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晚唐诗词分类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晚唐诗词分类的研究

内容摘要:有人说初唐万象更新,盛唐恢宏壮阔,中唐五光十色,晚唐缠绵悱恻。其实怎么说,“缠绵悱恻”都带了些没落的叹惋,的确,在国破家亡的唐末,盛世王朝也到了垂暮之年,然而“国家不幸诗人幸”,晚唐的诗文化却迸发出异样的光彩,“小李杜”诗情却并不亚于李杜,一定程度上,此时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日益趋于密不可分,文人墨客也产生了新的诗意;第一个词曲派别“花间派”的诞生,更是标志着文学艺术更趋于个体化、民间化、通俗化;更不要说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以叹为观止的作词手法为哀怨深沉晚唐的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总的来说,晚唐的文化作为盛唐到宋朝的过渡,以其独有的开创性和模糊化的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实际上,即使在这样动乱不安定的年代,这样一种过渡的,模糊让人难以揣测的诗词艺术却已经悄悄掀起了文化的高潮,特别是词中之帝李煜的旷世绝响,让人眼前一亮,触动了多少内心的感动,自此以后,以意境、音韵等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词曲文化开始渗透人心,并很快为平民大众所接受,最终演变为贴近人心的宋词。

关键词:晚唐,诗词,艺术,美学。

一、一方面,在中国文化史上,诗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唐诗宋词在外国人眼

中甚至有时成为一种中国国学的象征,这两年国学热兴起,一定程度上与名家的推崇有关,然而实质上,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早已到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境地。国学热的兴起,毋庸质疑地,唐诗宋词必然还是关注的焦点,自己本来有很深的诗词情怀,加之现在的诗词热度升温,所以说是因兴起而关注诗词。

另一方面,因为唐诗宋词艺术价值极高,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对其“趋之若鹜”,可以说几乎能找到的唐诗宋词,都被学者研究过,更别说是名家名篇,或是唐诗宋词的鼎盛时期了。但是不是这样的研究就进入了一种绝境,无人可以涉足了呢?我以为又不是的。因此,作为后辈,我也只有冒险一试,转而研究唐宋交际的诗词艺术,可以说,是诗绝词起的时代。

二、对于这个时期的诗词艺术,其实前人观点也是各有不同。

看起来,大致上,前人把此时期的诗词分为四类。

1.咏史诗。

如果说之前的咏史诗总是在纯粹的传达诗人的一种价值观或是想法,那

么这个时期的咏史诗可以说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它既包含了儒家对现实

社会深切的忧患意识,也有道家出世逃避现实社会的情怀,同时又有佛

教的虚幻与空彻。如此,晚唐咏史诗才显得韵味无穷,但实际上是一种

经佛、道两家冲淡、提升、冷却了的儒家思想。

2.无题诗。

李商隐留下若干无题诗,诗无题,更像是人无言,这类诗大多晦涩难懂,因为它进一步触及了诗人潜意识的层面,正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表现出一种更深的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如果说“悲”可以化为“美”的话,李商隐的这几首无题诗一定是首选。

意境朦胧,若隐若现,再加上诗人本身含蓄内敛的气质,一切如梦似雾,迷离虚幻,感情既像哀挽,又像洒脱,也许正是因为本来就兼而有之,不管我们用理性的思想如何琢磨,都看不透其外壳。然而,缤纷绚丽的色彩,和谐圆润的音律,精深华美的意境,瑰丽绵密的物象,迷离怅惘的氛围,一往情深的韵致,还是如蓝田之玉,沧海遗珠一样,引人入胜。

3.花间词。这里就得谈到第一个词曲派别“花间派”。

词,本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多数学者称为“诗余”。词来源于民间,而花间词则是文人真正大量介入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的产物。

花间词,不得不说到飞卿的词,他是第一个以词名世的文学家,他同李义山一样,因政治的腐败、朋党的纷争而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然而,他却创造性地将生活中的爱的苦恼、闲的寂寥写入了词中,形成了一种与之前的盛唐时期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新的美学主题逐渐形成,一种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兴起,人的心情意韵成为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样的创新更像是晚唐知识分子在绝望之后的一种心理转移。但是正是这样的转移,将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欲望烦恼融入了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为个人的情感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4.亡国诗。

实际上,比起“花间派”,南唐的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等末代君臣,作为真正的雕栏画栋的主宰者,他们的情感显得更加直接有力,因此,其诗词才成为了真正的末世绝响。

后主李煜之词,从艺术上讲,不仅吸收了李商隐式的含蓄,而且汲取了温庭筠式的委婉,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深刻又微妙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给人意味无穷,缠绵悱恻的艺术享受。这就是所谓的“阴柔美”,也就是宋词不同于唐诗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李煜的名作,尽管是在他作为阶下之囚的作品,甚至有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绝命词,但正是这样的词作,悄然拉开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时代的帷幕。

三、个人觉得前人的分类还是比较正确,但有些观点又不甚令人信服。

个人偏向于以著名诗人为代表的分类。

1.对于杜牧所作的诗类。前人大多认为是时代的困窘在诗人心头打下痛

苦而绝望的印痕,他们如一支支挽歌,为唐王朝的覆灭之路送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月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泊秦淮》)

个人认为,其实杜牧的这些沉涵灵韵、清韵悠远的诗中,实际上在奇语拗峭中潜含的自在潇洒,却是同代诗人所远远不及的。因此,相对来说,杜牧的思想更像是佛、道、儒的综合体,他的笔下,流淌着才情,更流淌着思想。他的作品中,启示的往往是生活哲理,并不深邃,却道出根本。

正如《泊秦淮》,表面怀古伤今,但更隐晦的,更深刻的,是看穿历史发展的进程,对晚唐命运必然的归宿,一种深沉但又略带感伤的情感寓于夜色歌声之中。

因此,杜牧诗,更多的偏向于一种韵味无穷而又因挽救不了晚唐的衰退的独特伤感之中,唐朝盛世的巨大起伏,使得此时期的杜牧诗,更显出一种“哀而不

伤”又略带洒脱的气质。杜牧,实际上是晚唐中既有忧患意识,又是才能卓越确无法施展抱负的一类诗人。

2.对于李商隐的诗。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

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

清狂。”

但总的来说,现在对他的诗,总是偏向于描写爱情的苦闷或是求仕的抑郁,自己认为,李诗之所以晦涩难懂但又有一种独有的凄美气息,主要也是由于晚唐凄苦的时代风格,以及李商隐本身坎坷的身世造就了其内敛、孤独却高尚的情操。正是因为如此,李诗在意境的营造,在情韵上的表现,更有一种词的阴柔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实际上,李商隐这里晦涩的将自己比如诗中之蚕,诗中之蜡,艰难的在这个弥留的时代牺牲自己,前人认为已接近一种近乎宿命的绝望情绪,其实我倒认为,此时应该说商隐已经看到了命运的终点但他还没有完全放弃,或者说,即使是看穿了晚唐的命运终点,也不至于以纸醉金迷来麻醉自己,所以李商隐的一生都很压抑,一方面是自己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一种入世的忧患情结。因此李商隐有代表了一类以苦闷惆怅包裹自己的晚唐诗人,他们的诗更显晦涩难懂,但其艺术境界又显出高妙、意味深长的特点。

3.说到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说到词的兴起,花间词可以说是第一

个词艺术兴起的标志。

谈到词,前人大多认为词乃诗余,花间又属词中“艳科”,所以很多自以为上了格调的诗人是嗤之以鼻的。有人极端的说,整个宋朝没一首好诗。是因为没人能够写出好诗,大家都转而写词。这样的说法我向来是不甚赞同的。

个人认为,由诗到词的变化并不是一种类似“诗余”的退化,一定程度上,世间万物都在发展着。词的兴起,无疑的,不论在审美的艺术角度,还是贴近民间的发展方向,都是在不断前进着的。

而吹起这股艺术发展潮流之风的,正是花间词。

以温词为代表的花间词,其真正意义确实不在传达什么精辟的思想,而在于一种审美趋势的下移,一种审美意趣的转变。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梦江南》)

从这首词看,山月二句,本来无理,却更显得描绘的女主人公的愁思之重,意境淡美,又透出浓浓的惆怅。全用景物表现,忖托人物心理,蕴藉含蓄,情意不尽。

这样的词,把眼光转向生活中的点滴,尽管有人评价说这更像是一种绝望之后单纯追求个体感性生命的沉醉与满足,但我仍然认为,特定历史背景造就了花间词的诞生,这并不能说是一种退步。

客观的讲,花间词作为词兴起的第一个标志,其涉及的已经是很广泛的生活各面,因此,也奠定了词兴起于民间,并迅速为大众广泛接受,这种词曲艺术的民间化、大众化,无疑是值得人欣慰的,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归根究底,艺术也要在大众中才可以存活。

花间词,不仅仅是“诗余艳科”,它更多的摒弃了宫廷文学的浮华绮靡,渗透了民间艺术的清新自然,融入了此人广泛复杂的人生情感和生命体悟,正式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