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文学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魏文学鉴赏》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曹魏文学鉴赏

学年: 2013-2014学期: 第二学期学生姓名: 李勇学号: 201103010061院系: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方向11-1)

任课教师: 杨玉英职称: 讲师

一、名词解释

1、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2、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3、邺下文人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色彩极为明显的文人集团。诸多文人于汉末乱世,为实现政治理想,因钦慕曹操威名而汇集邺城。因为良好的文学环境和自身的文学才华,在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五年这十三年期间,以曹丕为文学领袖,以曹植、王粲、陈琳、徐斡、刘桢、应瑒、阮瑀等人为主干,游园宴饮,吟诗作赋,同题共作,书信往来,切磋技艺,探讨文道。文人在丰富的文事活动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主要涉及游宴、咏物、赠答、军戎、情爱等五种题材内容,丰富了作品的情感世界,提高了艺术表现技巧,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繁荣进步

4“三曹”“七子”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七子”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二、问答题

1、建安文学在中国史上的影响?

建安文学是“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也就是来源于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是情文兼具、文质相称的一种新兴文学。

建安文人继承了《诗经》、《楚辞》特别是东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的起点。

建安诗歌的传统,被称为“建安风骨”。它以五言诗领先,突破了两汉以来辞赋居于主导地位的局面。以深厚的社会内容和遒劲浑成的风格,铸成了自己刚建的“风骨”。继寂寞的两汉诗坛之后,奇峰突起。在以后的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为一股巨流。《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髻以聘节;王、徐,应、祯,望路而争趋。”

从汉末五言古诗来说,题材狭窄,内容单薄,不足开启一代诗风,建安诗人,以丰富的内容,高远的志怀,慷慨的激情,为五言诗输人了峥嵘的“风骨”。使她成为后人敬慕、效法的榜样此后五言诗接踵而起,建安的五言诗,不仅抒情极为高妙,叙事也很杰出。例如蔡球的《悲愤诗》。

建安文学的特点,就内容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本质,也就是较为广阔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动乱社会,唤醒人民的觉悟,追求美好的和平生活·语言形式;比汉乐府更富于文采,保持了民歌化、通俗化的特点·显得质朴爽朗·《诗品义疏》中说:·文采缤纷,不离间里歌谣之质,故其称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晴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就风格来说,情辞慷慨,格调刚健。就是后人竭力赞颂的“建安风骨”.“风骨”,风指思想感情,感染力。如风之物动;骨,指文采词章,即文章骨力.“建安风骨”上承先秦两汉雄文高论的流风余韵,下开唐代诗文蓬勃发展的宽广道路.《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2、试论“三曹”文学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原因?

异同:曹操一生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曹丕一生富贵闲适,安守父业;曹植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这不仅使他们的文学风格不同,而且诗歌内容也有所不同。

曹操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诗反映的是汉末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漓,是“闵时悼乱,歌以述志”。《薤露行》通过对外戚、宦官、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描写如“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反映了汉末统治集团政治腐败,祸国殃民的罪行,又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表达了诗人的愤怒、不满、对百姓痛苦境遇的同情,及由此产生的忧虑和哀伤。东方树认为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真朴,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另一类诗表现的是统一天下的雄心与吞吐宇宙气象的豪情。《短歌行》开头便抒写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接着通过对贤才的思念“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宴饮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正因为曹操“设天网以该之,顿八闳以掩之”才开创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最后诗人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自喻,抒发其延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鸿雁之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