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①1949—1976年(政治化文学思潮)【一体化】个体想象的自由必须服从对民族整体命运的关怀,个人创作的提高必须服从革命宣传的普及需要。

文学必须首先为革命主体工农兵服务,必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形式。

这种战时文艺思维,强调政治逻辑忽略艺术逻辑,强调大多数人忽略少数人,强调民间形式忽略文艺手法的现代性。

在政治立场、思想情感、文学想象、表达方式上的”一体化“,成了新中国初期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这个文学“一体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实现的。

【政治—艺术】文化革命激进派别在“文革”前夕,在文艺界已确立其主导地位。

其标志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其《纪要》。

文革时期,胡风、周扬等的文学思想中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成为“政治—艺术”的结构(政治直接“美学化”),即文本的生产、传播、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文学创作和阅读排斥“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在表现方式上要求以“三突出”的原则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以起自于大跃进时期的“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等所直接控制的写作班子通常署名“初澜”或“江天”来进行文学批评。

②1976—1992年(新启蒙文学思潮)【接续五四】新中国的社会实践,完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无法完成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塑造,但忽视了个人经验。

新启蒙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接续起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线索,将对个人的关注重新纳入文艺实践的视野,重建社会正义和呼唤人性价值的回归。

11 中国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终于彻底走出了封闭的绝境,并再次面对了一个与“五四”文学近似的处境,只不过这种重新确认中包含了某种更可悲的下降,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到刘心武的《班主任》中,“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其认知差异和思考高度的落差可见一斑,从“人的文学”到“政治的文学”之坠落的轨迹是如此明显。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3、“文革”文艺 “文革”文艺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创 作原则 1) “两结合”——生产方式 2) “三结合”——组织方式 3)“三突出”美学原则
激进文艺实验的结果——样板戏
第二节:新启蒙文学思潮(1976- 1992)
一、新启蒙文学思潮的兴起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异端文学” “异端文学”在形式、内容、作品中的 情感方式上,与当时的文艺相比,都是 独树一帜的。这些作品经常涉及当时的 文学禁区——个人情感和情调、爱情或 者性爱问题、意识形态上的怀疑主义等。
二、新启蒙文学思潮初期的文艺争鸣 1、关于“伤痕文学”的论争 1978年到1979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 《班主任》,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 痕》,引起了一场关于“伤痕文学”的争 论。

批评者指责这类作品对社会阴暗面“暴 露”太多,“情调低沉”、“政治影响不 好”。多数人认为,这些小说突破了“只 许歌颂、不许暴露”的创作禁区,摆脱了 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披露了年轻一代在 “文革”中受到的心灵伤害。赞成与反对 的两种观点,反映了文学界对思想解放的 尺度和速度的不同理解。
“新民歌运动”
内容上是“现实主义与浪 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次“新民歌运动”跟工农业生产上的浮 夸风是一致的。

2、“三次会议 196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领域的调整, 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在相应地进行。张 光年执笔的社论《题材问题》,在肯定描 写“重大题材”的同时,提倡“题材多样 化”,是文学政策调整的一个信号。随后 召开的几次会议及相关文件的颁布,标志 着“双百方针”之后的第二次调整时期的 到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次会议”。
在这次批判运动中,俞平伯的“红学”研
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 想系统,俞平伯这一类知识分子被赋予 “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其学术研究成果 是“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学术问题在 “敌我政治”思维中变成了严重的思想政 治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实质上是 建国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反 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武训是清末民初一个热心教育的人,他忍辱负 重,“苦操奇行”行乞兴学,孙瑜以此为题材, 拍摄了历史传记影片《武训传》(之前在1948 年中国制片厂因故未拍完,1949年上海昆仑公 司在此基础上修改剧本后续拍)在全国公映,歌 颂武训精神,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文化上翻身 的要求,以鼓励人们学习武训发展人民教育事 业。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 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40年代,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论争,50年代,胡风的 文艺思想被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艺 思想”遭到批判。胡风以30万言(28万字)的《关于解放以 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文艺思想, 对批评进行驳斥,提出了改进文艺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 文艺工作的建议。胡风报告公开后,1955年,社会上掀起 了批判胡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群众性运动,胡风等人被 确定为“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对胡风文艺思想 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敌对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 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多人受株 连,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1980年9月, “胡风反革命集团”被平反,1988年6月,对胡风的文艺 思想进行重新肯定性评价,对胡风全面平反。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 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认为对 武训精神的歌颂反映了我国文化界严重的思想混乱, 是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发动 了批判运动。舆论界以此为定论,纷纷批评《武训 传》宣扬了唯心主义、改良主义、投降主义、个人 主义、歌颂了阶级投降和奴才思想,掩盖了阶级矛 盾,由学术争鸣演化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批 判运动,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大规模群众 政治文艺斗争的先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2)机关刊物
第一次文代会后,《文艺报》和 《人民文学》相继创刊,作为全 国文联和全国文协的“机关刊 物”。



新体制的组织建设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身份
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干部”。
作家干部化的实质是对作家实行 “政治分层”,也就是根据政治 原则,甄别作家的思想政治立场, 确定其文艺思想、创作倾向的 “类型”与“等级”,对权利实 行重新分配。

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把《 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 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 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 新红学‛。
俞平伯及其书稿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A 《红楼梦》是曹雪芹为感叹自己身世而作,为
情场忏悔而作,为十二金钗作本传。 “钗黛合一”论 B “色”与“空”的主题 C “怨而不怒”的艺术风格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 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 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 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 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 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 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第3期的《文艺报》转载。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提交了经他和
友人们长时间酝酿而成的《关于解放 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后 来所称的“意见书”或“三十万言 书)。

《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几年来 的经过简况;二、关于几个理论性问 题的说明材料;三、事实举例和关于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

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02.1949――1976文学思潮

02.1949――1976文学思潮

具体就是指: 具体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 风格,另一种学派, 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49―1976 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概况 第一次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即“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1949年7月2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日到19日在北京举行 年 月 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并在会上成立了“ 并在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界联合会” 术界联合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 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 建国以后的几次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运动
胡风的现实主义则更多的承 世纪法、 接19世纪法、俄、文学的批 世纪法 判生活的性质, 判生活的性质,以及鲁迅先 生所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的 思想启蒙”的责任。 “思想启蒙”的责任。对后 者来说, 者来说,他们更注意古老中 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负 担。
认为中国的传统和民众的生存状况 和精神状态, 和精神状态,一方面是韧性的战斗 原始的生命力, 力、原始的生命力,另方面则是奴 性的卑贱与苟安。 性的卑贱与苟安。胡风提出这个精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对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一切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去抨 击”。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 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 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 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 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 的理论思想。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现代文学第七章

现代文学第七章









第七章 当代文学思潮概述
第一节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二、第一次文代会 三、建国初期三次重大的文艺批判运动 四、 “双百”方针的提出 五、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六、八个样板戏 七、 地下文艺思潮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1、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实用理性与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的高涨,是这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 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 史意义的会议。大会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召开,到会代表824人 。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第一次文代会 纪念章,上面是毛 泽东和鲁迅的肖像。
创作与理论的共生共荣状态和我国文艺理论探 求与世界文艺思潮一体化的态势。
“双百”方针的影响:
在 理论界,出现了秦兆阳(何直)《现实主 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 会主义时代的影响》、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 主义》、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等表达批评 家独立思考的文章 。
在创作领域,出现了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
人》、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丰 村的《美丽》等富有探索性的短篇小说。
六、八个样板戏:
现代京剧: 《红灯记》、《沙家浜》、 《海港》 《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现代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 《沙家浜》。
七、地下文艺思潮
“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 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 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

事实上,毛泽东在读到《野百合花》 事实上,毛泽东在读到《野百合花》后反应强烈, "曾猛拍办公桌上的报纸,厉声问道:'这是王 曾猛拍办公桌上的报纸,厉声问道:' 实味挂帅,还是马克思挂帅?'他当即打电话, 实味挂帅,还是马克思挂帅?' 要求报社作出深刻检查" 要求报社作出深刻检查" . 《胡乔木回忆毛泽 东》,第449页. ,第449页. [王首道也有相同的回忆:毛泽东在读《野百合花》 王首道也有相同的回忆:毛泽东在读《野百合花》 后就指出过:" 后就指出过:"这是王实味挂帅了,不是马克思 主义挂帅." 主义挂帅."(《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对干部 的培养和教育》,参见《南方日报》 1978年 的培养和教育》,参见《南方日报》,1978年12 月17日)] 17日)]
1943年 1943年5月4日,延安整风审干运动正式开始. 4月1日晚,中央社会部正式逮捕王实味. 2日晚,王实味被押到中央社会部看守所.这一 夜,中央和边区两级机关,学校逮捕了一大批人, 性质严重的就逮捕审查,王实味就属于此列;问 题次一级的,集中到中央社会部所属的西北公学 及边区政府所属的行政学院,这两所学校当时已 徒有其形式,实际上已变成审查机构;问题最轻 的就留在原单位接受审查. 从1942年年初整风运动开始到被抓捕,不 过一年多的时光,王实味的命运之旅发生了巨变, 这巨变引人深思,也让人感叹.
包括王实味在内的许多人那时都" 包括王实味在内的许多人那时都"把普遍的马克 思主义的教育运动看成了只是整几个领导人的活 动",认为"整风对象主要是老干部(当时是中 ,认为" 年干部)" 年干部)","整风就是单纯整领导;整'名流 整风就是单纯整领导;整' 大师'", 把中央号召的'脱裤子,割尾巴' 大师'","把中央号召的'脱裤子,割尾巴', 狭隘地理解为是"对付某几个领导人" 狭隘地理解为是"对付某几个领导人". 李维汉后来回忆说:" 李维汉后来回忆说:"中央研究院的整风壁报 《矢与的》更以'民主'获胜的面目,轰动了整 矢与的》更以'民主' 个延安,有几期甚至不是贴在墙上,而是贴在布 上拿到延安南门外(闹市区)悬挂起来,前往参 观者川流不息." 观者川流不息."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基本结构框架(一)1949——1976文学思潮1949——1976年间的中国文学,包括十七年文学(1949——1966)和“文革”文学(1966——1976)两个阶段。

它们都强调文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性质,都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基本目的,重视文学或审美的革命功能和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作用。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批判、斗争——的交替更移中。

这整个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规范、新秩序的重要部分。

文艺界的批判、斗争,都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在文艺——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斗争,当然每一次运动的政治指向又各有侧重。

文艺无条件地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

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同的基本构成。

这些作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通过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表现手段,都在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塑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英雄典型,努力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凸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主题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这一时期小说题材的分类方式与尺度有鲜明的政治性。

小说批评的价值判断,就是以所写的内容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工业、农业、军事,是重大的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的,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在题材方面,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受到重视。

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没弄好,不敢翻书,课件不全)1949—1976年文学思潮1949年 第一届全国文代会 确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1951年 电影《武训传》批判 批判唯心主义,改良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投降,奴才思想。

1953年 第二届文代会 强调创作的重要性。

一元化的理论模式,为以后文艺界的政治性批判理论埋下祸根。

1954年 对俞平伯《红楼梦》的批判 资产阶级主观唯心1955年 胡风反革命集团 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自我扩张,自我斗争),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文艺思想。

1955年6月10命集团”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

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

1980年得到平反。

1956年 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的转移。

代表小说:一、干预生活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戏剧:海默《洞箫横吹》二、 人道主义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1957年 整风反右运动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丁玲,艾青,王蒙等均被打成右派。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1960年 文艺政策的调整 邵荃麟 “中间人物论”:强调描写人物应该多样化。

认为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

但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中间人物。

后来被说成主张用写中间人物来反对写英雄人物。

最后被迫害致死。

1962年 左倾思潮升级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当代部分)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60年代的文学思潮
三次文代会的召开;
四次大型批判运动; 文艺政策的调整。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的形成
1、三次文代会的召开与文学体制的建立 ①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 文代会‛)在北平召开,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 当代文学的起点。
二、激进的文学实验
‚三突出‛——文革期间,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 为阶级斗争服务被推倒了极端。在‚开创人类历史新纪 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的狂想的驱动下,这时标 榜的文艺方针是所谓‚根本任务论‛,即‚努力塑造工 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由 此则衍生了具体的‚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 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 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文学的非文学化建构走到极致, 抵达了特殊的历史‚高潮‛。
稻子玉米搭彩门, 悟空说是南天门, 社员高坐笑哈哈, 这是俺的幸福门。
河南民歌:‚要使九百一十三个山头,个个向人民低 头。‛ 四川民歌:‚不怕冷,不怕饿,罗锅山得向我认错。‛ 陕西安康‚红旗歌谣‛: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 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另外,‚食堂钢一般,暴雨淋不垮,狂风吹不散,越办 人越欢。‛ ‚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卡车并排 走,火车驶过不晃荡。‛ ‚麦秸粗粗象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 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 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
典型的内涵及其演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建国十七年的文学运动一、关于历史系统的把握•文学主题——表现工农兵,歌颂工农兵。

•感情特征——充满自豪感,主人公感。

•艺术追求——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

二、第一次文代会(1949.7.2—1949.7.19)1、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2、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局限:•1、照搬延安文艺经验,简单化,教条化。

•2、忽视文艺自身规律,仅强调文艺服务于政治,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低估国统区文艺成就,有宗派主义倾向。

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传》从摄制到展开讨论的过程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分为上下两集。

2、负面影响:(1)开了用政治解决文艺问题的先河。

(2)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3)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一文学观念的权威地位。

四、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4年)•《红楼梦》研究有两派,•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学派”,后来,•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派”。

五、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简介(1902~1985)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可以认为是胡风文艺思想的精髓。

2、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六、文艺界的短暂春天(“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界的新气象)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 晶。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 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 “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 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模式化。基 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主要人物为不食人间 烟火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艺术上打磨精致,唱段优美 动听,但对生活高度净化和美化,显得苍白贫血。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2.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是有一定范围 的。
思想艺术上的“典型化”程度,对劳动 者的同情程度,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 黑暗的揭发程度,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 对待外国文学经常使用的标准。20世纪西方 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被作为反动的或腐 朽的思想艺术倾向而加以否定,他们的作品 几乎没有得到翻译和介绍。
(1960年7月22日—8月13日)





1、背景: 从国际看,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战备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 “反修”斗争; 从国内看,“反右倾机会主义”之风突然从天而降。 2、大会主要报告—— 周扬副主席《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 ①认为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文学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②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③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锄毒草”的 问题; ④肯定了解放以来几次所谓的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思想运动。
2、中心议题



①总结经验教训,以创作问题为中心议题, 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社会主义改造 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提出进一步学习掌握社会义现 实主义的方法; 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 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③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 艺的基本要求。
三、第三次文代会
第二讲
1949-1976文学思潮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一 、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 毛泽东 延安 (1) 《讲话》的主要内容:
二、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9月23日—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 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 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 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 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行为;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 向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一 、 文学的“转折”
二、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40年代后期的文学界,左翼文学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派 别,并且社会政治的转折和文学方向的选择形成了同步状 态。 1、确立“文艺新方向”在文学界的的主导地位
2、作家和文学派别进行了类型划分
二、三次文代会
一、第一次文代会 一、第二次文代会
一、第三次文代会
一、第一次文代会
——第三次文代会召开后不久,中国进入调整的时期,所以这 次大会的局限性和逆向作用,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三、建国初27年对外国文学遗产的接受
1.在50年代,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 是苏联文学被置于“榜样”的地位。
1952年周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 国文学前进的道路》一文中指出:“摆在中国 人民,特别是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积 极地使苏联文学、艺术、电影更广泛地普及到 中国人民中去,而文艺工作者则应当更努力地 学习苏联作家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特别是 深刻地去研究作为他们创作基础的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
八、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 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 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 斗争”的口号。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 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 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对文艺工作 作了两个批示,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 ,认为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 缘”。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 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 化大革命”。
(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3、中心议题 :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 ★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 反映民间大众意识 ★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 阴郁、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 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 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 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 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 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 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 的理论思想。
为群众问题
如何为群众问题
一 、 文学的“转折”
(2)《讲话》的历史意义 〇 规范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新气象。 〇 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带来了解放区文艺 的新形式。 〇 加强了文艺思想的统一和创作方法的统一,使文艺更好的 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〇 解放后成为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法典,影响到我国社会主 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二、 人道主义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七、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文化性格的新特征:
1.就作家的出身、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的区域性而 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中原的转移,文 学出现了从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 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 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变化。 2.“中心作家”大多把文学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 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作品表现出明确的目标感和 乐观精神。 3.“中心作家”普遍学历不高,写作准备不足,生 活经验集中于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创作的持 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时 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唯心论的批判;
三、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六、“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
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956年 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 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 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年下 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 面结束。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 的筛选后,成为了五、六十 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