伯利亚树种,并具沼泽化现象的针叶林,是严格定义的泰加林。

欧亚大陆东部则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构成广阔的明亮针叶林区,间有少量云杉、冷杉和欧洲赤松林等。

欧亚大陆针叶林的北端主要是云杉和落叶松构成的稀疏针叶林,逐向冻厚过度。

中国的寒温带针叶林与欧亚大陆北部的针叶林有密切联系,有些建群种甚至相同;但仅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的针叶林属于地带性植被,为东西伯利亚明亮针叶林向南延伸的部分。

在其他中、低纬度山地的一定海拔高度上也分布有构成垂直带的山地寒湿性针叶林,因生境条件变异很大,组成树种不同,树种丰富旦多特有种。

如华北落叶松、四川红杉、黄果冷杉、雪岭云杉、
青杆、樟子松、祁连山圆柏等。

北美洲的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于阿拉斯加和拉布拉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联结这两个半岛的广阔地带,其群落结构较复杂,组成种类亦较丰富。

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

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

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

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