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量因子的确定对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起关键作用,为了更贴近实际,没有采用全国的产量 因子,而是采用重庆市当地的产量因子,即通过计算 各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生物项目的单产,然后与 全球平均单产进行对比得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林 地产量因子测算需要木材生长量数据,而这些数据难 以得到,故通过文献[1]计算得到 2002 年重庆市林地 产量因子为 2.18,作为 1997—2004 年的重庆市林地 产量因子。均衡因子和将各种消费项目折算成相应的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所用的折算数据均采用已有研 究中普遍使用的数据资料,而园地的均衡因子保守的 采用林地的均衡因子。由于建设用地均是占用优质耕
— 0
世界平均产量 /kg·hm-2 2 744 — 3 500 566 900 33 29 — 0
产量因子 1.643 95
2.18 3.182 767 0.776 691 1.021 214 11.581 59 29.297 487 3 1.643 95
0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1)全市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供需总量失衡,矛 盾突出。人均生态足迹总量几乎是可利用人均生态承 载力的 4 倍;而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低估现象是不可避 免的,因此实际生态赤字会比计算结果还要大。
(2)生态赤字一般是靠贸易和消耗自然资源来弥 补,而全市的进出口贸易量却未能弥补生态赤字,因 此大部分靠消耗自然资源存量来弥补地区生态承载 力的不足,这可能会加大生态赤字。
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31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资源类别
谷物 豆类 薯类 油料 麻类 甘蔗 烟叶 蔬菜 猪肉 禽肉 禽蛋 水产品 蚕茧 茶叶 水果 木材 机制纸及纸板 松脂 油桐籽 油茶籽 核桃 牛肉 羊肉 奶类 绵羊毛 山羊毛 蜂蜜
地,故其产量因子与耕地的一致。在现实中,并没有国 家或是地区专门划出用于吸收 CO2 的林地等能源用 地,故能源用地的供给被认为是 0。
3 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由于各年生态足迹的计算过程大同小异,基于前 文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分析的理论和计算过程,根据掌 握的重庆市数据资料,本文只介绍 2004 年该市生态 足迹的完整计算过程,包括各土地类型在这一年的产 量因子。 3.1 2004 年生态承载力计算
1 生态足迹模型简介
1.1 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是指在当时生
产技术水平和资源管理配置下,人类对生物生产性土 地面积的占用量,也就是生产人类消费所需的资源和 吸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 积。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将区域 的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与供给,用“全球性公顷”进 行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面积需求 (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生态承载力);然后通过比较 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研究区域过去或者现在 发展的可持续性。
2004 年,重庆市总人口为 3 144.23 万人。各生物 生产性土地面积及人均面积,见表 1。
表 1 2004 年重庆市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及人均面积
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耕地
土地面积 /hm2 2 287 400
人均土地面积 /hm·2 人 -1 0.072 75
林地
3 251 300
来自百度文库
0.103 41
30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0 年第 1 期
表 2 2004 年重庆市土地产量因子
生物总产量 /kg — —
1 372 000 000 16 000 000 29 000 000 91 000 000 239 255 000 — 0
单产 /kg·hm-2 4 511 —
11 139.685 439.607 38 919.092 21 382.192 356 849.627 1
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具体计算主要涉及 4 个部分: (1)生态承载力,计算该市的生物生态供给;(2)生物 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包括有关的农产品、林产品、畜 产品和水产品消费等;(3)化石能源消费和建设用地的 生态足迹;(4)贸易调整。
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划分类型时增加了园地类型,并将其细分为果园、茶 园、桑园 3 种类型,即共分了 9 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 积类型,以使计算结果更接近于真实。
果园
123 163.267
0.033 92
茶园
36 396.11
0.001 16
桑园
31 552.87
0.001 00
牧草地
238 100
0.007 57
水域
281 600
0.008 96
建设用地
558 900
0.017 78
化石能源用地
0
0
注:表中计算后得出的数据为 excel 自动进行四舍五入的结果,以
从表 7 可知,2004 年重庆市全市生态足迹总量是 86 981 273 hm2,是全市土地面积的 10.556 倍;人均生 态足迹总量是 2.766 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总量 是 0.704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 2.063 hm2。由此可 见,人们经济社会活动对本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力 已远远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其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 续的。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下同(如无特殊说明)。
2004 年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计算 时,粮食单产数据直接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具 体计算结果,见表 2。
土地类型 耕地 林地 果园 茶园 桑园
牧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化石能源用地
面积 /hm2 — —
123 163.267 36 396.11 31 552.87 238 100 281 600 — 0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将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 用地共 6 类。由于 6 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 水平各不相同,引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各类型生 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以全 球平均生物生产力(全球性公顷)表述的面积总量。均 衡因子(Equivalence factors)是给定年份的某类生物生
根据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值计算生态盈 余或生态赤字。如果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就出
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9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现生态赤字;如果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就出现 生态盈余。
2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本文计算重庆市生态足迹所涉及的数据资料,主 要来源于 2005 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 年的《中 国统计年鉴》以及根据以上数据的合理计算、汇总。
1.14
桑园
0.001 00
1.14
牧草地
0.007 57
0.54
水域
0.008 96
0.22
建设用地
0.017 78
2.83
化石能源用地
0
0
人均生态承载力总量 /hm2·人 -1
扣除 12%面积(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总量 /hm2·人 -1
产量因子 1.643 95
2.18 3.182 767 0.776 691 1.021 214 11.581 59 29.297 487 3 1.643 95
0
调整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 /hm2·人 -1 0.338 46 0.256 98 0.014 21 0.001 02 0.001 17 0.047 36 0.057 73 0.082 70 0 0.799 63 0.095 955 0.703 67
所占比例 /% 42.326 71 32.137 77 1.777 41 0.128 18 0.146 10 5.922 69 7.219 10 10.342 05 0
根据我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与 口径,把生态足迹计算涉及到的消费项目划归到其对 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尽可能多地将人们的消费项目纳入生态足迹计 算,那么计算的结果也就越接近真实。 1.2.2 生态足迹的计算
计算生产各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各类生物生产 性土地总和,各消费项目均与相应生物生产性土地相 对应。用均衡因子处理后,对它们加和计算出人均生 态足迹总和,再根据人口数计算区域总生态足迹。 1.2.3 生态承载力计算
产性土地平均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土地平均生物生产 力的相对值;产量因子(Yield factors)描述的是不同国 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局部生物生产力 与世界同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值。 全球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产量因子均取 1。 1.2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分析方法 1.2.1 消费项目的具体划分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探讨
朱从旭 1,刘贵芬 2,张云峰 2
(1.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山东 莱芜 271100;2.莱芜市环境保护局,山东 莱芜 271100)
摘 要: 为了便于对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和测度,本文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的 实际情况,探讨了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对其 2004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简单评价。
计算人均拥有的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再用 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处理后加和汇总,然后根据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建议———人类发展需要划出 12%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面积,扣除 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即得区域 的人均承载力。再根据人口数,计算区域总生态承载力。 1.2.4 生态盈余或赤字计算
根据 2005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 用邱大熊测算的数据[2]—— —1 t 标准煤产生 29.31 GJ 热量,将重庆市 2004 年的煤炭、天然气、油料及电力 消费量折算为相应的化石能源用地面积及建设用地 面积;计算结果见表 5(SCE 为标准煤)。
从表 5 可以看出,2004 年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 主,占化石燃料用地足迹总量的 78.66%;而天然气和 油料分别仅占 8.91%、12.43%。 3.4 2004 年贸易部分的生态足迹计算
关键词: 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文章编号:1005-4944(2010)01-0029-05
在目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对西 部直辖市重庆市进行针对其区域特点的生态足迹计 算和评价研究意义重大。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 心,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状 况将直接影响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而自重庆市 直辖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本脆弱的生态 环境进一步恶化。故对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定 量的评价和测度已是迫在眉睫。
(3)2004 年全市生态足迹需求主要为耕地(占总 生态足迹需求的 78 .22%),其次为化石能源用地(占
表 3 2004 年重庆市生态承载力计算帐户
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人均面积 /hm2·人 -1
均衡因子
耕地
0.072 75
2.83
林地
0.103 41
1.14
果园
0.003 92
1.14
茶园
0.001 16
下面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各生物生产性土 地的人均面积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计算出生态承载 力,见表 3。 3.2 2004 年生物资源项目的生态足迹计算
将 2004 年重庆市的生物量消费分别折算为相应 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具体计算过程见表 4。但是, 表 4 中显示的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是一种初始结果即生态足迹分量;只有乘以各面积类 型对应的均衡因子,经标准化处理换算成以世界平均 生产力(全球性公顷)统一表述的生态足迹后,才能进 行加总和比较分析。 3.3 2004 年能源消费项目和建设用地生态足迹计算
生态足迹模型理论和计算分析中,要求评估当地 的净消费量,即当地生物生产量与进口量的总和,再 减去出口量总量;因此,计算区域的生态足迹时,必须
考虑研究区域的对外贸易状况。本文主要针对对生态 足迹有主要影响的生物资源部分进行了调整,见表 6。 3.5 2004 年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汇总与评价
将各生态足迹分量乘以相应的土地均衡因子,从 而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根 据以上表格数据,即可换算得到 2004 年重庆市生态 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汇总表(表 7)。
— 0
世界平均产量 /kg·hm-2 2 744 — 3 500 566 900 33 29 — 0
产量因子 1.643 95
2.18 3.182 767 0.776 691 1.021 214 11.581 59 29.297 487 3 1.643 95
0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1)全市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供需总量失衡,矛 盾突出。人均生态足迹总量几乎是可利用人均生态承 载力的 4 倍;而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低估现象是不可避 免的,因此实际生态赤字会比计算结果还要大。
(2)生态赤字一般是靠贸易和消耗自然资源来弥 补,而全市的进出口贸易量却未能弥补生态赤字,因 此大部分靠消耗自然资源存量来弥补地区生态承载 力的不足,这可能会加大生态赤字。
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31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资源类别
谷物 豆类 薯类 油料 麻类 甘蔗 烟叶 蔬菜 猪肉 禽肉 禽蛋 水产品 蚕茧 茶叶 水果 木材 机制纸及纸板 松脂 油桐籽 油茶籽 核桃 牛肉 羊肉 奶类 绵羊毛 山羊毛 蜂蜜
地,故其产量因子与耕地的一致。在现实中,并没有国 家或是地区专门划出用于吸收 CO2 的林地等能源用 地,故能源用地的供给被认为是 0。
3 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由于各年生态足迹的计算过程大同小异,基于前 文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分析的理论和计算过程,根据掌 握的重庆市数据资料,本文只介绍 2004 年该市生态 足迹的完整计算过程,包括各土地类型在这一年的产 量因子。 3.1 2004 年生态承载力计算
1 生态足迹模型简介
1.1 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是指在当时生
产技术水平和资源管理配置下,人类对生物生产性土 地面积的占用量,也就是生产人类消费所需的资源和 吸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 积。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将区域 的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与供给,用“全球性公顷”进 行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面积需求 (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生态承载力);然后通过比较 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研究区域过去或者现在 发展的可持续性。
2004 年,重庆市总人口为 3 144.23 万人。各生物 生产性土地面积及人均面积,见表 1。
表 1 2004 年重庆市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及人均面积
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耕地
土地面积 /hm2 2 287 400
人均土地面积 /hm·2 人 -1 0.072 75
林地
3 251 300
来自百度文库
0.103 41
30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0 年第 1 期
表 2 2004 年重庆市土地产量因子
生物总产量 /kg — —
1 372 000 000 16 000 000 29 000 000 91 000 000 239 255 000 — 0
单产 /kg·hm-2 4 511 —
11 139.685 439.607 38 919.092 21 382.192 356 849.627 1
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具体计算主要涉及 4 个部分: (1)生态承载力,计算该市的生物生态供给;(2)生物 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包括有关的农产品、林产品、畜 产品和水产品消费等;(3)化石能源消费和建设用地的 生态足迹;(4)贸易调整。
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划分类型时增加了园地类型,并将其细分为果园、茶 园、桑园 3 种类型,即共分了 9 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 积类型,以使计算结果更接近于真实。
果园
123 163.267
0.033 92
茶园
36 396.11
0.001 16
桑园
31 552.87
0.001 00
牧草地
238 100
0.007 57
水域
281 600
0.008 96
建设用地
558 900
0.017 78
化石能源用地
0
0
注:表中计算后得出的数据为 excel 自动进行四舍五入的结果,以
从表 7 可知,2004 年重庆市全市生态足迹总量是 86 981 273 hm2,是全市土地面积的 10.556 倍;人均生 态足迹总量是 2.766 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总量 是 0.704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 2.063 hm2。由此可 见,人们经济社会活动对本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力 已远远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其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 续的。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下同(如无特殊说明)。
2004 年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计算 时,粮食单产数据直接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具 体计算结果,见表 2。
土地类型 耕地 林地 果园 茶园 桑园
牧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化石能源用地
面积 /hm2 — —
123 163.267 36 396.11 31 552.87 238 100 281 600 — 0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将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 用地共 6 类。由于 6 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 水平各不相同,引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各类型生 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以全 球平均生物生产力(全球性公顷)表述的面积总量。均 衡因子(Equivalence factors)是给定年份的某类生物生
根据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值计算生态盈 余或生态赤字。如果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就出
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9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现生态赤字;如果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就出现 生态盈余。
2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本文计算重庆市生态足迹所涉及的数据资料,主 要来源于 2005 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 年的《中 国统计年鉴》以及根据以上数据的合理计算、汇总。
1.14
桑园
0.001 00
1.14
牧草地
0.007 57
0.54
水域
0.008 96
0.22
建设用地
0.017 78
2.83
化石能源用地
0
0
人均生态承载力总量 /hm2·人 -1
扣除 12%面积(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总量 /hm2·人 -1
产量因子 1.643 95
2.18 3.182 767 0.776 691 1.021 214 11.581 59 29.297 487 3 1.643 95
0
调整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 /hm2·人 -1 0.338 46 0.256 98 0.014 21 0.001 02 0.001 17 0.047 36 0.057 73 0.082 70 0 0.799 63 0.095 955 0.703 67
所占比例 /% 42.326 71 32.137 77 1.777 41 0.128 18 0.146 10 5.922 69 7.219 10 10.342 05 0
根据我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与 口径,把生态足迹计算涉及到的消费项目划归到其对 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尽可能多地将人们的消费项目纳入生态足迹计 算,那么计算的结果也就越接近真实。 1.2.2 生态足迹的计算
计算生产各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各类生物生产 性土地总和,各消费项目均与相应生物生产性土地相 对应。用均衡因子处理后,对它们加和计算出人均生 态足迹总和,再根据人口数计算区域总生态足迹。 1.2.3 生态承载力计算
产性土地平均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土地平均生物生产 力的相对值;产量因子(Yield factors)描述的是不同国 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局部生物生产力 与世界同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值。 全球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产量因子均取 1。 1.2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分析方法 1.2.1 消费项目的具体划分
可 持 续 发 展·SUSTAINABLE DEVELOP .
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探讨
朱从旭 1,刘贵芬 2,张云峰 2
(1.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山东 莱芜 271100;2.莱芜市环境保护局,山东 莱芜 271100)
摘 要: 为了便于对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和测度,本文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的 实际情况,探讨了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对其 2004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简单评价。
计算人均拥有的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再用 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处理后加和汇总,然后根据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建议———人类发展需要划出 12%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面积,扣除 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即得区域 的人均承载力。再根据人口数,计算区域总生态承载力。 1.2.4 生态盈余或赤字计算
根据 2005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 用邱大熊测算的数据[2]—— —1 t 标准煤产生 29.31 GJ 热量,将重庆市 2004 年的煤炭、天然气、油料及电力 消费量折算为相应的化石能源用地面积及建设用地 面积;计算结果见表 5(SCE 为标准煤)。
从表 5 可以看出,2004 年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 主,占化石燃料用地足迹总量的 78.66%;而天然气和 油料分别仅占 8.91%、12.43%。 3.4 2004 年贸易部分的生态足迹计算
关键词: 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文章编号:1005-4944(2010)01-0029-05
在目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对西 部直辖市重庆市进行针对其区域特点的生态足迹计 算和评价研究意义重大。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 心,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状 况将直接影响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而自重庆市 直辖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本脆弱的生态 环境进一步恶化。故对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定 量的评价和测度已是迫在眉睫。
(3)2004 年全市生态足迹需求主要为耕地(占总 生态足迹需求的 78 .22%),其次为化石能源用地(占
表 3 2004 年重庆市生态承载力计算帐户
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人均面积 /hm2·人 -1
均衡因子
耕地
0.072 75
2.83
林地
0.103 41
1.14
果园
0.003 92
1.14
茶园
0.001 16
下面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各生物生产性土 地的人均面积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计算出生态承载 力,见表 3。 3.2 2004 年生物资源项目的生态足迹计算
将 2004 年重庆市的生物量消费分别折算为相应 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具体计算过程见表 4。但是, 表 4 中显示的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是一种初始结果即生态足迹分量;只有乘以各面积类 型对应的均衡因子,经标准化处理换算成以世界平均 生产力(全球性公顷)统一表述的生态足迹后,才能进 行加总和比较分析。 3.3 2004 年能源消费项目和建设用地生态足迹计算
生态足迹模型理论和计算分析中,要求评估当地 的净消费量,即当地生物生产量与进口量的总和,再 减去出口量总量;因此,计算区域的生态足迹时,必须
考虑研究区域的对外贸易状况。本文主要针对对生态 足迹有主要影响的生物资源部分进行了调整,见表 6。 3.5 2004 年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汇总与评价
将各生态足迹分量乘以相应的土地均衡因子,从 而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根 据以上表格数据,即可换算得到 2004 年重庆市生态 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汇总表(表 7)。