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是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科学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并分析其在理论上的科学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指一个学说或理论体系是否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和方法,是否能够解释和预测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社会经济形态、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总结,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预测。
其次,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这一科学性的表现在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思想,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最后,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对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
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无不是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持续具有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指理论的落地和应用,是否能够指导实际工作和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的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才能从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来解释世界,但问题是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具体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实践对于理论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现实运用(2020年7月整理).pdf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现实运用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人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要指的是它的政治经济学。
一个理论是不是科学,主要看它是否能被证实其真实性。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必须提出可以被事实检验的预言。
如果它的预言和事实的观察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应该被修改或被抛弃。
如果它的预言不断地被事实证实,那它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是具有科学性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的,同时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开放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又表现为它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时代旧社会的革命,符合事物矛盾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又表现为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上个世纪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当今世界, 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 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 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束缚,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付诸实践。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通过批判性的思维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理论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用以解释社会历史的演进和社会阶级的斗争。
这种科学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具备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经济剥削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社会的公有制和劳动者的解放。
其中,社会的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而劳动者的解放则是指劳动者能够自由选择劳动和享受自己创造的价值。
社会主义理论还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路径和方式。
通过国家的计划调控和集体所有制,可以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文明的社会。
三、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政治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古巴的社会主义革命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
这些实践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实现了亿万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发展。
古巴的社会主义革命则使该国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公平正义的道路。
总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其科学性、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一种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实践经验不仅对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马克思主义,探索其理论的深刻内涵,借鉴其实践的丰富经验,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认为是科学的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认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被广泛认为是一门科学。
它不仅具备科学性的方法论和严密的理论体系,还立足于实践,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基础以及时代性等方面探讨为何这一学说被称为科学。
一、科学性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科学,首先在于它所使用的科学性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现实,才能获得对世界、社会的客观认识。
这是与科学方法一致的,强调实证主义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矛盾。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备了严密的理论体系。
这一概论基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分析,提出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核心概念。
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动力,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立足于实践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备科学性,还在于其立足于实践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对社会的实践观察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一学说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也是为了解决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
实践基础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上。
作为一门科学,它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
例如,根据列宁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研究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进一步发展为列宁主义,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
三、时代性使其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还在于其具有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19世纪形成并发展,正是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科学性与革命性而备受瞩目。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以及社会发展规律;革命性则指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和行动指导,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通过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人类社会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这导致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不平等。
剩余价值理论准确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3.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优点,将其转化为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
这一科学的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1.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呼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鼓励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行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其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引。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激励着人们进行探索和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准确的分析工具,指导着革命实践的方向和目标;而革命性则通过实践验证、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等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独特魅力。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科学性是指其理论基础扎实、客观真实、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内在规律。
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商品交换、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崩溃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其科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运动性,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性是指其理论体系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活动推动的,理论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概论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为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概论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只有通过广泛的群众实践和阶级斗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解放和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概论注重实践的实证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臆测的产物,而是通过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它不仅从科学的角度解析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下文中,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科学性的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科学原理。
首先,马克思主义明确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他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和社会结构的终极崩溃。
此外,马克思主义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念。
这些理论观点都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实践性的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在理论验证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实践,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对理论真理的最终裁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体现出其正确性和适用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一样,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并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不能僵化地固守于某个时期的理论成果,而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实践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体系。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恰恰表现在其自身的发展和更新上。
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
其科学性体现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析,而实践性体现在对社会变革的指导和实践检验中。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实践摘要: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科学宝库。
它在中国的实践正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20 世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新篇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决定着21 世纪中国复兴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贡献。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中国特色正文: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类世界, 万象纷繁。
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可以区分为难以穷尽的各门学向。
然而, 学问并不都是科学, 诸如各种宗教神学, 只能说是一门学问 ,而不能说是一门科学。
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是否具有科学性, 首先取决于人们在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过程中, 是否坚持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今世界, 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 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按照唯心主义和形上学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 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而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社会发展不是受社会内在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的, 而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支配, 甚至是由历代的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来设计和塑造的。
按照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所集合起来的各种见解和说教, 从宗教神学的“上帝造物说” , 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永恒论” , 不管带有怎样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充其量只是为旧世界和剥削者辩护的学问, 而不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间题的认识, 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羁绊, 创立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按照这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发展不是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来支配,’而是受社会内在的规律所支配,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发展, 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探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科学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学说体系,旨在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探索该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冲突的本质。
这些规律包括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其理论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实证性上。
它建立在对历史物质性的观察和分析之上,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综合研究,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得益于其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即实践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理论建构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了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
实践是唯一能够改变社会的力量,也是检验真理性的终极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在其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上。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剥削等社会现象的观察,寻找矛盾点并提出解决之道。
马克思主义还秉持人民群众第一的原则,关注劳动人民的权益,通过实践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的。
科学性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性则是检验科学性的标准。
科学性不仅在于理论的正确性,还在于能否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实践性不仅需要基于科学观察和思考,还需要理论的指导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互动的具体表现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发展和完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都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研究和修改。
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科学性驱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其在革命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而闻名于世。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方法论基础,且其理论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科学分析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建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1.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指出社会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这些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
这一理论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科学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矛盾的辨析和分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对世界的观察和把握不仅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
它不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关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证明,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1.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应用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革命事件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地引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在长期的斗争中,正确认识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基础,这一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赞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既客观又主观的,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改造活动和主观认识的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于世界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认识目标直接接触、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体现了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来源和活动的本质。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萌芽和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反思和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性改造活动。
实践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改变客观世界的现状,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直接改造活动。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改变自己的物质条件,还能够改变社会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于客观世界的辩证的改造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的现状。
实践不仅是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改造自己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实践是人们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力量的源泉,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直接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真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被誉为为无产阶级理论和革命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基本原理包括了科学性和革命性两个重要特点。
本文将从科学性和革命性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科学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严谨性、客观性和理论上的可证伪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学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无产阶级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详实的社会调查和经济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广泛的实证依据,而且能够预测和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现象和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本质,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道路。
最后,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上的可证伪性。
科学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观察的验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证实。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过多次革命实践的考验,证明了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指导性,例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实践结果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
二、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鲜明特征,体现了其对社会变革的目的性、实践性和革命导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对现实社会进行变革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内在矛盾和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革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是一种理性的、严谨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根据实证和证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与社会科学理论,同样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探讨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思想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变化和发展的,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动力和发展趋势。
这些理论都是通过对实际存在的事物进行观察、实证和逻辑推理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要求理论必须从实践中来,也必须为实践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都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将理论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体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推导出社会变革的规律。
这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3.阶级斗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对不同阶级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的研究,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和必然性。
这种科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矛盾,指导社会变革的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关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和路径,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科学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把世界各种理论解释了一遍,问题是如何变革世界。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和改造现实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根本,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思考,更体现在实践中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二、实践是科学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科学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的。
科学真理是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检验而得出的,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证,才能使理论更加科学、更加可靠。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可靠性和经得起验证的性质,要求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理。
三、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实践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通过实践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指导新的实践,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进步。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不能用辩证法解释本质的过程,那就不能理解它。
”只有通过实践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而指导实践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它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理论必须用于改造现实和指导实践。
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和科学性。
总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科学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社会主义史学习心得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社会主义史学习心得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社会主义史学习使我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和领悟。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史,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既具备了科学性,又充分体现了实践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和纲领。
它不仅基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还结合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史,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基础的,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科学性和普遍适应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了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史,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同时,社会主义史中涌现的一系列先进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是通过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的结果,实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除了科学性和实践性,我还从社会主义史学习中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史,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解放的坚定信仰和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尊严和权益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史,我深刻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不仅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还结合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
马列主义的科学性从实践角度评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

马列主义的科学性从实践角度评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被誉为马列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质。
这一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评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
一、实践的角度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足点,也是评价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真理的标准”的观点,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要通过实践来不断验证和完善自身。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发展壮大的。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通过对实际社会矛盾的深入剖析,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从无产阶级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理论,其科学性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契合性1.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物,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从古代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2. 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推动社会进步。
实践证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探索。
三、科学性在实践中的体现1. 实践证明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对抗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动力。
正是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得以验证其科学性。
2.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可行的。
例如,苏联在20世纪初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达到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也通过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的验证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的验证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学说,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现象和问题。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本文将探讨实践观如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性与真理性的验证。
一、理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完整地表达出真理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能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这种实践性,它不仅提出了关于生产力、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还通过实践来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实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验证,也是对其改造的动力。
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促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修正,推动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是基于对理论的反复思考和实践的总结,使得马克思主义保持着时代性和活力。
三、实践的反馈作用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最直接验证。
在实践中,人们能够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例如,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去解决和验证,以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反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保持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保障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才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实践观有效地防止了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停滞不前的危险。
另外,实践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地适应和回应实践的要求,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践观的应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实践。
结论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的验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其科学性体现在对社会、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分析和系统建构,其实践性体现在指导革命实践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作为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现象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系列科学理论。
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等,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其建立在客观事实和实践基础上,具有验证性和普适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和理论,更是一种指导革命实践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践和社会变革,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鼓舞人们去争取自身利益和尊严,激励人们为社会正义和平等而奋斗。
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此外,马克思主义不断更新和发展,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回应当代社会问题和挑战。
例如,提出了“新型工人阶级”、“绿色发展”等新概念,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新应用和意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的思想体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和实践其理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现实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现实运用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人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要指的是它的政治经济学。
一个理论是不是科学,主要看它是否能被证实其真实性。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必须提出可以被事实检验的预言。
如果它的预言和事实的观察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应该被修改或被抛弃。
如果它的预言不断地被事实证实,那它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是具有科学性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的,同时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开放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又表现为它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时代旧社会的革命,符合事物矛盾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又表现为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上个世纪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当今世界, 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 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 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束缚,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实践摘要: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科学宝库。
它在中国的实践正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20 世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新篇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决定着21 世纪中国复兴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贡献。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中国特色正文: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类世界, 万象纷繁。
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可以区分为难以穷尽的各门学向。
然而, 学问并不都是科学, 诸如各种宗教神学, 只能说是一门学问 ,而不能说是一门科学。
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是否具有科学性, 首先取决于人们在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过程中, 是否坚持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今世界, 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 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按照唯心主义和形上学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 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而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社会发展不是受社会内在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的, 而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支配, 甚至是由历代的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来设计和塑造的。
按照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所集合起来的各种见解和说教, 从宗教神学的“上帝造物说” , 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永恒论” , 不管带有怎样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充其量只是为旧世界和剥削者辩护的学问, 而不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间题的认识, 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羁绊, 创立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按照这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发展不是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来支配,’而是受社会内在的规律所支配,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发展, 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正如列宁所说“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 ‘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 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确立了物种的变异和承续性, 同样, 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长官的意志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 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 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态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由于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总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上, 不仅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各种社会形态及其所有制关系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而且着重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及由社会主义询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从而把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的认识提高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高度。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科学的源泉都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也就是说, 一门学问的科学性和虚伪性、真理性和谬误性, 归根到底, 只能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正是由子它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的时候, 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徘徊。
旧欧洲的一切势力, 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 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翼。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虽然逝世了, 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 却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而发展起来, 并且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而显示了自己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从而在一百多年这个历史的瞬间中就征服了半个世界。
在此, 一个令人费解的理论问题是, 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马克思所预见的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而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苏联、中国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具有科学性, 或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呢?在这些国家所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 从理论上来讲,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 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及结果, 从实践上来讲, 这些国家虽然生产力水平较低, 但毕竟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及其相应的近代生产力。
所以, 从总体上来说, 所有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都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切科学, 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之所以称其为科学, 不仅是因为它们的产生以实践为源泉,它们的真理性以实践作为唯一标准, 还因为它们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 并没有结束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应当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又一根本原因之所在。
中国和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方面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生命力, 一方面又要本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来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并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
由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前进, 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是极其复杂的创新事业, 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现成的答案, 所以, 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任务, 就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 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新情况, 新经验、新问题,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规律。
同时, 还要研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研究当代各种思潮, 批判地吸取和概括各门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特了发展的观点与创造的观点一切科学, 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之所以成其为科学, 不仅是因为它们的产生以实践为源泉。
它们的真理性以实践作为唯一标准, 还因为它们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 并没有结束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应当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又一根本原因之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实践的同时,还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和创造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些基本观点和科学原则,才使马克思主义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有具有科学性。
另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的。
首先,两者都统一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坚持是在实践中的坚持,发展也是在实践中的发展;其次,在坚持中有发展,而在发展中也有坚持。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指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判断和结论,改正那些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或不适合变化了情况的判断和结论,而这种改正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的实践(一)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现代化理论的基石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奠基者。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没有人意识到工业文明为代表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阻挡之势及它造成的巨大变化。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站在人类历史前进的船头洞察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未来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做出符合历史规律本身的科学预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近) 现代化过程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造成深刻变化的宏大图景,展现了欧洲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和伟大推动力,并且由此论述这种力量引发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而得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在对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始终注意到,经济因素在社会变迁中的基础作用。
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它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时,才是现实的和合理的。
马克思主义最讲发展生产力;在人民掌握着自己国家的命运的社会主义社会,努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特别是在原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随之,在完成社会革命的决定性转变之后,尽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思想。
事实说明,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基点不问客观任务的变化而长久地放在政治斗争上,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就是证明。
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门。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的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口号,并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成就。
经历“文化大革命”挫折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决策,为中国人民树立起新的目标。
它象一盏明灯,照亮亿万人民的心头,成为党和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当代中国,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党才会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形成坚强的战斗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全党和全国各项工作的一个纲。
众望所归,纲举目张,由此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上发生了一系列转折性变化,党和人民在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新路。
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吸取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20 世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崭新新篇章。
尽管在不同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可能是不同的,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实践却包含着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从其实践意义和世界性评价来看,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杰出贡献。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的基本经验和光明前景第一,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在中国的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邓小平曾严肃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以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起点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在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我们党就同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且把这看作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此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所设计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构想中,二者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
三、总结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