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审计抽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抽样结果评价
① 分 析 样 本 误 差
② 推 断 总 体 误 差
③ 重 估 抽 样 风 险
④ 形 成 审 计 结 论
4、控制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控制测试中的审计抽样,通常被称作属性抽样。属性抽 样用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它是通过对样本检查的结 果,推断总体中某些特征或属性发生的频率或次数,借以 评价客户的内部控制是否值得信赖并为实质性程序提供依 据。 所谓属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的质量特征,即被审业务 或内部控制是否遵循了既定的标准以及存在差错水平。 属性抽样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一走抽样、发现抽 样三种方法。
• • 是否遵守或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即只有在将验收报告与进货发票核 对相符后,才核准支付采购货款。审计人员按以下步骤进行抽查: ① 确定审计目标。 由于购货发票内部控制的要求是只有将验收报告与进货发票核对相 符后,才核准支付货款,则审计人员只会对该程序操作的准确性以及 进货发票与验收报告相核对的控制程序是否正常运行感兴趣。 ② 确定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元。 假定公司对每笔采购业务均采用连续编号的凭单,在每张凭单的后 面应附有验收报告与发票。因此,抽样单元是个别的凭单。如果测试 是年终进行的,则审计对象总体为本年度12个月内的所有购货凭单。
② 系统选样
• 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首先计算选样间隔,确定随 机起点,然后按照间隔,顺序选取样本的方法。 选样间隔=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 【案例分析】审计人员拟采用系统抽样从2 000张销货发票中选取200 张作为样本,则选样间隔为10。假定审计人员把第101号发票作为随 机起点,每隔10张凭证选取一个样本,则所选取的样本号码依此为: 101、111、121、131、141、151……
• 分层: • 是指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 特征的次级总体的过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分层, 着重审计可能存在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 量。 • 对总体进行分层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总体中的每一个抽样单位都必须属于某一个 层次,并且只属于这一层次。 2〉必须有事先确定的、有形的、具体的差别或 标准来明确区分不同的层次。 3〉必须能够事先确定每一层次中抽样单位的准 确数字。
【案例分析】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将涉及的往来明细账户按余额
的大小分为若干层次,再对每个层次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表1-10 层次 1 分层标准 余额在10000元以上 往来明细账余额表 抽样方法 100%函证 函证方式 肯定式
2
3
余额在5 000元~10000元之间
余额在5 000元以0 1.0
1.5
2.0 2.5
192(3)
124 (2)
181 (4)
103 (2)
127 (3) 150 (4)
88 (2)
88 (2) 109 (3)
77 (2)
77 (2) 95 (3)
51 (1)
51 (1) 68 (2)
•
⑤ 选取样本并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按随机选样方法选取156 张凭单,并按所定义的“误差”审查每张凭单及附件。 • ⑥ 评价抽样结果。审计人员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审查后,应将 查出的误差加以汇总,并评价抽样结果。审计人员在评价抽 样结果时,不仅考虑误差的次数,而且也需要考虑误差的性 质。 如果审计人员通过抽样查出的误差数为1,且没有发现有欺 诈舞弊或逃避内部控制的情况,由于发现的误差数不超过预 期误差数,所以,审计人员可以得出结论,总体误差率不超 过4%的可信赖度为95%。
• •
• ③ 进行样本设计。 第一步,界定“误差”。在控制测试时,误差是指审计人 员认为使控制程序失去效能的所有控制无效事件。在本例 中,审计人员可根据具体审计目标,将误差界定为:①未 附验收单据的任何发票;②所附单据与发票记载的数量不 符;③发票虽附有单据,但该单据却属于其他发票。 第二步,确定审计风险与可容忍误差。审计人员通过初步 了解程序,准备信赖内部控制。考虑该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审计人员依据专业判断,将信赖过度风险定为5%,可 容忍误差定为4%。 第三步,确定可信赖度。可信赖度为:1-信赖过度风险 =95%。 第四步,确定预期总体误差。假设从前3年的审计中,审 计人员得知上述所描述的内部控制误差率为0.5%、0.9% 及0.95%,误差不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因此基于稳健原则, 可将预期总体误差率定为1%。 第五步,确定是否进行分层。本例不拟分层。
确定测试目标 统计抽样与非 统计抽样区别 确定实现目标的程序
应审查多 少项目?
统计抽样 抽 样
全部项目
非统计抽样
抽样种类 应用模型确定样本规模(明 确承认相关因素) 随机选取有代表性样本 应用审计程序 运用审计法则和职业判断评 价样本结果 记录结论 运用判断确定样本规模(不 明确承认相关因素) 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应用审计程序
•
④ 确定样本量。根据控制测试样本量表(见表1—12),查出可容忍误 差为4%,预期总体误差率为1%时,应选取的样本量为156张凭单。 样本中的预期误差数为1。若在样本中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误差, 则说明抽样结果不能支持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预期可信赖度。
表1—12 控制测试样本量表 (95%可信赖度) 可容忍误差率(%) 2 236 (0) 3 157 (0) 157 (1) 4 117(0) 117(1) 156(1) 5 93 (1) 93 (1) 93 (1) 6 78 (1) 78 (1) 78 (1) 7 66 (1) 66 (1) 66 (1) 8 58 (1) 58 (1) 58 (1) 9 51 (1) 51 (1) 51 (1)
3、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
样本 设计
抽样 样本 的选取
结果
评价
(1) 样本设计
样本设计是指审计人员围绕样本的性质、样本量、抽 样组织方式、抽样工作质量要求所进行的计划工作。
① 审计目标
② 审计对象总体和抽样单元
③ 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 考虑基本因素:
④ 可信赖程度
⑤ 可容忍误差 ⑥ 预期总体误差 ⑦ 分层
•
系统选样方法使用方便,并可用于无限总体。但使用系 统选样方法要求总体必须是随机排列的,如果测试的特征 在总体内分布具有某种规律性,则选取的样本的代表性就 可能较差。例如,应收账款明细表每页的记录均以账龄的 长短按先后次序排列,则选中的200个样本可能多数是账 龄相同的记录。
• 克服系统选样方法的这一缺点,可采用两种方法: • 一是增加随机起点的个数, • 二是在确定选样方法之前对总体特征的分布进行观察, 如发现总体特征的分布呈随机分布,则采用系统选样方法, 否则,考虑使用其他选样方法。
如果审计人员通过抽样查出的误差数为3,且没有发现有 欺诈舞弊或逃避内部控制的情况,由于发现的误差数超过 预期误差数1,这种情况需要审查的样本量将增至192个, 预期总体误差率为1.5%。因此,审计人员不能以95%的 可信赖度保证总体的误差率不超过4%。这时,审计人员 应减少对该内部控制的可信赖度,增加样本量,扩大实质 性测试范围。或不再进行抽样审计代之以详细审计等。 如果审计人员通过抽样发现有欺诈舞弊或逃避内部控制 的情况,不论其误差率是高是低,均采用其他审计程序。 • ⑦ 书面说明抽样程序。审计人员应在其审计工作底稿上, 以书面形式说明前述六个步骤,作为审计抽样的整体结论 的基础。
•
骤:
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步 (1)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的 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 (2)确定连续选取随机数的方法——确定 随机起点和选号路线。
• 例:注册会计师决定采用随机数表法从连 续编号为0001——2000的两千张凭证中随 机抽取20张进行检查。确定使用前四位数, 从第十列第一行为起点,自上而下,从右 到左逐列查找。则依次选取:1770、1382、 0208、0927、1448、0135…
• 抽样风险: • 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 特征不相符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 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 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
• 注意: 第一,只要抽样,抽样风险就存在。 第二,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 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如 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 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1)固定样本量抽样
其思路是对所确定的样本量全部抽出进行审查,获得样本 差错率,再通过对样本差错率的分析和评价,确定可否接 受,如可以接受则据之推断出总体差错率,作出控制测试 结论。这种方法的最一般的结论形式为:在一定可靠程度 下,总体误差率不超过多少。
• 【案例分析】某公司某年度购货发票共5 000张,为了审查购货发票
•
非抽样风险: • 是指审计人员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 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 差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并非抽样所致,而是 其他因素引起的。其原因主要有: • ① 人为错误,如未能找出文件中的错误等; • ② 运用了不符合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 • ③ 错误解释样本结果。
• 可信赖程度: • 是指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程 度或可能性的大小,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在审计 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可信赖程度的要求越高,所 选取的样本量就越大。 • 可容忍误差: • 是指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 所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可容忍 误差越小,所需选取的样本量越大。 • 预期总体误差越大,所需的样本量就越多;反之, 所需的样本量就越少。
系统选样
肯定式
否定式
(2) 样本的选取
① 随机选样 ② 系统选样 ③ 随意选样
① 随机选样
• 随机选样是指对审计对象总体或次级总体的所有项目,按 随机规则选取样本。随机选样通常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产 生的随机数来进行。 • 随机选样不仅使总体中每个抽样单元被选取的概率相等, 而且使相同数量的抽样单元组成的每种组合被选取的概率 相等。这种方法在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中均适用。
(二)审计抽样方法
1、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 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 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审计抽样不同于详细审计。
•
注意:有些审计程序可以使用审计抽样,有 些审计程序则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 如:风险评估程序、询问、观察和分析程序 通常不宜抽样。
(2) 停—走抽样
• 其思路是先根据零差错率确定一个初始样本量进行抽样 审查,如果未发现差错或例外,则可停止抽样,得出在一 定可靠程度下总体误差率不超过某一可容许差错率的结论。 • 如果发现差错,则扩大样本规模继续进行抽样审查,直 到原预计差错率得到肯定或否定为止。
2、审计抽样的种类
(1)按决策的依据可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样本及样 本量,进而随机选择样本,并根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 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非统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 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究竟应选用哪种抽样技术,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成本 效益方面的考虑。非统计抽样可能比统计抽样花费的成本要 小,但是统计抽样的效果则可能比非统计抽样要好得多。
运用判断评价样本结果
(2) 按目的不同可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属性抽样: 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确定总体 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主要运用于控制测试,测定 总体中某种错误发生的频率或概率。 变量抽样: 是指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实质性程序 中细节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 主要 运用于财务报表各项目余额的实质性程序,通过检查会计报表各 项目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来取得作出审计结论所需的证据。
③ 随意选样
• 随意选样是指审计人员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即不考 虑样本项目的性质、金额大小、位置、外观或其他特征而 选取总体项目。 • 缺点在于很难完全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即这种方 法难以彻底排除审计人员的个人偏好对样本的影响,因而 其结果有时缺乏合理性与可靠性。 在运用随意选样方法时,审计人员要避免由于项目的 性质、金额大小、位置、外观等的不同所引起的偏见,尽 量使所选用的样本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