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合集下载

粒细胞刺激因子监护要点

粒细胞刺激因子监护要点

粒细胞刺激因子监护要点
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监护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血常规指标:定期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控制剂量。

2.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

3. 注意感染风险:G-CSF治疗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但并不代表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

因此,需要加强患者的感染控制措施,如勤洗手、提供无菌环境等,避免感染的发生。

4. 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比如观察症状的改善、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剂量。

5. 细心观察不良反应:G-CSF治疗可能引起头痛、骨痛、肌痛等不良反应,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并及时处理,如给予镇痛药物等。

6. 监测骨髓功能:长期应用G-CSF可能引起骨髓受损,监测患者的骨髓功能指标,如骨髓抑制、血红蛋白等,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G-CSF治疗需要经常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观
察不良反应和感染风险,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简介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通过促进骨髓中的粒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释放到外周血液中的细胞因子。

G-CSF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化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包括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以及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也在迅速增长。

本文将对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驱动因素和市场前景。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规模约为X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Y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Z%。

该市场主要由以下因素驱动:1.恶性肿瘤患者数量增加: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上升,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数量也在增加。

化疗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因此需要使用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来促进粒细胞的生长和释放,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2.新药开发和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抗癌药物不断涌现。

一些新的抗癌药物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因此需要更多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来支持化疗的进行。

3.免疫疾病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也被用于治疗一些免疫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随着对免疫系统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市场前景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具有良好的前景,并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

以下是一些支撑市场前景的因素:1.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随着抗癌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临床试验,对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需求也会增加。

一些新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因此对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需求会相应增加。

2.亚洲市场的增长:亚洲的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化疗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亚洲市场对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需求也在增加。

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将为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的增长提供巨大的潜力。

g-csf氨基酸序列_概述及解释说明

g-csf氨基酸序列_概述及解释说明

g-csf氨基酸序列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G-CSF(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是一种内源性蛋白质,属于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

它主要参与调控骨髓中粒细胞的生成、发育和功能。

G-CSF的氨基酸序列在其的生物活性和结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G-CSF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氨基酸及其功能的基本知识;接着详细解释说明G-CSF氨基酸序列的组成、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功能域和保守位点;最后探讨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包括对G-CSF氨基酸序列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在新领域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应用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G-CSF氨基酸序列的概述和解释说明,深入了解该序列在生物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可能带来的潜在应用价值。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和趋势研究,增加读者对G-CSF氨基酸序列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 G-CSF氨基酸序列概述:2.1 G-CSF简介G-CSF(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由骨髓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它起到促进和调控粒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增殖和释放的作用。

G-CSF属于造血生长因子家族,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并引发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2.2 氨基酸及其功能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通过连接形成肽链,并在特定的顺序中编码了各种功能和结构特征。

不同氨基酸的序列确定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功能。

2.3 G-CSF氨基酸序列的重要性G-CSF的氨基酸序列对于揭示其分子特性以及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至关重要。

了解G-CSF氨基酸序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该蛋白质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信号传导途径以及与其它细胞、受体或分子的相互作用方式。

在G-CSF氨基酸序列中,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可能具有重要功能,如信号序列、保守位点、底物结合位点等。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引起粒细胞缺少的应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引起粒细胞缺少的应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引起粒细胞缺少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增殖和成熟,从而提高粒细胞的数量。

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患者常常会出现粒细胞缺少的情况。

G-CSF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性粒细胞缺少,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减少化疗的副作用。

G-CSF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刺激骨髓中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过程。

G-CSF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信号传导途径,促进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改善其功能。

此外,G-CSF还可以促使粒细胞释放到外周血液中,从而提高外周血中粒细胞的数量。

临床上,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少常常会导致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使用G-CSF可以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性粒细胞缺少,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研究表明,使用G-CSF可以显著提高粒细胞的数量,缩短粒细胞恢复的时间,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在化疗过程中,G-CSF的应用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粒细胞计数和感染的风险来确定的。

根据目前的指南,一般来说,当患者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2.0×109/L时,可以考虑使用G-CSF。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接受肿瘤骨髓移植的患者或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0.5×109/L的患者,也可以在化疗前或化疗周期中使用G-CSF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G-CSF的应用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的,每天一次,连续使用5-14天,或直到粒细胞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使用G-CSF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药物的贮存和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粒细胞计数的监测。

总的来说,G-CSF在化疗引起粒细胞缺少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提高粒细胞的数量,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详细说明书与重点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详细说明书与重点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英文名: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for Injection汉语拼音:Zhu She Yong Chong Zu Ren Li Xi Bao Ji Luo Ci Ji Yin Zi【性状】本药为含有174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子量约20,000道尔顿),此糖蛋白由来源于人口腔底细胞mRNA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DNA导入中华仓鼠卵巢细胞后产生。

本药除活性成分外尚含有下列添加物:L-精氨酸10 mg,L-苯丙氨酸10 mg,L-蛋氨酸1 mg,单十二酸聚氧乙烯山梨聚糖0.1 mg,D-甘露醇25 mg。

本药为白色粉末或块状,装于无色透明小瓶中(冻干粉针剂)。

pH值为6.0-7.5。

本药附带溶解液,每安瓿中装有注射用水(日本药局方)1 mL。

用附带溶解液溶解后的渗透压约为1-2(对生理盐水的比)。

【适应症】1.骨髓移植时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增加。

2.预防抗肿瘤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期间:实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先天性及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6.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继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规格】50ug/支100ug/支250ug/支【用法用量】1.骨髓移植时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增加成年患者及小儿患者:通常,在骨髓移植后次日至第5天后开始。

静脉点滴,5ug/kg,每日1次。

2.预防抗肿瘤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期间实体瘤(成年患者及小儿患者):通常,在抗肿瘤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次日开始。

皮下注射2ug/kg,每日1次。

由于潜血等原因导致皮下注射困难时,可静脉注射(含静脉点滴)5ug/kg,每日1次。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年患者及小儿患者):通常,在抗肿瘤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次日开始。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骨髓中的干细胞向粒细胞系列分化和增殖。

G-CSF是由白血病细胞株采用生物技术制备的。

G-CSF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分子量约为20kDa。

它主要通过与骨髓中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G-CSF的受体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信号传导途径主要包括Janus激酶(JAK)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STAT)。

G-CSF主要作用于骨髓中的干细胞,促进干细胞向粒细胞系列分化和增殖。

正常情况下,G-CSF对干细胞的作用是有调控的,能够维持粒细胞系列的平衡发展。

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感染、化疗、放疗等,骨髓中的粒细胞数量会减少,此时外源性补充G-CSF可以帮助恢复粒细胞数量,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G-CSF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在骨髓移植前,常常会通过化疗或放疗使患者的骨髓功能受损,此时使用G-CSF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提高移植成功率。

2.化疗后血象恢复:化疗是一种常用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同时也会对正常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使用G-CSF可以促进化疗后粒细胞的恢复,减少感染的风险。

3.白血病治疗:G-CSF在治疗一些类型的白血病,如急性髓样白血病(AML)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使用G-CSF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凋亡,达到治疗的效果。

4.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G-CSF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的潜力。

一些动物实验发现,使用G-CSF可以促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此外,G-CSF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性损伤。

总之,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对促进粒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上,G-CSF被广泛应用于骨髓移植、化疗后的血象恢复、白血病治疗等方面。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增强骨髓源单个核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增强骨髓源单个核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

性别 男 女
缺血状态 间歇跛行 静息痛 溃疡 坏疽 病因 糖尿病 非糖尿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G-CSF 预处理
• 300µg/d, IH, Qd, for 2 days • 白细胞升至23 (15 ~ 38) ×109 /L
– 预防心梗及脑血管意外 – LMWH ,40-60 mg ,IH, Bid – Aspirin ,100 mg ,Qd
Group 1: +G-CSF
No. of patients (limbs)
Mean Age
Group 2 Control
103 (111)
69.5 59 35 12(13) 40(43) 26(28) 25(27) 88 (94) 8 (9) 7 (8)
35 (43)
71.3 23 12 5 (5) 15(19) 9 (12) 6 (7) 30 (38) 2 (2) 3(3)
目 的
• G-CSF的预处理能否增加骨髓中单个核细 胞的收获量, 进而减少采髓量,但却增强其 肢体血管新生效应?
回顾性研究
Group 1 G-CSF预处理 + MNC移植 Group 2 *
MNC移植
* 历史对照
入选标准
• • • • 重度间歇跛行 静息痛 溃疡 坏疽
入选标准
不适合行介入治疗及外科搭桥手术 – 因为
• Patients were not candidates for endovascular or vascular surgery duo to
– lack of either suitable conduit – lack of suitable anastomotic targets – Poor medical condition

7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7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内毒素、TNF-α和IFN-γ可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重组人(rhG-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本产品系由含有高效表达人G-CSF的原核表达系统(E.coli)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经冻干制成。

由17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多肽链,分子量约为20kDa。

本产品为溶液形式,溶在 10 mM 磷酸盐( pH为 7.2)、0.1% BSA 以及10% 甘油中。

★产品号
Cat No : BP0005
★产品组成
名称产品号规格贮藏条件运输AdvCell®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BP0005 1 mg/管-20℃避光干冰AdvCell®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质量控制:
生物学活性:比活性大于1.0 x 107IU/mg。

纯度:经高效液相色谱(SEC-HPLC)和SDS-PAGE检测,纯度大于98.0%:
内毒素:小于 0.1 IEU/μg。

★使用说明:
2-8℃可稳定储存;长期保存请分装后存放于-20℃。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主要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能够诱导粒细胞前体和巨噬细胞前体细胞呈集落生长,故简称为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其在体内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维持粒细胞系和单核细胞系细胞的存活、促进生长、诱导分化和增强吞噬功能和杀菌作用;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分布。

在体外实验,主要用于培养树突状细胞和某些GM-CSF依赖的细胞系。

本品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小鼠源性的细胞因子。

由于GM-CSF 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本品只能用于培养小鼠的树突状细胞和小鼠来源的细胞系,也不能用人的GM-CSF替代。

来源:含小鼠GM-CSF基因质粒的E. coli。

分子量:14.8kDa,125个氨基酸。

纯度:采用SDS-PAGE银染法,纯度>98%内毒素:<0.03EU/μg活性:小鼠细胞因子依赖的细胞株(FDC-P1)增殖试验,ED50 为0.1 - 0.3 ng/mL;采用C57BL/6小鼠股骨骨髓细胞培养法测定克隆形成能力,比活性可国外著名公司的同类产品媲美。

保存:冻干粉在-20℃~-70℃中的保存期超过3年;稀释液(蛋白总浓度>50µg/ml)在2℃~4℃为1个月,在-20℃~-70℃中为三个月。

注意事项:建议用作细胞培养用时,用含10%的小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溶解和稀释。

避免反复冻融。

absin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小鼠股骨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10ng/ml的rmGM-CSF。

采用我司细胞因子培养的小鼠股骨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见下图。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全成的多肽,分子量为19kD。

G-CSF能刺激骨髓粒细胞前体,使之分化增殖为成熟粒细胞的集落。

G-CSF还能作用于完全成熟的终末粒细胞,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超氧化物的产生。

临床上G-CSF可用于各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G-CSF作为肿瘤化疗的辅助制剂,在化疗前的适当时机给予,可使髓性白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对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治疗更敏感;在化疗中或化疗结束后给予,可以缩短骨髓抑制期。

(二)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一种40kD的多肽,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其功能主要是刺激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使之分化成熟,形成单核细胞集落。

M-CSF可刺激骨髓内单核-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后者又能分泌G-CSF和GM-CSF等,形成一个逐渐放大的细胞因子网络;同时可促进骨髓生成中性粒细胞,使细胞数量增加的同时,细胞功能也增强。

M-CSF 亦能作用于终末细胞,增强厉熟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M-CSF具有较强的造血作用,已试用于肿瘤化疗后多种血细胞减少症,可以加速化疗所致的中性粒和血小板减少的恢复,而且副作用减轻。

M-CSF还能增加单核细胞对多中白血病细胞株的反应性,因此已试用于治疗前白血病状态的骨髓异型性征候群。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由著名的生物制剂公司瑞士罗氏制药(Roche)研发的药物,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恢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又被称为粒细胞刺激因子,它是一种细胞因子,能够促进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中性粒细胞,从而提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首先,它可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水平,这使得患者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增加中性粒细胞的产量和释放,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其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还可用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恢复。

白血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化疗或放疗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会导致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受到损害,从而使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降低。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刺激患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中性粒细胞,以加快患者骨髓功能的恢复,从而减轻患者的感染风险。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副作用较为轻微,主要包括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骨痛和发热等不适,但一般不会影响治疗的进行。

在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病情等,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临床症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总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恢复。

它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增强免疫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临床症状,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 -回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 -回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回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由人体产生的蛋白质,主要通过促进粒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来增加其数量和功能。

在免疫系统中,G-CSF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治疗白血病、放疗和化疗后的免疫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胞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调节以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逐步解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细胞信号转导:G-CSF通过结合到粒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即G-CSF 受体,启动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G-CSF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

G-CSF与其受体的结合会激活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导致磷酸化反应和激活配体结合位点上的多个信号通路分子,如STAT3、JAK2和PI3K等。

这些信号通路激活后,将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功能的改变。

2. 增殖和分化调节:G-CSF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对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在细胞增殖方面,G-CSF通过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周期的过渡,例如促进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增强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等。

在细胞分化方面,G-CSF通过促进特定调控因子的表达,导致粒细胞前体细胞向中性粒细胞的分化转变。

这些调控因子包括G-CSF的下游靶基因,如C/EBPα、PU.1和Gfi-1等。

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G-CSF能够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

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和杀伤来清除病原体。

其次,G-CSF对其他免疫细胞也有调节作用,如可以调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的功能,并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激活。

此外,G-CSF还能够增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

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1 定义和作用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属于细胞因子家族,是一种能够刺激骨髓白细胞分化和增殖的蛋白质。

G-CSF主要发挥作用于粒单系祖细胞上,促进幼稚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为多形核粒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白细胞及嗜碱性白细胞)。

G-CSF不仅具有促进血细胞生成的作用,还可抑制成熟粒细胞接受变异酰胺药物或放疗所引起的程度不同的粒细胞减少。

此外,G-CSF还具有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炎性反应等多种作用。

2 适应症目前,G-CSF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骨髓抑制性化疗所致的白血球减少:如恶性肿瘤患者常常因为接受化疗或放疗而引起血细胞减少。

而G-CSF注射可以刺激幼稚粒细胞增殖与分化,并增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减少低下时间,而不影响肿瘤疗效。

(2)骨髓移植:G-CSF可用于提高骨髓造血干细胞采集率,减少患者采集期间的不适,提高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速度,并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后的感染并发症。

(3)恶性肿瘤患者的预防性应用:G-CSF可以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因白细胞减少,而引起的化疗副反应,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4)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性应用:G-CSF在肿瘤免疫治疗、化疗和放疗后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降低并发症,提高耐受性和疗效。

3 用法和剂量G-CSF主要分为注射剂和生长因子。

注射剂主要为重组人源G-CSF,根据治疗需要可静脉或皮下注射,通常建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治疗时间视病情而定,不得自行决定使用时间和剂量。

剂量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5-10ug来给药,对于化疗所致白细胞降低,建议自白细胞恢复入院后持续至少5天;对于术后患者,建议自行给药5-7天,并注意早期相关并发症的监测和干预。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许祥;胡瑾华【摘要】肝脏的一个特性即是在受到损伤后会通过自身的再生能力来恢复原有肝脏体积和功能,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促进肝脏再生的过程中有多方面的作用.深入了解G-CSF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对于其应用于肝损伤患者,促进肝脏再生,提高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G-CSF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进行综述.%The liver is unique in its ability to regenerate itself and thereby restore its original mass and function after injury. Nowadays, 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accelerating the liver regeneration process.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G-CSF on liver regener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use of G-CSF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iver injury to accelerate the liver regeneration and improve survival.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 of G-CSF in accelerating liver regeneration.【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肝再生;干细胞【作者】许祥;胡瑾华【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大学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教学医院肝衰竭诊疗研究中心;100039,北京大学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教学医院肝衰竭诊疗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4[作者单位] 100039,北京大学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教学医院肝衰竭诊疗研究中心(许祥、胡瑾华)肝脏是成年人体内损伤后有明显再生能力,成熟的肝细胞很少再生,但保留着强大的再生能力。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通用名定义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通用名定义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通用名定义英文回答:Generic Name: Filgrastim.Definition:Filgrastim is a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that is used to treat neutropenia,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bone marrow does not produce enough white blood cells. It is a recombinant form of human G-CSF, which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rotein that stimulates the bone marrow to produce more white blood cells, including neutrophils.Uses:Filgrastim is used to:Prevent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or radiation therapy for cancer.Treat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s.Mobilize stem cells f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How it Works:Filgrastim works by binding to G-CSF receptors on the surface of myeloid progenitor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This binding stimulates the cells to divide and mature into neutrophils. Neutrophils are a type of white blood cellthat helps the body fight infection.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Filgrastim is administered by injection under the ski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The dosage and frequency of administration depend on the individual patient's condition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Side Effects:Common side effects of filgrastim include: Bone pain.Fatigue.Headache.Nausea.Vomiting.Diarrhoea.More serious side effects can include:Allergic reactions.Splenomegaly (enlarged spleen)。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长效制剂的相关讨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长效制剂的相关讨论

1 对于Ⅲ-Ⅳ度骨髓抑制,或发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短效还是长效升白药的起效时间更快,持续时间更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皮下注射的半衰期为小时,而长效制剂的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其平均半衰期依据剂量不同而波动于27-47小时之间。

且资料显示,常规剂量给予短效制剂1天后嗜中性细胞成熟(不给药状态下一般需要5-7天),从骨髓进入血液,这样似乎短效制剂起效相对迅速。

短效制剂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而长效制剂由于其独特的PEG链上的环氧乙烷单元高度水合形成的环状结构能够避免其蛋白成分被相关酶水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避免其被肾小球滤过,所以其进入人体后主要由中性粒细胞表面的RHG-CSF受体介导清除,随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的升高,血浆中的长效制剂浓度呈现与ANC负相关表现。

这样既可以达到持续有效改善白细胞缺乏,同时也能减少ANC过高风险。

在石远凯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的临床Ⅰ期临床耐受性实验,以及徐兵河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上述观点的相关结论(分别发表于2006年《癌症》及2016年《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影响G-CSF疗效的原因有哪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药物副反应(包括罕见但严重的副反应如脾破裂/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等),患者一般体力状态/既往化疗方案及次数/年龄因素(间接反映患者的骨髓储备功能水平)。

对于短效制剂还应当考虑到作为大肠埃希菌的表达产物,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导致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导致药效减退的因素。

3放疗状态下出现的粒细胞减少,G-CSF如何使用参考ASCO建议,对于致死剂量全身放射治疗或意外全身照射的患者应考虑在终止放射暴露后G-CSF应用治疗(该推荐基于美国放射事故登记中心的辐射急症救援中心的病例观察资料而提出)。

2012年美国放疗协会推荐在大剂量放疗后24-48小时应用长效聚乙二醇化制剂。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制剂,可用于增加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它是由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不仅可以通过注射液的形式给予患者,还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等方式使用。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G-CSF。

它是一种背景因子,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粒细胞,增加粒细胞的释放和循环。

它可以通过结合到粒细胞表面的受体上,促进骨髓中粒细胞的增加,并增强它们的功能。

1.白血病化疗后的恢复: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白细胞计数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2.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对于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增加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移植后的造血抑制,提高移植成功率。

3.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的预处理:对于需要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促使干细胞从骨髓中进入外周血,增加采集效果。

4.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提高化疗患者白细胞水平,减少化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提高化疗效果。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一般来说是安全有效的,但使用时还需注意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此外,对于患有过敏病史、颅内占位性病变、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总的来说,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能够增加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该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感染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然而,鉴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使用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潜在的风险和益处,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项目概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0000。

主要由内毒素、TNF-α和IFN-γ可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G-CSF基因全长2.5kb,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G-CSF有5个半胱氨酸,Cys 36与Cys42,Cys74与Cys64之间形成两对二硫键,Cys17为不配对半胱氨酸,二硫键对于维持G-CSF生物学功能是必须的因素。

人和小鼠G-CSF在氨基酸水平上有73%同源性,并具有相互交叉的生物学活性。

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G-CSF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防白细胞减少可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以及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国内外进展
国外进展:1)美国
1991年2月,安进公司的产品--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eupogen(G-CSF)获得美国FDA批准,其适应症为自身骨髓移植、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AIDS等。

此药作用非同凡响,1996年其销售额达9.36亿美元,按世界药品销售额排名名列第24位。

1998年Amgen公司和roche公司共销售13.44亿美元。

1999年销售额达12.2亿美元,2000年达12.6亿美元,增长13%。

Amgen公司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eupogen)于1991年2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997年全球G-CSF,GM-CSF销售额分别为8.7亿和3.l亿美元
Neulasta为安进公司开发的Neupogen的长效剂型,即通过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聚乙二醇(PEG)修饰,延长其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因此疗效更好。

Neulasta在2002年获得 FDA的上市批准,并于2002年第二季度上市。

Neulasta一上市就十分抢眼,2003年全年的销售额为13亿美元,其霸气直逼EPO。

附:1.美国Amgen/Roche公司研制的rDNA G—CSF(南格司亭中文商品名:优保津),
2.Schering-Plough/Sandoz公司研制的rDNA G—CSF(莫拉司亭,Molggramostim),
2)日本
1994年,日本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研制成功并上市rhG-CSF(来格司亭,lenograstim;商品名:Neutrogin,中文商品名:诺以托或罗津),其后日本麒麟公司的rhG-CSF(商品名:中文商品名:惠尔血),紧接着日本麒麟啤酒公司的rhG-CSF进入中国市场,年销售额约
为10亿日元,1995年又与中国药厂合作,在中国分装G-CSF。

分泌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虽有一家国内公司已经投放市场,但因其工艺水平落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国内进展
从国内的市场情况来看,CSF系列产品的市场大于EPO产品,前景非常乐观,CSF系列产品也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开发最成功的生物制药产品,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杭州九源和长春高新、厦门特宝等,目前已有近20家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战场已起硝烟。

但该产品的市场容量较大,前景仍可看好,2002年在全国重点医院用药排名第36位,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现我国有20多家企业生产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规模都不大,竞争十分激烈。

销售差强人意。

国内重复研制、生产现象相当严重,竞争激烈,投资应慎重。

我国目前生产CSF重组药物的主要企业及其产品研发介绍:北海集琦方舟基因药业有限公司(商品名:方舟咏迪)、北京双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商品名:立生素®)、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商品名:吉粒芬)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商品名赛格力)、哈尔滨里亚哈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商品名:里亚尔英文名:LEUBENE)。

另外还有华北制药集团金垣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齐鲁制药厂(商品名:瑞白),山东格兰百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麒麟鲲鹏(中国)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深圳新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苏州中凯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厦门特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市场前景
几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以17%的速度,与此同时,我国癌症发病率还不断增上升趋势,我们预计,在今后三年内该类药物仍然讲保持15%的增长速度。

过去分泌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一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但由于价格昂贵(分泌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支平均1500元),在国内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rhG-CSF是被医药界公认为是目前基因工程药物中最具有使用价值的三个药品之一。

2002 年,该药物的世界市场销售额接近20 亿美元。

在我国,该药品市场份额同样也处在上升阶段,市场竞争价格是影响该品种市场放大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