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在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新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重要经济腹地,应积极主动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按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四大战略定位,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1.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更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新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要依托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2.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皖江城市带正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加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从最初依赖于地区劳动力、政策优势引进一些化纤、纺织、机械等传统轻重工业,逐渐转变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促进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

3.要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一是依托城市群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相对于其它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合肥、芜湖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逐步打造更具区域竞争力的城市群,实现城市群是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形态。二是要明确各城市的城镇化路径,逐步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同时,将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逐步转变为有就业、有住所、有社会福利和高素质的市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三是要发挥产业要素聚集和产业支撑作用,着力增强城市群经济实力,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皖江城市带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

4.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功能完善的践行区。城市群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与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城镇密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这些要素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引起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经济带中重要城市群之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加强。因此,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发挥好山水优势,做好生态文章。为加强皖江城市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和结构调整政策,加强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同时,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经济政策、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提高农村环境的保护水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使得皖江城市带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功能完善的践行区。(李峻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