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玉米等作物的重要蛀食性害虫。

(一)分布与为害
我国玉米螟有两种,即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是优势种,分布最广,从东北到华南各玉米产区都有分布。

尤以北方春玉米和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发中最重,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其次。

欧洲玉米螟在国内分布局限,常与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

一般发生年春玉米可减产10%、夏玉米
20%-30%,大发生年可超过30%。

近几年还对棉花的为害日渐加重。

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心时期取食叶肉、咬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状。

抽穗后蛀茎食害,蛀孔处通风折断对产量影响更大。

还可直接蛀食雌穗嫩粒,并招致霉变降低品质。

(二)形态特征
成虫为中型蛾,体色淡黄或黄褐。

前翅有2条暗褐色
锯齿状横线和不同形状的褐斑,后翅淡黄,中部也有
2条横线和前翅相连。

雌蛾较雄蛾色淡,后翅翅纹不
明显。

卵略呈椭圆形,扁平。

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

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

幼虫圆筒形,体色黄白至谈
红褐。

体背有3条褐色纵线,腹部1-8节,背面各有
2列横排毛片,前4后2,前大后小。

蛹纺锤形,褐色,
末端有钩刺5-8根。

(三)发生过程和主要习性
一年发生代数,从北向南为 1-7代。

可划分为6个世代区,即一代区:北纬45度以北,东北、内蒙古和山西北部高海拔地区;二代区:北纬40度一45度间,北方春玉米区、吉林、辽宁及河北北部、内蒙古大部地区;三代区: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及山西、陕西、华东和华中部分省区;四代区:浙江、福建、湖北北部、广东和广西西北部;五至六代区:广西大部、广东曲江及台北;六至七代区:广西南部和海南。

无论哪个世代区,都是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根茎或穗轴中越冬,尤以茎秆中越冬的虫量最大。

春玉米在一代区仅心叶期受害,在二代区穗期还受第二代为害。

第一代在心叶期初孵幼虫取食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就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虫就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

由此可见,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这代为害很重要。

第二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多在抽丝盛期前后,到4、5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影响千粒重和籽粒品质。

夏玉米在三代区,心叶期受第二代为害,穗期受第三
代为害,由于第二、三代螟卵发生期有交叉重叠,使抽穗初期仍有幼虫陆续侵入雄穗,其后发育到4龄时又能蛀茎,因此防治夏玉米上的玉米螟比春玉米困难。

最好在心叶末期施用残效期长的颁粒剂。

夏玉米上第三代螟虫的数量比春玉米穗期的第二代多,为害程度大,所以夏玉米穗期防治就更重要。

小麦行间套种玉米,因播期晚于春玉米早于夏玉米,心叶期可避开第一代为害,但到打苞露雄时正好与第二代盛期相通,脯穗期又道第三代初盛期孵化的幼虫为害,双重影响雌穗。

玉米螟幼虫趋糖、趋触、趋温习性,共5龄,龄前多在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及叶腋等处为害,4龄后就钻蛀为害。

在棉花上初孵幼虫集中嫩头、时背取食,2-3龄蛀入嫩头、叶柄、花蕾为害,3、4龄蛀入茎秆造成折断,5龄能转移为害蛀食棉铃。

玉米螟成虫趋光,飞行力强,卵多产在时背中脉附近,产卵对株高有选择性,50厘米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

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在60%以上。

降雨较多也有利于发生。

(四)虫情调查和测报
1.调查越冬基数,预测第一代在越冬后存活稳定时期,选择有代表性的越冬秸秆,随机取样剥查100-200株,检查活虫数,根据秸秆存量计算越冬总虫量,结合当年气象材料,预测第一次可能发生程度。

2.田间查卵、查化蛹和羽化进度,预测发生期和发生程度选择不同播期玉米田,5点取样,每点2行共20株,每3天查1次,记载有卵株数、百株卵块数。

化蛹前3-5天剥查秸秆1次,剥查数30头,至羽化结束止。

根据虫态历期推算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3.用黑光灯诱蛾,根据日蛾量及其消长,结合气象材料,预测当年各代发生时期和发生趋势。

(五)防治方法
1.改进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压缩春播面积,切断第一代食料来源。

2. 处理越冬秸秆、根茬、穗轴等,采取烧、铡、沤、药封切口等方法,压低虫源基数。

3.选育种植抗螟品种。

4.设置早播春玉米诱集团,加强肥水管理以吸引成虫产卵,集中处理。

5.药剂防治。

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将药剂吸附在20?0筛目的颗粒载体上(砂粒、细土,煤渣)制成颗粒剂常用药剂有50%1605乳油500毫升加水10公斤,拌人煤渣25公斤,施用量每株1.5?克,也可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按1:10混细土配成毒土撒
到心叶内,用量每株2克。

用5%甲基异柳磷,按1:6拌煤渣,每株2克。

用1.5%辛硫磷按1:15拌煤渣,每株1克。

穗期防治可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800?000倍液,50%辛疏磷乳油800一1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2000?500倍液等灌注雄穗。

6.生物防治可人工繁殖赤眼峰,定期在田间释放。

心叶中期用含菌量50亿/克一500亿/克的自僵菌抱子粉500克与5克过筛煤渣拌匀制成颗粒剂撒人心叶丛内,每株用量2克,或用B.t乳剂,每亩15克同3.5公斤细沙拌匀施用。

玉米螟
Pyrausta nubilalis (Hubern).
玉米螟
玉米螟俗名钻心
虫,成虫属鳞翅目螟
蛾科,是玉米的主要
虫害。

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

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

玉米螟,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

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生活习性和危害情况在四川省一年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

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
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

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

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

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
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

防治措施
①越冬期防治。

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茬,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②抽雄前防治。

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③穗期防治。

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 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④人工摘除卵块和田间释放天敌赤眼蜂,也可减轻危害。

【药名】:玉米螟
【来源】:为野螟科动物玉米螟的虫体。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热毒泻痢、下痢脓血之证。

用于温热病热毒入于血分、发斑、神昏、壮热、烦躁等证。

【性味归经】:苦、咸,寒。

入心、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条。

【别名】:玉米钻心虫、玉米髓虫、粟野螟、钻心虫、挖心虫、钻茎虫、箭杆虫(《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台湾。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多于春季劈开有虫口的秫秸,取出幼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备用。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