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农村为例 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二)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农村为例
学院:
学科专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
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附参考文献目录)(1)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的剧烈变迁,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旧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以及社会利益结构都受到巨大冲击,而在许多领域,相应的新制度、新规范尚未适应社会的变革。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碰撞,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家庭关系带来新的影响,家庭关系的变化,必然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冲击。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心和注意,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根据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预测,到2030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5%左右,也就是60 岁以上老人占到总人口的1/3左右。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于城市人口,而且数字也非常庞大,加之我国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迁移等原因,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问题形势严峻,导致农村由此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农村人口结构逐渐向老龄化方向发展,现在的养老问题已经使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承受,多数贫困家庭是由于承担对老年人的供养所至,所以供养老人这一孝行在农村也受到了严重的考验。而且,切实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也将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尽孝道德观的延续和发展。
本文个人的工作实践经历,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对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潍坊市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为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工作者制定老年人的相关政策提供一个微观的分析资料。与此同时,基于潍坊市的农村养老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状况、维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养老问题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斯密,古典经济学家,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通过“看不见的手”来推动社会福利和个体利益的共同增长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述了对收入分配进行改革以增进社会福利,并提出了对贫穷者应该予以救济的问题。庇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提出国家必须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需求管理为基础建立了社会保障经济理论。这些理论为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的社会保障研究主要是针对产业工人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经济学开始兴起,探讨如何提高全民的福利水平。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主张国家应该举办社会保障,他把举办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纳入了政府行为。1942年,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即《贝弗里奇报告》,主张通过建立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并提出了社会保障的三个原则:普遍性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全面保障原则,不仅在理论上社会保障运行了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和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普遍保障思想,促使了“福利国家”的建立,使得主要工业化国家公共年金制度的覆盖范围才进一步扩大,农村的农业雇佣劳动者和种养业经营主也被纳入其中,开始平等地把农民和工人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际劳动组织于1952将社会养老保障纳入了国际条约,对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各国政府还鼓励农民参加个人储蓄性计划或建立区域性保险,作为老年收入的额外补充。由此,公共年金制度、农民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计划就共同构成了工业化国家为农村居民建立的一种“三柱式”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布劳从现代化的角度,认为老年人的生活安排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家庭结构,他们在扩展式亲属结构中的参与程度和代际关系都受到家庭制度的影响。
老年学家利奥·西蒙斯(1945)在考察了非工业化社会老年人角色以后,曾经认为家庭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老年人最安全的处所,在那里,老年人可以依靠家庭纽带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保障。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老年人的地位下降。考吉尔指出,现代化经常设置倾向于削弱老年人地位的一连串反应行动。而促使老年地位的这种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作为地位资源的土地的重要性的降低,扩展式家庭重要性的降低,地区流动性的增加,以及迅速变化的技术,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胡苟则认为虽然随着经济发展老年人的地位下降,但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养老金计划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呈现“U”形的变化。北欧一些高福利国家由于社会福利的巨额开支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适度问题”。在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上,国际上建立的主要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有现收现付式、预储积累式、社会福利救济金模式、社会福利救济与个人储蓄混合模式、社会救济双轨制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养老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印度,为避免出现"因老返贫"现象,为65岁以上老年农民每月提供5美元的养老金。一些国家还根据当地实际进行“以实物换养老保障”的探索,如越南实行了“米保障”,农民在退休前每年缴纳4担大米,退休后每年可领取6担大米。总之,国际学术界在是否建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证制度是必然选择,而且国际上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是城乡一体、政策统一,城乡共同研究,只是在具体制度建立的时间早晚上、保障水平高低上、模式选择上存在认识差异。
法国人口学家格扎维埃.范登.布朗德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的观点是:“要想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在确保法定退休年龄后,老年人可以拿到稳定的养老金,再加上再就业的收入,在经济上就会获得养老的保障。只要再就业不会影响养老金的额度,任何形式的现金收入都会给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反而会提高。因此,这对老年人延长职业生涯来说有很强的激励。可以说,国家的再就业和养老金制度对老年人的收入起到了强大的支持。瑞典充分意识到了这些激励机制。在瑞典,到了正式退休年龄后,不存在任何养老金和薪金支付的障碍。
康书生(2006)总结美国的养老保险时认为:“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和不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