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艺术特色举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 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
“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
“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 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 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 汉赋专门去铺采褵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 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
看到它只有三段九句。但是三段九句它只换 了几个词,只换了六个词!它是典型的重叠,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叠章手法”的运用。
诗经与当代流行歌曲相通之处—重章叠句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所熟悉的流行歌曲,是不是几乎每一首流行 歌曲都运用了这种断位的、重叠的手法。比如说邓丽君的《月亮代 表我的心》:
《诗经》艺术特色举例
赋比兴 重章叠句
赋比兴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 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 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 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 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 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 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 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 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 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 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 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 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 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 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 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 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 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 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 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 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 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 “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 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 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飏言 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 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 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 的。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 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 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 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 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 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 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 此遗风云。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 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注释①泽陂(bēi):池塘堤岸。 ②蒲:香蒲,多 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河滩上。 ③伤:因思念而 忧伤。按《尔雅》注引《鲁诗》作“阳”,《尔雅·释 诂》:“阳,予也。” ④涕泗:眼泪鼻涕。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 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
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 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 (《文心雕龙·比兴》)。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 “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 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
宋儒对“赋比兴”的解释,值得重视的是朱熹的解 说。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赞成此说的人最多。在 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 言技巧。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 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 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 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 隔着一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 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 的诗歌解说清楚。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 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
再举一例《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战袍。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咱们的 戈矛,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内衣。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 矛戟,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铠甲和 刀枪,与你共同奔战场。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 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 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 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 (《〈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 但叠章重句的美感,确实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 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倒是在现 代诗歌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例如上面提到的苏 阳的歌曲《凤凰》。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 相通之理。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 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 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 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 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 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 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 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 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 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 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 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 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 物……兴者,托事于物。”(《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 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 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 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 特点的。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注释:
1、荑(音题tí):植物初生的叶芽。 2、蝤蛴(音囚齐 qiúqí):天牛的幼虫,其身白而长。瓠(音壶hù):即 瓢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果实为细长的圆筒 形,果肉可做蔬菜。犀:指瓠子果中的子,其子洁白 而整齐。 3、螓(音秦qín):昆虫名,体形像蝉而小, 额头宽而方正。倩(qian):笑时两颊出现的窝。盼: 眼珠黑白分明。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作品中,常 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 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 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 化感情的抒发,在《国风》和《小雅》的民 歌中使用最普遍,而在《颂》和《大雅》, 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举一个 《诗经》中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特点,把士兵那种共同御侮、为国 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而且更有一种音乐和 谐之美。同时这样几章反复咏唱,更能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 突出诗文的主题。
再举一例: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就是当时流行的一首歌,而且这首歌我们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 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 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 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 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 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 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 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 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 相思之情。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 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 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 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 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 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 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 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 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 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 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 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 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 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 强附会。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 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 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 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 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 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 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 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 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 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 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 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 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 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 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 襭之。
注释:⑴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 yǐ ):植物 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⑵薄言: 发语词,无义。 ⑶有:取也。 ⑷掇 (duō 多):拾取。 ⑸捋(luó 罗):以手 掌握物而脱取。 ⑹袺(jié 洁):用衣襟兜东 西。 ⑺襭(xié 协):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 东西。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参考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
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 车前子, 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 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