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都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修辞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表达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在于语句本身,还要看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如何修饰调整语言形式。

语境,又叫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语境又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即语境的内部环境和情景语境即语言的外部环境两种。情景语境分主观语境因素和客观语境因素。主观因素,它指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因素,他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客观因素,它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两者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关的,而往往有相互交叉的地方,并且总是贯穿于每个特定的语言交际活动之中的。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的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写文章都是这样,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

陈望道先生曾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要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修辞学通论》中也讲到“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这充分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要符合语境,不合语境的修辞只能是离所要表达的主题越来越远,造成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

如《修辞汉语实用》中有一个例子:“半年来自己思想也曾经几起波澜,可是在我这个西风压倒东风的头脑里,没有激起应有的浪花”。这句话里的波澜、浪花、西风压倒东风这些词语显然是作者有意将“闪光的语言”堆砌在一起,想要运用形象的思维来比喻自己的内心世界,想要体现出艺术的效果,但是却适得其反,是文章艰涩难懂,显得矫揉造作。这就是词语在该语境中不能成立。

又例如在商品招牌的命名中也要体现修辞与语境的关系。比如,稻香村和百草这两个名称,分别用于食品店和中药店,但是如果把两个词颠倒,稻香村和百草分别用于中药和食品,成为稻香村中药店和百草食品店,就会造成误会,显得不伦不类,店名和商店售出的商品没有联系。

所以语境对修辞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她们的关系是一,语境制约着修辞的使用;二,语境帮助修辞的表达。

一语境制约着修辞的使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从中我们可知语言是离不开修辞的,而修辞必须依存于语境。例如,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傻女婿的故事”中,有一类就是专门取笑傻女婿讲话不得体的,情节多半是:傻女婿要去丈人家,妻子怕他不善辞令而早家里人取笑,就根据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事先教了他一套应对的话。谁知傻女婿到岳父家后,遇到的实际情况与事先预想的不一样,但他仍将原来背好的那一套硬搬出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定的语言环境,修辞的运用也应当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否则就会出现表达上的歧义或错误。

由于语境制约着修辞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的错误。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她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义项,如果不依靠具体的语境,单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的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

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如何正确选用,也要视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决定。如请人吃饭,对熟悉的朋友,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通知他:“明天到我家来吃晚饭”;对比较客气一些的朋友,口气就应该委婉一点了:“您明天能来我家聚聚,吃个便饭,那我们全家将会感到高兴”。这就不仅语意委婉,彬彬有礼,而且带点“外交辞令”的意味了。又比如说,同样是叮嘱,在不同的语境中修辞也不同。如果是

大人对小孩子说话可以是:“好好儿走,别跑,小心摔跤!”同样的意思如果对老人,多半得说成:“您走好哇,慢慢儿的,留心脚底下,可别摔着了!”词语、句式都要复杂些,语气也变的委婉多了。又如,同一件事物,“盐”“食盐”“氯化钠”三个词语,虽然同指一个事物,但是在使用它们的时候,还要看具体的语境。“盐”是典型的口语词,“食盐”适用于一般的书面语体,“氯化钠”则必须用在科技语体中。如果把口语“你去买点盐”说成“你去买点氯化钠”,那就要闹笑话。奶奶炒菜盐放多了,你说“奶奶下次炒菜少放点盐”就非常得体;要是换成“奶奶下次炒菜少放点氯化钠”就非常不得体,恐怕没学过化学的奶奶就听不懂了。

语境制约修辞的使用,语境要求修辞适应它,所以在遣词造句时,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要非常的注意,要要求话语适镜得体,同时也要具有积极的交际参与作用。具体说来就是语言的运用要适应上下文,例如,鲁迅在写阿Q与孔乙己“阔”时的买酒和对偷窃的辩解就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两人的动作与语言适应了各自的性格和身份的特点。

二:语境帮助修辞的表达。

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比如想要指出某些欠妥的地方,但是又要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或者是希望在讽刺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显得有风度又幽默,就会采取一种言外之意的修辞。言外之意要达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就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要指桑骂槐也得在有“桑”有“槐”可指的语境中进行,不然这言外之意就没有依存的情景,就达不到预想的修辞效果了。

词语的选择对修辞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台湾歌手齐秦歌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唱响了海峡两岸。众所周知,狼,凶狠狡诈,眼里闪着绿光,如此令人战栗的凶险动物被写进歌里,谈何美感。然而,事实却相反。我们撇开歌曲的旋律,单就歌名来做一分析。与狼搭配的量词通常是只或条,例如一只大灰狼,一条披着羊皮的狼,狼是人们心中凶狠的代名词。而在这首歌曲中,作词者别有用心的从众多的量词中选择常与马搭配的量词匹构成一匹狼,不可否认,马这一高大、矫健、人们心目中所褒扬的形象自然映射到狼身上。量词匹的选择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狼的邪恶形象,创造了一个与马一样良好形象的狼。在这种和谐、安全、毫无野性的语境中,人们自然乐意接受这匹孤独的来自北方的狼。无独有偶,服装品牌“七匹狼”上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销售氛围。

词语的巧妙运用也对修辞产生影响。比如谐音的运用: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萍和凭谐音为了回避,曹禺设计鲁侍萍说的萍转换成凭,从鲁侍萍事物角度上看实际上为了掩盖其看见周萍时激动而想认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的事实,将其改变为职责大少爷周萍,这样改变了修辞动机就避免了鲁侍萍认亲生儿子所带来的尴尬语境。

总之,修辞以适应语境为第一要义,脱离语境的修辞是没有生命力的,不适应语境的修辞将会失去其预想的修辞效果,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受语境的制约;修辞不仅仅适应语境,他同时还在适应的过程中创造着特定的语境,修辞和语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