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水乡风情型村庄规划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宜兴水乡风情型村庄规划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宜兴水乡村庄规划的现状,指出了宜兴水乡村庄规划设计中忽略了地域性的自然元素与人造元素的和谐结合,存在“水乡”特色缺失的问题。

然后通过介绍宜兴梅家渎村庄规划,阐述了规划建设宜兴水乡风情型村庄的思路和要点。

标签宜兴水乡;布局;建筑整治;路网;特色
一、当前宜兴水乡村庄规划现状
作为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宜兴水乡水网纵横交织,湖泊水荡星罗棋布。

地表密布的河流湖泊和湿润的空气,四季分明和季节变换的鲜明气象及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象等自然环境结构特征,深刻影响着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

宜兴水乡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和积淀的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并深深影响了当地建筑空间环境的营建活动,塑造出了独特的、极富韵味的宜兴水乡风貌与特色,并成为人们环境归属感的情感载体。

“宜兴水乡”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还是一种地域性的自然元素与人造元素的和谐结合,是与地域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文化情趣、审美偏爱等相适应的生活环境。

然而,村庄规划设计却忽略了这一点,或至少在这方面缺乏研究。

近年来的规划设计至少存在以下三大问题或倾向:
(一)住区规划“城市小区”化
不同于早些年低层高密度的“兵营”式,现阶段的设计为获得更高的容积率以节约用地,开始采用高层低密度为主的方式,建设基地内有地域特征的水系、河塘被填埋,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存被破坏,规划普遍照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小区模式,失去了地点性和地域特征。

(二)建筑风格“欧”化
由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的一类统称为“简欧”的、来自于城市房产项目的所谓“欧式建筑风格”也在“宜兴水乡”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不断出现。

就房产项目而言,若建设地点没有地域风貌的要求,这类风格作为可供选择的商品类型还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但作为“宜兴水乡”农民集中居住区,性质就变了。

(三)住区景观“现代”化
事实上,现代化与民族化(或称地域化)并不矛盾,问题是出现了大量被称为“形式化的硬地铺装”与“形式化的草坪绿化”的脱离生活、脱离地域审美和文化的“现代”化。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塑造“水乡风情”特色展开探讨。

二、“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规划特色分析
(一)项目概况
1、梅家渎村庄现状
梅家渎是宜兴北边平原地区的一个村庄,属于高塍镇。

村庄在滆湖边上,水系发达,水网密集,住宅建筑大多沿河成带着布置。

梅家渎村包括四个自然村,分别为朱家渎、贺家渎、梅家渎(村委所在地)、吴家渎,现有1585户,户籍人口5200人(20%不居住在村里),流动人口800人。

其中四个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分布情况为梅家渎1600人、贺家渎1300人、朱家渎1200人、吴家渎800人。

塍西村的新渎现状约有300户,户籍人口约1100人。

现状产业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

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小麦、蔬菜和养殖螃蟹。

第二产业主要是一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和小规模的加工企业,分布在远东大道两侧。

规划区水系发达,村落枕河而居、肌理优美。

村内拥有多座古桥、寺庙和庵堂,文化底蕴深厚。

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到位,每个自然村有活动场地一片,道路体系基本建立,给水、电力电信皆通,污水处理系统正在建设。

2、项目规划的目标
本项目规划以“休闲梅家渎、特色星江南”为总体规划目标,旨在规划建设处一个“生态、富裕、文化、幸福”的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

(二)“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整体规划布局
1、调整村庄布点及规模
保留五个村庄,依据尚未的宜兴村镇布局规划,拆除朱家渎西侧的住宅及远东大道南侧的零星住宅。

按照就近原则统一安置于朱家渎与吴家渎,规划的总人口与现状基本持平。

在五个村庄中,贺家渎与新渎的用地规模保持不变,其他三个自然村的用地规模有少许变化。

2、以产业为依托
五个村的原有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即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其中水产养殖
位于五个村的南北两端。

未来南部的水产养殖融入整个环科新城的中央湿地生态区,作为观光旅游项目予以保留。

北部的水产养殖依然为村民的重点收入来源,予以保留。

中部的种植业建议部分更换种植品种,如油菜、桃树等经济作物。

在水产养殖区北端靠近滆湖也设置少量的旅游观光设施,配合“渔民体验”的要求。

3、完善配套设施布局
公共设施配套可以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类。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了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

结合现状,未来的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配套设施集中设置于梅家渎村,体育健身设施每一个自然村内均有分布,并可享用市级的康体文化设施。

教育设施(小学、幼儿园)在村内不需设置,于范道村集中解决。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村民自我服务,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

作为区域旅游的组成部分,五个自然村内也会结合村民自我服务设施于古道、码头附近设置适当的旅游经营设施。

4、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完善功能分区,打造独特的“五”特色
(1)五座村落
五个自然村落,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在每一个自然村内古道两岸集中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便利店、菜场、体育健身场地以及面向游客的特色商店、特色餐饮等。

(2)五里古道
恢复原有的东西向的通商道路,串联起各村庄。

(3)五彩农品
在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农田现种植水稻,为打造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与景观效果,增加油菜、果树等更多种类更多色彩的农产品。

(4)五百荷塘
由于周杨公路将成为未来五个自然村旅游的主要入口,因此规划将主入口周边的养殖塘种满荷花,构成新的独特景观。

(5)五千蟹塘
即现有的自然村北的村民的养殖塘,未来仍以第一产业的功能为主导,未来将兼具少量的体验式旅游服务功能。

5、水乡特色交通规划
未来村庄的交通组织以“人、车、船”分流为目标。

村民的自我交通解决依据现有的交通体系,拓宽村庄外围环路至6M宽,沿渎港的道路严禁机动车的进入以实现完全的步行化。

每个村庄之间有一条机动车道路相连。

游客的交通组织将以“船”为主要载体。

游客通过外围城市道路进入后即在村庄外围停车,然后可换乘小船进入各自然村游览。

自然村内的古道与渎港交叉处均设有码头,可下船步行于古道之上,到达另外的村庄。

(三)梅家渎村庄的整治措施
1、村庄的路网规划
应首先考虑与基地内存在的河网结构相结合。

古人的智慧表明,如果路网与河网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路网与河网结合对古人来说还是充分地发挥河网的综合功能的好办法。

如今,河网的功能可能仅限于道路与场地的排水及消防用水了,但这样做除了可节约用地外,还可以使河流成为景观,积极地参与到住区空间中来,并形成具有水乡特征的空间形态。

梅家渎路网规划中增加水上交通线路,设置两个码头,北部码头停靠渔船和较大的旅游船只,南部码头停靠乌篷船,村口东西新增两座拱桥与村庄便捷联系。

另外将环路拓宽为6M,并将滨水道路步行化改造,采用青砖或石板路面。

滨水步道断面
2、居住建筑整治
村民的居住建筑整治规划既要体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符合生活环境和空间环境的要求,同时既要符合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根据梅家渎的实际情况,将居住建筑按建筑质量分为一、二、三、四共四大类,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保留、立面改造、结构修缮和拆除处理,力图保留和还原最原汁原味的宜兴水乡建筑风貌。

整治更新后的民居
3、绿化景观规划
(1)景观规划思路
在景观设计的总体控制层面,首先应该是理解和配合住区的总体规划;同时应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①特色
这里说的特色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水乡”特色,还是住区的个性,特色来自于对建设基地自然素材与人造素材特点的把握与发掘及设计者的创作。

②结构和关联
即景观与景观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态关联及与观察者发生的一定关系。

③含义
景观应有某种含义,包含着特定的内容,或是可进一步理解的内容,可通过对空间环境类型学或现象学意义上的把握表达场所精神、借助符号的意义传达功能等方法。

(2)村口景观方案
①方案1——照壁
于村口的入口处设置宽约10米的照壁,上可书关于梅家渎村的史料记载或村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字或图案,供游人拍照留念。

保有原来的硬质驳岸,保证观景面的长度。

②方案2——史料馆等文化建筑
与村口设置可以展示梅家渎村历史的物件、影像等地场所,成为游客的了解历史的必经之地。

建筑也应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语汇。

③方案3——雕塑
梅家渎村最大的特点即以水为生,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水,因此可在村口设置反应最普通村民生活场景的雕塑作为标志。

(3)驳岸设计
保留村环路以内的渎港以及村西通往贺家渎的河流两侧现有的硬质驳岸设计,在新建的旅游和综合服务设施及码头区亦采用硬质的驳岸。

村庄外围的驳岸建议采用更贴近原始环境的自然生态驳岸,为达到更好地景观效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缮。

(4)巷道景观的多样性
梅家渎巷道景观设计中采用多样性的原则,房前屋后可种植时令蔬菜,也可
种植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还可用竹制或木制的篱笆进行围合,总之,要充分体现水乡村民生活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覃永晖,吴晓,王晶,管益敏.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双重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08.7.
[2]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3]刘挺.城市化下的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以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