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能力影响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能力影响的研究
摘要:英汉语篇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则反映了英语的直线性思维模式和汉语的非直线性思维模式。在翻译中,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则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思维模式是影响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中国地质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意识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差异对于学生翻译能力所产生的迁移作用,并探索了有效的翻译策略来指导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直线性思维模式非直线性思维模式迁移作用
1 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过程。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与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1]它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翻译实践中,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语篇所体现的思维特征对于学习者的英汉互译能力往往会产生干扰和负迁移影响,如果忽视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差异,会使译文受众对于译文的反应无法达到原文受众对原文的反应的对等,这阻碍了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了译文的可读性。思维模式差异成为影响翻译能力、翻译方法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语言和思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本研究在调查中国地质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意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差异对于学生翻译能力所产生的迁移作用,探索了有效的翻译策略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并指导翻译教学。
2 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的掌握程度以及该差异对于学生翻译实践的具体影响,本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研究对象。本研究将06 级开始接受英汉翻译课教学的53 名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和测试的对象。调查时他们刚接受翻译课的系统教学。测试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接触翻译教学的初始期。第二阶段学生完成一个学期的翻译课程学习后。
研究工具。(1)问卷调查表。本问卷共有25个选择题项组成,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分级法,从完全不符合自身情况到非常符合自身情况,旨在从学生角度了解他们对于自身翻译能力的认识情况以及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的意识程度。(2)翻译能力测试。在翻译教学初期对学生进行了测试。试题选用了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显著的语段。
3 结果与分析
针对收集上来的53份有效问卷,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工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根据有关数据,如针对问题:“我能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译速为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理解准确,译文忠于原文、表达流畅。”得出的平均值3.13,标准差为.941;另一问题“我能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文,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达意、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所得出的平均值为3.02,标准差为1.065。
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在接受翻译教学初期对于自身英汉互译能力高低的认识处于模糊及不确定状态,这主要缘于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侧重了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而针对英译汉和汉译英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训练重视不足。“基础外语教学中,有大量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的讲解和训练,但涉及翻译技能、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几乎不存在。”[2]学生只是在精读课上接触少量的句子翻译练习,都是围绕课文中某个语言点设计的,翻译只是一种提高外语能力的手段,导致学生对自身翻译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估。然而,调查数据(见下表)
揭示了学生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语篇思维特征差异有很好的总体认识,并能充分意识到翻译能力的高低和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认识程度密切相关。翻译课程可以说是同英语专业的其它学科密切相关,在基础阶段,学生在精读课和泛读课上阅读技能和技巧的相关的训练,对英语语篇的类型、文体以及相应的阅读技巧等有一定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对待英汉语篇整体思维模式差异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学生在阅读英语语篇时,也会注意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这也使得他们能认真对待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注重文化差异对所学语言的正确与深刻理解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倘若忽视了这方面扩展与积累,很可能望文生义,造成理解与翻译差之千里。”[3]因此,基础阶段其它课程的讲授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强化了学生对整体上的英汉语篇思维特征差异的意识。
虽然学生对于英汉语篇思维差异具有很强的总体认识,但是结合初期阶段测试成绩,及具体评分标准,学生成绩大多集中在60-65以及70-75两个分数段上,成绩不高。由此看出,学生对于语篇思维差异在语言表现形式的具体体现不具备相应的掌握能力,也不具备英汉两种语篇思维方式的转换能力。主要因为学生未曾做过相关的训练和技能的培训。思维形态支配着语言表现并模式化。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组句成篇方式。分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语义、全文等各个层次以及各个层次间某种程度的衔接和连贯。如词汇层上,英汉语存在一些不对等现象,翻译时不能词对词地翻译,应根据汉英各自语言的思维特点增减词,提高译文可读性;句式结构上,英汉语言也有巨大的思维差异。如从属结构和包孕式复合句在英语中很常见;而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或流水句等,但由于学生训练少,刚刚接触翻译,而“翻译很多时候是思维切换模式反复循环的过程”[4],因此其在测试中对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无法操控,同时也无法成功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4 启示与建议
在基础阶段,注重翻译意识的培养,可加大英汉语的对比知识的导入,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英汉语的差异有一定的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汉语的修养,多读各种文体的汉语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其同英语材料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汉转换能力。
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讲解材料单一,授课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模式单调, 由教师对翻译材料讲解,只给出一种参考译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应该探索出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加大选取能充分体现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差异的材料或语段,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1-46.
[2]张晔姜涛.翻译意识在基础英语中的渗透与兼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75-177.
[3]刘聪伟.英汉文化差异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2),433-434.
[4]詹朋朋.英汉翻译的思维切换模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24-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苏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语系,讲师。
纪爱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