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检测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72年牛顿完成了著名的三棱镜色散试 验,并发现了牛顿圈(但最早发现牛顿圈的 却是胡克)。在发现这些现象的同时,牛顿 于公元1704年出版的《光学》中提出了光是 微粒流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微粒从光源飞出 来。在真空或均匀物质内由于惯性而作匀速 直线运动,并以此观点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 定律。
然而在解释牛顿圈时,却遇到了困难。同时,这种微粒流 的假设也难以说明光在绕过障碍物之后所发生的衍射现象。
1621年斯涅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入射角的余割和折射角的 余割之比是常数。
1630年笛卡儿在《折光学》中给出了用正弦函数表述的折射定律。
1657年费马指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所走路程取极值的原理,并根 据这个原理推出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综上所述,到十七世纪中叶,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几何光学 的基础。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墨翟(公元前468~376年)及其弟
子提出了一系列经验规律,因此《墨经》称得上是有关光 学知识的最早记录。
☆比《墨经》大约迟一百多年,在希腊数学家欧几里
德(公元前330~275年)所著的《光学》一书中,研究了平 面镜成象问题,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反射定律,同时 提出了将光当作类似触须的投射学说。
光的理论在十八世纪实际上没有什么进展。大多 数科学家采纳了光的微粒学说。
1801年杨格最先用干涉原理令人满意地解释了白光照 射下薄膜颜色的由来和用双缝显示了光的干涉现象,并第 一次成功地测定了光的波长。
1815年菲涅耳用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 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运用这个原理不 仅圆满地解释光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直线传播而且 还能解释光通过障碍物时所发生的衍射现象,因此它成为 波动光学的一个重要原理。
光子能量公式: E = hν
光子动量公式:
P
=
hν
c
=
h
λ
E:光子的能量 h:普郎克常数 ν:频率
λ:波长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电磁波,又是光子流。波 粒二象性是光的客观属性,反映了“光”这个统一物两个 矛盾着的侧面,在某些情况下,它主要表现为波动性;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主要表现为粒子性。例如,光 的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但当光与物质之间发 生能量交换时就突出地显示出光的粒子性。
V = λ =λ⋅ f
T
一个完整的波的长度,叫做波长,用符号λ表示。
波前进一个波长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波的周期,用符号T表示。它也等于 媒质中的点振动一次的时间(单位用秒)。
周期T的倒数是波的频率,用符号f表示,是指单位时间内波前进距离内
完整波的数目,(单位用次/秒,叫做赫兹)。
波的频率是由波源决定的,它就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而波速是由媒质决定的。
电磁波(在真空中C=2.9979250×108米/秒≈3×108米 /秒)与光的速度完全一样,并且都不需要传播媒质;电磁 波的理论都可以用来描述光的各种现象。理论与实践在许多 方面的充分吻合。光的电磁论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使人们 对光本性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
波峰 波谷
波传播的速度(简称波速)V和波 长λ,周期T(或频率f)的关系是:
他还发现当光以小角度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近似地成正比关系。
开普勒还对人的视觉进行了研究,纠正了以前人们所认为的视觉是由眼睛 的发射出光的错误观点。他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 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并且解释了产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原因。
☆折射定律的精确公式则是斯涅耳和笛卡儿提出的。
“你看见什么了?” “我看见那边尖塔上的风标了。” “那是你的幻觉,在这样远的地方,你怎么可能看见风标呢?” “不信,你自己来瞧瞧吧!” 正是这个偶然的机遇,荷兰的这位眼镜制造商发明了望远镜。 1608年10月2日,他向荷兰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他的有关望远 镜制造的专利文件,在海牙档案馆一直被保存下来。
1845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强磁场 中的旋转,揭示了光学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内 在联系。
1856年韦伯做的电学实验结果,发现电荷的电磁单位 和静电单位的比值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 300000000米/秒。
从这些发现中,人们得到了启示,即在研究光学现象 时,必须和其它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考虑。
1860年麦克斯韦(C.Maxwell)提出 光是电磁波的理论。
【光】 严格地说,光是人类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一种辐射。 由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 紫光的0.38微米到红光的0.78微米之间。
波长在0.78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 线”。在0.38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 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 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 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 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光电技术是一门以光电子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光学、 精密机械、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工程应用课题 的技术学科。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 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 业,第四是环境和新能源产业。光电子产业对其它许多 产业而言,将起到“基础材料”的作用。
“光”,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对象。我们天天接触光,处 处利用光。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光是美化世界信使,光是 生产发展的工具。对地球而言,太阳是最大的光源,宇宙间 的恒星全都是发光体。
【光速】 一般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特征是:
⑴一切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速率相同,且与辐射的 频率无关;
⑵无论在真空中还是在其他物质媒质中,无论用什么方 法也不能使一个信号以大于光速c的速率传播;
⑶真空中光速与用以进行观测的参照系无关。如果在一 伽利略参照系中观察到某一光信号的速率为 c=2.99793×1010厘米/秒,那么,在相对此参照系以速度 v平行于光信号运动的另一个伽利略参照系中,所观测到的 光信号一定也是c,而不是c+v(或c-v),这就是相对论 的基础;
光电效应:光线在投到某些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 表面释放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并发现光 电子的发射率,与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线强度成正比。 但是如果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金属表面时,照射光的 波长增加到一定限度时,既使照射光的强度再强也无 法从金属表面释放出电子。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 (包括光),只能象微粒似地以一定最小份的能量发生(它称为 能量子,正比于频率),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问题,开始 了量子光学时期。
【光源】 物理学上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 (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和X光线等不可见光) 的物体。通常指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体。凡物体自身能 发光者,称做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恒星、灯以 及燃烧着的物质等都是。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依靠它 们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射物体不 能称为光源。光源主要可分为:热辐射光源,例如太阳、 白炽灯、炭精灯等;气体放电光源,例如,水银灯、荧 光灯等。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发射方向集中、 亮度高,相干性优越和单色性好的特点。
虽然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时刻感觉到光的存在,但是, 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种认识过程直 到现在还在继续着。
在十七世纪以前,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实践中积累了 不少对光的知识,当时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叙述一些光的现 象或光的传播规律,并未触及到“光的本性”。因此,人们 对“光的本性”这个问题虽经历了几十个世纪的认识过程, 可是,人们对它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C=λ⋅ f
电磁波谱分为长波区、光学区、射线区。光电技术只涉 及光学谱区。
由于光波的波长很短,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嫌太大,而采
用更小的单位微米( µm ),毫微米( mµ 或 nm )和埃( A& ),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mµµA&mmµ
µm
A&
1m = 100cm = 103mm
1mm = 103 µm = 106 nm = 107 A&
十九世纪末、甘世纪初是物理学发生伟大革命的时代。 从牛顿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经典物理学形成一 套严整的理论体系。
光学的研究深入到的微观机构中。光的发生、光和物 质相互作用。
光的电磁理论的主要困难是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 用的某些现象,例如炽热黑体辐射中能量随波长分布的 问题,特别是1887年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
1905年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 子假说,把量子论贯穿到整个辐射和吸收 过程中,建立了他的光子学说,他认为光 波的能量应该是“量子化”的。辐射能量是 由许许多多分立能量元组成,这种能量元 称之为“光子”。但这里所说的光子不同于 牛顿微粒说中的粒子,光子是和光的频率 (波动特性)联系的,光同时具有微粒和波 动两种特性。
☆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5年)大体上标志着黑暗时代
的开始,在此之后,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发展缓慢, 光学亦是如此。
☆英国牛津大学的罗杰尔·培根,早在13世纪就对
透镜做过很多的试验,并且得出结论说:“若是从一个 曲面—凸的或凹的,去透视一件物体,所得到的现象是 不同的,它能够变成这样:大的使我们看成了小的,或 者相反,小的看成大的;远的看成近的,隐蔽的变成看 得见的”。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科学 家。他似乎已经有了用透镜来改正视觉的想法,并且甚 至暗示过把透镜组合起来构成一具望远镜的可能性。培 根对光线穿过透镜的方式也有一些了解。在他死之后光 学又衰落了。
声波在室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在水中 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可以从公式1算出,1000赫兹的 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是34厘米,在水中的波长是1.45米,。
电磁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它的速度是不同的,但都 比真空中的速度C要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略小于C,通常可 用C来近似,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只有C的四分之三,在玻璃 中的传播速度是C的三分之二。
1678年惠更斯创建了“光的波动说”。
他认为光是在“以太”中传播的波。所谓“以太” 则是一种假想的弹性媒质,充满于整个宇宙空 间,光的传播取决于“以太”的弹性和密度。运 用他的波动理论中的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仅成 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还解释了双折射 现象。
但惠更斯没有把波动过程的特性给予足够的说明,他没有 指出光现象的周期性,他没有提到波长的概念。他的次波包络 面成为新的波面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它们是由波动按一定的位 相叠加造成的。归根到底仍旧摆脱不了几何光学的观念,因此 不能由此说明光的干涉和衍射等有关光的波动本性的现象。与 此相反,坚持微粒说的牛顿却从他发现的牛顿圈的现象中确定 光是周期性的.
十七世纪可以称为光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在这时期
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同时为了扩大人眼的观察能力,出现了光学仪器,第一架 望远镜的诞生促进了天文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显微镜的 发明使生物学的研究有了强有力的工具。
☆荷兰的利佩尔兹海在1608年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
利佩尔兹海出生在韦塞尔的米德尔堡。在关于望远镜的发明权的判 定过程中,他没有科学家的头衔,显然,这是他的不利因素,但他留 下的证据最有说服力。他是一位眼镜制造商,他家里自然有各式各样 的玻璃镜片。一天,他儿子拿着玻璃镜片玩耍,无意中,把两块镜片 嵌在一个纸筒的两端,并举着这个纸筒向远处观看。突然,他儿子兴 奋地喊道:“爸爸,快来看呀!太有趣了。”
☆开普勒(1571~1630)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 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他为了看清天体的运行状况,就在望远镜的研制上, 狠下了一番功夫,由于他研制的望远镜是用于观测天体的, 所以人们把开普勒望远镜称为天文望远镜。
开普勒于1611年发表了他的著作《折光学》,提出照度定律,指出光的强 度和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⑷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在其他媒质中,光的速度均 小于c,且随媒质的性质和光波的波长而不同。
【色散】 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 “色散”。色散可通过棱镜或光栅等作为“色散系统”的仪器来实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