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
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
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
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
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
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 多解
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
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
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
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
谱特征
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
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
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
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
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三.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地下的一个地震波速度的间断面,P波速度由界面上方的6.2km/s增至8.1km/s左右。这个间断面称为莫霍面(M面)。莫霍面以上的介质称为地壳,以下的介质称为地幔。地壳构造复杂,厚度不均,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从莫霍面到地下2900km深处这一层称为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由地壳基底至约400km深处的B层介质叫做上地幔,B层上部存在低速层,称为软流圈,低速层上部和地壳并称岩石圈。400km-1000km间的C介质叫过渡层。
软流圈和岩石圈统称构造圈。1000km-2900km为D层。下地幔比较均匀。但底部约厚200km的D''层中,速度梯度接近于零,所以该层介质不均匀。
地核:从地幔向下直至地心。2900km-4980km的E层称为外核。外核与地幔的分界面是速度间断面----古登堡面(G面)。
四.地球的演化史
原始地球被一层浓厚的气体包围,由于地球温度升高,气体的分子动能增大,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吸引它们,质轻气体分子逃离地球,散逸到宇宙空间。地球幼年时代,表面没有山脉和海洋,持续约十亿年。称为第一次脱气。
地球温度升高,物质融化呈液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铁镍物质下沉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硅酸盐物质上升成地表。由于放射性元素,地球温度越来越高,致使靠近地核的固态物质溶解为液体,地球就有了一个液态核。
地幔获得足够热量后开始产生对流。初始的海底扩张加速地内散热速度,地幔固结了,外核依然为液态。外核的对流是产生现今地磁场的原因。
地球内部的气体在高温高压下,被挤到上层有空间或是密度较小的地方,从地壳的裂隙处喷出,这就是地球的二次脱气,距今30亿年前,地球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使得大量气体随火山岩浆喷出地面,形成了大气圈和水圈。
第二章放射性和地球年龄
一.放射性衰变
在自然界中,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能够在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下,自发地变成另外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同时发射出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不依靠外力而自发衰变的元素称为天然放射性元素。
二.放射性衰变规律
每单位时间所衰变的原子数目与压力,温度等外部条件无关,只于当时存在的衰变原子的数目成正比。
半衰期:原子数衰变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放射性衰变的时间通常为半衰期的十倍。
三.放射性平衡
在母体同位素衰变时,初始衰变产物经常也具有放射性,它们也会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变成稳定的元素。中间过程的每个放射性元素都有自己的衰变常数,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个系列会达到平衡,即各中间产物的数量保持不变。
四.主要的放射性元素
铀\钍--铅,钾----氩,铷----锶,放射性碳,氚。
地球初期情况假设
1.在地球形成初期,各种铅同位素的比值在各处都相同;
2.从某时起,地球不同区域的铀,钍,铅都各有特征的比值,这些比值只随放
射性元素的衰变而改变;
3.在以后某个时期,方铅矿和其它一些不含铀,钍的铅矿分离出来,铅同位素
的比值不再变化
4.铅与铀,钍分离或成矿的时间可以独立地测定。
第三章天然地震
一.地震分类
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震源深度:浅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300km),深源地震(>300km)。震中距:地方震(<100km),近震(<1000km),远震(>1000km)
地震强度: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
二.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和它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
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其他地震区带
我国主要地震活动带:
天山地震带,主要是指南--北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地区;
南北地震带,由滇南的元江往北经西昌,松潘,海源,银川直到内蒙古嶝口;
华北地震带,指阴山,燕山一带,营口--郯城断裂带,汾渭河谷地区;
华南地震带,主要指东南沿海和海南岛北部等地区
西藏地震带,沿青藏高原周围和边境一带
台湾地震带,包括台湾及其东部海域。从地区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出现频繁且强度大。
板块的划分与全球地震带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
板块边界类型:
1. 发散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3.转换型板块边界
全球地震带的地理分布主要由三类板块边界,也就是岩石圈板块沿三类板块边界的相对运动决定。海沟-岛弧地区地震;洋脊及转换断层的地震;大陆内部的地震(板内地震)
三.射线参数P的物理意义
1.同一条地震射线,P为常数;
2.不同的P对应不同的入射角,即对应不同形状的射线;
3 .P完全确定了地震射线的性质;
4.射线参数P只给出了入射角i和圆心距r的关系,没给出射线的坐标方程。四.频散
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称为频散。面波成群出现,每一群表现为一列波,每列波各自的频率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这种现象称为面波的频散现象。由于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时相互叠加的结果,具有频散特性的面波不仅有相速度,而且具有群速度。
五.地球介质的Q值
在一个吸收介质中,地震波传播一定有频散现象发生,也就是吸收和频散总是同时存在。
为了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能量损耗的情况,引入参数Q值。定义为在一周期中质元所损耗的能量与原有能量的比值。Q值反映了介质损耗性质,值越大,介质品质因子越高,能量损耗越小,介质越接近完全弹性。根据Q值的变化研究波的吸收,可以得到介质的非弹性性质,从而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