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9 卷 第 3 期 2011 年 9 月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Vol.29 No.3 Sep.2011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王萍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文章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源、 人格发展、 梦的学说四个 方面的差异进行浅析; 认真学习并且有效把握二者理论观点的区别有利于学习者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理论知识 体系, 也能帮助正确地运用二者的理论。
太原源自文库学教育学院学报
赖于更深的一层, 所谓 “更深层次” 即荣格提出的 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中 “情结” 的核心要素包 括产生创痛的意象或心灵痕迹以及与此相关的原型 意象, 情结的形成依赖于更深层次的 “原型意象”。 集体无意识中的 “原型” 构成了 “人类的古代遗 迹”。 虽然弗洛伊德也提出在精神中存在着 “古代 的遗迹”, 但他反对荣格那大胆而革命性的观点中 海量的蕴意。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存在每一 个人的心灵深处, 它是个体生来即具有的, 与个人 后天经验无关, 是所有人类共同拥有的。 所以, 如 果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是个体潜意识论, 那么荣 格的潜意识论则是 “集体潜意识论”。
2011 年第 3 期(总第 100 期)
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也称之为 “心理性欲发 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心理性欲划分为口唇期、 肛 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五个阶段, 他认为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 满足的中心。 弗洛伊德按因果规律来看待人格的发 展,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获得的各种经验 决定了他们成年的人格特征, 严格按照个体早期经 验解释成人时的人格, 从个体早期生活中去寻找形 成人人格的因素。 弗洛伊德似乎认为人格的发展停 止于青少年时代。
一、 人格结构问题 1.弗氏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以潜意识为核心, 以泛 性论为基础所形成的一套人格发展的学说。 (1) 早期思想— ——心理地形说 早期,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三层。 表层为意识, 是指一个人所 直接感知到的内容。 它是人的有目的的、 自觉的心 理活动, 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中层 为前意识, 又称下意识, 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 的、 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 是调节意识 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它的作用是阻止潜意识进入 意识, 起着 “检查” 作用。 深层为潜意识, 又称无 意识, 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 识到的心理活动, 代表着人类更深层、 更原始、 更 根本的心理能量。 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主要是性本能) 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2) 人格结构说 1923 年, 在 《自 我 与 本 我 》 中 , 弗 洛 伊 德 对 他前期关于潜意识的论述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又提 出了新的 “三部人格结构” 理论, 即整个人格由本 我 (id)、 自 我 (ego)、 超 我 (superego) 三 大 系 统 组成。 本我 (id) 处于心灵最底层, 是人格结构形成 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由先天的本能、 基 本欲望所组成, 其中以性本能为主。 本我是混乱 的、 毫无理性的, 一味地按 “快乐原则” 行事, 寻 求满足, 以释放本能能量。 自我 (ego) 是从本 我中分化出 来 的 , 它 充 当 着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 既要满足本 我的要求, 又得考虑客观要求, 按照 “现实原则” 活动。 而且自我要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 动。 弗洛伊德将本我比喻成马,将自我比喻成骑手, 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骑手控制着马行进的方向。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 (superego), 超我是从自我 中分化出来的, 它是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 想化了的自我, 超我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社 会尤其是父母对个体的奖励与惩罚活动中形成的。 超我按 “至善原则” 活动, 超我的作用在于监督自 我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 — 12 —
本我、 自我、 超我三者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 系, 也存在激烈的冲突。 当三者和谐统一时, 人格 便处于正常状态; 当三者相互冲突时, 人格就会处 于失调状态。
2. 荣氏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 “心灵”, 他将心灵分 为意识、 个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 部分。 意识起着 “看门人” 的作用, 它对进入心灵 的各种材料进行筛选, 使个体的人格结构保持同一 性、 连续性。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 它包含了一切被 遗忘了的记忆、 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荣格将这 些发生在个体身上的、 与个体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 容称为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是 “情 结 ” (complexes)。 所 谓 “情 结 ” 就 是 个 人 伴有的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 (包括观念的和情感 的) 聚集在一起, 形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 理结。荣格认为情结最深层次的根源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最伟大的发现, 它是个体始 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 后天的经验,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祖 先积累的经验, 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 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各种 原型 (archetype), 所谓 “原 型 ” 是 一 种 本 原 的 模 型, 是其他各种存在成形的基础, 是 “所有人共有 的同一的精神结构”, 荣格说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 情景就有多少原型”。 3. 浅析二者区别 弗洛伊德与荣格都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 潜意识, 且皆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 但二者对潜意 识的内容与层次的观点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弗洛伊 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主要是性本能) 以及被压抑的各种欲望, 而且被 压抑的内容更多是童年早期个体所受到的性挫折或 与性相关的消极记忆。 荣格认为这样的观点太狭窄 了。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主要是个体受压抑被 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 具有个体的和后天的 特性, 所以, 从一定意义上说,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 理论是个体潜意识论。 荣格认为潜意识的表层肯定 会含有个人的特性, 他称之为 “个体潜意识”, 但 是我们不能把荣格理论中个体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 潜意识个体化的特性等同。 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有
版社, 1989 年, 第 24 页。 ⑨范红霞、 高岚、 申荷永: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 “人”
及其发展》, 《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9 期。 ⑩申荷永: 《心理分析: 理解与体验》, 第 1 版, 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 第 148 页。 参考文献: [1]范 红 霞 等.荣 格 分 析 心 理 学 中 情 结 的 结 构 、功 能 及 意 义[J].
卡尔·古斯塔 夫·荣格 (Carl G Jung), 瑞士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 分析心理学的创 立者。 荣格一生著述宏富, 在心理学界的影响很
大, 他的分析心理学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 域,其潜意识理论在历史学、文艺学、人类学、宗教以 及临床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渊源始于弗洛伊德 《梦的解 释 》 一书出版后 , 荣格深为 它 所 吸 引 。 1906 年 荣 格开始和弗洛伊德不断通信, 至 1907 年荣格前往 维也纳初次访问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与荣格之间相 互倾慕, 荣格曾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 弗洛伊 德也曾希望荣格作为他的继承者。 但二人终因学术 的分歧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分道扬镳。
荣格则是从人的一生来探讨人格的发展, 他将 人格的发展分为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四个阶段。 个体最初出生的几年还不具备 意识的自我, 到了童年期后期, 个体的意识自我逐 渐形成; 荣格将青年时期称为 “心灵的诞生” 时 期, 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是自己 的心理和外部世界保持一致; 中年时期是荣格最为 关注的时期, 荣格说: “对于那些已到中年, 不再 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 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 个人生活的意义, 就需要体验到自己的内心存在”, 把心理能量转向过去所忽视的主观世界; 个体到达 老年时期, 荣格认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样, 喜欢沉浸 在无意识之中。 荣格认为过去经验的推动作用和未 来目标的 “牵引” 作用对影响人的行为而言是同样 重要的,他的人格理论具有前瞻性,注重人的未来。
我们也可以看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是倾 向于针对欲望、 本能、 冲动等人的生物性的理论学 说, 所以人们称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偏向生物性, 缺乏社会性。 而荣格更强调社会因素, 荣格的集体 潜意识说论是根据对多种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考察 得出的, 是更偏重于精神层面上的人格结构说, 这 一理论的争议使得荣格被人们加上 “神秘主义” 的 称号。
社, 1989 年, 第 588 页。 ⑥申荷永: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 44 页。 ⑦荣格: 《荣格选 集 第 9 卷 》,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出 版 社 , 1977
年, 第 432 页。 ⑧C.G·荣格等: 《人及其表象》, 张月译, 中国国际广播出
中 国 心 理 卫 生 杂 志 ,2008,(4).
收 稿 日 期 :2011 ̄08 ̄10 作者简介:王萍(1986- ),女,山西运城人, 山西大学在读研究生。
— 11 —
2011 年
王 萍: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第3期
弗洛伊德与荣格二者都注重对潜意识的研究, 他们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仅试图从几个方面对弗洛 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的观点不同之处进行浅析。
二、 人格动力源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才是心灵的唯一动力, 他把 力比多视为推动心理活动的唯一的性能量, 他认为 人的生命力在力比多的驱使下, 人才能向无限的自 我满足发展。 荣格在早期也曾用力比多代指心理能 量, 但与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理解不同, 荣格认为 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定义过于狭隘, 但是荣格并不 否认性动力的存在, 他认为性欲只是力比多的一部 分。 荣格将力比多理解为一种 “普遍的生命力”, 是一个更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 后来荣格用心理能 量取代了力比多。 荣格认为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龄阶 段有不同表现形式, 儿童时期的力比多主要表现为 需要营养和发育成长, 从青春期开始的成年阶段, 力比多才更多地表现为性欲需求。 由此可见, 荣格的力比多在含义上比弗洛伊德 的更加丰富, 弗洛伊德把性欲看成唯一的力比多能 量, 而荣格将力比多理解为 “普遍生命力”, 称为 “心理能量”, 它在潜意识中表现为一种状态, 可以 在许多不同的管道流动— ——生理的、 心理的、 精神 的与道德的。 心理能量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 的, 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 三、 人格发展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是建立在性心理发
〔关键词〕 人格结构; 力比多; 人格发展; 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016(2011)03-0011-0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 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 人。 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把心理学的研究带 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 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 全新的领域, 弗氏理论对哲学、 心理学、 美学甚至 社会学、 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被世人誉为 “精 神分析之父”。
注释: ①②③Murray Stein:《荣 格 心 灵 地 图 》, 朱 侃 如 译 , 蔡 昌 雄
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9 年,第 20-24 页。 ④荣格: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荣格文集》, 冯川编译,
改革出版社, 1997 年, 第 83 页。 ⑤C.G·荣 格 : 《心 理 类 型 学 》, 吴 康 等 译 , 华 岳 文 艺 出 版
!!!!!!!!!!!!!!!!!!!!!!!!!!!!!!!!!!!!!!!!!!!!!!
即使偶尔可以通过旅游、 运动使问题得到缓解, 但 重新回归生活后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 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不仅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的建 设, 同样更需要静下心来去审视自己, 关注与倾听 内在心灵的呼唤, 关注无意识的诉求, 沟通意识与 无意识, 走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和谐与安宁, 逐步实 现心灵独特而整体的自性化, 这样个体才会更富有 生机和创造力。 关爱自己、 认识自己、 反思自己、 理解自己、 超越自己, 整个人格才会和谐, 整个社 会与人类才会和谐。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Vol.29 No.3 Sep.2011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王萍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文章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源、 人格发展、 梦的学说四个 方面的差异进行浅析; 认真学习并且有效把握二者理论观点的区别有利于学习者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理论知识 体系, 也能帮助正确地运用二者的理论。
太原源自文库学教育学院学报
赖于更深的一层, 所谓 “更深层次” 即荣格提出的 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中 “情结” 的核心要素包 括产生创痛的意象或心灵痕迹以及与此相关的原型 意象, 情结的形成依赖于更深层次的 “原型意象”。 集体无意识中的 “原型” 构成了 “人类的古代遗 迹”。 虽然弗洛伊德也提出在精神中存在着 “古代 的遗迹”, 但他反对荣格那大胆而革命性的观点中 海量的蕴意。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存在每一 个人的心灵深处, 它是个体生来即具有的, 与个人 后天经验无关, 是所有人类共同拥有的。 所以, 如 果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是个体潜意识论, 那么荣 格的潜意识论则是 “集体潜意识论”。
2011 年第 3 期(总第 100 期)
展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也称之为 “心理性欲发 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心理性欲划分为口唇期、 肛 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五个阶段, 他认为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 满足的中心。 弗洛伊德按因果规律来看待人格的发 展,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获得的各种经验 决定了他们成年的人格特征, 严格按照个体早期经 验解释成人时的人格, 从个体早期生活中去寻找形 成人人格的因素。 弗洛伊德似乎认为人格的发展停 止于青少年时代。
一、 人格结构问题 1.弗氏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以潜意识为核心, 以泛 性论为基础所形成的一套人格发展的学说。 (1) 早期思想— ——心理地形说 早期,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三层。 表层为意识, 是指一个人所 直接感知到的内容。 它是人的有目的的、 自觉的心 理活动, 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中层 为前意识, 又称下意识, 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 的、 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 是调节意识 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它的作用是阻止潜意识进入 意识, 起着 “检查” 作用。 深层为潜意识, 又称无 意识, 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 识到的心理活动, 代表着人类更深层、 更原始、 更 根本的心理能量。 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主要是性本能) 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2) 人格结构说 1923 年, 在 《自 我 与 本 我 》 中 , 弗 洛 伊 德 对 他前期关于潜意识的论述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又提 出了新的 “三部人格结构” 理论, 即整个人格由本 我 (id)、 自 我 (ego)、 超 我 (superego) 三 大 系 统 组成。 本我 (id) 处于心灵最底层, 是人格结构形成 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由先天的本能、 基 本欲望所组成, 其中以性本能为主。 本我是混乱 的、 毫无理性的, 一味地按 “快乐原则” 行事, 寻 求满足, 以释放本能能量。 自我 (ego) 是从本 我中分化出 来 的 , 它 充 当 着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 既要满足本 我的要求, 又得考虑客观要求, 按照 “现实原则” 活动。 而且自我要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 动。 弗洛伊德将本我比喻成马,将自我比喻成骑手, 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骑手控制着马行进的方向。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 (superego), 超我是从自我 中分化出来的, 它是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 想化了的自我, 超我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社 会尤其是父母对个体的奖励与惩罚活动中形成的。 超我按 “至善原则” 活动, 超我的作用在于监督自 我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 — 12 —
本我、 自我、 超我三者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 系, 也存在激烈的冲突。 当三者和谐统一时, 人格 便处于正常状态; 当三者相互冲突时, 人格就会处 于失调状态。
2. 荣氏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 “心灵”, 他将心灵分 为意识、 个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 部分。 意识起着 “看门人” 的作用, 它对进入心灵 的各种材料进行筛选, 使个体的人格结构保持同一 性、 连续性。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 它包含了一切被 遗忘了的记忆、 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荣格将这 些发生在个体身上的、 与个体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 容称为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是 “情 结 ” (complexes)。 所 谓 “情 结 ” 就 是 个 人 伴有的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 (包括观念的和情感 的) 聚集在一起, 形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 理结。荣格认为情结最深层次的根源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最伟大的发现, 它是个体始 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 后天的经验,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祖 先积累的经验, 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 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各种 原型 (archetype), 所谓 “原 型 ” 是 一 种 本 原 的 模 型, 是其他各种存在成形的基础, 是 “所有人共有 的同一的精神结构”, 荣格说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 情景就有多少原型”。 3. 浅析二者区别 弗洛伊德与荣格都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 潜意识, 且皆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 但二者对潜意 识的内容与层次的观点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弗洛伊 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主要是性本能) 以及被压抑的各种欲望, 而且被 压抑的内容更多是童年早期个体所受到的性挫折或 与性相关的消极记忆。 荣格认为这样的观点太狭窄 了。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主要是个体受压抑被 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 具有个体的和后天的 特性, 所以, 从一定意义上说,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 理论是个体潜意识论。 荣格认为潜意识的表层肯定 会含有个人的特性, 他称之为 “个体潜意识”, 但 是我们不能把荣格理论中个体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 潜意识个体化的特性等同。 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有
版社, 1989 年, 第 24 页。 ⑨范红霞、 高岚、 申荷永: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 “人”
及其发展》, 《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9 期。 ⑩申荷永: 《心理分析: 理解与体验》, 第 1 版, 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 第 148 页。 参考文献: [1]范 红 霞 等.荣 格 分 析 心 理 学 中 情 结 的 结 构 、功 能 及 意 义[J].
卡尔·古斯塔 夫·荣格 (Carl G Jung), 瑞士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 分析心理学的创 立者。 荣格一生著述宏富, 在心理学界的影响很
大, 他的分析心理学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 域,其潜意识理论在历史学、文艺学、人类学、宗教以 及临床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渊源始于弗洛伊德 《梦的解 释 》 一书出版后 , 荣格深为 它 所 吸 引 。 1906 年 荣 格开始和弗洛伊德不断通信, 至 1907 年荣格前往 维也纳初次访问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与荣格之间相 互倾慕, 荣格曾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 弗洛伊 德也曾希望荣格作为他的继承者。 但二人终因学术 的分歧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分道扬镳。
荣格则是从人的一生来探讨人格的发展, 他将 人格的发展分为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四个阶段。 个体最初出生的几年还不具备 意识的自我, 到了童年期后期, 个体的意识自我逐 渐形成; 荣格将青年时期称为 “心灵的诞生” 时 期, 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是自己 的心理和外部世界保持一致; 中年时期是荣格最为 关注的时期, 荣格说: “对于那些已到中年, 不再 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 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 个人生活的意义, 就需要体验到自己的内心存在”, 把心理能量转向过去所忽视的主观世界; 个体到达 老年时期, 荣格认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样, 喜欢沉浸 在无意识之中。 荣格认为过去经验的推动作用和未 来目标的 “牵引” 作用对影响人的行为而言是同样 重要的,他的人格理论具有前瞻性,注重人的未来。
我们也可以看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是倾 向于针对欲望、 本能、 冲动等人的生物性的理论学 说, 所以人们称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偏向生物性, 缺乏社会性。 而荣格更强调社会因素, 荣格的集体 潜意识说论是根据对多种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考察 得出的, 是更偏重于精神层面上的人格结构说, 这 一理论的争议使得荣格被人们加上 “神秘主义” 的 称号。
社, 1989 年, 第 588 页。 ⑥申荷永: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 44 页。 ⑦荣格: 《荣格选 集 第 9 卷 》,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出 版 社 , 1977
年, 第 432 页。 ⑧C.G·荣格等: 《人及其表象》, 张月译, 中国国际广播出
中 国 心 理 卫 生 杂 志 ,2008,(4).
收 稿 日 期 :2011 ̄08 ̄10 作者简介:王萍(1986- ),女,山西运城人, 山西大学在读研究生。
— 11 —
2011 年
王 萍: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第3期
弗洛伊德与荣格二者都注重对潜意识的研究, 他们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仅试图从几个方面对弗洛 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的观点不同之处进行浅析。
二、 人格动力源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才是心灵的唯一动力, 他把 力比多视为推动心理活动的唯一的性能量, 他认为 人的生命力在力比多的驱使下, 人才能向无限的自 我满足发展。 荣格在早期也曾用力比多代指心理能 量, 但与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理解不同, 荣格认为 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定义过于狭隘, 但是荣格并不 否认性动力的存在, 他认为性欲只是力比多的一部 分。 荣格将力比多理解为一种 “普遍的生命力”, 是一个更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 后来荣格用心理能 量取代了力比多。 荣格认为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龄阶 段有不同表现形式, 儿童时期的力比多主要表现为 需要营养和发育成长, 从青春期开始的成年阶段, 力比多才更多地表现为性欲需求。 由此可见, 荣格的力比多在含义上比弗洛伊德 的更加丰富, 弗洛伊德把性欲看成唯一的力比多能 量, 而荣格将力比多理解为 “普遍生命力”, 称为 “心理能量”, 它在潜意识中表现为一种状态, 可以 在许多不同的管道流动— ——生理的、 心理的、 精神 的与道德的。 心理能量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 的, 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 三、 人格发展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是建立在性心理发
〔关键词〕 人格结构; 力比多; 人格发展; 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016(2011)03-0011-0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 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 人。 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把心理学的研究带 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 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 全新的领域, 弗氏理论对哲学、 心理学、 美学甚至 社会学、 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被世人誉为 “精 神分析之父”。
注释: ①②③Murray Stein:《荣 格 心 灵 地 图 》, 朱 侃 如 译 , 蔡 昌 雄
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9 年,第 20-24 页。 ④荣格: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荣格文集》, 冯川编译,
改革出版社, 1997 年, 第 83 页。 ⑤C.G·荣 格 : 《心 理 类 型 学 》, 吴 康 等 译 , 华 岳 文 艺 出 版
!!!!!!!!!!!!!!!!!!!!!!!!!!!!!!!!!!!!!!!!!!!!!!
即使偶尔可以通过旅游、 运动使问题得到缓解, 但 重新回归生活后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 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不仅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的建 设, 同样更需要静下心来去审视自己, 关注与倾听 内在心灵的呼唤, 关注无意识的诉求, 沟通意识与 无意识, 走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和谐与安宁, 逐步实 现心灵独特而整体的自性化, 这样个体才会更富有 生机和创造力。 关爱自己、 认识自己、 反思自己、 理解自己、 超越自己, 整个人格才会和谐, 整个社 会与人类才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