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民族融合中的魏晋南北朝服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民族融合中的魏晋南北朝服饰

一、概述

⏹魏、蜀、吴¡ª¡ª西晋¡ª¡ª东晋¡ª¡ª南朝¡ª¡ª北朝

⏹战争促使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何为魏晋南北朝?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二、南北官服的异同

魏晋及南朝时期的官服礼冠与汉代相比,总体内容上呈现出的是前期变化小,后期变化大的特点。魏晋基本秉承了前代的传统的服饰模式延续着,而南北朝时期则在冠服的具体形式和使用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冕礼服的变化

曹魏时期的祭祀礼服承袭东汉之制,变化甚微,只在冕冠旒珠的质地和冕服上衣下裳的装饰工艺上与前代有所不同。在使用上也基本依据周汉礼仪制度的标准参照施行,即使在司马昭图谋篡位,视曹魏政权于不屑之际,仍是如此。

晋代的冕服制度,史志上虽说“遵而无改”,实际上则不尽然,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冕冠,大约是为了更加强冕服的重要地位,晋代的冕冠弃用了在冕筒上加冕板的传统方法,改为了将冕板加饰在通天冠上。改革后的冕冠更显豪华威严。

晋武帝冕服像

南北朝冕服制度

南北朝时期的冕服制度因朝代的不同,有的差别很大。

南朝各代依循中原传统旧制,除宋改称冕冠为“平天冠”外,冕服其他内容小有损益,总体变化不大。

北朝各代受中原先进礼服文化制度影响,从无到有,逐次向南朝礼服制度模式靠拢。较早接受和推行中原汉族文化的是卑微,建国初期就开始崇尚中原汉族的礼仪文化。

至北朝末期的北周时代,冕服制度发生了异变,所定出的皇帝冕服就有十种之多。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玄冕、象冕、衮冕、山冕等,使用上也十分烦琐。

北周的冕冠形制也有了明显变化。末代皇帝宇文阐即位以后,自称“天元皇帝”,忘乎所以,将

冕冠上的冕旒从十二旒增加了一倍,前后各24旒。

(二)其他礼冠及狗尾续貂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相继流行过多种礼冠,其中以晋代出现的各种礼冠最为丰富,有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委貌冠、高山冠、长冠、鶡冠、淄布冠、巧士冠、方士冠、建华冠、却非冠等等。

这种多冠的习俗主要是延续了汉代的传统,但在晋代之后并未得到继续,保留下来的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法冠、武冠、高山冠、樊哙冠、皮弁等,且部分冠式发生了变化。

通天冠继续为这一时期皇帝乘舆和常朝礼冠。

远游冠为皇太子及诸王、公侯所戴的礼冠,有通梁,与通天冠相似而冠前位置无山述,有展筒横于冠前。

进贤冠主要作为文官的礼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被广泛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是,自晋代开始将表示官阶的冠梁增加到五梁,为天子行冠礼时戴的礼冠。

笼冠大袖衫武冠在晋代俗称“笼冠”,又有“武弁”“大冠”“繁冠”等名称。此冠用于三种人:天子加元服之一,一般的侍臣和武将,靠近皇帝的近臣。

法冠也许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作用,所以在魏晋及南朝的各代中一直沿用,是执法官员的礼冠。

狗尾续貂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与国之间战争频频,服饰的变化不仅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本国内部政治动荡的影响,甚至还会搞出一些笑话。

貂,皮毛较为珍贵,战国时开始用于主要侍臣首服的装饰。

传说在晋代“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起兵杀贾后,赶跑了惠帝,自立为王。为奖励和进一步笼络助其篡位的有功之人,司马伦大肆封官授爵,一时间,被封者无数,每到朝会之时,插有貂尾冠饰的官员坐满朝堂。即便如此,加封仍在继续,以至于被封者冠饰标志之一的貂尾不够用,只能用狗尾顶替。

三、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裆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

⏹裆:所谓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1)褶衣的变化

褶:一曰左衽之袍也。

是一种形制若袍,有衬里而又短于袍的外衣。早期用于戎服。

裤褶起源于少数民族服装。虽然魏晋以后,裤褶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衣襟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本质根深蒂固,裤褶和其他上衣左衽的习俗依旧。

裤褶和上衣右衽的仍然占多数。

此外,汉族褶衣与北方少数民族褶衣在袖子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后来也渐渐消失了;

这种衣衽的左右互现的情景,实际表现出的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融合的结果,

(2)裤的变化

汉代流行广泛的宽衣大袴习俗在这一时期毫无疑问也会影响到北方少数民族裤褶的习俗,即裤口变得宽大起来。

河南邓县出土的画像砖表现一组鼓吹行进队伍人物所穿的裤褶,裤口个个宽博,显得十分的洒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